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展现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学习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研读与讨论
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背景,提供阅读情景(可由学生提供)
亨利 戴维 梭罗(HenryDavidThoreau,
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的作者。梭罗出生于马萨诸赛州的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的著名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影响了托尔斯和
圣雄甘地。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Concord)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他于1847年9月6日离开瓦尔登湖,重新和住在康科德城的他的朋友兼导师拉尔夫 沃尔多 爱默生一家生活在一起。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
在不同时期,梭罗靠教书与务工过活。他曾经在他家办的铅笔厂工作过,还发明了一种可以简化生产、降低费用的机器。
梭罗是拉尔夫 沃尔多 爱默生的学生和朋友,受爱默生的影响,梭罗也是一位先验主义者。梭罗曾经旅行到过科德角(CapeCod)、阿基奥科楚科(Agiokochuk)和缅因州的卡塔丁山(Mt.Katahdin)。其中的缅因州之行到过卡塔丁(Ktaadn)、车桑库克(Chesuncook)和培诺伯斯科特河(Penobscot
River)的东支。
梭罗因患肺病死于他的家乡康科德城,并被葬于马萨诸赛州康科德城的斯利培山谷公墓(Slee pyHollowCemetery)
2.阅读全文,讨论问题:
A.文章以“寂寞”为题,那么“寂寞”表现在哪里?(从文中找出)
B.作者真的寂寞吗?为什么?(从文中找出)
C.对于这种“独处”的生活,作者是怎样认为的,情感有变化吗?
D.过独处的生活而不觉寂寞,是因为大自然的缘故,如果老师说文中表现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你们同意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E.文中对于大自然的描写有很多,作者用了何种修辞?(从文中找出)
3.梭罗的这两年的独处生活,是想寻求一种生活方式。他不满当时的复杂生活,提出"人口膨胀"将导致"生活绝望";他断言当时所谓之进步是不必要的,他声言我们往往由于手段而搞不清目标,为了达成目的而误用了方法;甚至断言原始人的生活在某种情况下比现实快乐而完满。
其实,这其中隐含着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你觉得梭罗是怎样认为的?
4.小结:
本文通过写“我”在山林独居的生活与感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作业:
大家都知道,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没有像他的同学那样,去经商发财或走向政界成为明星,而是选择了瓦尔登湖。他在那儿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原始而简朴的生活。他在世44年,没有女人爱他,没有出版商赏识他,生前在许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他写作,静思,直到得肺病在康科德死去。
美国梭罗博物馆在互联网上搞了这么一个测试,题目是:你认为亨利 梭罗的一生很糟糕吗?共有467432人参加了测试,其结果是这样的:92.3%的人点击了“否”;5.6%的人点击了“是”;2.1%的人点击了“不清楚”。
你是怎么看待的?
板书:
远离城市自然为伴
寂寞不寂寞
(他人)(自己)
交往人少偶客拜访
热爱自然融入自然(共20张PPT)
寂 寞
卞之琳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分析意象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分析诗歌意境特点。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四、体会衬托等艺术手法的作用
五、意象特点的分析。
六、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寂寞”“寂寥”的内涵。
导语设计
寂寞是柔软的,寂寞像温水,像轻风,你感觉不到它,在这个充满坚硬物质的世界里,它的确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寂寞本身却是敏感的,它像个不知疲倦的行者,辛劳地寻找着自己的寄居地。它像一汪清泉似的,不经意地浸润着你的身体,当你从内心深处发出一声叹息的时候,你这才意识到,寂寞已经无可挽回地侵占了你的精神世界。
卞 之 琳 简介:
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 江苏海门汤门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 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人物生平:
卞之琳192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较多地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并开始新诗创作。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卞之琳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
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数行集》(收入《汉园集》1936)、《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1942)、《雕虫纪历1930-1958》(1979)等。
卞之琳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抗日战争期间曾前往延安和太行山区访问,诗风有所转变,歌唱人民的战斗生活。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份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
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物件。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
1.主人公童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他的家里都有哪些人?
(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3)试描绘小孩子的一个生活片段。
2.主人公中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可以描绘一下主人公一天的生活。
(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3)人们是如何对待他的?
3.主人公死前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主人公是何原因导致死亡?
(2)死亡动作、眼神、心理是怎样的?
(3)死亡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
分析意象特点
1.《寂寞》中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的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2.诗歌《寂寞》是如何营造意境,表现“寂寞”这样一个主题的?
.一首八行的诗歌,以瞬息的速度描绘了一个小人物从童年到死亡的静态而缓慢的一生,充满了感情。诗歌从孩童写起,似乎暗示着“寂寞”与生俱来。长大后,日夜操劳,夜间也不得停歇,与夜明表时时为伴,依然是寂寞。最后是孤零零地去了,连生时的这份慰藉也不能带走。诗歌把寂寞挖掘得如此之深。本诗选取了“蝈蝈”“墓草”“夜明表”这样几个意象,作为主人公活着和死亡的寂寞的见证和承担之物,诉说着生也寂寞、死也寂寞的生命形态,突出了这样的一个主题。
从结构上说,跳跃性非常大,乡下与城里、童年与成年、古老与现代、生与死,将时空高度概括组织到一起,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命运,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宏大的背景下,一个小人物倍显寂寞。
3.怎样理解“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如今他死了三个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答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这句话看似一种客观、冷静的陈述,像一种事实报告,冷静到极点,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它对人的心灵的冲击是如此的强烈!这样不动声色的陈述,不仅加倍写出了一种人生的荒唐,也暗含了一种无声的控诉。
在回顾自己30年代初的写作时,诗人说他“较多寄情与同归没落的社会下层平凡人,小人物”。此诗就是一例。这句话虽然没有点明死因,但这么年轻就死去,无论出自什么原因,都出自社会和命运的不公。为此,由一个乡下孩子的悲剧命运,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对人生寂寞的无限感受。
联系《寂寞》一诗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寂寞情结:
《寂寞》一诗感叹人生短促而时光无限,寂寞伴随人的一生,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是寂寞的。屈原是寂寞的,楚国上下,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阴阳易位,惟屈原独醒;司马迁是寂寞的,为著《史记》匍匐于地奋笔疾书,身受奇耻大辱而不改其志,令世人不解;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豪放不羁与封建世俗不和,自然寂寞无比。
古镇上有两种声音
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
毛儿的爸爸,
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
老在梦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
敲锣的又过桥,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古镇的梦 作者:卞之琳
分析意象特点
1.“梦”指什么?如何理解“做着梦似的”瞎子、更夫“敲不破别人的梦”“敲沉了别人的梦”?
指人们贫瘠、封闭、空虚、迷蒙、麻木的生活状态。诗人从古镇的众生相中捕捉到了瞎子与更夫两种类型,借以概括阴惨的社会环境与苦难的人生命运。瞎子、更夫“敲不破……”“敲沉了”表现了这个古镇的人们浸沉在这种生活状态之下程度之深,借以抒发作者极其悲痛的悲剧情感。
2.《古镇的梦》反复强调瞎子、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表现了什么?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表明人们都曾有求于算命先生,表现了中国下层人民每一家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暗写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人们在命运面前都有着深深的惶惑、痛苦与悲哀。“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也能引发我们的思考:什么人家门关得严密?(答案可以见仁见智)或许不得而知,也许这正是此诗的妙处吧。
3.如果用《古镇的梦》诗中的一个词语概括这首诗意境的特点,你认为哪一个词最合适?说说理由。
“寂寥”。诗人巧妙地利用瞎子的算命锣与更夫的梆子这两种声音的传导,来营造悲剧艺术的氛围:古镇上,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里,都一样的寂寥,一样的清冷,一样的凄凉。这两种特有的声音,使人会产生一种空灵、寂寞之感。在这空灵、寂寞中生存着的中国平民百姓是多么的贫瘠、封闭、愚昧、空虚。 诗的第四节中一个特写,一个病儿的母亲的话:“三更了,你听哪,/毛儿的爸爸,/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老在梦里哭,/明天替他算算命?”更加重了古镇的悲剧气氛: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人们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不知生活在梦中,还是梦在生活中。这些正是“寂寥”所在。
4.“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有何用意?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封闭的沉寂的古镇中这一句更能让人感觉到古镇的“寂寥”,这里是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以动写静的手法。
5.《古镇的梦》里写到“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寂寞》中写“小孩子”到成年到死亡。结合主题,谈谈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
“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高度概括了白天黑夜一样“敲不破别人的梦”“敲沉了别人的梦”,表现古镇中的人寂寥、封闭、愚昧的特点。《寂寞》诗中也同样高度概括地表现了主人公一生的寂寞。《寂寞》学案
精析·知识梳理
1.识记字音字形
(1)字音识记
涟漪(yī) 臭鼬(yòu) 忧悒(yì) 胀(zhàng)大 哀恸(tòng)
尘寰(huán) 攸(yōu)关 乳酪(lào) 惬(qiè)意
雪茄(jiā)茄(qié)子
看(kān)守看(kàn)见
(2)字形辨识
曳(摇曳)拽(拽着)
瞭(瞭望)镣(镣铐)
鳖(鳖鱼)鏖(鏖战)
悒(忧悒)浥(浥湿)
2.补充词语解释
(1)词语释义
忧悒:忧愁不安。
体物:体察万物。
哀恸:极度哀伤。
尘寰:人世间。
(2)熟语积累
愤世嫉俗:对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无足轻重:无关紧要。
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
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3.了解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的作者。梭罗出生于马萨诸赛州的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的著名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影响了托尔斯泰和圣雄甘地。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他于1847年9月6日离开瓦尔登湖,重新和住在康科德城的他的朋友兼导师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一家生活在一起。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
SHAPE * MERGEFORMAT
梭罗热爱自然,关注自然,但其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因为惟有在自然中,人才能达到精神和心灵的升华,正如一些评论家所指出的,梭罗其实更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和内心世界。他从自然中领悟到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要关注他所谓的“真正的生活”。
(2)作品简介
《寂寞》以细腻优美的笔触,记述了梭罗本人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写出了他的心灵感受和对大自然的崇尚之情。
精析·整体感知
1、欣赏作品的形象
梭罗的“寂寞”:在文中写到有许多的自然事物与他相伴,他感到找到了“最甜蜜温柔、最天真和最鼓舞人的伴侣”。因此,世人看来孤独寂寞的事,梭罗却认为“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为她自己的一部分”,是“每个毛孔都浸润着喜悦”的事情。于是,他明确地宣告“我爱孤独”,“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再说,“寂寞”是一种心理状态,根本“不能以一个人离开他的同伴的里数计算”,他认为“德不孤,必有邻”。
2.分析作品的结构
第一部分:(1—3)我居住的环境是寂寞的,甚至和常人有一定的心理距离,但我融入自然,身心愉悦。
第二部分:(4—13)从各方面说明我为什么不感到寂寞。
第三部分:(14—15)对大自然由衷礼赞。大自然给我们康键、宁静、满足,人应该融入大自然之中。
3.赏析作品的内涵
《寂寞》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的是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无上向往,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状态的热烈追求。
精析·重点解读
1. 品味语句
(1)如何理解“在任何大自然的事物中,都能找出最甜蜜温柔,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侣,即使是对于愤世嫉俗的可怜人和最最忧悒的人也一样。只要生活在大自然之间而还有五官的话,便不可能有很阴郁的忧虑。”的含义。
大自然的事物就是人的伴侣,它可以消除人的忧郁烦恼痛苦。我们常常在忧郁烦恼痛苦之时到大自然看一看山水,听一听风声雨声,这些情绪就会消散的无影无踪。
(2)怎样理解“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加接近”。
人与人的距离不在于空间,而在于心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以说是同一个意思。
2.鉴赏评价
创造一切的一股力量
——梭罗的自然观
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通过泯灭差别、齐一万物的方式把世界归结为一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梭罗是禀承西方传统的哲学家,并没有通过泯灭差别来亲近自然,而是通过“创造一切的一股力量”来达到的:
事实上,……最接近万物的创造一切的一股力量。其次靠近我们的宇宙法则在不停地发生作用。再其次靠近我们的,不是我们雇用的匠人,虽然我们喜欢和他们谈谈说说,而是那个大匠,我们自己就是他创造的作品。
通过对“创造一切的一股力量”的认同,从而获得了一种超越“任何行为及其后果之上”的超然思想,对生活拥有一种审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