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学案及练习):4.16《项脊轩志》(语文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学案及练习):4.16《项脊轩志》(语文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22 19:54:24

文档简介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
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
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
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
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④超过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 ②像 ③像……一样 ④至于 ⑤比得上
4.“效”的用法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③斯用兵之效也 ④东施效颦
意思:①成功 ②任务 ③效果 ④效仿
5.“当”的用法:
①他日汝当用之 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 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 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 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
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板书总结。(略)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总结。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四段:
1.“故”的用法:
①轩东故尝为厨 ②公问其故
③温故而知新 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⑥此物故非西产
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
2.“殆”的用法
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
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
二.分析最后两段。
1.“为”的用法:
①余既为此志 ②庭中始为篱
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 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⑧唯弈秋之为听
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⑩为富不仁
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
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3.“书”的用法:
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④得鱼腹中书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⑦或凭几学书 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意思:①信件②书籍③文书④字条⑤写⑥奏章⑦书法⑧《尚书》
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
5.“制”的用法:
①增其旧制 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其牙机巧制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因地制宜
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
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
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
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
三.齐读附文,分析板书:
四.中心: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五.写作特色: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
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
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
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共13张PPT)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学习重点
一、知人论文,体味作者的感情
二、训练语感,学习文言字词句
整体感知,触发语感
要求:轻声跟读,注意节奏,在读不准的字音下作标记。
正音:
垣墙周庭( )
婢女( )
姊妹( )
呱呱而泣( )
先妣( )
持笏( )
断句:
顾视无可置者
庭中通南北为一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yuán 





归有光简历
1506年(1岁) 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5岁) 开始读书
1513年(8岁) 丧母
1528年(23岁) 娶妻魏氏
1533年(28岁) 丧妻
1540年(35岁) 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1565年(60岁) 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63岁) 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65岁) 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66岁) 去世
归有光
(1506—1571)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某所,而母立于兹。”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好学、静思、勤奋的好少年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政治政治
政治斗争的

一、幼年早慧,科举失利
二、幼年丧母,内心悲凉
三、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老祖母的言行
——对孙子的深切期望。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政治政治
政治斗争的

一、幼年早慧,科举不利
二、幼年丧母,内心悲凉
三、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四、世俗观念对他的深深的漠视
余既为述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同步测试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扃牖(jiōng) 修葺(qì) 栏楯(shǔn) 栖息(xī)
B.象笏(hù) 先妣(bǐ) 阖门(hé) 老妪(ōu)
C.尘泥渗漉(shèn) 长号(háo) 异爨(cuàn) 冥然(míng)
D.万籁(lài) 偃仰啸歌(yǎn) 逾庖(yú) 呱呱而泣(guāguā)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
②桂影班驳(错杂)
③先妣抚(抚摸)之甚惜
④妪每(每次)谓余曰
⑤风移影动,姗姗(美好的样子)可爱
⑥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⑦其制(形式、制式)稍异于前
⑧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⑨旧时栏楯(横的叫栏,纵的叫楯)
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 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 D.①③⑥⑦⑨⑩
3.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正确的是: ( )
①日过午/已昏                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③.鸡/栖于厅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⑥.述诸/小妹语 
⑦.然/自后/余多在外
A. ①③⑤⑦ B.②④⑤⑥ C. ①④⑥⑦ D.①②③④
4.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6.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B.又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D.且何谓阁子也(宾语前置)
二、阅读题
(一)阅读以下语段,回答7—10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三五明月之夜,明月半墙 B.今南海之生死未卜
孔子述三五之法,明周公之业 贫者自南海还
C.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D.名达于缙绅间
臧太守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移其志者
8.“垣墙周庭”的意思是“在院子周围砌上墙”,其中作为动词用的词是: ( )
A.垣 B.墙 C.垣墙 D.周
9.本段从 、 、 几个方面写老屋;老屋一经修葺,便生意盎然,可爱可喜。作者又具体写出了居室及四周环境的 和 及心情的 。
10.作者在环境描写中,巧妙地运用了以动显静的写法。突出静的句子是 ,以动显静的句子是
,动静高度和谐,给人以美感。
(二)阅读以下语段,回答11—12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 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 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 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 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1.选出下列句中“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室西连于中闺            B.东犬西吠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D.北救赵而西却秦
12.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的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迨诸父异爨    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②客逾庖而宴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A.两个“迨”字相同,两个“逾”字不同  
B.两个“迨”字相同,两个“逾”字也相同
C.两个“迨”字不同,两个“逾”字相同
D.两个“迨”字不同,两个“逾”也不同
(三)阅读以下语段,回答13—15题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 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 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3.下边各句中加点的词有的现代汉语已经不用,有的意义古今有别,请分别予以解释: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 )
②.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 ( )
③.或凭几学书 ( )
④.后五年,吾妻来归 ( )
⑤.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 )
⑥.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
14.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余既为此志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B.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县官且顺群臣言
C.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15.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四)阅读以下语段,回答16—18题
初,济阴王思与习俱为西曹令史。思因直曰白事,失太祖指。太祖大怒,教召主者,将加重辟。时思近出,习代往对,已被收执矣,思乃驰还,自陈己罪,罪应受死。太祖叹习之不言,思之职分,曰:“何意吾军中有二义士乎?”后同时擢为刺史,思领豫州。思亦能吏,然苛碎无大体,官至九卿,封列侯。 (《三国志》)
16.对此段内容理解全面的一项 ( )
A.本段主要赞扬了王思引分自责,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B.本段主要赞扬了习以身代思,受不测之祸无怨言的那种重情重义的精神。若使思不引分,主不加恕,则习所谓自经子沟读而莫之知也。
C.本段比较全面写了王思这个人物,一方面,引分自责,另一方面,苛碎无大体。
D.本段主要写了太祖心胸开阔,能够原谅下臣之过,不加追究。
17.以下加黑词都是官职升迁的词汇,按升、降、不升不降归为三类,选出归类正确的一组 ( )
①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③予左迁九江郡司马④后同时擢为刺史⑤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⑥再迁为太史令⑦初辟司徙府,除左著作郎⑧贺卿得高迁⑨徙齐王信楚王⑩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
A.①④⑥⑧⑩/③⑨/②⑤⑦
B.①⑥⑧⑩/③⑨/②④⑤⑦
C.①⑥④⑧/③⑩/②⑤⑦⑨
D.①④⑥⑧⑩/③/②⑤⑦⑨
18.解释加黑词的意思
①.教召主者,将加重辟 ( )
②.唇吻翕辟 ( )
③.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 )
④.连辟公府,不就 ( )
⑤.秦国辟远 ( )
⑥.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 ( )
《项脊轩志》参考答案:
1、C 2、B 3、A 4、D 5、B 6、D 7、D 8、C 9、窄小、破漏、阴暗 10、突出静的句子是:“庭阶寂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以动衬静的句子是:“万簌有声”“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11、C 12、C
13、①十五岁 ②女子出嫁回娘家省亲爱 ③写字 ④女子出嫁 ⑤那么 ⑥形式、规制 14、A 15、(略) 16、B。因为习以身代思在前,思引分自责在后。太祖主要赞的是习的义,思的职分。 17、D。“左迁”是贬官,“迁”是升官,“徙”是一般调职,“除”“拜”是授官。 18、①刑法 ② 打开 ③开辟④ 征召 ⑤偏僻 ⑥邪僻、淫乱
w.w.w.k.s.5.u.c.o.m
www.《项脊轩志》《报任安书》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文言文学习(二)
主要学习《项脊轩志》《报任安书》
二. 学习目标
重点通过熟读、练习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难点是学习《项脊轩志》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人事沧桑的感慨,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三. 知识归纳总结
1、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本课的项脊轩也是书房,明代作家归有光的。志乃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中国史书的体例及它的代表作品
①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②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③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⑤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⑥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四. 课文分析
《项脊轩志》:
(一)关于本文及作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项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后人誉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文章简析:
1、一个书斋——项脊轩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
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2、两种情感——悲和喜。
全文以第二段作为过渡,承上启下,或侧重写喜,或侧重叙悲。
(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
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栏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2)第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3)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4)第五、六段,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3、三世变迁——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
本文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
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
交织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尽现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与作者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归家中三世变迁的沧桑。这里,重点从归家家庭衰落的一些表象描写中加以分析。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始为篱,已为墙”)。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写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求仕,光宗耀祖这件事,同样可透析出归家家道衰落的状况。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孙儿归有光的身上了。
4、《项脊轩志》中的四个女人:
文中共写了四位女子的形象:哺育过项家两代人的老妪
慈爱的母亲
对“我”寄以厚望的祖母
与“我”恩爱情深的妻子
(写老妪,是为了写母亲,因此,可以说,作者主要叙述的是三个人。)
(1)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
作者8岁丧母,对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了。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曾在项家居住的两代乳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了母亲那对儿女的慈爱之心。作者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问饥问寒的情景。尤其是后面这一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绘形绘声地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眼泪也禁不住潸然而下。
要注意抓住“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言细节来分析。
(2)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这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写法与前或以景抒情、或以人物旁白为叙事主线大不相同。作者主要抓住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描写的:
之一:祖母过来探望“我”,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疼爱之情,又有赞赏之意。
之二: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出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喃喃自语中,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之三:顷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话语中寄托了祖母殷殷的希望。作者写到这里,回顾自己多年来科举路上的坎坷(35岁才中举人,8次参加殿试,60岁才中进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场呢?
(3)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正面写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时常,经常,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
侧面写情:“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此语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味: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看似平淡,却也字字含情:前一句,“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感,但我们从文章前后的对比中,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二、三句写两年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平实的语言中,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借物抒情:文章到此,看似结束。可作者笔锋一转,又起波澜:巧妙地以描写庭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来收束全篇。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使文章余音缭绕,意蕴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报任安书》
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文章简析:司马迁《报任安书》一向被视为名篇,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全书篇幅极短,于第十篇《司马相如与司马迁》中,却有大段引文,鲁讯评价《史记》的名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在引用了《报任安书》文后紧接写出的。《报任安书》中的“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一段,被视为解释文学创作的一种理论,向来多经学者称引。李长之说:“创作本是人类心灵至高的活动,在心理方面岂可以无因?所以现代的心理学界,有以压抑说和补偿说来解释文艺的创作的,但我们在两千多年前,却也早已有了一个同调,这就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如果将古代散文中的书信划归一类,编为书信散文,乐毅《报燕惠王书》、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司马迁《报任安书》、杨恽《报孙会宗书》、曹丕《与吴质书》、曹植《与杨德祖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刘琨《答卢谌书》、丘迟《与陈伯之书》等,都为名篇,但《报任安书》可以说是居书信散文之首,为千古压卷之作。该篇题名,《汉书》虽收录全文,但按史例未有定名,仅称“任安予迁书……迁报之曰”。《文选》据篇首“少卿足下”语,题名《报任少卿书》。《古文观止》题名《报任安书》。该篇加现代标点统计,约2760余字,于古代书信散文中属超长之作。
1、自“太史公牛马走”至“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为第1段。
任安先作的致司马迁书早已不见,其中所言不得而知,此篇中说“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谨此而已。但据此段“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知任安已婴罹死罪,所说“推贤进士为务”,乃是讳言,意在令司马迁救助自己。但任安之所以得罪,实因汉武帝晚年昏聩,激发戾太子之变,而任安时任北军护军使者,不得已介入其事,此固非一己私情,寻常贪生畏死之可比。如李长之所说:“(任安)他也是征和二年时戾太子之变的牺牲者……他死得更冤……任安其实是一个很有气节的人。”(《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第106页。)而司马迁未能救助任安,恐非如此段自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汉书》载司马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则是确有机会面陈。而司马迁不肯见武帝,大约是对武帝已经灰心。此段叙述的任安来书,自己如何答书,而言语极简。通篇之中,亦不见司马迁之答语,皆是其自陈之言。名为答书,其实皆是自陈,当是古人一种文风。《古文观止》于篇后总评说:“此书反覆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豪气逼人。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反覆曲折”一语实得其真。观司马迁所说“非敢如此”,又说“抑郁而与谁语”,此段以一言概括,即允诺相救而不能相救。
2、自“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至“安在其不辱也?”为第2段。
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此段以一言概括,为受辱当自裁而不自裁。
3、自“由此言之”至“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为第3段。
此段以一言概括,仍如上段,言受辱当自裁而不自裁,以表文采于后世。
4、自“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至“难为俗人言也”为第4段。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二句,为历代传诵之名句。“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三句,“前辱”、“被戮”与上文“刑余”、“刀锯”、“扫除”、“闒茸”、“囹圄”、“蚕室”、“圜墙”、“尘埃”、“绳墨”、“鞭箠”、“缧绁”、“粪土”诸语,皆代指刑狱。《古文观止》于“虽万被戮”句后注曰:“史迁深以刑余为辱,故通篇不脱一‘辱’字。”只一“辱”字,而有诸多辞语,亦足见司马迁“反覆曲折”之意。
此段以一言概括,司马迁实自比于圣人,而难与俗人言也。
5、自“且负下未易居”至“故略陈固陋”为第5段。
此段既言“每念斯耻”,又言“知善不行”,“知恶不改”,则其大意以一言概括,即虽含耻而不改其善恶之意也。
总括各段,其文意多委婉,言辞自相针对,确如吴楚材、吴调侯所谓“反覆曲折”者。刘勰论书信有言:“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观此篇,司马迁可谓善舒其心声者也。
五. 考点分析
两课中《报任安书》的翻译是难点,需要反复阅读,熟悉上下文,是练习文言文翻译,体验文言文语感的绝好材料。《项脊轩志》的写法是最值得学生学习的,也是当前高考中提倡的一种写法,写真情实感。这两点同学们要加以留意。
1、翻译下列句子: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4)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译文参考:
(1)在北面开了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阳光(从北墙上)反射回来,室内才明亮起来。
(2)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3)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美丽可爱。
(4)我的妻子嫁到我家,经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有时伏在桌案上写字
2、一词多意

①回头看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②探望,拜访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关心,照顾 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商君书》)
④副词,反而、难道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⑤副词,而、不过

①逐渐,慢慢地 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②稍微,略微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③公家给的粮食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①赦罪,释放
②放到一边,放弃 沛公则置车骑
③搁,安放;摆,设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④立、建立;购置、添置 内外多置小门
⑤驿站;驿车、驿马

①离开 比去,以手阖门
②除掉,去掉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③距,距离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④前往,到……去(后)

①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
②返回,回来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
③归还
④归附,归属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⑤通“馈”,赠送
3、字音
头抢地(qiāng) 伏法受诛(zhū) 暴肌肤(pù)
鞭椎(chuí) 圜墙(yuán) 占卜(bǔ) 囹圄(wǔ)
槛(jiàn) 缧绁(léi) 愠色(yùn) 倜傥(tìtǎng)
4、选出加点的词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 )
A. 不能自免,卒就死耳(免除) B. 不能与死节者次比(相提并论)
C. 其次不辱理色(肌理) D. 及在槛阱之中(监狱)
②( )
A. 且西伯,伯也(一方诸侯之长)
B. 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倾斜于)
C. 被箠楚受辱(用杖打,作楚囚)
D.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
5、选出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①( )
A. 灌夫受辱于居室 B.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C.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D. 惟倜傥非常之人
②( )
A.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B. 恨私心有所不尽
C.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D.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6、选出带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①( )
A. 卒就死耳 轲自知事不就
B.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邪
C.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D.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②( )
A. 徒见欺 视徒隶则心惕息
B. 重为乡党所戮笑 重章叠句
C. 仆诚以著此书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D. 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遽发姜戎
7、选出带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①( )
例句: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A.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 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C. 当春乃发生 D.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②( )
例句: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A.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B. 奉厚而无劳
C.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D. 吾尝终日而思矣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先人地位低下,没人看得起,自己要是犯罪被处死,就像牛身上掉下一根毫毛,他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那个社会里,只会被认为是智力穷尽,罪大恶极,不能自脱,终于被杀而已。这表达了作者对那个不平等社会所作的悲愤的控诉。
B. 司马迁说:自己受了极其残酷的刑罚,身体精神都难以忍受,于是他见了狱吏,要“头抢地”“心惕息”。这说明他认为自己不是士人,没有必要去死节。可以委曲求全,苟且偷安。
C. 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意在说明受辱者能够在逆境中,知耻后勇,获得成功。
D. 司马迁认为自己因为进谏遭受这样的奇耻大辱,以致世世代代无法洗清。说他极其痛苦的心情常常在肠里转来转去,在家里恍恍忽忽,出门不知道去哪里。每想起这些受辱的事情,就常常汗流浃背,作者借自己受辱的感受间接抒情,发出了痛苦的呻吟,既表现了悲愤和不平,也表现了他忍辱负重、为史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部分参考答案:4、①B②A 5、①D②C 6、①B②C 7、①A②D 8、B
【典型例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渗漉(lù) 偃(yǎn)仰 呱呱(guā)坠地
B. 栏楯(shǔn) 珊珊(shān) 断壁颓垣(huān)
C. 扃牖(yǒu) 异爨(cuàn) 奴颜婢(bì)膝
D. 枇(pí)杷 修葺(rōng) 如丧考妣(bǐ)
答案:C
2.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A. 雨泽下注(流入) 迨(等到)诸文异爨 客逾(越过)庖而宴
B. 三五(农历每月十五) 妪(婢女)每谓余曰 以手阖(关闭)门
C. 墙往往(到处)而是 殆(大概)有神护者 其制(修建)稍异于前
D. 室西连于中闺(内室) 大类(很像)女郎地 余既为此志(志向)
答案:A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 庭有枇杷树,吾要死之年所手植也
答案:B
4.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 )
A. 而母立于兹 B. 久不见若影
C. 汝姊在吾怀 D. 先妪抚之甚厚
答案:D
5.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习。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归( ) 书( ) 时( ) 手( ) 植( ) 既( )
答案:略。
(2)文中作者说“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记事、抒情的关键句的意义在这一节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喜”照应上一层,“多可悲”引起下面内容。先写家庭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和祖父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是悲的深化。
(3)本文将强烈的情感在写景和叙事中抒发得委婉动人,在这个部分是如何写出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的?
答案:略。
6.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魏其(jī),大将也,衣(yī)赭(zhě)衣,关三木。
B. 暴(bào)肌肤,受榜箠(chuí),幽于圜(yuán)墙之中。
C. 何至自沉溺(nì)缧(léi)绁(xiè)之辱哉!
D. 无乃与仆(pū)私心剌(là)谬(miù)乎?
答案:C(A.“衣”yì;B.“暴”pù;D.“仆”pú。)
解析:选择正确的选项实则是辨析错误,要重点掌握错误错在什么地方。
7. 下列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③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④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⑤则仆偿前辱之责 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⑦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⑧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A. ①②④⑧ B. ②④⑥⑧ C. ①③⑤⑦ D. ③④⑤⑥
答案:D(①“剔”通“剃”;③“失”通“佚”;④“枪”通“抢”;⑤“责”通“债”;⑥“摩”通“磨”;⑧“底”通“抵”。)
解析:应该依次排查每句中有无通假字。正确理解句意很关键。
8. 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意气勤勤恳恳 B.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D.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答案:B(A.意气,古义指情谊和语气;今义指意志和气概。B.倜傥,古今义同,指洒脱,不拘束。C.下流,古时比喻处于卑贱地位;今指卑鄙龌龊。D.口语,古指说了几句话;现区别于书面语,指说话时使用的语言。)
解析:掌握这种题型,一是根据具体语境靠逻辑思维解决,二是多加记诵。
9. 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B. 少卿足下
C. 仆非敢如此也 D.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答案:B(A.牛马走,谦词,像牛马一样被驱使的人;B.足下,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C.仆,自称的谦词;D.下愚,谦词,愚昧无知。)
解析:对于常见的尊称和谦称要准确记忆。
10.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答案:照这样说来,所谓勇敢还是怯懦,刚强还是柔弱,都是形势造成的。明白了这一点,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人不能早早自杀来逃避法律制裁,因而渐渐志气衰微,等到挨鞭打杖责,再想保全气节自杀,这不是远远来不及了吗?
解析:翻译题目年年必考,是重点、难点。要结合具体语境,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先妣事略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又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②;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母寝也,伤哉!
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③。冬月炉火炭屑,使婢为团,累累曝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漉然④。遇僮仆有恩, 至箠楚,皆不恶有后言。吴家桥⑤岁至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①孺人:明代七品官之妻的封号。 ②加健:更加强健 ③若不谋夕:好像生计艰难,朝不虑夕。 ④漉然:犹肃然。 ⑤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1.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其意义。
(1)期( ) (2)妊( ) (3)数 ( ) (4)颦蹙( )
(5)喑( ) (6)曝( ) (7)箠 ( ) (8)龃龉( )
2. 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待家里的仆人有恩情,虽然(他们)有过被责打,都不会事后抱怨。
B. 对待家里的仆人有恩情,即使(他们)犯错,以致被责打,都不忍心背后有诽谤的话。
C. 对待家里的仆人有恩情,虽然他们有错被打,都不忍心背后诽谤。
D. 对待家里的仆人有恩情,即使有时打他们,他们也不会背后诽谤什么。
3. 翻译文中加粗的句子。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
4. 这是一篇追忆亡母的传状文字,但与一般的传记、行状写法不同。名为“事略”,而所记之事,却相当之细。作家幼年丧母,所忆有限,文中所记多为家人所述,但作者抓住这些琐事,写出了亡母的性格特点,也流露出对亡母的无限思念。试就本文的写作特点分析一、二。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 下列语句中“之”的含义正确的一组是
①置之其坐 ②至之市 ③而忘操之 ④试之以足
A. 尺码 到达 尺码 鞋子
B. 尺码 尺码 到达 鞋子
C. 尺码 鞋子 尺码 到达
D. 尺码 鞋子 到达 尺码
2. 下列语句中属于定语后置的一句是
A. 吾忘持度 B. 郑人有欲 C. 无自信也 D. 何不试之以足
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初,鲁国孔熙先博学有从横才志,文史星算,无不兼备,为员外散骑侍郎,不为时知,久不得调。初熙先父默之为广州刺史,以脏货下廷尉,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保持之,故免。及义康被绌,熙先密怀报效,以晔意志不满,欲引之,无因进说。晔甥谢综雅为晔所知,熙先藉岭南遗财,家甚富足,仍倾身事综。始与综诸弟共博,故为拙行,以物输之,情意稍款。综乃引熙先与晔戏。熙先故不为敌,前后输晔物甚多。晔既利其财物,又爱其文艺。熙先素有词辩,尽心事之,晔遂相与异常,申莫逆之好。熙先始以微言劝晔,晔不回。晔素有闺庭议论,朝野所知,故门胄虽华,而国家不与姻。以此激之曰:“丈人若谓朝廷相待厚者,何故不与丈人婚,为是门户不得邪?人作犬豕相遇,而丈人欲为之死,不亦惑乎?”晔默然不答,其意乃定。
1. 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从横才志(合纵与连横,这里指政治、外交上的策略,“从”,通“纵”。)
B. 申莫逆之好(申,发展。)
C. 以脏货下廷尉(廷尉,执掌刑狱的官。)
D. 故为拙行(拙,笨拙。)
2. 与“何故不与丈人婚”的“故”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为拙行 B. 熙先故为不敌
C. 公问其故 D. 故门胄虽华
3. 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因范晔对朝廷不满,孔熙先想拉拢他,又没有机会,就先同范晔的外甥谢综交好。
B. 孔熙先用言语鼓励范晔谋反,范晔虽然默不作声,但谋反的主意已定。
C. 孔熙先认为皇族不与范晔联姻,是因为门户不相当,以此挑动范晔对朝廷的不满。
D. 范晔与孔熙先结成莫逆之交,并非出于政治的动机。
4. 请将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倾身事综。 (2)情意稍款。
试题答案
一、
1. (1)jī满一年 (2)rèn怀孕 (3)shuò屡次 (4)pín cù皱眉 (5)yīn哑 (6)pù晒 (7)chuí同“棰”,用棍子打 (8)jǔ yǔ牙齿上下对不上
2. B
3. 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爱女儿,格外想念孺人。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
4. 略
二、
1. A 解析:遇到一词多义现象要把这个词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通过这个词在句中的含义来辨别。
2. B(A.常规语句;C.宾语前置;D.状语后置。)解析:要掌握句型结构和语法规律。
三、
1. A 2. C 3. B
4. (1)尽其所有,侍奉谢综。(2)谢综与他的感情渐渐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