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 学生版
1.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
A.智能机器人
B.变形金刚
C.溶洞中不断长高的石笋
D.石头上的青苔
2.在环境没有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物种一般不会自行灭绝,其原因是生物( )
A.能不断吸收营养
B.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产生的废物
C.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能生长和繁殖
3.一群学生在雨后青草叶上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点,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点是生物的依据的是( )
A.能生长和繁殖 B.能呼吸
C.碰一下会缩成一团 D.体小且绿色
4.猪笼草(如图)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获小虫,但把它归为植物,其依据是( )
A.它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它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C.它不能自由运动
D.它是绿色的
5.“朵朵葵花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的特征是( )
A.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B.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生物能进行呼吸
6.如图为蜗牛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填写各部分名称:A. ,C. 。
(2)能分泌黏液的是 (填字母),它是蜗牛的运动器官。蜗牛爬行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
(3)对蜗牛的身体起保护作用的是 。野生的蜗牛是农业的 (填“害虫”或“益虫”)。
(4)为了不惊动蜗牛,以便用放大镜观察到蜗牛触角上的双眼,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前后移动蜗牛
B.放大镜靠在蜗牛上
C.同时移动头部和放大镜
D.将蜗牛放在放大镜上
(5)观察蜗牛时,在蜗牛前3厘米处,放上蘸有白醋的棉花,我们发现蜗牛会向远离醋的方向爬行,说明蜗牛具有的感觉是( )
A.触觉 B.视觉
C.味觉 D.嗅觉
(6)通过“观察蜗牛的生物特征”的活动,可知蜗牛不产生反应的刺激是( )
A.拍手声 B.触觉
C.强光 D.糖水
7.为了了解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假如宇宙飞船能将火星土壤带回地球,我们可将火星土壤放入一个密闭的箱子内,然后向箱内通入混合气体(气体中无任何生物体)并添加其他所需的营养物质。接着我们可以通过测定气体中各种物质是否发生变化来得出结论。进行这一实验基于的生物特征是( )
A.具有生命的物体都能进行繁殖
B.生物能生长
C.生物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D.生物能进行呼吸并排出代谢废物
8.用铅笔轻轻碰触蜗牛,蜗牛马上把触角收了回去,这说明生物具有的特点是( )
A.能生长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繁殖 D.能进行呼吸
9.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将相应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生长与发育现象 ②变异现象 ③生殖现象 ④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⑤遗传现象
(1)猫生小猫属于 。
(2)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及花猫的现象属于 。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的现象属于 。
10.“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我国宋朝著名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中蕴含了很多的科学知识,请你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
(3)“红杏出墙”争取阳光是红杏世代相传的性状,这反映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
11.下面这段文字节选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后回答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1)请列举出文中所描述的生物名: (至少写3种)。
(2)在百草园中影响蟋蟀生存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 因素。
(3)蟋蟀要生存就不能离开草丛和土地,这说明生物必须依赖 而生存。
(4)下列不属于蝉、云雀的基本特征的是( )
A.自己制造有机物 B.呼吸
C.生长和繁殖 D.排出废物
12.小明平时很爱动脑,有一些问题引起了他的兴趣:蚯蚓有没有视觉?蚯蚓有没有嗅觉?为了弄清这些问题,他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先抓来3条大小不同的蚯蚓,放在一张湿纸上,然后用树叶、铅笔、红领巾分别在它们前面晃动,结果发现它们毫无反应。
实验二:找来几根葱、几块黄瓜和几块萝卜,并排放在蚯蚓前,几分钟后它们都钻到葱下面去了。
实验三:用泥巴、砖头砌了间小屋,把蚯蚓放在屋门口,结果发现它们很快朝屋里阴暗处爬去。
(1)实验一说明了蚯蚓没有视觉,实验二说明蚯蚓头部有 。
(2)小明还想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于是又做了下面的实验:他先在塑料盒内放一些干土,然后在盒的一侧加入适量水,使盒中的土一半是干的,另一半是湿的。再在干土和湿土的分界处放10多条蚯蚓,过一段时间后,分别数出干土和湿土中蚯蚓的数目。
请写出小明设计的这个实验要研究的问题:
13.学校的兴趣小组为观察蜗牛的形态特征,决定到野外捕捉蜗牛。甲、乙、丙三位同学结伴同行,因为对捕捉地点出现分歧而单独行动,甲向背阳潮湿的田垄边走去,乙向向阳干燥的高地上走去,丙走进了水草丛生的浅水中捕捉。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捕捉后,其中一人捉到的蜗牛特别多。
(1)请问捉到蜗牛特别多的这位同学应该是( )
A.甲同学 B.乙同学 C.丙同学
(2)据你掌握的知识,三位同学出行捕捉蜗牛的时间是( )
A.上午 B.下午
C.晚上 D.一天中任何时间都可以
(3)据你掌握的知识,捕捉蜗牛最多的同学选择出行时间和捕捉地点的依据是( )
A.蜗牛夜间活动,栖息于阴暗潮湿处
B.蜗牛白天活动,栖息于阴暗潮湿处
C.蜗牛夜间活动,栖息于向阳干燥处
D.蜗牛夜间活动,栖息于近水或水中
(4)设计实验:探究蜗牛两对触角的感觉功能。
请完成下列部分实验步骤:
①取40只蜗牛,随机分为4组,编号并进行以下处理:1号 ,2号去大触角,3号 ,4号 。
②把笔分别放在40只蜗牛前2厘米处观察现象。分别把绿色菜叶和紫色菜叶放在40只蜗牛前2厘米处观察现象。
③分别把蘸有醋的吸水纸放在40只蜗牛前 厘米处观察现象。用物体分别触碰40只蜗牛,观察现象。
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 教师版
1.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D )
A.智能机器人
B.变形金刚
C.溶洞中不断长高的石笋
D.石头上的青苔
2.在环境没有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物种一般不会自行灭绝,其原因是生物( D )
A.能不断吸收营养
B.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产生的废物
C.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能生长和繁殖
3.一群学生在雨后青草叶上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点,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点是生物的依据的是( D )
A.能生长和繁殖 B.能呼吸
C.碰一下会缩成一团 D.体小且绿色
4.猪笼草(如图)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获小虫,但把它归为植物,其依据是( B )
A.它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它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C.它不能自由运动
D.它是绿色的
5.“朵朵葵花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的特征是( A )
A.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B.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生物能进行呼吸
6.如图为蜗牛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填写各部分名称:A.眼,C.口。
(2)能分泌黏液的是D(填字母),它是蜗牛的运动器官。蜗牛爬行时会出现什么现象?爬过之后留有一条黏液痕迹。
(3)对蜗牛的身体起保护作用的是壳。野生的蜗牛是农业的害虫(填“害虫”或“益虫”)。
(4)为了不惊动蜗牛,以便用放大镜观察到蜗牛触角上的双眼,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C )
A.前后移动蜗牛
B.放大镜靠在蜗牛上
C.同时移动头部和放大镜
D.将蜗牛放在放大镜上
(5)观察蜗牛时,在蜗牛前3厘米处,放上蘸有白醋的棉花,我们发现蜗牛会向远离醋的方向爬行,说明蜗牛具有的感觉是( D )
A.触觉 B.视觉
C.味觉 D.嗅觉
(6)通过“观察蜗牛的生物特征”的活动,可知蜗牛不产生反应的刺激是( A )
A.拍手声 B.触觉
C.强光 D.糖水
7.为了了解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假如宇宙飞船能将火星土壤带回地球,我们可将火星土壤放入一个密闭的箱子内,然后向箱内通入混合气体(气体中无任何生物体)并添加其他所需的营养物质。接着我们可以通过测定气体中各种物质是否发生变化来得出结论。进行这一实验基于的生物特征是( D )
A.具有生命的物体都能进行繁殖
B.生物能生长
C.生物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D.生物能进行呼吸并排出代谢废物
8.用铅笔轻轻碰触蜗牛,蜗牛马上把触角收了回去,这说明生物具有的特点是( B )
A.能生长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繁殖 D.能进行呼吸
9.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将相应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生长与发育现象 ②变异现象 ③生殖现象 ④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⑤遗传现象
(1)猫生小猫属于③。
(2)小猫长成大猫属于①。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⑤。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及花猫的现象属于②。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的现象属于④。
10.“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我国宋朝著名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中蕴含了很多的科学知识,请你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对外界刺激有反应的特征,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生物具有能繁殖的特征。
(3)“红杏出墙”争取阳光是红杏世代相传的性状,这反映了生物具有遗传的特征。
11.下面这段文字节选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后回答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1)请列举出文中所描述的生物名:菜皂荚树、桑椹、蝉、黄蜂、草、油蛉、蟋蟀(至少写3种)。
(2)在百草园中影响蟋蟀生存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3)蟋蟀要生存就不能离开草丛和土地,这说明生物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而生存。
(4)下列不属于蝉、云雀的基本特征的是( A )
A.自己制造有机物 B.呼吸
C.生长和繁殖 D.排出废物
12.小明平时很爱动脑,有一些问题引起了他的兴趣:蚯蚓有没有视觉?蚯蚓有没有嗅觉?为了弄清这些问题,他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先抓来3条大小不同的蚯蚓,放在一张湿纸上,然后用树叶、铅笔、红领巾分别在它们前面晃动,结果发现它们毫无反应。
实验二:找来几根葱、几块黄瓜和几块萝卜,并排放在蚯蚓前,几分钟后它们都钻到葱下面去了。
实验三:用泥巴、砖头砌了间小屋,把蚯蚓放在屋门口,结果发现它们很快朝屋里阴暗处爬去。
(1)实验一说明了蚯蚓没有视觉,实验二说明蚯蚓头部有嗅觉。
(2)小明还想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于是又做了下面的实验:他先在塑料盒内放一些干土,然后在盒的一侧加入适量水,使盒中的土一半是干的,另一半是湿的。再在干土和湿土的分界处放10多条蚯蚓,过一段时间后,分别数出干土和湿土中蚯蚓的数目。
请写出小明设计的这个实验要研究的问题:
蚯蚓喜欢生活在干燥的土壤中还是湿润的土壤中?
13.学校的兴趣小组为观察蜗牛的形态特征,决定到野外捕捉蜗牛。甲、乙、丙三位同学结伴同行,因为对捕捉地点出现分歧而单独行动,甲向背阳潮湿的田垄边走去,乙向向阳干燥的高地上走去,丙走进了水草丛生的浅水中捕捉。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捕捉后,其中一人捉到的蜗牛特别多。
(1)请问捉到蜗牛特别多的这位同学应该是( A )
A.甲同学 B.乙同学 C.丙同学
(2)据你掌握的知识,三位同学出行捕捉蜗牛的时间是( C )
A.上午 B.下午
C.晚上 D.一天中任何时间都可以
(3)据你掌握的知识,捕捉蜗牛最多的同学选择出行时间和捕捉地点的依据是( A )
A.蜗牛夜间活动,栖息于阴暗潮湿处
B.蜗牛白天活动,栖息于阴暗潮湿处
C.蜗牛夜间活动,栖息于向阳干燥处
D.蜗牛夜间活动,栖息于近水或水中
(4)设计实验:探究蜗牛两对触角的感觉功能。
请完成下列部分实验步骤:
①取40只蜗牛,随机分为4组,编号并进行以下处理:1号触角完整,2号去大触角,3号去小触角,4号触角全去。
②把笔分别放在40只蜗牛前2厘米处观察现象。分别把绿色菜叶和紫色菜叶放在40只蜗牛前2厘米处观察现象。
③分别把蘸有醋的吸水纸放在40只蜗牛前2厘米处观察现象。用物体分别触碰40只蜗牛,观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