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巩固提升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巩固提升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有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0-20 14:3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巩固提升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一、单选题
1.黄健同学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其中正确的是:( )
A.缩小的都是实像,放大的都是虚像
B.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C.缩小的像都是倒立的,放大的像都是正立的
D.实像和虚像都可在光屏上呈现
2.小红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缩小的像。小红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和蜡烛的位置互换,这时,她在光屏上可以看到(  )
A.正立、放大的像 B.正立、缩小的像
C.倒立、缩小的像 D.倒立、放大的像
3.贝贝同学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发现从目镜中看细胞,其位置在视野的右上方,现在想要使看到的物体在视野的中心,则他应该向什么方向移动物体( )
A.左上方 B.右上方
C.左下方 D.右下方
4.如图,两条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都经过主光轴上离光心10cm处的一点A,在该透镜左侧离光心5cm处的B点发出了两条光线,下列四幅图中能大致表示这两条光线经过透镜后的光路图的是( )
A. B.C. D.
5.如图所示,两块同样的玻璃直角三棱镜ABC,两者的AC面是平行放置的,在它们之间是某种均匀的透明介质.一单色细光束O垂直于AB面入射,在图示的出射光线中()
A.1、2、3(彼此平行)中的任一条都有可能
B.7、8、9(彼此平行)中的任一条都有可能
C.只能是4、6(彼此平行)中的某一条
D.4、5、6(彼此平行)中的任一条都有可能
6.小新看电影时,估计银幕到电影放映机的距离约为15m;银幕上的电影画面宽度约为3m。已知电影放映机所使用的电影胶片中画面的宽度约为10mm。则根据以上数据可知电影放映机镜头的焦距可能为(  )
A.52mm B.24mm C.49mm D.26mm
7.如图所示,O为凸透镜的光心,Q1OQ2为凸透镜的主光轴,F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用f表示透镜的焦距,A′B′为物体AB的像,A′B′箭头方向平行于主光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AB在图中M区域,与主光轴平行
B.物体AB在图中M区域,与主光轴不平行
C.物体AB在图中P区域,与主光轴平行
D.物体AB在图中P区域,与主光轴不平行
8.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如图,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
A.60 cm B.45 cm C.30 cm D.15 cm
9.如图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反射光线OA与水面之间的夹角为60°.关于入射角α、折射光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α=30°,β<60° B.α=60°,β>30° C.α=30°,β>60° D.α=60°,β<30°
10.小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一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现将该凸透镜和蜡烛、光屏安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三心在同一高度上,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
B.此时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缩小的像
C.将蜡烛移到20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
D.如果在蜡烛与透镜之间放近视眼镜,光屏应向右移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像距)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物距)之间对应关系,并作出如图所示的u-v,关系图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该凸透镜的焦距是8cm
C.当物距u=40cm时,像距v=1 0cm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到25cm处的过程中,像一直在变小
12.有A.B.C三块凸透镜,现用这三块凸透镜做成像实验,在保持各凸透镜跟烛焰距离相等的条件下,得到的实验记录如下:
透镜 像的性质
A 放大 倒立 实像
B 缩小 倒立 实像
C 放大 正立 虚像
由此可知A、B、C三个透镜的焦距关系为
A.fA>fB>fc B.fc>fA>fB C.fA<fB<fc D.fB<fc<fA
13.小明拍完毕业照合影后,想拍一张单身照,摄影师应采取的方法是
A.使照相机靠近他,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
B.使照相机靠近他,同时镜头向前伸,离胶片远一些
C.使照相机远离他,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
D.使照相机远离他,同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
14.将物体分别放在甲、乙凸透镜前,物距相同,通过甲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通过乙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如图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甲透镜的光路图(折射光线通过20cm刻度),则乙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10cm B.4cm C.20cm D.40cm
15.在一次生物实验课上,好学好动的小海不小心把昆虫观察盒盖上的凸透镜打碎了,盒盖上是一个凸透镜(如图所示),盒盖到盒底的距离为10cm,利用盒盖上的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像的原理可以方便地观察到盒底的小昆虫。为了修好观察盒,老师分别给他提供了焦距为4cm、8cm、10cm和12cm的凸透镜各一个,他应该选择下列那种透镜(  )
A.焦距为4cm B.焦距为8cm C.焦距为10cm D.焦距为12cm
二、填空题
16.如图是小阳制作的多用途手电筒,AB处是可插入胶片的小插口,CD、EF是可左右伸缩的套筒,DF处装入凸透镜.当手电筒先作照明用时,调节套筒,使灯泡灯丝处于_____位置,射出平行光线;在此基础上,作幻灯机使用时,在AB处插入幻灯片,接下来应把套筒向_____ (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前方屏幕上观察到_____ (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实像.请你再动脑思考指出该手电筒另外一项不同的功能:_____.
17.一位同学用类似如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先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的实像。接下来他想改用10cm的凸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该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此时的像比原来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
18.二维码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见二维码是由于光在二维码图案上发生了_____(填“反射”或“折射”);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手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__镜,二维码图案通过手机镜头成________(填“实”或“虚”)像.如图所示是时下流行用自拍杆拍照的情景,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使用自拍杆增大了______(填“物距”或“像距”).
19.小岩在湖边散步,他看到水中楼房倒影是光的_____________现象。图中A、B两点其中之一是他看到的鱼,请区分并画出人看到水中鱼的光路图_________。
20.两块完全相同的长方体玻璃砖相互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如图一束单色光从左侧水平射入左侧玻璃砖后,从右侧玻璃砖射出,则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______(选“垂直”、“平行”或“相交”);其原因是______.
21.如图所示光线在空气和玻璃中传播的情形其中NN′⊥MM′,∠3=∠6,指出入射光线是________,折射光线________,界面________入射角是________,反射角是________,折射角是________,空气在界面的________侧.
三、简答题
22.小伟奶奶的老花眼镜和小伟妈妈的近视眼镜外观几乎一样,早上起床时,奶奶发现两副眼镜放在了一起,于是叫来小伟帮自己挑眼镜.小伟从物理课本中查到老花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请你用两种物理方法帮小伟挑选出奶奶的眼镜.
方法一:________.
方法二:________.
23.实验室有两个透镜,一个是凸透镜,一个是凹透镜.要区别哪一个是凸透镜,哪一个是凹透镜,不准用手摸镜子,也不能使用专门仪器,请你想一个方法区别这两个透镜.
24.物体AB到透镜的距离为u,像到透镜的距离为v,请你证明像的高度。
25.除去一些先天因素和年龄因素,视力的好坏与后天的用眼习惯有很大关系.眼睛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如初,需要用心爱护,让“心灵的窗口”永远明亮.据调查我国高中生近视眼发病率为70.4%.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简述近视眼的发病原因.
26.认真观察如图所示的投影仪,结合平时学习得到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2)螺纹透镜的作用是什么?
(3)除屏幕上的像与投影片的景物上下颠倒外,左右有没有颠倒呢?
(4)如何让投影片的像最清晰?
(5)要使屏幕上的像增大一些,应该怎样操作?
(6)上述操作实质是调节什么
(
2
)
(
1
)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当物体在一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放大的像不一定是虚像,故A项错误;
B.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的实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的虚像,故B项正确;
C.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放大的像不一定都是正立的,故C项错误;
D.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相交形成的,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故D项错误。
故选B。
2.D
【详解】
由题意可知,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缩小的像,那么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小于两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当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和蜡烛的位置互换,物距是小于两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像距是大于两倍焦距,由于光的可逆性,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这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D。
3.B
【分析】
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倒像,如果发现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它实际上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下方,所以要移到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我们可以这样记忆:物像位于视野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移到视野中央
【详解】
显微镜物镜成倒立的实像,目镜成正立的虚像,故眼睛看到的像与原物相比实际上是倒立的,这种倒立,包括上下颠倒,也包括左右颠倒,像在视野的右上方,则物偏左下方,所以应该把物体向右上方移动.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4.B
【解析】
由题意知,两条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都经过主光轴上离光心10cm处的一点A,即A点为该凸透镜的焦点,焦距为10cm.
在该透镜左侧离光心5cm处的B点发出了两条光线,此时小于焦距,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仍然是发散的,不会相交,但比较折射前的光线,发散的程度变小,即凸透镜仍然起到了会聚作用.
A图,折射后光线平行,不正确;
B图,折射后光线发散,但相对于原来发散变轻,故B正确;
C图,折射后光线发散的更厉害,故C错误;
D图,折射后光线会聚了,且能相交,故D错误;
故选B.
5.D
【详解】
试题分析:两棱镜之间的介质折射率未知,可能比玻璃大,可能与玻璃相同,也可能比玻璃小,可能的光路图如下:
故可能是4、5、6中的任意一条,故选D;
【点睛】
注意两棱镜之间的介质题干中未明确是何种物质,所以要分情况进行讨论;
6.C
【详解】
由题意知,电影镜头到银幕的距离,即像距
v=15m=15000mm
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得
u︰v=10mm︰3000mm,
解得
f≈49mm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7.D
【详解】
由题意知,像A′B′成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此时物体应在二倍焦距以外,且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因此物体应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上,且物体在主光轴下方,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利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作出物体AB,由图可知,物体应在主光轴下方,所以物体在图中P区域,箭头方向向右斜上方,与主光轴不平行.
故选D.
【点睛】
重点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灵活运用,且要能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由图能够正确判断原物体的位置及大小情况,有一定的难度.
8.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等于二倍距时成倒立等大实像,物距等于像距,都等于二倍焦距.当物距等于二倍距时成倒立等大实像,物距等于像距,都等于二倍焦距.分析图可知物距等于30cm时像距等于30cm,所以二倍焦距等于30cm,则焦距为15cm.A,B,C错误,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如何根据凸透镜的物距和像距确定焦距,关键要牢固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9.A
【解析】
根据光的折射规律进行分析解答.
反射光线OA与水面之间的夹角为60°.所以入射角α为30°;
光线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折射角大于30°;
折射角大于30°,所以折射光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β会小于60°.
故A正确,BCD错误;
点睛:关键是记清楚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中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根据光路可逆的特征进行记忆.
10.D
【详解】
A.根据焦点和焦距的定义,当拿着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透镜中心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该点到透镜的距离,即焦距为10cm,故A错误;
B.从图上看出,物距
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将蜡烛移到20cm刻度处
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如果在蜡烛与透镜之间放近视眼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使得像推迟会聚,光屏应向右移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故D正确。
故选D。
11.D
【解析】AB、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知道,当,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可以知道,AB错误;
C、据图象可以知道,当物距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10cm到20cm物体从距凸透镜的过程中,因为物距大于焦距,成的是实像,物距变大,则像距变小,像变小,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12.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来分析,物距大于A凸透镜的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物距大于B凸透镜的二倍焦距,物距小于C凸透镜的焦距.保持各凸透镜跟烛焰距离相等可知物距相等,所以C凸透镜的焦距最大,A次之,B最小,A,C,D错误,B正确,故选B.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13.B
【解析】
试题分析:合影中个人成像较小,拍单身照像要变大.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凸透镜成实像的特点是:物近像远像变大.所以采取的方法是使相机靠近他(物近),同时镜头向前伸,离胶片远些(像远).选填B.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
14.B
【详解】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由图可知,甲凸透镜的焦距f甲=20cm,将物体分别放在甲、乙凸透镜前,物距相同,都为u,已知物体通过甲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
u物体通过乙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
u>2f乙
则有
f甲>2f乙
20cm>2f乙,
f乙<10cm
所以只有B符合题意。
故选B。
15.D
【详解】
由题意知,观察盒的盒盖到盒底的距离即物距为10cm,而凸透镜在观察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那么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10cm所以应选焦距为12cm的凸透镜,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6.焦点 右 倒立 取下套筒可作放大镜使用
【解析】
试题分析:要使灯泡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可以从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汇聚于一点,利用光路可逆来考虑解决.原来的成为平行光时灯泡与镜头的距离(焦距),现在要作为幻灯机使用,此时物距(AB与DF间的距离)要大于焦距,由此可以确定套筒的移动方向.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实像都是倒立的.此时只是凸透镜成像的一种情况,根据物距不同,有不同的应用可以确定该手电筒的另外功能.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汇聚于一点,即焦点.因此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要使灯丝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就要把小灯泡的灯丝置于该凸透镜的焦点处.
当作为手电筒使用时,灯泡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等于焦距,现在要作为幻灯机使用,此时幻灯片 AB与凸透镜间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而原来灯泡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才等于一倍焦距,因此要增大AB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即向右移动套筒.
幻灯机成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由于套筒上是一个凸透镜,因此可以取下套筒上的凸透镜做为放大镜使用.
考点: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点评:在此题中,做灯泡时确定的灯泡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焦距),而现在AB与凸透镜间的距离要等于一倍焦距,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确定套筒移动方向的关键.
17.靠近 变小
【详解】
[1][2]由题意知,甲透镜的焦距比乙透镜的焦距要大,即乙透镜的聚光能力要比甲的强,那么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时,改用乙透镜,光屏应靠近凸透镜。此时,像的位置靠近了,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像会变小。
18.反 凸透 实 物距
【详解】
看见二维码是由于光在二维码图案上发生了反射,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手机的镜头为凸透镜,二维码反射的光经过摄像头后,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用自拍杆拍照时,增大了人与镜头间的距离,增大了物距.
19.反射
【详解】
[1]水中楼房的倒影是楼房通过水面这个镜面所成的像,是光的反射。
[2]空气中的眼睛看到水中的鱼,是因为鱼反射的光从水中折射入空气中进入人的眼睛,空气中的折射角比较大,而眼睛总是沿直线看物体,因此空气中的眼睛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的浅。
20.平行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的入射角等于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的折射角
【分析】
(1)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线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本题中,光线经过四次折射,空气→玻璃→空气→玻璃→空气,按要求做出图象,就可以得到答案.
【详解】
光线通过第一块玻璃砖再进入空气发生两次折射:
第一次是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砖,折射光线应该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第二次是从玻璃砖斜射进入空气,折射光线应该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由于玻璃砖上下表面垂直,第二次折射的入射角等于第一次折射的折射角,所以第二次折射的折射角等于第一次折射的入射角,最后的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相比,只是作了平移,即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
同理,经过第二块玻璃砖时,也是这样两次折射,第四次的折射光线,与第三次的入射光线即第二次的折射光线平行;第二次的折射光线与第与第一次的入射光线平行,因此经过两块玻璃砖折射后,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如下图:
21.BO OA MM′ ∠4 ∠5 ∠2 左
【分析】
考查对光的反射和光的析射的理解.根据和.判断界面和法线.根据折射光线判断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解法顺推法。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解答此题的依据就是光的反射定律与折射规律。内容如下:
①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④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⑤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
⑤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⑦当光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③当光线垂直射向界面时,折射角跟入射角相等,都为零度
思维流程图如下:
【详解】
图中NN′⊥MM′,可以确定此两条线,一条为界面,一条为法线;
因为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先根据此特点进行判断,因为∠3=∠6,所以∠4=∠5,据此可得,CO、BO为入射或反射光线;
再根据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可以确定OA为折射光线,BO为入射光线;
故NN′为法线,MM′为界面,折射角为∠2,∠2<∠4,根据折射定律可知,MM′界面左侧为空气,右侧为水,OC为反射光线,∠4为入射角,∠5为反射角,∠2为折射角.
【点睛】
重点是根据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作图,关键是记清楚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根据光路可逆的特征进行思考.
22.触摸法,用手摸,边缘薄、中间厚的镜片是老花眼镜,边缘厚、中间薄的镜片是近视眼镜。聚光法,把镜片对着太阳光(或光源),在另一侧用白纸相对于镜片前后移动,能看到亮点的是老花眼镜,不能看到亮点的是近视眼镜。
【解析】
【详解】
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可归纳方法如下:
(1)触摸法,用手摸,边缘薄、中间厚的镜片是老花眼镜,边缘厚、中间薄的镜片是近视眼镜。
(2)聚光法,把镜片对着太阳光(或光源),在另一侧用白纸相对于镜片前后移动,能看到亮点的是老花眼镜,不能看到亮点的是近视眼镜。
(3)成实像法,把镜片对着稍远较亮的物体,在另一侧用白纸相对于镜片前后移动,能看到像的是老花眼镜,不能看到像的是近视眼镜。
(4)成虚像法,用镜片很近地观察书上的字,字体放大的是老花眼镜,字体缩小的是近视眼镜。
【点睛】
本题只要对两类透镜的特点了解的全面,就可想出多种办法进行鉴别。
23.把镜片对着太阳光(或光源),在另一侧用白纸相对于镜片前后移动,能看到亮点的是凸透镜,不能看到亮点的是凹透镜
【详解】
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阳光聚焦法:把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或光源),在另一侧用白纸相对于镜片前后移动,能看到亮点的是凸透镜,不能看到亮点的是凹透镜.
放大镜法:把透镜放在报纸的文字上,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凸透镜,不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凹透镜.
成实像法:把透镜靠近竖直的墙壁,能在墙壁上出现窗户倒立、缩小的像的是凸透镜,否则是凹透镜.
24.见解析
【详解】
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两条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A的像点,然后做主光轴的垂线即可得出物体AB所成的像,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特点,可得
OB为物距u,OB’为像距v;AB为物体的高,A’B’为像的高度h2,即
所以
【点睛】
重点是物体成像光路图的作图和物象的大小关系的证明,要注意“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是完成凸透镜光路图的依据,再利用几何知识进行证明。
25.眼球前后径变长,焦距变短(折光能力变大),使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故形成近视眼.
【详解】
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若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用眼过度或光线不好,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因此,儿童、青少年时期要特别注意用眼卫生,坚持做眼保健操.
【点睛】
眼球前后径变长,焦距变短(折光能力变大),使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故形成近视眼.
26.(1)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会聚光线 ;(3)左右也颠倒了,即完全相反; (4)上、下调节透镜的位置即可; (5)先向下调节透镜的位置,再向后移动投影仪;(6)前者是改变物距,后者是将屏幕调节在像的位置上。
【详解】
(1)投影仪是要将影像投在前方的屏幕上的,因此需要平面镜将射向上方的光线反射后射向前方。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螺纹透镜的作用是:将发光灯光的发出的向四面八方发散的光线会聚穿过透明胶片,之后通过上面的凸透镜成像。
(3)左右也颠倒了,是因为:成像的凸透镜是圆形的,与主光轴平行的光射向透镜后,经透镜会聚后会经过另一侧主光轴上的焦点,即:这些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中,主光轴上方的光线过透镜后,会斜向下射出;主光轴左侧的光线经过透镜后,会斜向右射出。依据此原理,凸透镜成像时,物体上方部分的像会成在屏幕的下方,物体左侧部分的像会成在屏幕的右方。所以,与物体相比,像的上下是颠倒的,左右也是颠倒的。
(4)在投影仪与屏幕位置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上下调节成像透镜的位置,改变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使屏幕恰好位于所成的像的位置,此时像是最清晰的。
(5)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变小时,像变大,像距也变大。因此,要想使投影仪成在屏幕上的像增大,应该将成像透镜向下移,减小该透镜与胶片的距离,即减小物距;像变小后,像距也变大了,为了使屏幕上的像清晰一些,还要使投影仪远离屏幕,让屏幕位于像的位置上。
(6)将凸透镜向下调节,是减小了物距;将投影仪远离屏幕,是将屏幕调节在像的位置上。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