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册常考实验小练(3)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册常考实验小练(3)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0-20 22:0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九年级全册化学鲁教版(五四制)常考实验小练
(3)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一、知识讲解
1、常见指示剂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的变色情况
酸性溶液 中性溶液 碱性溶液
紫色石蕊试液 变红色 不变色(紫色) 变蓝色
无色酚酞溶液 不变色 不变色(无色) 变红色
蓝色石蕊试纸 变红色 不变色(蓝色) 不变色(蓝色)
红色石蕊试纸 不变色 不变色(红色) 变蓝色
注意事项
(1)酸碱指示剂遇到酸、碱性溶液变色是化学变化,变色的物质是指示剂,不是酸性或碱性溶液。例如: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也可以说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但不能说紫色石蕊试液使盐酸变为红色。
(2)不溶于水的酸或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例如:氢氧化镁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碱,它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3)向某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酚酞不变色,该溶液不一定是酸性溶液,也可能是中性溶液,如氯化钠溶液。
2、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1)酸的化学性质
①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②能与金属反应:
(现象:铁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③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现象: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消失,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
(现象:铁锈逐渐溶解消失,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黄色)
④能与碱反应:
(氢氧化铝可治疗胃酸过多)
⑤能与某些盐反应:
(SO42-的检验方法:滴加硝酸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CO32-的检验:加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碱的化学性质
①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碱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蓝色,使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②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一般为可溶性碱):
(吸收CO2尾气的原理)
(检验CO2的原理、墙体出汗、墙壁坚硬)
③能有酸反应:
④能与某些盐反应:
(生成蓝色沉淀)
(生成红褐色沉淀)
二、跟踪练习
1.下列变化只有加入酸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硝酸银→氯化银
B.氢氧化钠→氯化钠
C.氧化铜→硫酸铜
D.碳酸钙→二氧化碳
2.小明将未打磨的铝片和稀盐酸放入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探究反应过程中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从图中所获信息不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50s时,溶液中溶质为
C.0~50s,发生的反应主要为
D.100~140s,压强减小是因为温度降低
3.氧化铁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时,容器中溶液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是将稀盐酸逐渐加入盛有氧化铁的容器中
B.该图能表示实验过程中溶剂的变化趋势
C.m点和n点对应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不相等
D.m点和n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的固体成分相同
4.某兴趣小组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用3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纯净的二氧化碳,连接压强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用注射器同时等速度分别注入三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各15mL,片刻后,同时振荡烧瓶,等待反应完成。采集的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段曲线呈现这种形态是因为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未进行振荡
B. 段曲线呈现这种形态是因为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进行振荡
C. 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时烧瓶内压强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D. a、b、c三种曲线所示实验中,时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5.向盛有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的烧杯中滴入溶液,烧杯中溶质的质量与加入的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a→b段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小 B. b→c段有水生成
C. b点溶液溶质为硫酸铜 D. d点沉淀质量与b点沉淀质量相等
6.氢氧化铝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能与稀盐酸反应,也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铝属于氧化物
B.在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C.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铝,发生中和反应
D.向氯化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来白色沉淀又消失
7.构建知识网络是化学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法,李华同学利用左手构建的酸的性质知识网络如图7-1-4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验证性质①,李华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溶液变成___________色。
(2)李华将一枚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他首先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过一会儿,他又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李华的这个实验体现了性质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其中性质在___________工业上可用于金属除锈。
(3)写出一个符合图中性质⑤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不同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性质也存在差异。稀盐酸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而稀硫酸却能与其反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8.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同学想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虽然无明显现象,但二者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请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
(1)当观察到B烧杯中出现__________的现象时,可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2)两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3)为了确定B烧杯中溶质的成分,小组同学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都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①取B烧杯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取B烧杯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锌粒,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③取B烧杯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9.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请写出甲试管中主要的实验现象_________。
(2)乙实验中看到气球鼓起来,产生此现象的原因:_________。
(3)丙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兴趣小组同学将甲、乙、丙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个干净的废液缸中,最终看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同学们对废液成分进行探究,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兴趣小组同学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碳酸钙、指示剂、水和_________。还含有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甲同学认为呈碱性的物质只有碳酸钠;乙同学认为只有氢氧化钙;丙同学认为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你认为还可能是_________(写出一种猜想即可)。
②兴趣小组同学用氯化钡溶液来验证甲、乙、丙同学的猜想。请你将下面的实验设计补充完整(已知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 有白色沉淀,静置后,溶液呈无色 ________的猜想正确
________ ________的猜想正确
________ ________的猜想正确
③在分析化学反应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___。
10.为加深对酸的主要性质的认识,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老师组织同学们完成了以下实验活动。
【实验内容与分析】
实验一:按下图所示完成实验。
实验二:往生锈的铁钉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三:往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
实验四:往5.3克粉末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1)实验一中,观察到石蕊溶液变________________色。
(2)实验二中,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请解释出现这两个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三中,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由此现象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的可能组合有(不考虑酚酞)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4)请计算,实验四中理论上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克。
【应用与拓展】
(5)结合以上实验内容,请设计实验方案除去铜粉中混有的氧化铜,得到纯净的铜________________。
(6)小明在征得老师的同意后,继续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由上述实验可以得出氢氧化钙的哪些性质?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硝酸银溶液与盐酸、盐酸盐溶液等反应均能生成氯化银沉淀,A错误。氢氧化钠与盐酸、氯化铜、氯化铁等物质反应均生成氯化钠,B错误。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氧化铜只有与稀硫酸反应才能生成硫酸铜,C正确。高温煅烧碳酸钙也会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金属、酸的化学性质。根据图像可知,反应过程中容器内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放热,A不符合题意;50s时,溶液中有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铝,还有剩余的盐酸,B符合题意;未打磨的铝片表面有氧化膜,与盐酸接触时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不符合题意;从图像上看,100s之后,容器内温度逐渐下降,对应的容器内压强也随之而降低,D不符合题意。
3.答案:C
解析:由图像知起点为0,所以该实验是将稀盐酸逐渐加入盛有氧化铁的容器中,A正确。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二者反应过程中水增加的幅度大于反应后水增加的幅度,故该曲线能表示实验过程中溶剂的变化趋势,B正确。m点表示氧化铁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n点表示稀盐酸过量,两个点对应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都等于氧化铁中铁元素质量,质量相等,C错误。m点对应溶液为氯化铁溶液,n点对应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铁和氯化氢,蒸发结晶的过程中,氯化氢挥发,得到的固体成分相同,D正确。
4.答案:C
解析:段压强不变,是因为还没有注入氢氧化钠溶液,A错误;段压强减小幅度较大,是因为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部分二氧化碳被吸收,段压强变化幅度很大,是进行了振荡操作,促进了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B错误;由坐标图可以得出,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时烧瓶内压强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烧瓶内压强越小,则其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的体积越小,则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体积越大,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C正确、D错误。
5.答案:C
解析:由题中图像可知,向盛有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时,氢氧化钡优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反应完毕后,氢氧化钡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钡沉淀。
选项 正误 分析
A × a→b段是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反应后溶液质量的增减取决于氢氧化钡溶液的浓度,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或不变
B × b→c段是氢氧化钡溶液和硫酸铜反应,没有水生成
C √ b点时氢氧化钡溶液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铜
D × b点时的沉淀是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产生的硫酸钡,d点时的沉淀还包括氢氧化钡和硫酸铜反应产生的硫酸钡和氢氧化铜
6.答案:A
解析:A、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而氢氧化铝由三种元素组成,故A错误;
B、在中,Na显+1价,O显﹣2价,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得Al的化合价为+3价,故B正确;
C、盐酸是酸,氢氧化铝是碱,二者发生的是酸碱中和反应,故C正确;
D、向氯化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先生成氢氧化铝沉淀,过量时沉淀溶解,故D正确。
由于该题选择错误的,故选:A。
7.答案:(1)红
(2)铁锈逐渐消失,溶液变黄铁钉表面产生气泡;;③②;③
(3)
(4)稀硫酸和稀盐酸中的阴离子不同或稀盐酸中有氯离子,而稀硫酸中存在的是硫酸根离子
解析:(1)稀盐酸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稀盐酸先与铁锈反应,因此会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铁锈反应完后,铁再与稀盐酸反应,因此又会看到有气泡产生;前者属于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该反应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后者属于金属与酸的反应。
(3)盐酸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酸和另外的盐,该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如盐酸和硝酸银的反应、盐酸与碳酸钙的反应。
(4)盐酸和硫酸在溶液中的酸根离子不同,氯离子与钡离子不能形成沉淀,而硫酸根离子能与钡离子形成硫酸钡沉淀,因此稀盐酸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而稀硫酸却能与其反应。
8.答案:(1)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
(3)②;③开始溶液不变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一段时间后,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解析:(1)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呈红色,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时,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2)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3)①取B烧杯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证明溶液显酸性,即稀盐酸过量。②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③加入的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若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将其中的稀盐酸完全中和时,溶液是无色的,当氢氧化钠溶液滴加过量时,溶液由无色又变成红色。
9.答案:(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使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气球变鼓 (3)复分解反应(4)氯化钠 ;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甲 ;有白色沉淀,静置后,溶液呈红色;丙 ;没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乙 ;反应物是否过量
解析:(1)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显中性,盐酸显酸性,均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乙实验中看到气球鼓起来,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消耗了二氧化碳,装置内压强减小;
(3)丙实验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4)①甲: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乙: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丙: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将甲、乙、丙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个干净的废液缸中,最终看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故废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钙、指示剂、水、氯化钠和能使废液显碱性的物质;
碳酸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均显碱性,故可能只有碳酸钠,只有氢氧化钙,只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②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有白色沉淀,静置后,溶液呈无色,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说明含碳酸钠,静置后,呈无色,说明不含氢氧化钠,故甲的猜想正确;
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氯化钡可检验碳酸钠且将碳酸钠除尽,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有白色沉淀,静置后,溶液呈红色,说明丙的猜想正确;
氢氧化钙与氯化钡不反应,氢氧化钙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没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说明乙的猜想正确;
③在分析化学反应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10.答案:(1)红
(2)稀盐酸先与铁锈发生反应;,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一段时间后,内部的铁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有气泡产生
(3)NaCl;NaCl和HCl
(4)2.2
(5)向混有CuO的Cu粉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获得纯净的Cu
(6)①溶液呈碱性;②可以与稀盐酸发生反应
解析:(4)设5.3g碳酸钠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理论上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5)CuO能与稀酸反应,Cu不与稀酸反应,除去铜粉中混有的氧化铜,可以加入足量的稀酸,过滤,然后洗涤、干燥。
(6)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或酸性溶液不变色。通过对比可知:滴加酚酞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滴加稀盐酸后,固体溶解、溶液由红色变无色,说明氢氧化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