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学案及练习):2.5《死水》(语文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学案及练习):2.5《死水》(语文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22 19:54:24

文档简介

《死水》(新格律诗)
1、写作背景
在现代史的发展史上,还有另外一位主将——闻一多。我们可能知道他拍案而起的故事,但另外,对于“新月派”,他也是一位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他是我国新格律诗的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格律诗要有三美:音乐美(音节和旋律的美)、绘画美(词造的运用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美感)、建筑美(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他善于运用深沉的理智控制炽热的感情,用整饬的诗体规范丰富的内容。我们不妨用他的诗集《死水》比喻他的创作:“‘死水’下潜伏着火山。”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般看法是,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望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奠定了本诗的情感根基。
2、板书设计
死水丑恶 无可救药 彻底失望
死水
翡翠、桃花、罗绮、云霞——静态描写
绿酒、珍珠(变成、咬破)——动态表现 丽语写丑恶(反讽)
自吹自擂 无耻吹捧——听觉感受
愤慨至极 无情诅咒 呼应首节
3、写作特色
(1)寄托(隐喻)和象征
寄托:一沟死水—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鲜明的批判精神
象征:①美国社会;②北洋政府;③黑暗的中国现实。
(2)反讽手法的运用
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出一种反讽的氛围来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美与丑交织形成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写得越美,越引人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增强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3)绘画美的语言色彩
《死水》本来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水,但所用的语言却有十分鲜明的色彩。这些艳丽的色彩显示出的是油画般的“绘画美”。
4、延伸阅读
《一句话》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共24张PPT)
河北省孟村县回民中学高一语文组 白宗萍
闻一多先生,你熟悉他吗?
他是谁?
他是学者?
他是诗人?
他是战士?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闻一多先生
他出生于书香世族,14岁考入北京清华学校,22年赴美留学深造,25年回国
32年到清华任教。抗战胜利以后,随清华南迁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
“五四”前后开始进行新诗创作,有著名诗集《红烛》、《死水》,从生活中捕捉具体的形象,以诗的意象再现生活的美。
一个诗人
32年到清华任教以后,全力专攻古典文学,潜心钻研古籍,无所不通。
清华大学一多亭
一个学者
1944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投身到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洪流中去,并为之付出生命。
一名战士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死水》写于1925年,闻一多从美国归来,看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他心中的梦骤然破灭。他失望痛心,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于是他抓住了路旁的一汪死水的意象,吟成这首诗。
写作背景:
第1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烂掉,使丑恶更彰. 。
第2节,直承第1诗节的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 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梳理诗歌内容
提问:诗人选取哪些意象描写死水,为什么选取这些美好的景物来描写死水?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
   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背后。
第4节,以动衬静,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第5节,诗人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
第3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朽与那些借机生事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思考:
1、死水有什么象征意义?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
死水象征了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 社会 。
否定 批判
象征
死水———————————黑暗的中国现实
反讽
1、总写
2、脏肮(色彩、光泽 静态) 否定
3、腐烂(动态)
4、死寂(以动衬静 反衬) 批判
5、揭露
对关于《死水》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破铜烂铁”“剩菜残羹”与下面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巧妙相配,表现出诗人的匠心。
B、 “翡翠”“桃花”“罗绮”“云霞”这些美丽的词汇,实际写的是那个社会畸形的美、虚假的美。
C、蚊虫、青蛙指那个畸形的社会的吸血鬼、吹鼓手。
D、一沟死水也能写得这么美,说明诗人懂得辩证地看待事物。
鉴赏练习
D
闻一多的美学主张之一是把丑陋的事物作为审美的对象。写丑陋表现的是对丑陋的厌恶与憎恨。采用的是反讽手法。
8.背读臧克家的《老马》一诗,请做发挥性的鉴赏。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但作者决不会是在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作者显然是在以马喻人。
提示:老马原本是一个受压迫者的形象,我们可以延伸到所有遭受重压的人,如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养儿育女的父母,辛勤耕耘的老师……
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本题A、B两项都是错误在不懂得以物喻人这种技法。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见答案应为D。
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写出了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倍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作家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浓重地烙上作者深深的感情。

B
未写心胸狭窄
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只突出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肉体和精神上都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命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旧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有人认为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如何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B
没有不屈的反抗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借老马的形象,抒写了自己不堪重负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的不平。 B、这首诗采用严整的句式和隔行交错押韵的方式,既凝练含蓄,又音韵和谐。 C、这首诗既有鲜明的形象,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因而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D、这首诗表面写老马,实际上揭示了当时受剥削受压迫的广大农民的悲惨命运。
A
现代诗歌鉴赏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对下面这首现代诗,赏祈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是在“装饰”二字上作诗,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诗中蕴涵着无可奈何的悲哀情怀。
  B.诗中通过两组相对相衬的意象,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一种理性思考——世间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
  C.“人”“你”“风景”“明月”,这些基本意象,构成了外表简单、内涵丰富的“空框”,这其中可能有人的悲欢离合,也可能有月的阴晴圆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D.诗中“看风景”“装饰”等词语的复现,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语势,它不一定使人动情,却使人深思。
A
A. 全诗虽明白晓畅,但对形式的追求却非常用心,讲究音节和句的匀称整齐。 B. 这首诗写人们都是在互相“看”,互相“装饰”,人生犹如演戏,表现出对人生虚无的怅然。 C. 互为“风景”,形象互换,体现出相对平等的、平衡的人生感悟。 D. 作者没有按常规在诗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寻找答案。
对下面这首现代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死水》
【教学目标】
1、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2、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
一、重点难点分析
  1.第四节为全诗的重点,对全诗内容进行总汇。“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他的愤激之情。
2.反讽手法。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诗中加速“死水”的腐烂后出现了一些“奇怪”景象,铜锈成了“翡翠”,铁锈出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 了歌声”……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好像一个丑人却戴上美丽的花,涂脂抹粉,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如死了做个“鬼”再生。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种种伎俩的揭露。
3、《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分析:一般人认为,《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意义。
(一)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1925年4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先生准备提前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闻先生的情绪,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由于他在美国身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如《孤雁》、《太阳岭》、《忆菊)等。这种爱国反帝的激情,更集中地表现在他回国前夕所写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诗中,如诗人所说,这些诗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
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 闪光的“罗绮”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绮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的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
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二)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死水》虽然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么,到了1926年4月,身在北京的闻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来发表,又有什么新的含意呢?
1926年3月18日,就是鲁迅说的“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棋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 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
(三)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1928年,他编成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有封面的上方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到这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二、表现手法解说
  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不说变“丑”为“美”,而说让“丑”更“丑”,“丑”至灭亡,再造新“美”,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
  2、反讽手法。
  3、具有音律美。当时闻一多等人倡导“现代格律诗”,要求每行字数一样,音步也一样,如第1、2句,“我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读起来自有一种整齐的音律美。
三、提问
1. 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死水”象征了什么?
2.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三个部分。
3.“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
4.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
5.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6.“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
7.“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
8.“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
9.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死水”象征了当时腐烂的旧中国。
2.略
3.一是1、2两句,二是3-12句。
4.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
5.丑陋不堪,污臭至极。“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6.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
7.期望旧中国加速灭亡。
8.略
9.归纳概括全诗内容。
三、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
1、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绮及云霞等形象构思的作用?
分析: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提示死水华美外表下丑恶的霉变。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 作者意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尖锐讽刺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2、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
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
【板书设计】
死水——绝望、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
一、死水的特点——吹不起半点漪沦
作者的态度——扔(铜:翡翠;铁:桃花)   
(愤激之语) 泼(残羹冷炙:油腻:罗绮)
二、具体描绘死水(绘形)—— 霉菌:云霞
臭水:绿酒
白沫:珍珠
花蚊:偷酒
(绘声)—— 蛙叫:歌声
三、照应开头,表达愤激高一语文语文版《死水》《黄鹂》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60分钟)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野菊花
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的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几番秋雨秋风秋霜。山野早已敛去了辽阔的绿色,只把灰脊露在人间;紫燕和鸿雁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了牛儿和羊儿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与进取,举起了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儿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唤醒,一齐把眼睛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和金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当霜雪卷藏这幅宏篇巨构时,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结在心,待时以串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聚;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这是一种怎样的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的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中,于生命的运动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教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故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1. 在第四段,作者说:“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典《十面埋伏》的壮烈”,请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全文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野菊花的野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的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2)而这野性美的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中,于生命的运动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教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故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用“密密匝匝”、“重重叠叠”,是为了写淮河堤畔、大别山麓由野菊花织造出的梦幻般神奇的织绵,而这些又把第一段的“漫山遍野”形象化了。
B. 第三段写到“几番秋雨秋风秋霜”之后的紫燕、鸿雁、松柏、檀竹等景物的变化,是用以衬托野菊花斗霜开放的特点。
C. 文章第四段描写了野菊花花朵的形态,文中用“挣”、“冒”、“睁”、“宣泄”、“毫无保留”等富有力度的词语,表现了野菊花团结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
D. 第五段描写了野菊花的枝条、叶片、宿根等的形态,表现了野菊花热情奔放、热爱生活的性格特征。
E. 本文以主要篇幅来表现和讴歌野菊花的野性。她勇敢地开放、不懈地拓展,显示出强烈的进取精神,这便是它的野性美之所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父亲的新年
傅东华
①中学生杂志社邀我谈话的那天晚上,母亲从故乡到上海。女儿娟,儿子浩,都特地向学校告了假,和我一起到车站迎接。
②母亲接到了,在别后的琐屑家庭谈话中,提到明年是父亲的七十阴寿。那是我心里正被《中学生》编辑出给我的题目“新年”占据着,及至提到父亲,这才像通了电似的突然把新年的观念和父亲的影像融合了起来。
③是的,自从我能记忆的时候起直到我童年的终了,每个新年的回忆里总是父亲的影像居于最前列。一到腊月初头,父亲的面容就变严肃了,账目要清理,年事要备办,一切都得父亲独个人担当。有时候,父亲紧皱着眉头,双手互相笼在袖筒里,默不作声地在房里整日地往来踱着,我们都知道他正过着难关,于是新年将到的喜望就不觉被给父亲的同情所销克。
④但是到了新年的晚上,年夜饭照例是十大碗,照例一到上灯就开始。那时街上讨债人的行灯还正往来如鲫,我们却已安然团坐吃喝了。因为这,父亲总是很郑重地对我们说:“我们能够这样也就不容易啦。”
⑤元日早起,父亲就穿着廪生的衣冠开始请神供祖。正厅中心的方桌上这时挂上红桌帏,朝南一张椅子上披上红椅罩,上面竖着一个纸神马,桌上供着神果盒:这就是过新年的主要背景了。在这背景上演着过新年的节目的就只父亲一个人。我们都是看客。我们看过他必恭必敬地跪拜祖先,看着他送往迎来地招待贺年客。这些,在我们都是过新年的有趣的节目,在父亲却是严肃的义务。啊,我是直到现在才了解这种义务的意义的。
⑥到了灯节,每夜,父亲总先领我们到别处看过一遍,这才回家等着,等到灯行过我家门口,我们全家人就都站在门口看。行列的末节是关圣帝君的香亭,前面有个灯伞仪仗,伴有细乐,后面四面尖角旗,一面大帅旗,都挂着灯笼,也有一副锣鼓伴着,总是冬仓冬仓地敲得那么单调。我们听见这声音,总感着一种兴会完尽的不快,而父亲每夜又必加上一句结束词:“好啦好啦,明天再看啦!”这使我们愈加觉得难过。最后一夜他只换了一个字,音调却悲怆得多:“好啦好啦,明年再看啦!”我们听见这话时的感触是难以形容的,但也直到现在,我才十分了解这话的意义。
⑦父亲去世已经27年了,故乡废止行灯也已有了好几年,即使他活到现在,也已不复得“明年再看啦”。
⑧娟和浩都不曾见过祖父,不知祖父怎么个样子。他们自己的父亲不会像祖父那样过新年给他们看,这是他们的不幸。但是每年新年终了时的那种悲怆情调他们却也尝不着,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幸福?而且当他们的父亲过着这样的新年的时候,他还没有做中学生哩。
1. 文中先后出现“明年再看啦”这句话。
(1)在第⑥段中,“我们”和“父亲”对这句话的感触是什么?
答:“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第⑦段中的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归纳出“父亲”这形象的特点。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品将“父亲”放在“新年”中描写,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篇首《中学生》约稿的叙述并非闲笔,它与篇末“他还没有做中学生哩”等文字遥相呼应,传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B. 第③段“是的,自从我能记忆……居于最前列”一句,有承接过渡的作用,从而使文章的时空转换严谨自然。
C. 第④段“那时街上讨债人的行灯还正往来如鲫”的描写,其最主要的作用是突出“我家”怡然自乐的生活景况。
D. 父亲紧皱眉头踱步与必恭必敬跪拜祖先,灯节的热闹气氛与父亲的悲怆音调等对比描写,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
E. 作者的文笔十分朴实,而“父亲”的形象极其鲜明,作品的思想感情非常深沉真挚,足见作者文字功底十分深厚。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寂寞丹青路
王舒
小时候,最恨的是毛笔,最怕的是父亲。
画画,对于童年的我来说,是一种最可怕的刑罚。做美术教训的父亲,年轻时,也做过一段时间的画家梦,可是,瘫痪的祖母,多病的母亲让他的梦碎了。于是,他便将他的圆梦之梦寄托在我的身上。
一套《永乐宫壁画》,不知勾了多少遍,一本《吴昌硕画辑》,不知临了多少回。那时,最怕父亲说的一句话就是“临画去”。
直到今天,孩子们在童年该会的游戏,我一样也不会。因为,那时在我做完一天功课之后,能去做的也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临画去”。
临着临着,画画已渐渐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父亲督促少了,自己用功勤了。
背着父亲,偷偷摸摸参加了一次什么大赛。虽然缴了一笔很可观的参赛费,但那一等奖的获奖证书拿到了我手里的时候,那份疯狂啊!十几年的辛苦,终于没有辜负我。
当我目光炯炯地把证书送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只在刹那间掠过一丝欣喜,然后,便是好一阵子沉默。好久之后,才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也许,是我错了,不该让你走这条路。”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的满目苍凉。
当时的我,根本没有理解父亲的话,父亲也再没有和我谈过画,对于我的画,也没有再评价一字。
那时,我真觉得自己在艺术上颇具天才,早晚必定成名。于是乎,在飘飘然中五年的光阴,转眼即逝了。
唤醒我春秋大梦的,是梁畸先生。记得那次,在和平文化馆一次笔会之后,送梁老回家。路上梁老对我说:“画,其实也是道,是修身之道,也是寂寞之道,与名利毫无关系。在一般人眼里,只有名人字画才是字画。其实,名人和字画是两码事,为名而画失真情,无真情哪有真趣,无情无趣哪儿能叫画,你说呢?”
从那时起的十年里,我再也没有出过一次风头。我闭门读书,废寝忘食,竭尽心力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临画去。
1.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说,“最恨的是毛笔,最怕的是父亲”。
(1)作者为什么最恨毛笔?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最怕父亲?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描述“我”背着父亲参加大赛并获奖,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写梁老对“我”说的话,作者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 本文标题的意思是:学画要注重修身,耐得寂寞,而不要热衷于名利。
B. 本文以“临画去”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出“我”对临画认识和感情的变化。
C. 第四段和末段两次写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都表现出“我”临画的专注。
D. “也许,是我错了,不该让你走这条路。”父亲对“我”这样说,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心情,既有对儿子美术才能的怀疑,又包含着自责之意。
E. 本文的主旨在于告诉年轻人要注重自身修养,要废寝忘食地闭门读书。这一主旨在文章末尾点得很醒目。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鲍尔吉·原野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对自己,我不能使用伟岸、英武这样高妙的词形容,但还算粗糙的蒙古男人,和东北的车老板子仿佛。这使我对眼圈里转悠的泪水的造访很有些踟蹰。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悄然来临。譬如在收音机里听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黑人音乐的旋律,令人无不思乡。想到德沃夏克这个捷克农村长大的音乐家,在纽约当音乐学院的院长,但时刻怀念自己的故土。一有机会,他便去斯皮尔威捷克人的聚居地,和同胞一起唱歌。“3·55—|3·2|—|2·35·3|2———|”,我的泪水也顺着这些并不曲折的旋律爬上来。譬如读乌拉圭女诗人胡安娜·伊瓦沃罗的诗集《清凉的水罐》,诗人在做针线活时,窗外缓缓走过满载闪光的麦秸的大车,她说:“我渴望穿过玻璃去抚摸那金色的痕迹”。她看到屋里的木制家具,想“砍伐多少树才能有这一切呢?露水、小鸟和风儿的忧伤……在光闪闪的砍刀下倒下的森林的凄哀心情”。读诗的时候,心情原本平静,但泪水会在此优美的叙述中肃穆地挤上眼帘。读安谧的新作《手拉手》,说“透过玫瑰色暮霭的轻纱/我看到河边有个光脚的女孩/捧一尾小鱼/小心翼翼向村口走去。”这时,你想冲出门去,到村口把小女孩手里的鱼接过来,那么,在地上撒满白露的秋夜,在把身子喝软,内心却异常清醒的酒桌上,在照片上看到趴在土坯桌上写字的农村孩子,蓦然想起小心翼翼的小女孩,捧着小鱼向村口走去,难免心酸。
那么,我想:我并不经常读书,更难得到好书,也不大懂音乐,最主要的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何会常常流泪?一个在北国的风雪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当抄家的人踹门而入时贴紧墙壁站着的少年,一个肩扛檩子登木头垛被压得口喷鲜血的知青;我,不应该流泪,在苦难中也没有流过泪水,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怎么会变得“儿女沾巾”呢?如今,我的性格仍然强悍,甚至暴躁。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点:泪水,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音乐、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这是一位司仪吗?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
如果是这样,我理应早早读一些真诚的好书,听朴素单纯的音乐。
旋律或词语,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使我想起海浪。当浪头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就在与你相拥的一瞬间消散了。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似乎我们无法盯住哪一排浪。但可以欣慰的是,远处又有浪涌来,就像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
因而我不必为自己难为情了。
(1998年8月23日《文汇报》)
1. 文章第二段说“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原因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段说:“我不必为自己难为情了”原因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从全文来看,两个高贵的含义各指什么?
答:一个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七段中,作者联想到“海浪”,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对全文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
A. 作者在第四段写自己过去的经历,说明自己已经不是一个能随便被打动的轻易流泪的人。
B. 作者不敢用伟岸、英武这样高妙的词形容自己,是因为自己长得粗糙、不帅气。
C. 作者在第三段结尾说自己“难免心酸”,其原因是觉得女孩子用捧小鱼的方式来挽救小鱼的生命,其实是无用的。
D.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提醒人们应该早点读一些好书,听一些好的音乐。
E. 文章开篇设置悬念,继而紧扣题目进行叙写,结尾再与开头响应,结构十分严谨。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的环境。
(2)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2002年包头市统考题)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问题:(1)作者苏轼,开创宋词____________派的词风。我们读过他的代表作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这首词在写作技法上用的是词家常用的_________________。
(3)本词的艺术风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3年淄博统考题)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题:试谈谈这首词怎样表达词人的志向和情操? (2003年成都统考题)
(八)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题:“别来沧海事” 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试题答案】
(一)1. 野菊花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请注意“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在文中的作用。前句“宣泄成河成瀑”的比喻突出其热烈、奔放之势,“聚散如云如雾”的比喻既突出香味之浓郁,又表现出“聚散”的变化)
2. (1)她不禁锢自己;
(2)她不固守成规。 (请注意文中“这是一种怎样的野性美啊”概括的范围)
3. (1)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如织锦泼金般地开放使人惊叹不已。
(2)野菊花的野性美中表现了一种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展现自我价值的精神,给人以鼓舞。(前一句的陈述对像是野菊花的花朵,这两句都要联系上下文作分析,并注意语言表达的技巧)
4. A、B、E(C、D两项分别应是“不禁锢自己”、“不固守成规”)
(二)1. (1)(“我们”)难过(或:不快;或:兴会完尽的不快) (“父亲”)悲怆(或:艰难度日的悲怆)
(2)(庆幸)不再如父亲般艰难度日。(这道题只要细读上下文就能回答)
2. 答案要点:①很有责任心;②很有能力;③能独立承担家庭责任;④安分守己,安于现状;⑤艰难地独立维持生计。(请注意,本题只要求归纳“父亲”这一形象的特点,没有要求简要分析)
3. ①文中的“新年”犹如一道难关,将父亲置于“新年”这一环境中,更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②通过父亲如何艰难地度过年关的描写,更真切形象地表达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一主题。(请特别留心第③⑧两段)
4. C、D(C项突出父亲的能干;D项“踱步”与“跪拜”不构成对比)
(三)1. (1)临画失去了童年的游戏(或:画画是一种最可怕的刑罚);
(2)临画是被迫的。
2. 在对比中表现父子对获奖(名利)的不同态度,使“我”的得意之态和父亲的失望之情更加鲜明。
3. 点明文章主旨,启示人们要用真情真趣来对待艺术。(前有“唤醒我的春秋大梦”,后有“我”的觉悟)
4. A、B(C项前一次应是“反映临画是被迫的”,第二次是自觉的,尽心尽力的。D项“怀疑”之说无根据;E项“闭门读书”之说与文章主旨不合)
(四)1. ①一个男子汉却常有泪水造访;
②作者认为被好书、好的音乐,以及其他美好事物所打动,是人的一种美好情感,理应如此。
2. ①真诚、朴素、善良的情感;
②真诚的好书,朴素的音乐、世道人心中的美好事物。
3. 美好的事物和情感虽然不易相遇,但却常有,给人以希望。(联想是由心中美好的部分和旋律或词语引起的,可以令人“欣慰”)
4. A、E(B项“因为”以下分析错误;C项的“心酸”是由:“把身子喝软”作联想对照而产生的;本文的写作目的标题已经揭示,故D项也不正确)
(五)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形象。通过读诗,从中可见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六)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风格及其它。
(1)豪放,《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中秋》;
(2)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景衬静景
(3)豪放而飘逸。
(七)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结构。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词句写出了梅的风格神韵,写出梅花的高风亮节。其实这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表现了此人品格的骨膏,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诋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八)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运用典故的艺术。这里的“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表现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诗中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在深秋时节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跟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