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条件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教案)数学三年级上册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从条件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教案)数学三年级上册 苏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0-20 11:1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从条件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程,了解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用条件想问题的策略寻找解题方法,并正确解答。
2、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与问题的联系,体会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复习导入,激活记忆
一、复习导入,激活记忆
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小华买了一本童话书,一共100页,已经看了70页。
2、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买的圆珠笔比钢笔多18支。
3、(天平图略)
要求:我们先来看道题,自己把题目要求读一读,请选择其中的一题和同桌说说。
交流:依次请选择第1题、第2题、第3题的学生说说。
第1题: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第2题:
预设(1)生:买了多少支圆珠笔?
师:你是根据哪些条件提出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需要几步才能解决?
师:哦,三个条件一起想(手比划),可以想到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那除了这个问题,你还能想到什么问题?
生:买了多少支钢笔?
师:你是根据这两个条件想到了一个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生:买了多少支钢笔?
师:你是根据什么条件提的?几步解决?
师:根据两个有直接联系的条件可以提出一个一步计算的问题,除了这个问题,你还能根据什么条件提出怎样的问题?
师:这个问题几步能解决?
师:哦,三个条件一起想,还可以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3题:
生:2个苹果400克,一个苹果多少克?
一个橙子比一个苹果重20克,一个橙子重多少克?
师:看这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提出一个一步计算的问题,三个条件一起想,又提出了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
回到三个题目的界面:
小结:刚才这些题目,根据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提一步计算的问题,三个条件一起想,我们还可以提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有时候根据条件,我们还可以解决问题。
活动2【活动】二、自主探究,体验策略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题目,拿到一个题目,我们首先要理解题意,(板贴:理解题意)
谁能说说这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板贴: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师:在读题的时候,你觉得哪句话比较关键?
生: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师: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预设(1)生:明白。
师:那这个问题能解决吗?那自己来尝试解决问题。(板贴:解决问题)可以写一写、画一画,做一些记录。
(2)生:不明白。
师:哦,有的同学不太明白,那可以和同桌先讨论讨论这句话的意思,然后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板贴:解决问题)。可以写一写、画一画,做一些记录。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作业:(要求展示学生上台讲)
(1)第一种情况:
第一天:30
第二天:30+5=35(个)
第三天:35+5=40(个)
第四天:40+5=45(个)
第五天:45+5=50(个)
(学生说完)师:他的想法你们听懂了吗?有什么问题吗?
如果没有,老师问:你们没有问题,老师来问了:为什么第二天30加5,第三天就变成了35加5了呢......?(重读30和35)
学生尽情说。
师:哦,原来“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能具体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学生说不出就引导: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第三天呢?
学生接着说,教师板贴。(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所以我们第二天就用30加5等于35,……
【板贴:第二天:30+5=35(个)
第三天:35+5=40(个)
第四天:40+5=45(个)
第五天:45+5=50(个)】
过渡:刚才这位同学是通过列式计算一步步求出了答案。再看这位同学的。
(2)第二种情况:
30 35 40 45 50
师:说说你的想法。
这位同学用了列举的方法求出了答案,那他这种方法其实也是根据哪句话思考的?也是根据“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3)同时展示第三、第四种情况,这里有两种做法,看看你赞成哪一种?
第三种情况:
多3个5的错误
第三天3×5=15(个)
30+15=45(个)
让学生说想法。
学生说完问:看得懂吗?有问题吗?
如果学生问就让学生说:第一天没多5,只有多两个5。
没有学生说老师就问:3乘5什么意思?
师:他认为是多2个5,你认为是多3个5,究竟是多几个5呢?
看来在理解题意后,解决问题前,我们还得好好分析问题。(板贴:分析问题)
师:那讨论一下,以第一天为标准,到第三天究竟多几个5呢?
生:第一天没多5,第二天多5,第三天多5,只有多两个5。
师:哦,第三天不是多3个5,只有多两个5。(慢速)
师:他们说的你同意吗?那你能说说你的问题在哪吗?
师:恩,到第三天不是多3个5,只有多两个5。
师:你很棒,很快找到了自己的问题。
第四种情况:
第三天2×5=10(个)
30+10=40(个)
师:他的做法,能看懂吗?看懂的举手。
对展示学生说:你找一个考考他,说说这么做什么意思。
(3天多两个5)
对展示学生说:他的想法跟你一样吗?
这么做你们都同意吗?
那第五天呢?生说思考过程。
师:刚才四位小老师上台表现都很棒,把掌声送给他们。
(4)小结:我们一起来看,黑板上,屏幕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列式,可以列举,方法不同,但都是根据什么来思考问题的?从(手划出条件“第一天30个开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5”)这两个条件想问题,像这样我们就是从条件出发思考问题的,从条件出发思考问题在数学上称为解决问题的策略。
(5)从条件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题意,接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可以列式,可以列举,用合适的方式求出答案。
活动3【练习】三、类比应用,丰富体验(“想想做做”)
1、第2题
过渡:从条件出发思考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很多时候我们都要用到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大家都玩过拍皮球的游戏吧,我们都知道皮球落地后会弹起来,就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关于皮球的趣味实验。
学生读题,独立做题。
全班交流。
同时出示两种做法:
第一次16 第一次16 ÷2=8
二 16÷2=8 二 8÷2=4
三 8÷2=4 三 4÷2=2
四 4÷2=2 四 2÷2=1
问:观察做法,能看懂吗?找一找共同点:都除以2?为什么除以2,根据什么条件想到的?(每次弹起的高度都是下落高度的一半)
问:主要区别在哪?
他认为第一次16米,他认为第一次是8米。
想一想第一次弹起高度究竟是多少?你赞同哪一种?讨论一下。
(有的画图说明,有的手势说明。
16米是原来的高度,还没弹起来)
师:错的迅速改一改。
小结:看来我们还是要从条件出发,理解题意,好好分析问题,搞清第一次究竟是多少,一步步解决问题。
2、第3题
过渡:我们再来看生活中的一个排队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么思考的?
看图数一数 师:他是通过画图来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的。再看这位同学的,他写了算式,请说说你的想法。
算一算:18-8-4=6(人)
根据学生说的,在图上先划去8人,再划去4人,剩下的6人就是两人中间的人数。
小结:这题,同学们还是从条件出发思考问题,借助画图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3、第5题
过渡:今天我们从条件出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除了这些,很多问题都可以从条件出发,一起来看这样一个有趣的题目。
自己把题读一读。
先来估一估到第几个正方形就画不下了?
学生自由说。
我们一起来画一画。
第一个正方形2个,第二个正方形4个,正好一行。
第三个正方形几个呢?
师:有人说6个,有人说8个,究竟几个,你怎么想的?
生说条件,师划出条件。
师:我们还是从条件出发思考。
应该是8个,几行?(2行)
第四个正方形里16个,几行?(4行)怎么样了?正好画满。
第五个正方形画几个?(32)两个16,超出去了。
所以到第五个正方形就画不下了。
活动4【讲授】四、故事结尾,引发思考
其实这个数学问题,在历史上还有一个经典故事。
棋盘上的麦粒
古印度有一个国王,很喜欢下棋。有一天他下令:谁能赢了他,就可以满足他提出的一个愿望。于是就有一位大臣勇敢地上前,要求与国王下一盘棋,国王根本没有把这位大臣放在眼里,可是结果,聪明的大臣赢了。当然国王也信守承诺,答应满足他一个要求。大臣轻轻地说:“我只想要一些麦粒,能把棋盘放满。这个棋盘共有64个方格,陛下,请在第一个格子里放一颗麦粒,第二个格子里放2颗,第三个格子里放4颗,第四个格子里放8颗,以后每个格子都是前一个格子里的2倍,直到把64 个格子都放满。”国王一听,这还不简单,我立刻就满足你。于是,命令管粮食的大臣按着这位大臣的要求算好麦粒的数目。管粮食的大臣计算后,走到国王面前悄声说:“陛下,按照他的要求,全国的粮食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都给他,都不够啊!”国王一听,顿时傻了眼,这是怎么一回事啊?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有兴趣的可以课后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