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密度
一、单选题
1.如图是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1g的某液体的体积---温度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4℃时,液体密度最小 B. 温度升高,液体密度不变
C. 1℃时液体的体积比5℃时的大 D. 由1℃升高到8℃,液体体积一直变大
2.在某种弹性密闭容器中充入某种气体的过程中,用数字传感器测得气体的密度随体积变化数据,绘制成如右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密闭容器中气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B. 当体积为2cm3时,容器内气体质量约为5.33g
C. 该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密度随着体积的变大而变大
D. 图中斜线覆盖部分面积代表体积为3cm3时的气体质量
3.2米3的冰熔化成水后,体积( )
A. 保持不变 B. 减小为0.9米3 C. 是原来的 D. 是原来的
4.通常说的铁比棉花重,它的实质是指( )
A. 铁的体积比棉花的体积小 B. 铁的密度比棉花的密度大
C. 铁的质量比棉花的质量大 D. 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5.在做水的沸腾实验中,沸腾前温度计内水银柱不断升高,此过程中水银的( )
A. 质量变大 B. 密度变小 C. 体积变小 D. 比热容变大
6.现有质量和体积都相等的铝球、铁球、铜球各一个,下列判断正确的是(ρ铝<ρ铁<ρ铜)( )
A. 若铜球是空心的,则铝球和铁球一定都是实心的
B. 若铁球是空心的,则铝球一定是实心的,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C. 若铝球是空心的,则铁球和铜球一定都是空心的
D. 三个球一定都是空心的
7.如图甲所示为水的密度在 0~10℃范围内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图乙为北方冬天湖水温度分布示意图,根据图像及水的其他性质,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
A. 温度等于 4℃时,水的密度最大
B. 在 0~4℃范围内,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C. 示意图中从上至下 A,B,C,D,E 处的温度分别为 4℃、3℃、2℃、1℃、0℃
D. 如果没有水的反常膨胀,湖底和表面的水可能同时结冰,水中生物很难越冬
8.一把汤匙的质量是18.4g,体积是8cm3 , 则根据如下密度表,可以知道做成这把汤匙的材料可能是( )
物质 银 铜 铁 铝 陶瓷
密度(kg/m3) 10.5×103 8.9×103 7.9×103 2.7×103 2.3×103
A. 铝 B. 铜 C. 铁 D. 陶瓷
9.如图甲所示为水的密度在0~10℃范围内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图乙为北方冬天湖水温度分布示意图,根据图象及水的其他性质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
A. 温度等于4℃时,水的密度最大
B. 在0~4℃范围内,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C. 示意图中从上至下A,B,C,D,E处的温度分别为4℃、3"C、2℃、1℃、0'C
D. 如果没有水的反常膨胀,湖底和表面的水可能同时结冰,水中生物很难越冬
10.小明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归纳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0℃,1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密度(kg/m3)
煤油 0.8×103 干松木 0.4×103
酒精 0.8×103 冰 0.9×103
水 1.0×103 铝 2.7×103
水银 13.6×103 铜 8.9×103
A.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 B.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
C. 固体物质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物质的密度大 D. 相同质量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体积较小
11.甲、乙两金属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 , 将等质量的甲、乙两金属制成合金,则合金密度为( )
A. B. C. D.
12.对于同种物质而言,关于密度的公式: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ρ与m成正比 B. ρ与m成正比,ρ与V成反比
C. ρ与V成反比 D. ρ与m、V没有关系,是个定值
二、填空题
13.甲、乙两块金属,它们的密度之比是 3∶1,质量之比是 1∶2,甲、乙两金属体积之比是 , 如果把甲截去一半,乙截去四分之三,剩下部分密度的之比是 。
14.小温用小空桶、溢水杯、量筒和水测量矿石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A.让小空筒漂浮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如图甲;
B.将矿石浸没在水中,测得溢出水的体积为 V1 , 如图乙;
C.将烧杯中水倒掉,从水中取出矿石,如图丙;
D.将矿石放入小空筒,小空筒仍漂浮在水面,测得此时溢出水的体积为 V2 , 如图丁。
①矿石的密度 ρ= (用字母表示)。
②在实验步骤C和D中,将沾有水的矿石放入小空筒,测出的矿石密度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三、解答题
15.一个铜球的体积是20cm3 , 质量是89g,问:
(1)请通过计算判断这个铜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
(2)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铜的密度为8.9×103kg/cm3)
(3)若在空心部分灌满铅,总质量为多大?(铅的密度为11.3×103kg/cm3)
四、实验探究题
16.气体的密度容易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为了测量常温常压下氧气的密度,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检查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步骤二:往烧瓶中装入适量的二氧化锰粉末,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并将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测出发生装置的总质量为m1克。
步骤三:取一个集气瓶,用记号笔在适当位置做标记,将水注入集气瓶到标记处,用量筒测出这些水的体积为V0毫升,再将集气瓶灌满水倒扣在水槽中等待收集。
步骤四:打开活塞,滴入过氧化氢溶液,同时开始收集气体,调节集气瓶的位置,当集气瓶内外的液面相平且刚好达到标记处,时暂停反应。
步骤五:重复步骤四,再收集9瓶气体。
步骤六:称出反应后发生装置的总质量为m2克。
(1).小明通过该实验,测得氧气的密度是 克/毫升
(2).步骤四控制集气瓶内外的液面相平的目的是
(3).若实验装置气密性不良,会导致测得的密度值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分析】(1)根据m=ρV可知,质量相等时,密度与体积成正比,分析4℃时体积的变化即可;
(2)根据图像确定温度升高时体积的变化,再根据“密度与体积的反比关系”确定密度的变化;
(3)根据图像比较1℃和5℃时液体体积的大小关系;
(4)根据图像比较1℃到8℃时液体体积的变化。
【解答】根据图像可知,4℃时液体的体积最小,根据m=ρV可知,此时液体的密度最大,故A错误;
在4℃以下时,温度升高,液体体积减小,而密度增大;在4℃以上时,温度升高,液体体积增大,而密度减小,故B错误;
根据图像可知,1℃时液体的体积肯定比5℃时的大,故C正确;
由1℃升高到8℃,液体体积先变小后变大,故D错误。
故选C。
2.【答案】 B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m=ρV可知,当密度相等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从图像中找到体积为2cm3时对应的密度,然后根据m=ρV计算质量;
(3)根据公式分析常温常压下其他体积的变化规律;
(4)分析横轴和纵轴表示的物理意义,然后再确定阴影面积和气体质量的对应关系。
【解答】A.只有气体的密度不变时,质量和体积才成正比,但是该容器中气体的密度在不断增大,故A错误;
B.如下图所示,当体积为2cm3时,气体的密度大约为2.6g/cm3 , 那么容器内气体的质量大约为:m=ρV=2.6g/cm3×2cm3=5.2g≈5.33g,故B正确;
C.根据公式可知,在常温常压下,气体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即体积越大,密度越小,故C错误;
D.如下图所示,体积为3cm3的气体质量为红色斜线部分的面积,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 D
【解析】【分析】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首先根据m冰=ρ冰V冰计算出冰的质量,然后再根据公式计算水的体积即可。
【解答】水的质量为:m水=m冰=ρ冰V冰=0.9×103kg/m3×2m3=1800kg;
水的体积为: , 故A错误;
△V=2m3-1.8m3=0.2m3 , 那么减少0.2m3 , 故B错误;
, 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4.【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公式可知,当体积相同时,物质的质量越大,那么物质的密度越大。
【解答】通常说的铁比棉花重,前提条件是二者体积相同;根据公式可知可知,其实这句话的实质就是铁的密度比棉花的密度大,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答案】 B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可知,当物质的质量不变时,它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大小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解答】 在做水的沸腾实验中,沸腾前温度计内水银柱不断升高, 说明水银的体积不断增大,但是它的质量保持不变;根据公式可知,它的密度不断减小,故A、C错误,B正确;
水银柱上升,但是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没有变化,因此它的比热容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6.【答案】 C
【解析】【分析】假设三球都是实心的,根据三球质量相等,利用密度公式变形可比较出三球的实际体积大小,由此可知铝球的体积最大,然后再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
【解答】根据公式可知,当质量相同时,物体的体积与它的密度成反比;
若三球都是实心的,且质量相等,
因为:ρ铝<ρ铁<ρ铜 ,
所以:V铝>V铁>V铜 ,
因为三球的体积相等,且V球=V+V空;
所以三球空心部分的体积为:V空铝A.如果铜球是空心的,那么铝球可能是空心的,而铁球肯定是空心的,故A错误;
B.若铁球是空心的,那么铝球和铜球都可能是空心的,故B错误;
C.若铝球是空心的,那么铁球和铜球肯定是空心的,故C正确;
D.三个球中,铁球和铜球肯定是空心的,而铝球可能是实心的,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 C
【解析】【分析】(1)分析甲图可知,图像最高点所对水的密度最大;
(2)分析甲图,找到0~4℃水的密度的变化规律,然后根据公式判断水的体积变化规律;
(3)冰面温度-20℃,这时上面不可能有水存在,因此冰面越往下温度越高;
(4)水的反常膨胀,使得冰面能够将河面封住,保护下面液态水的存在,使水中动物平安过冬。
【解答】A.据甲图可知,曲线的最高点即水密度的最大值是1g/cm3 , 这时水的温度正好是4℃,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据甲图可知,从0~4℃,水的密度不断变大,根据公式 , 这时水的体积不断变小,因此水具有热缩冷涨的性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据乙图可知,冰面温度-20℃,肯定暴露在空气中的冰温度最低,而冰的最下面与水接触,此处冰的温度比较高,所以A、B、C、D、E处的温度应该是从低到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水的反常膨胀,使得冰面能够将河面封住,保护下面液态水的存在,使水中动物平安过冬,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汤勺的密度,然后从密度表中查出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解答】 , 从密度表可以看出,与陶瓷的密度相同,故这个汤勺是由陶瓷制成的;
故选D。
9.【答案】 C
【解析】【分析】A、根据图像分析判断;B、根据图像和V=分析判断;C、根据p=ρgh分析判断;D、根据 没有水的反常膨胀,湖底和表面的水可能同时结冰 分析判断。
【解答】A、由图甲知, 温度等于4℃时,水的密度最大 ,A不符合题意;
B、由图甲知, 在0~4℃范围内,水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估计V=知水的体积时减小的,所以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B不符合题意;
C、根据p=ρgh知水的最下面密度最大,再由图甲知密度最大时水的温度为4℃,C符合题意;
D、如果没有水的反常膨胀,湖底和表面的水可能同时结冰,水中生物很难越冬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 D
【解析】【分析】(1)将水和冰的密度进行比较即可;
(2)将煤油和酒精的密度比较即可;
(3)将干松木与水比较即可;
(4)根据公式m=ρV可知,当质量相同时,体积与密度成反比。
【解答】A.冰和水为同种物质,但密度不同,故A错误;
B.煤油和酒精是不同种物质,但密度相同,故B错误;
C.干松木为固体,水为液体,但是水的密度大于干松木的密度,故C错误;
D.根据公式m=ρV可知,相同质量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密度大,所以铜块的体积较小,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 C
【解析】【分析】设甲和乙的质量都为m,首先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出甲和乙的体积,然后将它们相加得到合金的总体积,最后再根据计算合金的密度。
【解答】设甲和乙的质量都为m,
那么甲的体积:;
乙的体积:;
合金的总体积:;
那么合金的密度:。
故选C。
12.【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密度的特性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它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只与物质的状态、温度和种类有关,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
13.【答案】 1∶6;3∶1
【解析】【分析】(1)根据密度公式的变形计算即可;
(2)根据密度的特性分析。
【解答】(1)根据公式可知,
甲和乙的体积之比为:.
(2)密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体积无关,则把甲截去一半,乙截去四分之三,剩下部分密度的之比还是3:1。
14.【答案】 ;不变
【解析】【分析】①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矿石的密度;
②对于矿石上沾的水来说,无论它在小桶外,还是在小桶内,它排开水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即对水面的变化没有影响,即对测量没有影响,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①在放入矿石前,溢水杯中的水是装满的,则放入石块后,溢出水的体积等于矿石的体积,即矿石的体积就是V1。
在将矿石放入小空桶前,溢水杯中的水不是满的,缺少水的体积为V1;将矿石放入小桶后,水面先上升再排出水,则实际排出水的体积为V2+V1 , 那么矿石的重力G=F浮=G排=ρ水(V1+V2)g.
那么矿石的密度为:。
②在实验步骤C和D中,将沾有水的矿石放入小空筒,测出的矿石密度将不变。
三、解答题
15.【答案】 (1)解:铜球里面铜的体积:
因此铜球是空心的。
(2)解:空心的体积为: V空=V球-V =20cm3-10cm3=10cm3。
(3)解: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 计算出铜球中铜的体积,然后与铜球的体积比较,判断铜球是否空心;
(2)根据铜球的体积V球=V空+V铜计算空心部分的体积;
(3)首先根据 计算出灌满后铅的质量,再根据m总=m铜+m铅计算铜球的总质量。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
(2)保证收集到相同气压下的氧气
(3)偏大
【解析】【分析】(1)根据密度公式计算;
(2)当集气瓶内外液面相平时,瓶内的气压等于外面的大气压强,即此时瓶内氧气的体积就是标准状态下氧气的体积,而且能够保证每次收集的气体体积相等。
(3)若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那么最终测得的m2会偏小,而计算出氧气的质量会偏大,根据可知,计算出氧气的密度会偏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10瓶氧气的总质量为:m=m1-m2;
10瓶氧气的总体积为V=10V0;
那么氧气的密度为:。
(2)步骤四控制集气瓶内外的液面相平的目的是:保证收集到相同气压下的氧气。
(3)、若实验装置气密性不良,会导致测得的密度值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