(共14张PPT)
1.平面镜成像规律:正立、等大、等距、虚像
2.
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虚实 大小 正倒 u>2f 实像 缩小 倒立 2f >v> f 照相机
u=2f 实像 等大 倒立 v=2f 测焦距
2f >u> f 实像 放大 倒立 v>2f 投影仪
u=f 不成像 u<f 虚像 放大 正立 与物同侧 放大镜
u=v
uu>v
第四章、第五章复习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若凸透镜靠近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小于L B.一定等于L
C.一定大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16cm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 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 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③ 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8cm<f<16cm
④ 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靠近透镜
A.只有② B.只有②和④ C.只有②和③ D.只有①和④
u=30cm
v=16cm
u>v可以联想到凸透镜成像规律
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照相机
变式训练1.将一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现将该凸透镜和蜡烛、光屏安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三心在同一高度上,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
B.此时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缩小的像
C.将蜡烛移到20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
D.将蜡烛移到40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A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放大镜可以看到缩小、倒立的实像
B.形成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弱
C.皮影戏中,平面人偶离幕布越近,人偶在幕布上形成的影越大
D.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折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4.如图,是检查视力时平面镜、被测者和视力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视力表在平面镜的像距平面镜______m远,该视力表要求被测者在5m远处,则人应坐在离视力表______m远处。
3m
5m
5.将一自身发光的玩具鹦鹉(如图甲)紧靠凸透镜,然后将其逐渐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图乙中的数字序号)。
6.如图是小伟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当物距为30cm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物距和像距相等的点
u=v=2f,可得20cm=2f
解得:f=10cm
7.如图,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经平面镜所成的像。
8.补充入射光线或者折射光线。
9.晴天正午,小明与同学从树荫下走过时,发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如图1所示。光斑的形状与什么要素有关呢?光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对此他们马上进行了探究,他们猜想光斑的形状: 与树叶形状有关,光斑是树叶的影子; 与树叶间空隙形状(即孔的形状)有关; 与树叶间空隙大小(即孔的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确定猜想 是 (填“合理”或“不合理”)。
(2)为了进一步探究,小明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大小相同的一个小圆孔和一个小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如图2所示,比较甲、乙两图可知蜡烛通过小孔所成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 ;通过比较甲、丙两图,可以得出结论:物体通过小孔成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 (填以上两空选填“有关”或“无关”)。
(3)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 (填“倒立”或“正立”)的实像,其原理是光的 。夏天树荫下的光斑形成的原理与之 (填“相同”或“不同”)
(4)为了探究孔的大小是否影响小孔所成的像,则应选择下列 所示孔然后用卡片覆盖并移动卡片以改变孔的大小进行实验
10.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同学们利用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 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并按图甲固定好玻璃板,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放置蜡烛B,透过玻璃板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A的像。
①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 __;
②相同的蜡烛是 ;
③此时用另一完全相同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当观察到___ ___时,就能确定蜡烛像的位置。李明同学实验时,发现无法让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图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 ___;
④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__ ____;
⑤刘军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是按如下实验步骤进行的:
a.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
b.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蜡烛不点燃放到像的位置,观察像
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c.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
有无像;
d.用直尺测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⑥在⑤的c步骤中光屏上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
“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不能
虚
变式训练2.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
(1)现有厚度为0.3cm和0.5cm的透明玻璃板各一块,应该选择厚度为______的透明玻璃板做实验;
(2)为了探究像和物的位置关系,应采取的操作是______(选填“A”或“B”);
A.保持A、B两蜡烛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移动蜡烛B和A的像重合
(3)将玻璃板绕轴 转向蜡烛A,发现镜中的像______(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动”);
(4)将蜡烛B取走,在B位置竖放一块光屏,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A的像,这是因为______。
0.3cm
B
上升
不能
平面镜成虚像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如图所示,可以将凸透镜向______(选 填“上”或“下”)调;
(2)调节后,把蜡烛移到A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______(填“左” 或“右”)移动,这次成的是倒立、______的实像;
(3)再把蜡烛移到B 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承接不到像,是因为成的是正立、放大的______像, 要想看到这个像,应从图中的______(选填“C”或“D”)箭头所示的方向去观察。
变式训练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应该在凸透镜的__________上。
(2)小红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某处,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
(3)图甲中光屏上呈一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____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4)图甲中固定蜡烛位置不变,将透镜移
到60cm刻度线处,要在光屏上再次看到
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_______(选填
“左”或“右”)移动。
(5)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变短,导致
光屏上的像向________移动,可将凸透
镜的高度调_______(选填“上”或
“下”),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6)图乙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时像距v和物距u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凸透
镜成缩小的像时,物体移动速度v1与像移动的速度v2的大小关系是:v1 _____ v2。(选填“>”、“<”或“=”)
同一高度
等大
右
上
下
>
蜡烛位于凸透镜焦点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