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0-20 10:2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一、单选题
下列关于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
B. 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C. 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
D. 石蜡可燃,燃烧时放热,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相比,含量明显增加的气体是
A.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B. 氧气
C. 氮气 D. 氧气和二氧化碳
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猜想”,猜想是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假设。下列对“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因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A. 温度高低 B. 氧气含量 C. 食物种类 D. 食物多少
兴趣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根据操作和现象,通过下列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可靠的是
A. 测量蜡烛燃烧后的长度,发现明显短于燃烧前,说明蜡烛发生了化学变化
B. 用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壁上有液滴,说明蜡烛燃烧时有水产生
C. 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白烟是二氧化碳
D. 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用烧杯将其中一支罩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蜡烛熄灭,另一支继续燃烧,说明空气中有物质参与了燃烧
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气体和吸入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中能继续燃烧,在呼出气体中熄灭,由此说明
A. 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 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小
C. 呼吸过程是物理变化
D. 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下列正确的是
A. 空气中小木条燃烧更旺,说明空气中所含氧气多,所含二氧化碳少
B. 人体呼出气体中小木条立即熄灭,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中所含氧气少,所含二氧化碳多
C. 两个集气瓶中的小木条都不会熄灭,说明两瓶中所含气体成分一样
D. 人体呼出气体中的小木条首先熄灭,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中所含氧气较少
下列有关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内层火焰最明亮
B. 蜡烛燃烧时可观察到石蜡熔化
C.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 刚熄灭蜡烛时,烛芯有一缕白雾飘出
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
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
燃烧能发光发热
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
A. 只有 B. 只有 C. 只有 D.
通过探究实验“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我们呼出的气体不含氮气
B. 我们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C. 我们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
D. 我们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区分一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可行的方法是
闻气味
观察颜色
分别倒入等量的石灰水并振荡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A. B. C. D. 全部
区分一瓶空气和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可行的方法是
闻气味
看颜色
分别倒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A. B. C. D. 全部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可能是浓盐酸。有同学打开瓶塞观察,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收集证据 B. 实验 C. 得出结论 D. 猜想假设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少时,不需要控制的变量是
A. 集气瓶的大小 B. 加入石灰水的体积
C. 加入石灰水的浓度 D. 石灰水的浑浊程度
有一次上课时,小丽觉得很闷,呼吸不畅。是不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呢?小丽分别收集了250mL教室内、外的气体样本,向其中分别加入10mL澄清石灰水,充分振荡后观察现象。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A. 猜想 B. 实验 C. 控制变量 D. 归纳
二、填空题
请结合你对蜡烛及其燃烧的认识,将相关内容填入图中。

三、实验题
为了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不同的,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首先,由______填“A”或“B”导管吸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______,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_。
然后,由______填“A”或“B”导管呼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______,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_。
比较以上两次实验结果,该小组同学得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比吸入的空气中所含二氧化碳______。
蜡烛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如下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进行实验:
吹灭蜡烛,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验证假设 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
吹灭蜡烛,立即把一块干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 ,因为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难度不大,理解石蜡性质的描述是解题关键。
【解答】
A、石蜡的硬度较小,故A描述错误;
B、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故B描述正确;
C、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故 C描述正确;
D、石蜡可燃,燃烧时放热,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故 D描述正确;
故选A。
2.【答案】A
【解析】解:人体的新陈代谢需要消耗氧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呼出气体中所含的氧气的含量比人体吸入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二氧化碳的含量比人体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人体要通过呼吸排出一定量的水蒸气,故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多。
故选:A。
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人体的呼吸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吸入氧气分解有机物并产生二氧化碳,呼吸的同时会排出一定量的水蒸气。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因素的猜想,学生应学会利用实际经验来分析影响食物腐败的内因和外因,注意内因是物质本身的性质,而外因是外界因素来解答。
【解答】
A.一般温度高,食物腐败的快,温度低,食物腐败慢,则温度高低是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外界因素,猜想合理;
B.一般氧气含量低时,食物腐败的慢,氧气的含量高时,食物腐败的快,则氧气含量是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外界因素,猜想合理;
C.不同的食物在一定条件下,食物腐败的快慢不同,则食物种类是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内因,猜想合理;
D.取不同量的同种食物,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食物腐败快慢相同,则食物的多少不是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因素,猜想不合理。
故选D。
4.【答案】D
【解析】解:A、测量蜡烛燃烧后的长度,发现明显短于燃烧前,不能说明生成了新物质,不能说明蜡烛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壁上有液滴,不能说明蜡烛燃烧时有水产生,应使用干燥的烧杯,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发现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白烟是二氧化碳,可能是石蜡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说法错误。
D、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用烧杯将其中一支罩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蜡烛熄灭,另一支继续燃烧,烧杯中空气的量是有限的,说明空气中有物质参与了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B
【解析】解:A、空气的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但此选项与题意不相符,所以A不正确。
B、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在呼出的气体中支持燃烧的氧气的含有量大幅下降,所以呼出的气体中氧气要比空气中含量低,故B正确。
C、呼出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所以C不正确。
D、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氧气等,所以D不正确。
故选:B。
我们知道,木条燃烧是因为空气中有支持燃烧的氧气存在,在本题的实验中,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在呼出的气体中支持燃烧的氧气的含有量大幅下降,所以造成燃着的木条会熄灭。
本题是人体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实验探究,认真做好实验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6.【答案】D
【解析】解: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体呼出气体中小木条立即熄灭,空气中小木条燃烧正常燃烧,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中所含氧气较少。
故选:D。
根据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B
【解析】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最外层火焰最明亮,故A错误;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这不是实验现象,而是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故C错误;刚熄灭蜡烛时,烛芯会飘出一缕白烟,而不是白雾,该白烟是石蜡蒸气在空气中冷凝得到的石蜡固体,故D错误。
8.【答案】D
【解析】
【分析】
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蜡烛燃烧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燃烧时发光、放热,在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的上方,烧杯内壁变浑浊;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蜡烛燃烧的现象,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蜡烛燃烧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最明亮,温度最高,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故选项说法正确。
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的上方,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蜡烛燃烧时能发光、放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得出结论正确。
故选:D。
9.【答案】D
【解析】解:A、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B、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难溶于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C、我们呼出的气体不能使木条燃烧更旺,故选项说法错误。
D、我们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A
【解析】解: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均没有气味,用闻气味的方法不能鉴别。
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均没有颜色,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
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分别倒入等量的石灰水并振荡,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呼出的气体,无明显现象的是空气,可以鉴别。
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呼出的气体,木条正常燃烧的是空气,可以鉴别。
故可以鉴别。
故选:A。
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B
【解析】解: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均没有气味,用闻气味的方法不能鉴别。
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均没有颜色,用看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
分别倒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人体呼出的气体,无明显现象的是空气,可以鉴别。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能使木条正常燃烧的是空气,能使木条熄灭的是人体呼出的气体,可以鉴别。
故正确。
故选:B。
要根据两种气体性质的不同,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达到一次鉴别出两种气体的目的。
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鉴别方法,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所要鉴别气体的性质的差别,根据实验中是否出现明显的不同现象判断能否鉴别。
12.【答案】B
【解析】“打开瓶塞观察”属于实验,故选B。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13.【答案】D
【解析】解:A、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少时,需要控制集气瓶的大小相同,故选项错误。
B、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少时,需要控制加入石灰水的体积相同,故选项错误。
C、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少时,需要控制加入石灰水的浓度相同,故选项错误。
D、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少时,无需需要控制石灰水的浑浊程度,故选项正确。
故选:D。
要注意变量的控制,注意要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控制变量法的原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一般来说在化学里面做研究实验分四步假设、实验、观察、结论,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的理解,并能在解题中应用。
【解答】
A、是不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呢?属于猜想环节,故不符合题意;
B、分别加入10mL澄清石灰水,充分振荡后观察现象,属于实验环节,故不符合题意;
C、小丽分别收集了250mL教室内、外的气体样本,属于控制变量环节,故不符合题意;
D、没有归纳环节,故符合题意。
故选:D。
15.【答案】气





焰心

水和二氧化碳
【解析】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由里到外分别是焰心、内焰和外焰,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火焰是石蜡蒸气燃烧的现象石蜡呈固态,其硬度较小,密度比水小,蜡烛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6.【答案】A 无明显变化 低 B 变浑浊 高 高
【解析】解:要从导管中吸气,只能从A,空气的中的二氧化碳因含量较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首先由导管A吸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
要从导管中吹气,可从B吹入,吹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可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由导管B吹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由、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比吸入的空气中所含二氧化碳高。
故答案为:;无明显变化;低;;变浑浊;高;高。
要从导管中吸气,只能从A,空气的中的二氧化碳因含量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要从导管中吹气,可从B吹入,吹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可使石灰水变浑浊。
根据、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蒸气
;A;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解析】通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可判断假设A是否成立,但不能在吹灭蜡烛后“立即”实验,因为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还没完全散去。
通过实验现象说明假设B不成立。
石蜡小颗粒具有可燃性,若白烟能被点燃,则为假设C提供了证据。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