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单选题
远古时期,半坡人从事的下列生活、生产活动中,一定有化学变化的是
A. 夯筑土屋 B. 结绳记事 C. 磨制石器 D. 烧制彩陶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易升华 B. 酒精能燃烧
C. 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 D. 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
某固态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物质,这种变化
A. 属于物理变化
B.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 属于化学变化
D. 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措施多种多样。下列防控措施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用“84”消毒液对室内进行消毒 B. 服用中药制剂抗病毒
C. 室内燃烧艾条 D. 经常开门开窗通风
下列有关硫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黄色固体 B. 难溶于水 C. 能燃烧 D. 熔点低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苹果腐烂 B. 面包发霉
C. 橙子榨汁 D. 木柴燃烧
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前,小明有以下认识:
化学变化需要加热才能进行,而物理变化不需要加热化学变化只是在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一定有其他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发光、放热或颜色改变等现象,而物理变化没有。
你认为正确的是
A. B. C. D.
氢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无色无味 B. 密度比空气小 C. 难溶于水 D. 能燃烧
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水果榨果汁 B. 黄豆酿酱油
C. 糯米酿甜酒 D. 鲜奶制酸奶
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铁水铸成锅 B. 编制中国结
C. 蜡烛燃烧 D. 晾晒衣服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刻舟求剑 B. 滴水成冰 C. 钻木取火 D. 掩耳盗铃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C.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D.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二、填空题
铁熔化成铁水;糯米酿成酒;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灯泡中的钨丝通电后发热发光;食物腐烂;木柴燃烧;胆矾是蓝色固体。上述几种情况中用序号填空:
属于描述物理性质的是______,描述化学性质的是______;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
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白色的硝石、淡黄色的硫粉和黑色木炭粉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而成.黑火药常用来制造鞭炮.点燃鞭炮火药引线,火烧到鞭炮的内部,硝石受热分解,同时引燃了硫粉和木炭,最终生成了硫化钾和氮气以及一氧化碳气体而发生爆炸.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硝石物理性质是______;化学性质是______;各写一点,下同
硫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化学性质是______;
上述资料描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
从下列概念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入括号中
A.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时水结成冰______
汽油可以燃烧______
块状胆矾变成粉末状胆矾______
酒精易挥发______
煤气燃烧______
鸡蛋发臭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夯筑土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结绳记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磨制石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烧制彩陶,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难度不大。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解答】
A、干冰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干冰易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误;
B、酒精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所以酒精能燃烧属于化学性质,故B正确;
C、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属于物质的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误;
D、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是物质的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B
【解析】物理变化包括状态的改变,而化学变化中也常伴随有气体生成。
4.【答案】D
【解析】解:A、用“84”消毒液对室内地板消毒,是利用消毒剂与病毒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将其杀死,属于化学变化,故错;
B、服用中药制剂抗病毒,是利用中药与病毒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将其杀死,属于化学变化,故错;
C、室内燃烧艾条,包含着物质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错;
D、经常开门开窗通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
故选:D。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5.【答案】C
【解析】解:A、黄色固体,颜色、状态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难溶于水,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能燃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熔点低,熔点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物质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6.【答案】C
【解析】解:A、苹果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面包发霉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橙子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木柴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7.【答案】B
【解析】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与变化时是否需加热无关,故错误;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但化学变化的形式不止燃烧一种,故错误;化学变化一定有其他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故正确;化学变化常伴有发光、放热或颜色改变等现象,但有这些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有时也会有上述现象出现,故错误。
8.【答案】D
【解析】解:A、物质的颜色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此选项不合题意。
B、“比空气轻”说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属于物理性质。故此选项不合题意。
C、难溶于水,是物质的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此选项不合题意。
D、燃烧是化学变化,可燃性需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属于化学性质。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密度、还有金属的导电性、传热性、延展性等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是化学变化,可燃性就属于化学性质.在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往往带有容易、可以、会、能等字眼
该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和区分,关键是把握两性质的概念,还要注意性质与变化在语言描述上的不同.
9.【答案】A
【解析】解:A、水果榨果汁只是将其汁液提取出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黄豆酿酱油通过发酵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糯米酿甜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鲜奶制酸奶有酸性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如果从分子的角度看针对由分子构成物质而言,
10.【答案】C
【解析】解:A、铁水铸成锅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编制中国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晾晒衣服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铁水铸成锅、编制中国结、晾晒衣服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1.【答案】C
【解析】解:A、刻舟求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滴水成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钻木取火,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掩耳盗铃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刻舟求剑、滴水成冰、掩耳盗铃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2.【答案】A
【解析】解: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包含着物质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草枯鹰眼疾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雪尽马蹄轻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炉火是指物质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D 错。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3.【答案】
【解析】解:对于同种类型性质和性质、变化和变化间的区别好判断,但是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在汉语表述中常常用“能”“会”“可以”等词加以区别。如“木柴燃烧”表述的是化学变化;而“木柴能燃烧”表述的是木柴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故答案为:;
;。
此题稍微综合的一类题型,不仅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还要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性质和变化之间的异同。
解答此类题型时,正确把握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14.【答案】白色 受热能够分解 淡黄色 易燃烧 硝石受热分解,同时引燃了硫粉和木炭,最终生成了硫化钾和氮气以及一氧化碳气体而发生爆炸
【解析】解:硝石物理性质是白色固体,化学性质是受热能够分解.
故填:白色;受热能够分解.
硫粉的物理性质是淡黄色固体,化学性质是易燃烧.
故填:淡黄色;易燃烧.
上述资料描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硝石受热分解,同时引燃了硫粉和木炭,最终生成了硫化钾和氮气以及一氧化碳气体而发生爆炸.
故填:硝石受热分解,同时引燃了硫粉和木炭,最终生成了硫化钾和氮气以及一氧化碳气体而发生爆炸.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15.【答案】
【解析】解:时水结成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汽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所以汽油可以燃烧属于化学性质;
块状胆矾变成粉末状胆矾,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酒精易挥发,属于物理性质;
煤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鸡蛋发臭已经变质,有菌类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填:A;D;A;C;B;B.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本题难度不大,充分理解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概念与区别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