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沧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0 08:5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北省沧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司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人生几何(多少)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断绝)
少无适俗韵(气质,情致) 羁鸟恋旧林(束缚)
B.契阔谈讌(通“宴”) 悠悠我心(悠闲)
方宅十余亩(四周围绕) 榆柳荫后檐(遮蔽)
C.烟涛微茫信难求(实在) 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暖暖远人村(迷蒙隐约的样子) 但为君故(只是)
D.山不厌高(厌恶) 绕树三匝(周,围)
周公吐哺(食物) 须行即骑访名山(等待)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嘉宾 渌水荡漾 剡溪 樊笼 鸡鸣桑树颠
B.列缺 丘峦崩摧 石扉 澹澹 栗深林兮惊层颠
C.墟里 青冥浩荡 呦呦 魂悸 榆柳阴后檐
D.訇然 何时可辍 霹雳 灜洲 脚著谢公屐
3.下列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孔子师郯子B.是故圣益圣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4.下列加点字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D.其贤不及孔子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君子生非异也
C.或师焉,或不焉D.君子不齿
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
7.下列句中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吾尝终日而思矣B.蟹六跪而二螯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8.对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B.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
C.无丝竹之乱耳(比喻)D.天台四万八千丈。(夸张)
9.下列对联,不是评价曹操的一项是( )
A.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B.少时聪慧心计深,一心扶汉思报国。
C.青山绕郭宣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D.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10.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句读,句末的停顿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古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的,所以要学习句读。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汉乐府·子衿》,原是一首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C.六艺经传,是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
D.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律诗、排律三种。讲究平仄和押韵。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当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鬼谷子《阴符》遍观之,期年,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曰:“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乃东之赵。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奉阳君弗说之。
去游燕,说燕文侯,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而奉阳君已死,即因说赵肃侯。赵王曰:“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乃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匹,以约诸侯。于是说韩宣王,又说魏襄王,东说齐宣王,西南说楚威王,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锯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威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项,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
苏秦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仕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B.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C.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D.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辩士是指以辩才出众之士,比如春秋时期的晏子、战国时期的邹忌,专门为君王出谋划策,以卓越的辩才为国家的内政外交作出贡献。
B.春秋末齐景公置左、右相,相为官名始于此,后来相成为齐国卿大夫的世袭官职。以后其他诸侯国也有设置,或称“相国”,或称“相邦”,或称“相”。
C.合纵与连横是古代的外交政策,合纵是苏秦提倡的,连横是张仪提倡的。合纵策略对秦国有利,连横策略则对六国有利。
D.“昆弟”意思与“昆仲”相同,指兄和弟;也可以比喻两人关系亲密友好,还可以指同辈的人。文中指苏秦的兄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在受到家人的嘲笑后,知耻后勇,闭门不出,满一年后,认为自己已经可以游说各国君主了。
B.苏秦极有辩才,善于游说。他师从鬼谷子,后来在赵肃侯的支持下,带着各种贵重物品成功游说诸侯,并最终成为六国的国相。
C.苏秦先后游说秦、赵、燕等国,都未获支持,但他锲而不舍,最终成功地游说了赵肃侯。
D.苏秦从兄弟、妻嫂等亲人在他穷困潦倒时和后来风光时的变化中,感受到了世态炎凉,感慨万分。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
②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
20.兄弟嫂妹笑话苏秦的原因是什么?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秀道中①
(南宋)曾几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21.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颔联写对雨的感受。运用了视觉、触觉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出雨大的特点 。
C.颈联“千里稻花应秀色”,真实地展现了千里平野,喝足水的稻子一派青绿,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久旱逢甘霖,秋天将以苏的欣喜之情。
D.尾联用了衬托手法,写无田者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将喜渲染到极致,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22.有人评价,“喜”字涵盖全文,又最能体现作者形象。请用一句话概括诗人形象,并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喜”从何来。


五、情景默写
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中,陶潜自比为鸟,误落尘网三十年时,慨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组对偶句指出士大夫之族不愿互相学习的借口。
4《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接表现李白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24.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向各班级班长所发通知的正文,请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同学们的国学素养,校学生会定于4月18日下午4点,在报告厅举办“走近孔子”读书交流会。届时在孔子研究领域享有极高盛誉的孙荣教授将莅临指导,并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请各班班委拨冗推荐两名发言的同学,并告知他们一定务必按时出席。
(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文中必须删掉两个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文中四处用语不恰当,请找出来并修改。
将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近日,“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学新青年”成为此次论坛上的热门话题,请根据以下调查信息图提炼“国学新青年”的三大特征。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50字。

(图2注)词云图中,字号越大,表示该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关注度就越高。

七、材料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管仲(春秋)首在《管子·八观》说:“国奢则用费,用费则民贫。”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引用过这句话,并提出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要求。中国人“舌尖上的浪费”一年高达2000亿元,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
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谈谈你的感受,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意:不是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绝”解释为“断绝”错误,正确的解释应为:横渡。
B.“悠悠我心”,句意:是我深深的牵挂。“悠悠”解释为“悠闲”错误,正确的解释应为: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方宅十余亩”,句意: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方”解释为“四周围绕”错误,正确的解释应为:方圆。
D.“山不厌高”,句意:山不嫌其高。“厌”解释为“厌恶”错误,正确的解释应为:满足。
故选C。
2.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B.“栗深林兮惊层颠”的“颠“”应写作“巅”。
C.“榆柳阴后檐”的“阴”应写作“荫”。
D.“何时可辍”的“辍”应写作“掇”。
故选A。
3.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中“日”是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之意。
A.“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B.“圣”,形容词作名词 圣明的人;
C.“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D.“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故选D。
4.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
B.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C.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
D.不及:古义今义均为“比不上”。
故选D。
5.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受:通“授”,传授。
B.生:通“性”,天性,资质。
C.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D.没有通假字。
故选D。
6.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状语后置句,“乎”相当于介词“于”,在此译为“比”,正常语序为:其闻道也固乎(于)吾先。
A.宾语前置句,“之”,提宾标志词,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B.状语后置句,“于”,介词,正常语序为:冰,水为之,而于水寒。
C.定语后置句,“之”为标志词,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D.被动句,“于”,介词,表被动。
故选B。
7.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连词,表修饰。
B.“蟹六跪而二螯”中的“而”,连词,表并列。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中的“而”,连词,表假设,如果。
可见,例句与C项中的“而”都作连词,表转折,但是。
故选C。
8.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C.“比喻”错,句中“ 丝竹”为借代修辞,代指音乐。
故选C。
9.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对联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A.“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中的《观沧海》《短歌行》是曹操的诗歌,所以,该联写的是曹操。
B.“少时聪慧心计深,一心扶汉思报国”中的“扶汉报国”指的是曹操。
C.“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评语的是诸葛亮,“卧龙”乃诸葛亮自指。
D.“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中“功罪一身”的评判指向曹操。
故选C。
10.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汉乐府 子衿》”解错误,正确的理解应为:“青青子衿,悠我心”出处《诗经·郑风·子衿》。
故选B。


16.B
17.C
18.C
19.①我年轻,即位时间短,不曾听到过(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
②同样是我这个人,(如果)富贵了,内外亲属就敬畏我,(如果)贫贱了,(它们)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
20.(1)苏秦出游很多年,大受困顿而回。
(2)人们都治理产业做工商这类根本之事,苏秦却放弃根本,做以口舌为劳的事情。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治产业”“力工商”结构相同,应分别在“业”“商”后断句,排除A项:
“事口舌”是完整的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逐什二”是“务”的具体内容,不能断开;“不亦宜乎”是固定结构结构,“困”是其主语,为了强调可以在主语后停顿,排除D项。
句子大意:周国人的习俗,人们都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为事业。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合纵策略对秦国有利,连横策略则对六国有利”错误,合纵是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联盟,对六国有利:连横主要指秦国联络齐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为了破坏五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连横策略则对秦国有利。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C.“苏秦先后游说秦、赵、蒸等国,都未获支持”说法错误。从原文看,苏秦到燕国后,燕文侯“资苏秦车马金扁以至赵”,说明苏秦在燕国是受到燕国的支持重新出使赵国的:赵国“乃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铺绣干匹,以约诸侯”,说明赵王也是很认可苏秦的。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句得分点为:“立国”,即位;“日浅”,时间短;“社稷”,国家;“长计”,长治久安的策略。
第(2)句得分点为:“此一人之身”,“同样是我这个人”或“我这样一个人”;“亲戚”,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轻易”,轻视、小看;“之”,第一人称代词,我;“众人”,一般人、普通人。
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分析概括:苏秦出游很多年,大受困顿而回。这是兄弟嫂妹笑话苏秦的原因之一。
(2)根据“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分析概括:人们都治理产业做工商这类根本之事,苏秦却放弃根本,做以口舌为劳的事情。这是兄弟嫂妹笑话苏秦的原因之二。
参考译文:
苏秦,是东周雒阳人。他曾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人们都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为事业。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苏秦听了这些话,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拿出鬼谷子的《阴符》全部阅读了一遍,下了一整年的功夫,说:“就凭这些足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了解苏秦的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显王也不信任他。
子是,他向西到了秦国,游说惠王说:“秦是个四面山关险固的国家,为群山所环抱,渭水如带横流,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这真是个险要、肥沃、丰饶的天然府库啊。凭着秦国众多的百姓,训练有素的士兵,足以用来吞并天下,建立帝业而统治四方。”秦惠王说:“鸟儿的羽毛还没长丰满,不可能凌空飞翔;国家的政教还没有正轨,不可能兼并天下。”秦国刚刚处死商鞅,痛恨游说的人,因而不任用苏秦。于是,他向东到了赵国。赵肃侯让自己的弟弟赵成出任国相,封号叫奉阳君。奉阳君不喜欢苏秦。
苏秦又去燕国游说,劝燕文候,于是就赞助苏秦车马钱财到赵国。奉阳君已经死了,就趁机劝赵肃侯。赵王说:“我还年轻,即位时间又短,不曾听到过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使各诸侯国得以安定,我愿诚恳地倾国相从。”于是装饰车子一百辆,载上黄金一千,白璧一百双,绸缎一千匹,用来游说各诸侯国加盟。于是苏秦游说了韩宣王,又游说了魏襄王,到东边游说齐宣王,到西南方游说楚威王,于是六国合纵成功,同心协力。苏秦当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
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途中经过洛阳,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着眼不敢抬头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饭。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你以前为什么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他的嫂子赶紧伏俯在地上,弯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请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苏秦感慨地叹息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内外亲属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假使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二顷良田,如今,我难道还佩戴得上六个国家的相印吗?”当时他就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
苏秦约定六国联盟之后,回到赵国,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于是,苏秦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从此秦国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长达十五年之久。

21.C
22.表现了一位不以小我为念,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形象。
“喜”字是全诗的中心,诗人发觉凉冷,知久旱雨落之喜,是一喜;看到溪流涨水,感雨水之大,是二喜;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觉雨之及时,是三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愿与民同乐,是四喜。
【解析】
21.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C项,“颈联‘千里稻花应秀色’,真实地展现了千里平野”理解错误。“千里稻花应秀色”用了虚写,想象千里稻花应是一派青绿,生机勃勃,抒发了诗人久旱逢甘霖,秋天将以苏的欣喜之情。

2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己、知(通假字)、羁、渊、谀、、繁、鬓、摧。
24.“极高”和“一定”(或“务必”);“增加”改为“提高”;“奉送”改为“赠送”;“拨冗”改为“抽空”;“出席”改为“参加”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运用之准确、简明、得体的能力。
(1)“盛誉”意为极高的荣誉,已经包含程度副词“极高”的意思,语义重复,应删掉“极高”。
“务必”就是“一定要”的意思,其前不必再加“一定”。
(2)①“增加”与“素养”搭配不当,应改为“提高”。
②“奉送”是敬辞,此处用给孙教授研究著作,不合适,应改为“赠送”。
③“拨冗”是客套话,“推开繁忙事务,抽出时间”的意思。此处是学生会向各班班长发的通知,地位平等,不宜使用客套用语。
④“出席”是指在会议中拥有发言、表决等能够影响会议结果的权力,此处不合语境,其它同学是观众,应该为“参加”。
25.(1)以80、90后男青年为主;(2)既关注传统文化又关注现代文化;(3)从儒释道三家获取人生智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