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科学第三章综合培优测试卷(A)(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科学第三章综合培优测试卷(A)(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0-20 17:22:2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科学第三章综合培优测试卷(A)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地貌类型成因正确的是(▲)
A.三角洲-流水溶蚀 B.风蚀城堡-风沙沉积
C.角峰-冰川侵蚀 D.临安瑞晶溶洞-流水冲刷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貌的成因,试题难度-般。
【详解】地貌类型成因有地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题中各地貌成因主要是外力的作用,一般外力作用表现为流水、风力、冰川和生物影响等,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风蚀城堡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临安瑞品溶洞是流水溶蚀和淀积作用,角峰是冰川侵蚀作用;故选C。
2.下列自然现象可以反映地壳变动信息的有(▲)
①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 ②华山北坡大断崖 ③采石场上有弯曲的岩层 ④青藏高原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A.①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人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例如悬崖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都是地壳变动的信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华山北坡大断崖,兰溪灵洞采石场上有弯曲的岩层,青藏高原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分析】【详解】①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可以反映地壳变动信息,故①正确;②华山北坡大断崖,可以反映地壳变动信息,故②正确;③采石场上有弯曲的岩层,可以反映地壳变动信息,故③正确;④青藏高原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可以反映地壳变动信息,故④正确;故D。 ①②③④正确,ABC错误。故选:D 。
3.若地图的图幅相同,则下列比例尺中表示地图内容最详细的是(▲)
A. 1:30 000 000 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千米
C. D.
【答案】D
【解析】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分析】考查了比例尺的应用,解答时,先比较比例尺的大小,然后根据比例尺的大小与所表示的范围与内容详略的关系解答。
【详解】比例尺就是个分数,我们把所有的比例尺都写成分数的形式,在分子相同的情况下,分母越大分数越小,也就是比例尺越小;反之,分母越小分数越大,也就是比例尺就越大,我们把题干中四个比例尺统一写成数字式比例尺是:B、1:3000000;D、1:3000。比例尺最大的是D,比例尺越大,表示内容最详细。根据题意。故选:D。
4.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和组成物质的特性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则下列对其形成过程的推测,合理的有(▲)
①岩浆冷却得较快 ②岩浆冷却得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玄武岩、花岗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变质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积沉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侵入岩结晶度好,晶体颗类较大;喷出岩具有气孔构造;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重结晶作用明显。
【分析】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岩石的特征及成因。
【详解】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根据岩石的特征可以判断该岩石为侵入型岩浆岩,岩浆冷却较慢,在地下形成。故选:D。
5.下列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寒潮、泥石流等
B.我国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C.各种地质灾害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D.地质灾害是自然形成的,人类无法防御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关联性,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详解】试题分析:寒潮不属于地质灾害;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多地震、滑坡、泥石流构成的灾害系统;各种地质灾害之间以及它们与其它因素之间在形成、发展、致灾机制中相互影响,相互促成的关系;地质灾害是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形成,是可以预测和防御。故选:C
6.地球上不同的岩石成因不同。下列有关图中数字代表的内容,正确的是(▲)
A.①是沉积岩,大理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
B.②是岩浆岩,玄武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
C.①是岩浆岩,花岗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
D.②是沉积岩,石灰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
【答案】B
【解析】岩石按其成因不同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由岩浆活动冷凝而形成;沉积岩受外力作用而形成;变质岩受变质作用而生成。
【分析】本题考查岩石的分类,学生要结合不同的形成过程掌握岩石的分类。
【详解】读图可知,①是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②是岩浆岩,玄武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①是沉积岩,花岗岩属于变质岩,不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②是岩浆岩,不是沉积岩,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当自然灾害发生时,采取适当的避灾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有(▲)
①地震时,如身处一楼或者平房,可及时撤离到空旷的地带
②地震时,如在室外,应该躲在高大的建筑附近
③遇到泥石流或者山洪时,应该沿着泥石流流动的方向向前跑
④遇到泥石流或者山洪时,应该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且对人类社会造成了的危害的现象和事件。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龙卷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
【分析】本题考查当发生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保护措施,理解解答有效。
【详解】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更不能从窗户跳下。如身处一楼或者平房,要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地震中不应乘车逃命,远离交通工具。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危险品,就近采取防护措施,更不能躲进防空洞。而当遇到泥石流或者山洪时,应该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洪时,应该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这样逃生的机会更大。故选:C。
8.比例尺缩小一半,图幅大小不变,则该地图表示的实际长度和实际范围分别是原来的(▲)
A.2倍、2倍 B.2倍、4倍 C.、 D.、
【答案】B
【解析】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分析】本题考查比例尺的大小,理解解答即可。
【详解】如果将地图的比例尺缩小一半,而图幅大小保持不变,则该地图表示的实际长度和实际范围分别是原来的2倍和4倍.故选:B。
9.读如图所示的平面图,下列有关图中方向的表述,正确的是(▲)
A.小河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B.村庄位于工厂的东北方向
C.图中公路的走向是先为南北走向,再变为西北-东南走向
D.图中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
【答案】C
【解析】地图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定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没有指向标与经纬网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分析】本题考查地图上方向的判读,读图解答即可。
【详解】依据指向标判断方向,读图分析可知,小河的流向是自东北流向西南,村庄位于工厂的东南方向,图中公路的走向是先南北走向、再变为西北-东南走向,图中地势特点是东北高西南低。故选:C。
10.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A、B、C、D所在地形部位的名称为山谷的是(▲)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略
11.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应很好地认识它。下列有关地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的圈层结构由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
B.地球上的自然灾害都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C.火山和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D.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
【答案】B
【解析】世界每年平均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绝大多数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这些地区是板块运动中相互挤压的边界。其中,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中,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80%.全球现有500多座著名活火山,基本上都分布于此。
【分析】考查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一是要掌握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二是要能知道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而不要求掌握火山、地震的发生与板块运动的具体关系。
【详解】A、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故A正确;B、地球上的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故B错误;C、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故C正确;D、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故D正确。故选:B。
12.下图表示世界海陆分布的变化状况,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②④①③ B.④②①③ C.②①④③ D.③①④②
【答案】A
【解析】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认为,很早以前,地球表面的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发生了断裂,漂移,到现在成了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分析】本题考查了大陆漂移学说的知识点,读图解答即可。
【详解】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认为,很早以前,地球表面的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发生了分裂,慢慢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今天的海陆分布状况。观察图示,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3.马航MH370失事使人们认识到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跟踪飞机飞行的必要性。某人通过GPS发现在电脑显示屏上有如图所示图像,两架飞机分别位于甲、乙处。则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①东半球 ②西半球 ③北半球 ④南半球 ⑤低纬度 ⑥中纬度 ⑦高纬度
A.①④⑤和①④⑥ B.②③⑥和②③⑥
C.②④⑤和①④⑥ D.②③⑤和①④⑦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在地球上,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在地球上,把20°W向西到160°E的范围叫西半球,20°W向东到160°E的范围叫东半球。南北半球的界线是赤道,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在地球上,低纬度的范围是30°N-30°S,中纬度的范围是30°N-60°N,30°S-60°S。高纬度的范围是,60°N-90°N,60°S-90°S。读图可知,甲点的经纬度是38°W,20°S,位于②西半球,④南半球,⑤低纬度。乙点的经纬度是17°W,52°S,位于①东半球,④南半球,⑥中纬度。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4.如图序号与山体部位名称相符的是(▲)
A.①鞍部 B.②山谷 C.③山脊 D.④陡崖
【答案】D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分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读图解答即可。
【详解】读图可得,①是山顶,②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③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④处等高线重合,是陡崖。故选:D。
15.下列有关地形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B.地形的变化只发生在陆地部分
C.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D.风吹雨淋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不平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它使得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主要作用要素有温度、流水、风、海浪、冰川等,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重力作用和化学作用,它使得地表趋于平坦。
【分析】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区别内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结合题中的信息解题,难度一般。
【详解】A、地形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故不符合题意;B、地形变化有陆地部分,也有海洋地形的变化,故不符合题意;C、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它使得地表变得高低起伏,故正确;D、风吹雨淋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使地表趋于平坦,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
16.自然界的岩石有很多种,通常根据成因把岩石分成 ▲ 、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下面各图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 (填字母)。
【答案】岩浆岩;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界的岩石。
【详解】自然界的岩石有很多种,通常根据成因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据图,属于沉积岩的是B,A是岩浆岩,C是变质岩,故B正确,AC错误。
17.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 ▲ 板块挤压隆起形成的。
(2)煤是古地质时期,森林通过地质变化形成的。南极洲发现了大量的煤,这说明 ▲ 。
(3)当地震发生时,你认为可取的应急措施是 ▲ 。
①躲到课桌下面 ②靠墙角抱头蹲下 ③乘电梯逃生
④一楼的跑到空旷场地 ⑤跳楼逃生 ⑥躲到洗手间里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⑥
【答案】(1)印度洋;(2)大陆漂移;(3)C
【解析】【分析】【详解】略
18.读甲、乙两区域(阴影部分)的经纬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地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 。
(2)A地位于B地的 ▲ 方向。
(3)A、B两地分别是两幅世界政区图的一部分,若阴影面积相等,则 ▲ 。
A.图甲比例尺小于图乙比例尺
B.图甲比例尺大于图乙比例尺
C.区域A的实地范围小于区域B
D.图甲表示的内容更详细
【答案】(1)B;(2)东北;(3)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应用。
【详解】(1)从东西半球来看,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20°W和160°E经线圈,20°W以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至160°E为西半球。可以判断图中A点位于40°E∽45°E之间,在160°E以西,A点位于东半球,B点位于20°W∽23.5°W之间,属于西半球。(2)根据经纬度的分布规律,北纬的度数向北逐渐增大,南纬的度数向南逐渐增大;东经度数向东增大,西经度数向西增大。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根据就近原则判断东西方向,由此可以判断,A位于40°N∽45°N,B位于20°S∽23.5°S,A在东经40°∽45°之间,B位于西经20°∽23.5°之间,A地位于B地的东北方向。
(3)读经纬网图可以看出,图甲中A阴影区经、纬度跨度都是5°,图乙中B阴影区经、纬度跨度都是3.5°。A位于中纬度,B位于低纬度,实际范围A区域大于B区域。根据题干信息可知,A、B两图图上面积相同。根据比例尺的定义,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因此,甲图比例尺小于乙图,代表范围大,内容更简略。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1)B;(2)东北;(3)A
19.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处的岩石类型是 ▲ ,②处岩石类型是 ▲ 。
(2)使①处岩石转化为②处岩石的地质作用是 ▲ 作用,形成N处地质构造的地质作用是 ▲ 作用。(填“内力”或“外力”)
【答案】(1)岩浆岩;沉积岩;(2)外力;内力
【解析】【分析】熟记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1)据图可知,①处岩石与岩浆活动有关,故为岩浆岩;②地岩石与流水堆积有关,故为沉积岩。(2)根据上题可知,①为岩浆岩,②为沉积岩,①转化为②需要经过外力作用。图中N为断层构造,断层的形成与内力作用有关。故答案为:(1)岩浆岩;沉积岩;(2)外力;内力
20.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洒水,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 ▲ 。
(2)若加大洒水的量,使坡面形水槽成比较大的水流,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 ▲ 。
(3)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一种类似于泥石流的现象。由此推断,影响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有 ▲ 。
(4)若在B处坡面上覆盖植物(草皮或苔藓),再向坡面洒较大的水流,A处水流与没有植被覆盖时相比的变化是 ▲ 。
(5)由此可见, ▲ 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答案】(1)水流携带泥沙向下流淌;(2)水流中伴随有大量的泥沙物质;(3)陡峭的山区地形、暴雨或持续性的强降水、堆积有大量松散碎屑物的坡面;(4)水流中的泥沙大量减少;(5)良好的植被。
【解析】泥石流多发生于山地、丘陵地区以及高原的边缘地区,而且这里土质疏松,植被条件较差,大雨暴雨多发地区。
【分析】该题考查泥石流发生的特点,认真理解图示含义,结合图示得出结论。
【详解】(1)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洒水,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水流携带泥沙向下流淌;(2)若加大洒水的量,使坡面形成比较大的水流,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水流中伴随有大量的泥沙物质;(3)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一种类似于泥石流的现象。由此推断,影响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有陡峭的山区地形、暴雨或持续性的强降水、堆积有大量松散碎屑物的坡面;(4)若在B处坡面上覆盖植物草皮或藓,再向坡面洒较大的水流,A处水流与没有植被覆盖时相比的变化是水流中的泥沙大量减少。(5)由此可见,良好的植被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故答案为:(1)水流携带泥沙向下流淌;(2)水流中伴随有大量的泥沙物质;(3)陡峭的山区地形、暴雨或持续性的强降水、堆积有大量松散碎屑物的坡面;(4)水流中的泥沙大量减少;(5)良好的植被。
21.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的有 ▲ 。
(2)若沿虚线由B点向D点运动,前进方向的变化过程是: ▲ 。
【答案】(1)A;B;C;D;(2)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判定经纬线、东西半球及判定方向的方法。
【详解】(1)在地球仪上,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西半球。纬度向北增加为北纬度,图示四地纬度均为北纬度,顺自转方向,经度数增加的为东经,减小的为西经。图中A地坐标是(40°N,170°E),B地坐标是(170°E,20°N),C地坐标是(40°N,170°W),D点坐标是(20°N,170°W),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的有A、B、C、D。(2)在经纬网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图中沿虚线由B点向D点运动,前进方向是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三、材料题(共19分)
22.(10分)某研学小组利用暑假开展登牛头山的活动。图1示意牛头山等高线地形,图2所示的道路凸面镜,常设立于视线不佳的弯道,帮助司机预判盲区路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牛头山山顶的海拔高度在 ▲ m以上。甲是 ▲ (地形部位),乙是 ▲ (地形部位)。
(2)图1示区域的地势特点是 ▲ 。为了行车安全,同学建议在A、B、C三处中的 ▲ 处设立道路凸面镜。
(3)在村委会的 ▲ 方向有一座寺庙,若村委会到寺庙的图上距离为3.5cm,则实际距离是 ▲ km。
(4)图示村庄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
【答案】(1)500;陡崖;山谷;(2)西高东低;C;(3)西南;1.75;(4)靠近公路,交通运输便利,地形平坦开阔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分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读图解答即可。
【详解】(1)读图可得,牛头山山顶的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甲处等高线重合,是陡崖,乙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2)图示区域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为了行车安全建议在A、B、C三处中的A处设立道路凸面镜,该处靠近公路,来往车辆较多。(3)在村委会的西南方向有一座寺庙,若村会到寺庙的图上距离为3.5厘米,则实际距离是3.5×50000=175000厘米=1.75千米。(4)图示村庄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是靠近公路,交通运输便利,地形平坦开阔等。故答案为:(1)500;陡崖;山谷;(2)西高东低;C;(3)西南;1.75;(4)靠近公路,交通运输便利,地形平坦开阔。
23.(9分)浙江省某中学在家乡开展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适合攀岩的是 ▲ 处,适合漂流的是 ▲ 处。①河段小河的流向大致为 ▲ 。
(2)该地区最高海拔为 ▲ 米。测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约为1厘米,若要在两地间修建缆车,已知比例尺为1:100000,则缆车线路的长度至少为 ▲ 千米。
(3)结合缓坡上的梯田图,判断上图的C、D两山坡中更适合修建梯田的是 ▲ 坡,此地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
【答案】(1)B;A;自西向东;(2)658;1;(3)C;水稻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掌握情况。
【分析】本题从等高线数值的变化规律上考查了学生对等高线的掌握情况。
【详解】读图可知,(1)图中A、B两处,适合攀岩的是B处;适合漂流的是A处。①河段小河的流向大致为自西向东。(2)该地区最高海拔为658米.图上测得甲、乙两地的直线距离约为1厘米,若要在两地间修建缆车,已知比例尺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千米,则缆车线路长度至少1千米。(3)结合图2,判断图1中C、D两山坡更适合修梯田的是C坡,此地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故答案为:(1)B;A;自西向东;(2)658;1;(3)C;水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科学第三章综合培优测试卷(A)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地貌类型成因正确的是( )
A.三角洲-流水溶蚀 B.风蚀城堡-风沙沉积
C.角峰-冰川侵蚀 D.临安瑞晶溶洞-流水冲刷
2.下列自然现象可以反映地壳变动信息的有( )
①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 ②华山北坡大断崖 ③采石场上有弯曲的岩层 ④青藏高原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A.①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若地图的图幅相同,则下列比例尺中表示地图内容最详细的是( )
A. 1:30 000 000 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千米
C. D.
4.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和组成物质的特性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则下列对其形成过程的推测,合理的有( )
①岩浆冷却得较快 ②岩浆冷却得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下列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寒潮、泥石流等
B.我国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C.各种地质灾害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D.地质灾害是自然形成的,人类无法防御
6.地球上不同的岩石成因不同。下列有关图中数字代表的内容,正确的是( )
A.①是沉积岩,大理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
B.②是岩浆岩,玄武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
C.①是岩浆岩,花岗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
D.②是沉积岩,石灰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
7.当自然灾害发生时,采取适当的避灾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有( )
①地震时,如身处一楼或者平房,可及时撤离到空旷的地带
②地震时,如在室外,应该躲在高大的建筑附近
③遇到泥石流或者山洪时,应该沿着泥石流流动的方向向前跑
④遇到泥石流或者山洪时,应该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比例尺缩小一半,图幅大小不变,则该地图表示的实际长度和实际范围分别是原来的( )
A.2倍、2倍 B.2倍、4倍 C.、 D.、
9.读如图所示的平面图,下列有关图中方向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小河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B.村庄位于工厂的东北方向
C.图中公路的走向是先为南北走向,再变为西北-东南走向
D.图中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
10.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A、B、C、D所在地形部位的名称为山谷的是( )
11.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应很好地认识它。下列有关地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的圈层结构由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
B.地球上的自然灾害都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C.火山和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D.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
12.下图表示世界海陆分布的变化状况,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②④①③ B.④②①③ C.②①④③ D.③①④②
13.马航MH370失事使人们认识到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跟踪飞机飞行的必要性。某人通过GPS发现在电脑显示屏上有如图所示图像,两架飞机分别位于甲、乙处。则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
①东半球 ②西半球 ③北半球 ④南半球 ⑤低纬度 ⑥中纬度 ⑦高纬度
A.①④⑤和①④⑥ B.②③⑥和②③⑥
C.②④⑤和①④⑥ D.②③⑤和①④⑦
14.如图序号与山体部位名称相符的是( )
A.①鞍部 B.②山谷 C.③山脊 D.④陡崖
15.下列有关地形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B.地形的变化只发生在陆地部分
C.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D.风吹雨淋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不平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
16.自然界的岩石有很多种,通常根据成因把岩石分成 、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下面各图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填字母)。
17.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 板块挤压隆起形成的。
(2)煤是古地质时期,森林通过地质变化形成的。南极洲发现了大量的煤,这说明 。
(3)当地震发生时,你认为可取的应急措施是 。
①躲到课桌下面 ②靠墙角抱头蹲下 ③乘电梯逃生
④一楼的跑到空旷场地 ⑤跳楼逃生 ⑥躲到洗手间里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⑥
18.读甲、乙两区域(阴影部分)的经纬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地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
(2)A地位于B地的 方向。
(3)A、B两地分别是两幅世界政区图的一部分,若阴影面积相等,则 。
A.图甲比例尺小于图乙比例尺
B.图甲比例尺大于图乙比例尺
C.区域A的实地范围小于区域B
D.图甲表示的内容更详细
19.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处的岩石类型是 ,②处岩石类型是 。
(2)使①处岩石转化为②处岩石的地质作用是 作用,形成N处地质构造的地质作用是 作用。(填“内力”或“外力”)
20.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洒水,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 。
(2)若加大洒水的量,使坡面形水槽成比较大的水流,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 。
(3)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一种类似于泥石流的现象。由此推断,影响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有 。
(4)若在B处坡面上覆盖植物(草皮或苔藓),再向坡面洒较大的水流,A处水流与没有植被覆盖时相比的变化是 。
(5)由此可见, 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21.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的有 。
(2)若沿虚线由B点向D点运动,前进方向的变化过程是: 。
三、材料题(共19分)
22.(10分)某研学小组利用暑假开展登牛头山的活动。图1示意牛头山等高线地形,图2所示的道路凸面镜,常设立于视线不佳的弯道,帮助司机预判盲区路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牛头山山顶的海拔高度在 m以上。甲是 (地形部位),乙是 (地形部位)。
(2)图1示区域的地势特点是 。为了行车安全,同学建议在A、B、C三处中的 处设立道路凸面镜。
(3)在村委会的 方向有一座寺庙,若村委会到寺庙的图上距离为3.5cm,则实际距离是 ______km。
(4)图示村庄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23.(9分)浙江省某中学在家乡开展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适合攀岩的是 处,适合漂流的是 处。①河段小河的流向大致为 。
(2)该地区最高海拔为 米。测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约为1厘米,若要在两地间修建缆车,已知比例尺为1:100000,则缆车线路的长度至少为 千米。
(3)结合缓坡上的梯田图,判断上图的C、D两山坡中更适合修建梯田的是 坡,此地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