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学案):2.8《我遥望》(语文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学案):2.8《我遥望》(语文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22 19:54:24

文档简介

《我遥望》学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及曾卓简历及创作特点。
2. 训练学生吟诵、感悟和理解能力,感悟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
3. 把握两首诗中的意象。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作品内涵。
2?了解诗作所创造的意象、意境和主要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对诗中意象的把握。
由于时代的剧烈变迁,有一些意象,今天的中学生不易透彻理解并把握,有一些形式,今天的中学生也不一定人人都认同。
解决办法:
对当代诗的品读与理解,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吟诵、感受、领会,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理解,只要他们能言之成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看到音乐的三种成分:脆弱、力量和痛苦。”这是波兰当代著名诗人扎加耶夫斯基的一句诗。而在扎加耶夫斯基和曾卓的诗中,就流淌着这种来自肖邦音乐的血液和禀赋。因为爱、善良和敏感,也因为在历史的强暴下对一种精神价值和语言价值的坚持,所以,他们“痛苦”“脆弱”,然而这种脆弱如此深刻感人,并富有尊严。让我们在诗与音乐的结合中,再一次与人类灵魂中那些最好、最深刻感人的东西相逢。
二、放朗读录音(配乐朗诵)
三、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
参见“课文说明”。
2?写作背景
该诗写于1981年3月,诗人被“平反”已有一年多,并被恢复武汉市文联副主席的职务;同时,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已接近六十岁,已接近暴风雨后晚年的港口。他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下这首诗的。
四、鉴赏分析
(一)引导学生诵读全诗,把握整体内容。
(二)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 鉴赏品味内容:
1?曾卓的诗总是在历史的沧桑中来展开对人生的沉思,《我遥望》从漫长动荡的人生中提取的两种不同的“遥望”分别指的是什么?
明确:
在这首诗中,诗人展开了对他整个一生的遥望和沉思。诗中的两种“遥望”之间,显示了一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如果说生活像海洋,诗人的艺术概括力就在于他从岁月中提取了两种不同的“遥望”:前一节是年轻时对“六十岁”的不无好奇的猜想,对未来的遥望;后一节是一个惊涛骇浪中的“过来人”在其“到达”后对过去岁月的回望和反思。
前一节的“遥望”写出了年轻时代的可爱,而后一节的“遥望”给全诗带来了无尽的重量和感慨。对漫长而充满磨难的一生的超越和感叹都产生在这“回头”的一瞬,正是在这一瞬,“遥望”被改变了方向,漫长的一生变得清晰,年轻时代那个向未来热情遥望的自己又出现在视野里,遥遥在望而又遥不可及,因为在两个自己之间,已隔开了一道茫茫的历史的海洋。
我们不能不惊叹于这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两个不同的“遥望”既连接了此岸与彼岸,以极大的跨度,写出了一种阔大的人生的沧桑感,同时又使不同阶段的人生呈现出来,历历在目,让人不能平静。只要读者细心体会就会感到,这两种不同的“遥望”,已在诗中成为一种相互的遥望,过去与现在之间因此而展开一种不无艰难的自我辨认和对话。
2?为什么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的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为什么第二个比喻中的“故乡”会消失在“迷雾”中?
明确:
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那是因为年轻时遥望未来,颇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对未来充满好奇,好像人生的“六十岁”是一个遥远的“远在异国的港口”。而在第二个比喻中,因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人生,因为人生发生了巨大的难以置信的变化,所以回头遥望过去时,不免有一种难以辨认之感和迷茫伤感之情,因此“迷雾”一词会出现在诗人的视线中。还可以说,这里有一种人生如梦的至深感叹,从中我们听到了李商隐诗的某种回响。
(四) 品味语言:
与这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相称,这首诗在语言上极其朴素,又极其有功力。如第2节的开始“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语言朴实无华,但读起来却有惊心动魄、一波三折之感,因为这其间充实着极其艰辛的人生内涵。另外,诗中的两个比喻也非常贴切,它们不仅把时间空间化、把时间意象化了(即通过比喻把时间变成可以遥望、可以看见的具体地点和意象),同时也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彼时”和“此时”内心的情感。
曾卓的诗极其朴素、简练,又极其感人、耐读,正如诗人牛汉所说:“他(曾卓)的诗即使遍体鳞伤,也给人带来温暖和美感。”结合《我遥望》这首诗,请体会诗人是怎样在诗的语言和比喻上倾注他内心的情感的。
明确:曾卓的诗极其朴素,技巧从不外露,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再三阅读,以体会诗人在语言和比喻上所倾注的情感。比如第1节的“偶尔抬头”与第2节的“有时回头”,字面上只有细微的区别,但包含的内在情感却很不一样。尤其是第2节中的这句“有时回头”,包含了极大的情感的张力:过去不堪回首,但有时还是要忍不住“回头”,因为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那样让人留恋;“而今我到达了”这一句,也是平白如话,但却包含了不知是喜是悲的复杂情感,十分感人,至于诗人选用的两个比喻中所隐含的人生感叹和情感,以上已分析过了。总之,《我遥望》这首诗的手法及境界,正如诗人流沙河所指出的:“白描抒情,如一缕轻烟薄雾,感慨至深。过来人语,非经历过,道不出来”。(《写诗十二课》)
五、拓展
建议找出诗人的《有赠》《悬崖边的树》和这首《我遥望……》,组织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这几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课外选读曾卓的其他诗作并向同学推介。(共25张PPT)
我遥望……
——曾卓
乐观淡定的诗人
曾卓,原名曾庆冠。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湖北省黄陂县人。1922年3月5日出生于武汉。1936年10月参加中华民族先锋队。1938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38年夏,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1947年夏毕业于中央大学历史系。解放后,曾任《长江日报》副社长,武汉市文联常务副主席。1955年5月,因牵涉到所谓“胡风集团”问题受到审查。1979年12月平反。后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1988年离休。
曾任中国作协名誉委员,中国新诗学会副会长,武汉市作协名誉主席。1939年春开始发表作品。1941年与友人邹获帆等合编《诗垦地丛刊》。1947年到1949年主编汉口《大刚报》文艺副刊《长江》。
诗人生平简介
重要诗文集
诗集
《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曾卓抒情诗选》等;
散文集
《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等;另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曾卓文集》3卷等。
诗人书影
第一节:年轻时对未来的遥望和想象
鉴赏诗歌
第二节:年老时对过去的回望,辨认和感叹
一、整体理解和把握
总起来看,诗人在短短的一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认识与理解,寄寓着深深的人生感慨。
二、两个比喻的妙处
1、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年轻时遥望未来,对未来充满好奇, 渴望到达,因此六十岁好象是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神秘而充满诱惑,深深吸引着年轻的诗人。
2、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人生之后, 巨大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所以回头遥望过去时,不免产生一种难以辨认和迷惘伤感的情绪,甚至是人生如梦的至深感叹。
三、艺术特色
1、今昔对比,回环复沓。
年轻时盼年老,年老时忆年轻。人生的两次“遥望”,在今昔对比中,实现了时空转换,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圆;同时寓无限于有限,获得了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
全诗以“航海远行”这一中心比喻贯穿始终。接着将生活喻为“海洋”,于是“六十岁”相对于年轻的“我”,自然就是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神秘而又充满诱惑。人生路上的“悲欢离合”当然就是航行中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这些比喻密切联系,和谐统一,组成了一条意蕴丰富、摇曳多姿的比喻链,自然贴切,精妙传神。
2、设喻精巧,和谐贴切。
3、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本诗篇幅虽然短小,但其所表达的哲理耐人寻味。既要勇敢地冲向未来,追求理想;又要珍重前行路上的每一段时光。只有这样,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才能无怨无悔,无所遗憾。
探 究 玩 味
1、意象(形象、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什么使本诗获得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无论什么样的文学体裁,总要或叙事,或传情,或明理。而这首微型诗,篇幅极为短小,但却寄寓丰富,感慨深沉。如此深刻的艺术魅力,得益于“人生是一次航行”这一核心比喻,以及由此衍生的诸多比喻,形成了一条比喻链,而这条比喻链就是一组丰富多样的意象群。诗人巧妙的比喻,形成了繁复多样的意象,再加上意象中寄寓的人生哲理和感悟,这首体制短小的微型诗便获得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2、这首诗侧重于哲理表达,还是感情抒发?
诗言情,这是中国传统诗歌集体认同的艺术旨归,这当然没有错。但是这并不是说诗歌就没有揭示哲理的任务,而是说诗歌最主要的任务是“言情”。这首诗最为核心的艺术任务,就是传达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体悟、认识和理解,因此上更侧重于哲理表达。
拓展延伸
仿写微型哲理诗
请用下列意象仿写微型哲理诗,一个意象作一首:
1、玫瑰 2、钻天杨 3、石榴 4、竹笋 5、根 6、落叶 7、藤 8、牵牛花 9、月亮 10、路 11、河床 12、爆竹 13、哈哈镜 14、钉子 15、门 16、蜗牛
微型哲理诗展示
1、玫瑰 最懂得防御的意义 才盛开出一团艳丽
2、钻天杨 活着,就要钻上霄汉 把生命的信念 托上云天
3、石榴 被火红的渊博 挤裂了脑壳
4、竹笋 用瘦骨嶙峋的躯干 削尖脑袋使劲 往上窜
5、根
深深地扎下去
是为了高高地
挺起来
6、落叶
叶子落下树梢
希望长上枝头
7、藤
奴性的攀附
注定不能成为
栋梁
8、牵牛花
一路上贪图鲜花盛开的虚荣
最终却没有一棵丰硕的果实
9、月亮
夜给胸前
戴朵素洁的白花 就能掩盖住 内心的丑恶么
10、路
在肆意的践踏中变得坚实 在咒骂的脚步声中 伸向远方
11、河床
一旦抬高自己
必定伤害别人
12、爆竹
为博得旁观者的喝采
粉碎了
自己的生命
13、哈哈镜
扭曲的魂灵 怎能反映出真实的 面容
14、钉子
总是在被动的 挨打中 艰难地行进
15、门
任何高贵的头颅
都必须 在你面前低头
16、蜗牛
一生也走不出
封闭的窠
微型哲理诗略说
张励志先生的《桃花》只有两句:“昨晚刚写出来几首小诗,一清早蜜蜂就抢着在读了。” 好的微型哲理诗,就是一朵朵这样的 “桃花”!
微型哲理诗的首要特征就是惜字如金。“别以为我身材苗条/鸟就不买我的账/风老是欺负我/亲一口就跑”(张励志《翠竹》),着墨不多,耐人寻味;“坏就坏在根上”(白莎《枯树》),透过事物表象的“枯”,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其内在本质的“坏”;“每句空喊都炫耀自己的权威”(黄淮《雷》),把那种空有一副丑皮囊却仗借权力、虚张声势、自我炫耀的“假大空”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富’起来的都该嘉奖么?”(鲁行《鼠》),只一句反诘,却催人深思。
第三是干预生活。哲理诗蕴含的理趣陈旧,不能让当下的人们从中得到现实的启迪,这叫远离生活,这实在是不可取的。林希先生的《土》却不是这样。“附着在大地上/你是土壤/飘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短短几句,劝勉世人不要浮华,有着沉甸甸的现实意义。 张励志的《豆芽》是这样的——“好端端的子儿/无奈被人放进水缸/浸泡几天几夜变成/白发苍苍老头——/长长的胡子/瘦瘦的身材/不像人也不像鬼/差强人意被逼/推向市场/可怜巴巴地/出卖形象/兜售青脆”。这首诗可使读者立即联想到被逼 “出卖形象”侵害人权的种种罪恶交易。《喇叭》:“说了一辈子的话,哪一句是你的?” 《塑料花》:“蜜蜂说:人如果执意以假乱真,人类终归无蜜可吃。”
其次是形象新颖。贾长厚的《浪》:“不管是什么风/都跟着起哄。”请看张励志的《帆》《牛》《小溪》,《帆》:“一只击浪的蝶。”《牛》:“出生时吃奶,长大了吃草,老迈了吃刀!” 《小溪》:“倒下是张琴,站起是瀑布。”
第四是形象与哲理水乳交融。我们来看穆仁的《麻将牌》:“把日子砌起来/打出去/最后手上留下一张白板!”短诗先是描摹了打麻将的形象:把丰富多彩的灿烂日子“砌起来”又“打出去”;而年复一年的挥手之间生活只能成为“一张白板”。形象与哲理,可谓水乳交融。“把腰弯下去/让日子站起来”(谭朝春《有感于拾破烂》),这一“弯”一“站”,仅仅只是一个细节的刻画,却足以让我们对这样一个“卑微,但绝不卑鄙;平凡,但绝不平庸”的弱势群体充满深深的敬意。诸如“烛啊,你知道吗?吹灭你的/正是你在黑夜里为它流泪的人”(笔川《烛》)、“死后/心/给主人下酒”(申深《狗的遗嘱》)等等,都让我们在感受形象之余受到哲理的启迪。
总而言之,诗贵含蓄,诗无达诂。 “形象大于思想”,含蓄是诗歌的基本属性。这虽然给解读带来一定的难度,但终究比直白好得多。意大利诗人萨瓦多尔·夸西莫多的《瞬息间便是夜晚》只有三句——“每个人都孤独地站在大地的心脏/被罩在一束阳光下/瞬息间便是夜晚”。 我们可以有两种解读。其一:每个人都自强地站在大地的心脏上,而且还被罩在一束阳光下。但真是如此吗?等着吧,“瞬息间便是夜晚”。其二: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孤独地站在大地的心脏,被罩在一束难受的阳光下,但那又怎么样?不要怕它,冬天既然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已是中午,快到黄昏,凉爽的夜晚还会远吗?当然,我们还可以作其他的解读。
哲学是含蓄的诗,诗是形象的哲学;哲学是人类智慧的诗章,诗是人类形象思维的灿烂花朵。诗意的抒写与哲思的深刻,是双峰并峙的两座完美的高峰。可以说,诗歌若是缺少哲思的璀璨光亮,便意味着肤浅和短命;而哲思如果缺少形象诗意的表达方式,则意味着苍白和颓废。因此,一个人的写作若能够同时达到诗意与哲理的高度融合与和谐统一,那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曾卓的《我遥望……》就是诗意与哲理高度融合的优秀诗作。请大家课外阅读曾卓的《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的诗章。
同学们:
让你萦胸的哲理感悟去寻找那契合的形象吧!让契合你哲理感悟的形象与你不期而遇吧!微型哲理诗的写作定然会给你带来写作诗歌的快感与冲动,你还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来,用诗歌记录我们的思考,抒发我们的感情,语文园地的诗歌花朵一定会为你盛开!《我遥望》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曾卓、海子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吟诵、感悟和理解能力,感悟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两首诗中的意象。
3?引导学生学会朴素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三、德育、美育渗透点:
1?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
2?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教学重点:
1?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作品内涵。
2?了解诗作所创造的意象、意境和主要表现手法。
二、教学难点:
对诗中意象的把握。
由于时代的剧烈变迁,有一些意象,今天的中学生不易透彻理解并把握,有一些形式,今天的中学生也不一定人人都认同。
三、解决办法:
对当代诗的品读与理解,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吟诵、感受、领会,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理解,只要他们能言之成理。
[教学安排]
两课时。
师生活动互动设计]
一、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的资料和两位作者的资料。
二、组织诗歌朗诵会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补充其他作品。
三、讨论各自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或口述,或写成200—300字短文在全班交流。
四、了解并运用必要的创作方法、技巧,尝试创作新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看到音乐的三种成分:脆弱、力量和痛苦。”这是波兰当代著名诗人扎加耶夫斯基的一句诗。而在扎加耶夫斯基和曾卓的诗中,就流淌着这种来自肖邦音乐的血液和禀赋。因为爱、善良和敏感,也因为在历史的强暴下对一种精神价值和语言价值的坚持,所以,他们“痛苦”“脆弱”,然而这种脆弱如此深刻感人,并富有尊严。让我们在诗与音乐的结合中,再一次与人类灵魂中那些最好、最深刻感人的东西相逢。
二、放朗读录音(配乐朗诵)
三、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介绍曾卓生平及创作,教师相机补充。(由于学生对曾卓不太熟悉,教师可适当多做些补充)
1?作者介绍
参见“课文说明”。
2?写作背景
该诗写于1981年3月,诗人被“平反”已有一年多,并被恢复武汉市文联副主席的职务;同时,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已接近六十岁,已接近暴风雨后晚年的港口。他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下这首诗的。
四、鉴赏分析
(一)引导学生诵读全诗,把握整体内容。
(二)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鉴赏品味内容:
1?曾卓的诗总是在历史的沧桑中来展开对人生的沉思,《我遥望》从漫长动荡的人生中提取的两种不同的“遥望”分别指的是什么?
明确:
在这首诗中,诗人展开了对他整个一生的遥望和沉思。诗中的两种“遥望”之间,显示了一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如果说生活像海洋,诗人的艺术概括力就在于他从岁月中提取了两种不同的“遥望”:前一节是年轻时对“六十岁”的不无好奇的猜想,对未来的遥望;后一节是一个惊涛骇浪中的“过来人”在其“到达”后对过去岁月的回望和反思。
前一节的“遥望”写出了年轻时代的可爱,而后一节的“遥望”给全诗带来了无尽的重量和感慨。对漫长而充满磨难的一生的超越和感叹都产生在这“回头”的一瞬,正是在这一瞬,“遥望”被改变了方向,漫长的一生变得清晰,年轻时代那个向未来热情遥望的自己又出现在视野里,遥遥在望而又遥不可及,因为在两个自己之间,已隔开了一道茫茫的历史的海洋。
我们不能不惊叹于这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两个不同的“遥望”既连接了此岸与彼岸,以极大的跨度,写出了一种阔大的人生的沧桑感,同时又使不同阶段的人生呈现出来,历历在目,让人不能平静。只要读者细心体会就会感到,这两种不同的“遥望”,已在诗中成为一种相互的遥望,过去与现在之间因此而展开一种不无艰难的自我辨认和对话。
2?为什么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的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为什么第二个比喻中的“故乡”会消失在“迷雾”中?
明确:
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那是因为年轻时遥望未来,颇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对未来充满好奇,好像人生的“六十岁”是一个遥远的“远在异国的港口”。而在第二个比喻中,因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人生,因为人生发生了巨大的难以置信的变化,所以回头遥望过去时,不免有一种难以辨认之感和迷茫伤感之情,因此“迷雾”一词会出现在诗人的视线中。还可以说,这里有一种人生如梦的至深感叹,从中我们听到了李商隐诗的某种回响。
(四)品味语言:
与这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相称,这首诗在语言上极其朴素,又极其有功力。如第2节的开始“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语言朴实无华,但读起来却有惊心动魄、一波三折之感,因为这其间充实着极其艰辛的人生内涵。另外,诗中的两个比喻也非常贴切,它们不仅把时间空间化、把时间意象化了(即通过比喻把时间变成可以遥望、可以看见的具体地点和意象),同时也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彼时”和“此时”内心的情感。
曾卓的诗极其朴素、简练,又极其感人、耐读,正如诗人牛汉所说:“他(曾卓)的诗即使遍体鳞伤,也给人带来温暖和美感。”结合《我遥望》这首诗,请体会诗人是怎样在诗的语言和比喻上倾注他内心的情感的。
明确:曾卓的诗极其朴素,技巧从不外露,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再三阅读,以体会诗人在语言和比喻上所倾注的情感。比如第1节的“偶尔抬头”与第2节的“有时回头”,字面上只有细微的区别,但包含的内在情感却很不一样。尤其是第2节中的这句“有时回头”,包含了极大的情感的张力:过去不堪回首,但有时还是要忍不住“回头”,因为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那样让人留恋;“而今我到达了”这一句,也是平白如话,但却包含了不知是喜是悲的复杂情感,十分感人,至于诗人选用的两个比喻中所隐含的人生感叹和情感,以上已分析过了。总之,《我遥望》这首诗的手法及境界,正如诗人流沙河所指出的:“白描抒情,如一缕轻烟薄雾,感慨至深。过来人语,非经历过,道不出来”。(《写诗十二课》)
五、拓展
建议找出诗人的《有赠》《悬崖边的树》和这首《我遥望……》,组织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这几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课外选读曾卓的其他诗作并向同学推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当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天真而单纯,他为诗而远离尘嚣,将一切的爱奉献于诗神缪斯,在一方斗室中过着孤凄的生活。精神上崇高的追求和现实中太多的负重使诗人在极度的愉悦和痛苦中煎熬。前行,去往理想的诗神王国荆棘丛生,迷雾重重,举步维艰;停步弃行,心中又难舍难分……25岁就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绝尘而去。这就是——海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麦地》。
二、放课文朗读录音(配乐)
三、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介绍海子生平及创作,教师相机补充。(由于学生对海子不太熟悉,教师可适当做些补充)
参见“课文说明”。
四、鉴赏分析
(一)整体把握诗意,理清作品思路。引导学生诵读全诗,把握整体内容。《麦地》是海子1985年4月写下的一首诗,属于他的“早期”之作,但已展现出海子抒情诗的基本特质。全诗表达诗人对养他性命的麦地的回忆和想象、向往与赞美!
(二)鉴赏品味内容及写作手法。品读每一节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参见“课文说明”。
1?海子写过许多与麦子、麦地有关的诗,可以说麦地是海子诗歌的核心意象和元素。海子通过“麦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此题的设置是要学生通过“麦地”的意象来体会诗人所寄寓的情感。正如有的批评家所说,海子正是通过麦地“找到了自身生命与大地的对应关系”,由此进一步投入到民族的大灵魂之中,因为“麦地正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共同的生命背景”(燎原《挛生的麦地之子》)。“麦地”因为诗人的再三抒写而成为诗的核心意象、成为一种灵魂的语言,诗人因为麦地而写出了他对大地的热爱,对生命本源的亲近和对家园的赞颂。
2?海子的诗有一种直达事物核心的感受力和强烈、朴素的抒情力量,在《麦地》一诗中,他把浪漫主义的抒情自白和民歌、民谣的质朴结合为一体,有一种特殊的感人的艺术效果。例如“家乡的风/家乡的云/收聚翅膀/睡在我的双肩”。请找出诗中你所喜欢的句子和意象,并说明诗人在写它们时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此题的设置是要引导学生把握海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抒情风格。海子的诗充满了激情、想象和灵气,有一种直达事物核心的感受力和强烈,朴素的抒情力量。他从不刻意地运用修辞手段,然而着笔之处,处处闪现生命的光辉。他的语言目击了创造。在这首诗中,他把浪漫主义的抒情自白和民歌、民谣的质朴结合起来,如“家乡的风……”十分亲切动人,而又富有诗意;他的比喻不落俗套,新奇而又自然,如“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月亮知道我/有时比泥土还要累”,等等。
五、总结与拓展
现实中的海子长期过着清苦得让人难以置信的生活,极度贫乏的物质沙漠上却疯长着纯粹而高远的诗歌精神。海子的诗歌大多纯粹、大气、想象丰富、意象纷纭,在透彻的抒情中充满了对人类精神和命运的深层探究和深切关怀,这是诗人的气质和责任心所至。
海子的许多诗都为年轻人所深深喜爱,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黑夜的献诗》《四姐妹》《日记》《询问》《九月》《春天,十个海子》等。建议学生课下阅读,想想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课外选读海子、舒婷等诗人的作品,为开朗诵会做准备。
2?课外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
要求:
(1)表达真情实感,不要无病呻吟。
(2)要构思巧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意象要包含感情,意象间要有内在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