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九年级语文 下(R版)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何处望神州?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从军征》)
(3)__________________?悠悠。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5)伤心秦汉经行处, ___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6)__________________,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7)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表明诗人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意志和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回首走过的求学岁月,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道理:踏实与勤奋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
B.《中国机长》取得高票房的原因是演员精湛的演技、感人的情节、影片强烈的爱国情怀造成的。
C.为了提高大家阅读的兴趣,我校文学社开展了一系列的名著阅读和主题诗歌朗诵。
D.我校举办的“诗词达人争霸赛”用轻松活泼的方式走近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国学。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7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代代北斗人传承着“两弹一星”前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一路披荆zhǎn__①__(A.斩 B.崭)棘、不懈奋斗,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跨越。人们仰望星空、关注北斗,正是因为奋斗的底色__甲__(A.历久弥新 B.历久弥坚),更是因为梦想和奋斗始终是人生的关键词,__乙__(A.崇尚 B.崇拜)奋斗是不变的主旋律。不论宏大如国家复兴梦想,还是细微如个人幸福梦想,奋斗是筑梦逐梦的底色,也是每个人敢梦能梦的底气。我们都在努力奔跑,__丙__之于国家和民族大局,则是汇聚每一份力量,凝__②__(A.nín B.níng)结社会发展推动力的活力源泉。
(1)根据拼音为文中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文中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2分)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甲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
(3)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奔跑追梦正是奋斗的姿态
②对于个体,决定着人生的高度和广度
③我们都是追梦人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6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体现了以苦寒为美的豪迈之情。
B.“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描写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为送行场面渲染悲凉气氛。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环境,以万里愁云渲染送别的氛围。
D.全诗以“送别”为线索写景抒情,描绘的是边塞雪景,表现了边塞苦寒的恶劣环境,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体现了“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①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②。宰相寇准曰:“殊江外人③。”帝顾曰:“张九龄非江外人邪?”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擢④秘书省正字⑤,秘阁读书。命直史馆陈彭年察其所与游处者,每称许之。久之,为翰林学士⑤,迁⑥左庶子⑦。帝每访殊以事,率⑧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节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改)
【注】①张知白:人名。②同进士出身:是科举时代按照中试等第赐予的一种称号。③江外人:江南人。④擢:提拔。⑤秘书省正字、翰林学士:古代官名。⑥迁:晋升或调动官职。⑦左庶子:古代官名。⑧率:一概,全都。
6.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4分)
(1)【善】A.数称善__________ B.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__
(2)【许】A.每称许之__________ B.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__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
B.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
C.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
D.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2分)
(2)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3分)
9.晏殊的才华横溢表现在哪里?请概括其中两点。(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20分)
水润三星堆 张帆
①浓缩的中国名叫江河,静脉是长江,动脉是黄河。
②“名可名,非常名。”一个人从小到大,往往会有好几个名:从乳名、小名开始,逐渐成为学名、大名,后来有了成就的,就留下一世英名、美名……只是为了便于记忆,历史才截取事物较为凸显的部分,窥一斑而知全豹。
③我们对长江的感受也是这样。作为一个漫长、庞大而又艰辛的生命整体,从唐古拉起步,到东海面前放下全部负荷,长江也承载了从无名到有名的诸多等待,从多名到一名的无限提炼。譬如在我们四川的时候,长江名叫川江。其实万变不离其宗,长江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血脉里,在我们呼吸里,一刻不曾稍离。
④绕了这么大一圈,其实只是为了判明一条大江与乡土之间浓烈而又朝夕难离的亲密关系。产生这一思维的动因,来自我故乡的三星堆。
⑤1986年,三星堆横空出世!
⑥1986年,三星堆以长江的名义改写了中华文明史!
⑦当惯常的地理意义或空间意义突然被赋予厚重的文化意义或生命意义的时候,我们的震惊可想而知。长江与三星堆,就这样以一次惊世骇俗的全新组合,不由分说地占据了人们全部的想象和赞叹: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世界第九大奇迹;长江上游地区中华文明最杰出的代表……这些赞誉,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人们对于沉默了几千年的三星堆大梦突醒的惊喜,不如说是人们重新审视浩瀚长江后一种历尽磨难终于归巢的家园认定:三星堆的复苏,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源头不仅有黄河文明,还有长江文明!
⑧然而这毕竟是一段失散了三四千年的前缘。当我们不得不站在高天下苍茫的三星堆旁,我们知道,古老的江水已经带走太多的秘密。也许神奇、神秘、神圣的三星堆至今还在长江的某朵浪花里出没。
⑨于是,三星堆以揭秘者的身份出现,却又再次把无数难解之谜递推到人们眼前。
⑩三星堆已被确证为文明程度极高的古城古国,不过,作为国度存在的另一要件的“文字”却至今云遮雾罩。这种“反常”,使三星堆仍然如同一部艰涩的无字天书,卡住了众多急于探究的目光。历史仿佛乘着大船穿行大江之上,在三星堆靠岸的时候,卸下了所有宝藏,却又固执地带走了唯一的通往宝藏深处的密钥。她把名字写在水上,又让江水无语东流。
!我们既不知道三星堆当时看见或听见了什么,也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弱化了我们已经进化得十分现代的视听功能。在三星堆面前,我们自卑而敬畏。奇伟壮丽、无所匹敌的造像,使今天琐屑的艺术情调无地自容。我们不知道三星堆的气魄来自何处,我们忘却了三星堆的恢宏去向何方。只有不竭的江水,拍打我们无声的心岸。
@青铜神树彻地通天,太阳神鸟吟唱枝头,一条巨龙自由穿梭……天地宇宙在三星堆变得广阔宁静,仿佛我们高不可攀的外太空技术,在三星堆早已易如反掌。辉煌属于蓝天,沉静汇入江流。我们的尴尬还不只如此,甚至三星堆文明究竟来自逆流而上的“荆楚”,还是翻山越岭的“氐羌”,我们依然无从知晓……一条大江哺育了我们太多,赐予了我们太多,而我们回报永远太少。
#生命只有一次,旅程如同江河:从一滴清露开始,经历悬泉、飞瀑、险滩……耐力持久的,最终看见大海。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中的“润”字,生动揭示了长江和三星堆文明浓烈胶着的亲密关系。
B.第②段以人名类比,让人感受到长江是漫长、庞大而又艰辛的生命整体。
C.第!段写我们面对三星堆时感到自卑和敬畏,弱化了进化得十分现代的视听功能。
D.三星堆的神奇、神秘、神圣引发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思考。
11.第⑨段提到了“难解之谜”,文章中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12.第⑤⑥段独句成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3.文章结尾的“耐力持久的,最终看见大海”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4.第@段画线句子和【链接材料】都是写三星堆“青铜神树”的文字,请分析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6分)
【链接材料】这件青铜器残高3.96米,由基座和主体两部分组成。树顶已残缺,基座仿佛三座山相连,主干三层,于山顶节节攀升,人们很容易联想它是一棵大树。
树的树枝分为三层,每层三枝,树枝上分别有两条果枝,一条向上,一条下垂,果托硕大,全树共有九只鸟,站立在向上果枝的果实上。再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非凡。一条龙沿主干旁侧而下,蓄势待飞……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2分)
执着追求 造福人类——评《新药的故事》 钟南山
①我怀着强烈的兴趣阅读了梁贵柏博士撰写的《新药的故事》一书,对于目前非常活跃的生物医药领域,这是一本科普好书。
②作者梁贵柏博士是新药研发第一线的科学家,他结合自己多年实践经验和长期向业界前辈们学习的体会,以生动笔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从抗生素到抗癌生物药等对人类健康有着重大影响的药物,以及它们跌宕起伏的研发过程。我们可以从这本新药研发历史科普书中体会到创新的真谛。
③药物创新是一个艰苦的历程。什么是创新的动力?我相信每一个原药创新的科学家,在研究开始时绝不是先想到这个药研发出来后会给他带来多少利益,而是出于对“未知的未知”或“已知的未知”的强烈好奇心,以及对广大患者,特别是完全无助、在当时无药可治患者的强烈责任感。科学家对未知的好奇心,永远是他们执着追求的动力。
④创新总是青睐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偶然发现一只黑天鹅不放过,更深入观察,进一步思考是否可以得出“天鹅不等于白天鹅”的结论。科学家常常不轻易放过意想不到的现象与实验结果,再深入探讨,就会有新发现。
⑤坚持与执着是创新者最重要的素质。在本书提到的创新药物中,有哪个不是通过几十年甚至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创制成功的?我和一位学者合作研发一种抗实体瘤新药,在他研究15年的基础上,又进行了25年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及评审否决,我们均已年迈。他因突发性脑卒中半身不遂,曾想打退堂鼓,但看了这本书,我们要向书中的主人公学习,看到曙光,坚持下去就可能胜利!
⑥对于从事药物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温故知新的书。现代医药研发从磺胺、青霉素到帕博利珠单克隆抗体,经历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分子科学的飞速发展,集中体现了生物工程技术最前沿的突破性成果。我们可以看到理论性和技术性的突破如何被创造性地应用到健康领域,为人类造福。
⑦对于普通的社会公众来说,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作者用非常通顺的语言,清晰地讲述了新药研发的史实和知识,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多年来的体会和思考。作为一名理科出身的资深科学家,作者的文字素养可圈可点,尤其是在解释新药研发的科技背景时,并不令人感到艰深和乏味,而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
⑧21世纪的新药研发仍将依赖于生命科学的突破性进展,需要更多投入,也需要更多像《新药的故事》这样的科普书籍,提高公众的医药知识水平,使医药创新得到全社会更广泛的关心和支持。 (节选自《新药的故事》序言,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贵柏在书中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学习体会,介绍了许多创新药物及它们的研发过程。
B.本文的语言朴实严谨,“常常”“可能”等词语都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增强了说服力。
C.钟南山和一位学者合作研发新药长达40年,却因无数次失败及评审否决,也曾想过放弃。
D.文章最后提到,对21世纪的新药研发来说,像《新药的故事》这样的科普书籍越多越好。
16.文章第②段,作者认为“我们可以从这本新药研发历史科普书中体会到创新的真谛”,“创新的真谛”指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17.文章第⑥⑦段的顺序能不能对换?为什么?(5分)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20题。(10分)
材料一:3月12日是中国的植树节。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我国林业建设开始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40年来,我国共有164.3亿人次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义务植树达742亿株,着实令人惊叹!
材料二:
材料三:植树造林也在为实现碳中和做出贡献!众所周知,地球正在被二氧化碳这层“毯子”笼罩。这层“毯子”越厚,就越容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曾给出联合国一份报告,其中描绘了地球气温每上升一度所产生的影响:到2050年如果气温升高1.8摄氏度,无水可用的人将增加20亿,全球物种约有2到3成濒临灭绝。也就是说,二氧化碳减排的警钟,已在不断敲响。有规划地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可以提升森林碳汇能力,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此外,为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碳中和,我国还积极倡导节能减排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2020年,我国提出了“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承诺,充分体现出大国责任与担当。
18.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把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在全国实施,到2021年已经实施了40年。
B.材料二可看出“实现碳中和”在多个场合被提及,这体现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决心。
C.实现碳中和有利于减缓因二氧化碳这层“毯子”笼罩导致的全球气温上升的速度。
D.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全球气温上升,造成人类无水可用、物种濒临灭绝。
19.阅读材料二,简要概括历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森林面积变化情况。(3分)
20.我国为实现碳中和做了哪些工作?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六)名著阅读。(6分)
21.根据下面的《简·爱》的阅读任务单,完成相关任务。
阅读方法 助读资料 阅读任务
关注小说的叙事角度 小说一般采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前者视野广阔,内容丰富;后者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1)《简·爱》采取的是第________人称的写法。作者以手写心,句句发自肺腑,字字血泪凝成,字里行间燃烧着她热情的火焰,情真意切,感人至深。(2分)
关注情节 1847年,对英国文坛而言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三颗耀眼的文学新星(同一个家庭 的三姊妹)在这一年同时出现在英国文坛:________出版了《简·爱》,艾米莉·勃朗特出版了《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出版了《艾格尼丝·格雷》。 (2)__________________出版了《简·爱》。(2分)
关注人物 他和我去了一趟伦敦,看了一位著名的眼科医生,最终恢复了那一只眼睛的视力。如今他虽不能看得清清楚楚,也不能久读多写,但可以不必让人牵着手就能走路,对他来说天空不再空空荡荡,大地不再是一片虚空。 (3)文段中所说的“他”是谁?(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坚强是什么?坚强是风雨中的昂首,是跌倒后爬起,是失败后的重新开始;坚强是一种不懦弱,不屈服,不退让,不放弃;坚强就是刚强,就是坚毅,就是不可动摇,不可摧毁……
请以“多一点坚强”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不能套作和仿作。
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1.(1)满眼风光北固楼
(2)雉从梁上飞
(3)千古兴亡多少事
(4)身世浮沉雨打萍
(5)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6)小大之狱
(7)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8)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2.D 3.(1)A B (2)A A (3)C
二、(一)4.D
5.运用留白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意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二)6.(1)A.好 B.擅长 (2)A.赞许(赞同) B.答应
7.D
8.(1)皇帝召见晏殊和一千多名进士,让他们一起在朝廷上参加殿试。
(2)我曾经私下练习过这篇赋,请换其他题目考查。
9.①七岁便能写文章。②被张知白以神童身份推荐给朝廷。③在殿试中拿起笔立刻完成。④才华被皇帝欣赏,赐同进士出身。⑤在复试中的答卷,被皇帝多次称好。(任答两点)
【参考译文】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他七岁时便能写文章。景德初年,张知白任江南地区安抚使,晏殊凭借神童的身份被推荐给朝廷。皇帝召见晏殊和一千多名进士,让他们一起在朝廷上参加殿试,晏殊神态自若,没有被这种场合所震慑,拿起笔立刻完成。皇帝很欣赏晏殊,赐他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说:“晏殊是江南人(最好不要重用)。”皇帝说:“张九龄难道不是江南人吗?”两天之后,晏殊和进士们又进行诗、赋、策论的复试,(接到题目后)晏殊上奏说:“我曾经私下练习过这篇赋,请换其他题目考查。”皇帝喜爱他诚实的品格,等到他写完,多次称好。于是皇帝把他提拔为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皇帝命直史馆陈彭年暗中观察晏殊交游相处的人,(得到回复后)皇帝时常称赞(赞许、赞同)晏殊。过了很久,晏殊官至翰林学士,又被任命为左庶子。皇帝每次向晏殊问及关于政事的意见时,晏殊都在巴掌大的小纸片上用蝇头小楷书写意见,答奏完毕后,就连同底稿一起封好呈交皇帝,皇帝很看重他做事谨慎周密。
(三)10.C
11.没有文字之谜;文明程度极高之谜(或奇伟壮丽、无所匹敌的造像之谜);文明来源之谜。
12.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反复强调三星堆横空出世的时间;表达对三星堆的震惊和赞叹;突出三星堆对改写长江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的重要意义。
13.①三星堆文明具有坚韧的生命力,最终横空出世。②长江文明最终将被证明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③三星堆文明仍有无数难解之谜,但最终能够被解读。
14.第段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夸张和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青铜神树的神秘神圣,更具艺术表现力。【链接材料】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平实,具体详实地介绍青铜神树的构造和造型特点,给读者准确明白的认知。
(四)15.C 点拨:“40年”错;“曾想过放弃”错。
16.对未知的好奇心,善于抓住“机遇”,坚持与执着。
17.不能。本文是《新药的故事》一书的序言,这样的写作顺序更能体现科普书籍从抽象的前沿科技到通俗普及的写作思路以及面对的读者群体从小到大的文体特点。
(五)18.D
19.在1973—2018年的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第二次清查,我国森林的面积略有减少,之后呈现明显增长(逐次增长)的趋势。
20.①大量植树造林。②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③确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④列入国家2021年度工作重点。⑤倡导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
(六)21.(1)一 (2)夏洛蒂·勃朗特 (3)罗切斯特。
三、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