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科学第一章综合培优测试卷(A)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完全正确的是( )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其他气体
空气中的气体/% 78 21 0.03 0.07 0.9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1.1 0.9
2.下表是佳怡同学研究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记录情况,则她采用的记录方法是( )
A.文字描述法 B.表格记录法 C.图形记录法 D.以上都不是
3.实验前,小明和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要测出最准确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马说:“我只要认真按老师要求去做,就不会有实验误差。”
B.小明说:“我只要测量方法正确了就不会产生实验误差。”
C.小灵说:“我对同一个量多测几次,求出它们的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
D.小高说:“你们这样只能减少实验误差,不可能没有误差,即使老师测量也会有误差。”
4.要测量一枚1分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合适的是( )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枚1分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测出10枚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枚1分硬币的厚度
5.伽利略对问题的研究比较全面,先通过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理论初步得出结论,再通过实验对结论进行检验,并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从而开创了实验研究和逻辑推理相结合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下列关于实验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可以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
B.只要条件满足,实验可以复返再现
C.在实验过程中必然存在误差,无法避免
D.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远离了生活生产,不足为信
6.使用放大镜时,为了获得大而清晰的视觉效果,正确的方法是( )
A.让放大镜尽可能地靠近观察物体
B.让放大镜处于被观察物体和眼睛之间的中点位置上
C.让放大镜尽可能地靠近眼睛
D.放大镜和眼睛的距离是可以随意调节的
7.作出假设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就是作出假设
B.若探究方法不够科学完善,可能会作出不正确的假设
C.假设是凭已有知识或经验对问题作出的设想,故假设都是正确的
D.按探究方案进行多次实验,发现结论与假设不符,则假设可能是错误的
8.如图所示为A、B两把刻度尺同时测量一个木块的长度,则A、B的读数分别为( )
A.刻度尺A:3.80cm,刻度尺 B:3.80cm B.刻度尺A:3.80cm,刻度尺B:2.8cm
C.刻度尺A:2.80cm,刻度尺B:2.80cm D.刻度尺A:2.80cm,刻度尺B:2.8cm
9.小明有一支特殊的温度计,它的刻度是均匀的,但读数不够正确,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4℃,放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里的读数是96℃,用这支温度计测一杯水的读数为20℃,这杯水的实际温度是( )
A.16℃ B.17.4℃ C.18.4℃ D.24℃
10.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问题,最终被科学家吴健雄证实,结果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了诺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充分说明:科学探究过程中,首要的工作是( )
A.详细观察 B.实验验证 C.提出假说 D.提出问题
11.某同学测量一物体的长度,读数为14.20dm,则该读数的准确值和估计值各是( )
A.14 dm和0.20dm B.14.2dm和0.00dm
C.14dm和0.00dm D.14.2和0.00
12.下列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
A.1.8m=1.8×1000=1800mm B.1.8m=1.8m×1000=1800mm
C.1.8m=1.8m×1000mm=1800mm D.1.8m=1.8×1000mm=1800mm
13.4岁的小英耳朵有点痛,需要服用扑热息痛糖浆或滴剂(糖浆与滴剂的作用相同),而家里只有扑热息痛滴剂。对于一个4岁的儿童来说,服用糖浆的安全用量为6mL(如图)。则服用多少毫升的滴剂等于服用了6mL用量的糖浆( )
每5mL糖浆中含扑热息痛125mg安全用量 2-4岁 6mL 5-6岁 8mL 7-8岁 10mL每天最多不超过用量的3倍
每5毫升滴剂中含扑热息痛250毫克安全用量1-6个月 0.3毫升7-12个月 0.6毫升13-24个月 0.9升每天最多不超过用量的3倍
A.3mL B.6mL C.9mL D.12mL
14.某同学喜欢观察鸟的行为。他曾经看到某种鸟在吃蓟的种子,就想证实蓟的种子是不是它最爱吃的食物,于是用三种食物(蓟的种子、稻谷、太阳花的种子若干)进行实验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实验的假设是“这种鸟可能最爱吃蓟的种子”
B.实验时应把蓟的种子放在离鸟最近的地方
C.实验前三种食物的取用数量应一样多
D.如果发现三种食物都被鸟吃完了,则这个结果不支持本实验的假设
15.位于教学楼过道的消防栓箱的玻璃经常被在走廊奔跑、打闹的同学们不小心打破。在配破损的玻璃时,应选用的尺子是( )
A.最小刻度为1mm的2m长的钢卷尺
B.最小刻度为1cm的1.5m长的皮尺
C.最小刻度为1mm的学生用三角尺
D.最小刻度为1cm的30m长的皮尺
二、填空题(除已给分值外,其余每空2分,共55分)
16.某同学在测量一些量时忘记写单位,请你用适当的单位填空。
(1)一瓶瓶装饮料的体积约为600 。
(2)骑自行车从某学校到市民广场的路程约为2500 。
(3)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7 。
(4)一枚硬币的厚度约为2.1 。
17.如图所示为体温计和寒暑表的一部分,其中体温计的读数为 ℃,寒暑表的读数为 ℃。它们都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体温计在使用上与寒暑表的不同之处是 (写出1条)。
18.掌握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科学学习和研究。请按要求进行填空。
(1)实验室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药品时选用的仪器是 。
(2)想知道一杯热水的温度,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3)有下列器材:a.白纸条;b.钟;c.大头针;d.重锤;e.刻度尺。若要测出圆柱体的周长,应选用的器材是 。
19.有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它在冰水混合物中的示数为4℃,在沸水中的示数为94℃(标准大气压下)。请问该温度计一格的示数实际约为 ℃。若用该温度计测量某液体的温度时,示数是22℃,则实际温度是 。
20.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15℃时测得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长度为L2。如果两次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那么甲、乙两种材料的膨胀程度 (填“相同”或“不同”),且材料 的膨胀程度大。如果在15℃时将甲、乙两种材料各取1m,那么在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 (填“大于”或“小于”)乙的长度。
21.小宁和小波两位同学在探究人的脚印长度与人的身高的关系时,统计了整个班的情况,得出的结论是:人的身高大概是脚印长度的7倍左右。某罪犯在现场留下的脚印经过测量,它的长度是23.5cm,则侦测人员利用的刻度尺最小刻度值是 ,该罪犯的身高大约是 。
22.小云想比较阻燃型保温材料和普通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他用厚度相同的两种材料的板材制成大小相同的两只盒子,盒盖上开有插温度计的小孔。首先在阻燃型材料的盒内放一烧杯,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盖上盖子,测得温度,并记录温度计示数下降10℃所用的时间t1;然后将烧杯移至普通保温材料的盒内,盖上盖子,记录温度下降10℃所用的时间t2。上述实验再重复做两次。
(1)下面是小云设计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表格中A处填写的科学量是 。
材料实验次数 阻燃型 普通
1 温度差/℃ A 温度差/℃ B
2 10 10
3 10 10
4 10 10
(2)小云实验方案中存在明显问题,请你帮他指出来: 。
(3)小华针对小云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对方案进行修改。简要写出修改后正确的实验方案: 。
23.立定跳远是中考体育测试项目之一,小晨想研究立定跳远成绩的影响因素。他根据平时训练体会,猜想立定跳远成绩的影响因素有:弹跳力量、跳跃角度、自身体重等。小晨用弹簧玩具枪、小钢球做了系列实验,记录如图所示。
①发射角60°轨迹 ②发射角45°轨迹 ③发射角30°轨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丁是图甲实验中,发射角度45°时,5次实验钢球的落地点。小晨用圆规画了一个尽量小的圆,使5个点均落在圆上或圆内,此时即可将圆心O视作发射角度45°时钢球的落地点。这样处理实验数据的作用是 。
(2)小晨根据实验得出初步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跳跃角度45°成绩最好。为了使他的结论更加可靠,还需要补充进行的实验是 。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小晨给出了立定跳远取得好成绩的建议:
①以45°角左右向前跳出;
②过度肥胖的同学要减肥,控制合理的体重;
③ 。
24.(7分)下雨天,小颖站在窗前看到对面人字形屋面上雨水在不停地流淌。她想,雨水在屋面流淌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她提出了两种猜想:①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雨水的质量有关;②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屋面的倾角有关。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为此,她设计了一个如图的装置(斜面光滑且较长,倾角α可调),用小球模拟雨滴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甲 乙
(1)如图甲,保持斜面的倾角α不变,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让它们分别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测出小球下滑的时间如表一。小颖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
表一 表二
质量m/g 3 6 8 12 20
时间t/s 1.7 1.7 1.7 1.7 1.7
倾角α/° 15 30 45 60 75
时间t/s 1.9 1.6 1.2 1.6 1.9
(2)不改变底边的长度,多次改变倾角。让同一小球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如图乙)测出每次下滑的时间如表二。小颖对上述数据:进行了归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根据实验可知,为了减少雨水在屋面上流淌的时间,在建造人字形屋面时,屋面的倾角应该以 为宜。但实际建造房屋时,屋面倾角通常小于这个角,其原因之一可能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科学第一章综合培优测试卷(A)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完全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详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操作错误。故选:C.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其他气体
空气中的气体/% 78 21 0.03 0.07 0.9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1.1 0.9
2.下表是佳怡同学研究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记录情况,则她采用的记录方法是(▲)
A.文字描述法 B.表格记录法 C.图形记录法 D.以上都不是
【答案】B
【解析】科学探究是指为了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俗地说,就是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科学探究重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答案本身。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科学的很多重大发现或发明都源于细致的观察。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观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地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分析】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题干中小雪通过表格记录的方法研究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的变化,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变化是最明显的,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故选B
3.实验前,小明和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要测出最准确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马说:“我只要认真按老师要求去做,就不会有实验误差。”
B.小明说:“我只要测量方法正确了就不会产生实验误差。”
C.小灵说:“我对同一个量多测几次,求出它们的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
D.小高说:“你们这样只能减少实验误差,不可能没有误差,即使老师测量也会有误差。”
【答案】D
【解析】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可以减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和选用精密仪器可以减小误差,但误差是绝对不能消除的。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要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提高测量的精确度。
【详解】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在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减小误差,可以采用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度高的测量采用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度高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法来减小误差。所以小高的说法正确,其他说法不正确。故选D。
4.要测量一枚1分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合适的是(▲)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枚1分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测出10枚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枚1分硬币的厚度
【答案】D
【解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若被测物体的长度小于或接近刻度尺的分度值,需要用累积法。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累积法;易错点在于:很多同学会认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从而选择C。
【详解】由于一枚1分硬币的厚度很小,不易直接测量,若直接测量则误差会很大;同理可知,也不能多次测量一个硬币的厚度,再求平均值;为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需要用累积法,即用刻度尺测出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个1分硬币的厚度,故D正确。故选D。
5.伽利略对问题的研究比较全面,先通过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理论初步得出结论,再通过实验对结论进行检验,并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从而开创了实验研究和逻辑推理相结合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下列关于实验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可以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
B.只要条件满足,实验可以复返再现
C.在实验过程中必然存在误差,无法避免
D.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远离了生活生产,不足为信
【答案】D
【解析】(1)实验可以在实验室进行,也可以在野外进行;(2)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量的减小误差;(3)实验可以重复再现;(4)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不会远离了生活生产。
【分析】本题考查了实验作用以及有关误差的知识,是一道非常见题。
【详解】A、实验可以在实验室进行,也可以在野外进行,但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可以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故A正确;B、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尽可能的减小,故B正确;C、只要条件满足,实验可以重复再现,故C正确;D、物理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与生活,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只是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不会远离生活生产,故D错误。故选:D.
6.使用放大镜时,为了获得大而清晰的视觉效果,正确的方法是(▲)
A.让放大镜尽可能地靠近观察物体
B.让放大镜处于被观察物体和眼睛之间的中点位置上
C.让放大镜尽可能地靠近眼睛
D.放大镜和眼睛的距离是可以随意调节的
【答案】A
【解析】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分析】本题考查放大镜的原理和正确使用,属于基础题。
【详解】使用放大镜时,物距小于焦距,因此为了获得大而清晰的视觉效果,应让放大镜尽可能地靠近观察物体。故选A.
7.作出假设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就是作出假设
B.若探究方法不够科学完善,可能会作出不正确的假设
C.假设是凭已有知识或经验对问题作出的设想,故假设都是正确的
D.按探究方案进行多次实验,发现结论与假设不符,则假设可能是错误的
【答案】D
【解析】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几个环节。
【分析】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详解】A、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作出假设,A错误;B、若探究方法不够科学完善,可能会作出不正确的结论,B错误;C、作出假设是对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及其原因或规律的某种推测,假设不一定都是正确的,C错误;D、当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时,可能是假设不正确,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实验。D正确。故选:D。
8.如图所示为A、B两把刻度尺同时测量一个木块的长度,则A、B的读数分别为(▲)
A.刻度尺A:3.80cm,刻度尺 B:3.80cm B.刻度尺A:3.80cm,刻度尺B:2.8cm
C.刻度尺A:2.80cm,刻度尺B:2.80cm D.刻度尺A:2.80cm,刻度尺B:2.8cm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刻度尺最小分度值的认识和对正确估读的掌握。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分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认识到两把刻度尺的分度值不相同。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字,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详解】A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物体的长度为:2.80cm;B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5cm,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物体的长度为:2.8cm.所以选项A、B、C都不正确。故选D。
9.小明有一支特殊的温度计,它的刻度是均匀的,但读数不够正确,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4℃,放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里的读数是96℃,用这支温度计测一杯水的读数为20℃,这杯水的实际温度是(▲)
A.16℃ B.17.4℃ C.18.4℃ D.24℃
【答案】B
【解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而此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4℃,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6℃,中间是92个小格,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温度计插入温水中显示温度是20℃,距离4℃有(20-4)个小格,求出这些小格表示的温度加上温度计显示为4℃时的实际温度0℃,就是温水的实际温度。
【分析】本题考查摄氏温度及其计算方法,解题的关键是算出这支温度计的1摄氏度等于标准温度计的多少摄氏度。
【详解】温度计上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为;温度计测量温水的温度为20°C时,温水的实际温度为:t=。故选B。
10.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问题,最终被科学家吴健雄证实,结果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了诺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充分说明:科学探究过程中,首要的工作是(▲)
A.详细观察 B.实验验证 C.提出假说 D.提出问题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略
11.某同学测量一物体的长度,读数为14.20dm,则该读数的准确值和估计值各是(▲)
A.14 dm和0.20dm B.14.2dm和0.00dm
C.14dm和0.00dm D.14.2和0.00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读数的最后一位为估计值,之前的为准确值。
12.下列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A.1.8m=1.8×1000=1800mm B.1.8m=1.8m×1000=1800mm
C.1.8m=1.8m×1000mm=1800mm D.1.8m=1.8×1000mm=1800mm
【答案】D
【解析】物理量的单位换算,例如1.8m,前面的1.8是倍数,只是对后面的单位m进行位换算,换算到合适的单位,最后整理成最简结果。过程如下:1.8m=1.8×1m=1.8×1000mm=1800mm。
【分析】无论是长度单位换算、还是质量单位换算、重力单位换算、功率单位换算等等,思路都是相同的。
【详解】将1.8m换算为mm,正确的换算过程为:1.8m=1.8×1m=1.8×1000mm =1800mm。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3.4岁的小英耳朵有点痛,需要服用扑热息痛糖浆或滴剂(糖浆与滴剂的作用相同),而家里只有扑热息痛滴剂。对于一个4岁的儿童来说,服用糖浆的安全用量为6mL(如图)。则服用多少毫升的滴剂等于服用了6mL用量的糖浆(▲)
每5mL糖浆中含扑热息痛125mg安全用量 2-4岁 6mL 5-6岁 8mL 7-8岁 10mL每天最多不超过用量的3倍
每5毫升滴剂中含扑热息痛250毫克安全用量1-6个月 0.3毫升7-12个月 0.6毫升13-24个月 0.9升每天最多不超过用量的3倍
A.3mL B.6mL C.9mL D.12mL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因为每1mL糖浆中含扑热息痛:125÷5=25 (mg) 所以6mL糖浆中含扑热息痛:6×25=150 (mg)又因为每1mL滴剂种含扑热息痛:250÷5=50 (mg) 所以要与6mL糖浆中含扑热息痛相等,需要滴剂:150÷50=3(mL)故选:A
14.某同学喜欢观察鸟的行为。他曾经看到某种鸟在吃蓟的种子,就想证实蓟的种子是不是它最爱吃的食物,于是用三种食物(蓟的种子、稻谷、太阳花的种子若干)进行实验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此实验的假设是“这种鸟可能最爱吃蓟的种子”
B.实验时应把蓟的种子放在离鸟最近的地方
C.实验前三种食物的取用数量应一样多
D.如果发现三种食物都被鸟吃完了,则这个结果不支持本实验的假设
【答案】B
【解析】(1)对照实验的问题、假设和结论最好一致,根据探究的问题:金翅雀喜欢吃蓟的种子吗?因此可以假设:金翅雀喜欢吃蓟的种子。(2)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本探究实验所要探究的是“金翅雀喜欢吃蓟的种子”,所以要探究的条件为种子,就要设置以种子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3)在实验中必须连续观察、记录几天,是为了减小误差可采用多次观察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但是不可避免。(4)通过统计的数据,蓟的种子数量减少最多,说明金翅雀喜欢吃蓟的种子。
【分析】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详解】由分析知道:实验时没有必要把蓟的种子放在离鸟最近的地方。故选:B
15.位于教学楼过道的消防栓箱的玻璃经常被在走廊奔跑、打闹的同学们不小心打破。在配破损的玻璃时,应选用的尺子是(▲)
A.最小刻度为1mm的2m长的钢卷尺
B.最小刻度为1cm的1.5m长的皮尺
C.最小刻度为1mm的学生用三角尺
D.最小刻度为1cm的30m长的皮尺
【答案】A
【解析】(1)首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和物体对准确程度的要求;(2)刻度尺的选取要根据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来选取;(3)为了减小误差,测量时要尽量进行一次测量,即刻度尺的量程要大于物体的长度。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选取刻度尺时对量程和分度值的要求,大部分测量仪器都需要按此要求进行。
【详解】消防栓箱的玻璃的长度在0.5m左右,分度值越精确越好;A、长度合适,分度值较小,能精确测量,故A正确;B、1.5米长的米尺长度合适,分度值太大,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故B错误;C、学生三角尺的量程太小,不能一次测量出长度,误差较大,故C错误;D、分度值较大,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故D错误。故选A。
二、填空题(除已给分值外,其余每空2分,共55分)
16.某同学在测量一些量时忘记写单位,请你用适当的单位填空。
(1)一瓶瓶装饮料的体积约为600 ▲ 。
(2)骑自行车从某学校到市民广场的路程约为2500 ▲ 。
(3)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7 ▲ 。
(4)一枚硬币的厚度约为2.1 ▲ 。
【答案】(1)mL;(2)m;(3)℃;(4)mm
【解析】【分析】【详解】(1)一瓶瓶装饮料的体积约为600毫升。(2)骑自行车从某学校到市民广场的路程约为2500米。(3)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7℃(4)一枚硬币的厚度约为2.1毫米。故答案为:(1)mL;(2)m;(3)℃;(4)mm
17.如图所示为体温计和寒暑表的一部分,其中体温计的读数为 ▲ ℃,寒暑表的读数为 ▲ ℃。它们都是根据 ▲ 的性质制成的,体温计在使用上与寒暑表的不同之处是 ▲ (写出1条)。
【答案】38.5;-12;液体的热胀冷缩;分度值不同
【解析】读取温度计或体温计的示数时,首先要明确它们的分度值,视线与液柱液面所对刻度相平。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温度计的原理,以及温度计和体温计的读数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详解】由图可知,甲的分度值是0.1℃,乙的分度值是1℃,所以甲图是体温计;甲图的示数为:
38℃+5×0.1℃=38.5℃,乙图的示数在0℃以下,为-12℃;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液体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的这一特性制成的;由图可知,两支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都是不相同的。故答案为:38.5;-12;液体的热胀冷缩;分度值不同。
18.掌握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科学学习和研究。请按要求进行填空。
(1)实验室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药品时选用的仪器是 ▲ 。
(2)想知道一杯热水的温度,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
(3)有下列器材:a.白纸条;b.钟;c.大头针;d.重锤;e.刻度尺。若要测出圆柱体的周长,应选用的器材是 ▲ 。
【答案】(1)胶头滴管;(2)温度计;(3)a、c、e
【解析】【分析】【详解】略
19.有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它在冰水混合物中的示数为4℃,在沸水中的示数为94℃(标准大气压下)。请问该温度计一格的示数实际约为 ▲ ℃。若用该温度计测量某液体的温度时,示数是22℃,则实际温度是 ▲ 。
【答案】(1)该温度计一格的示数实际是1.1℃;(2)若用该温度计测量某液体的温度时,示数是22℃,则实际温度是20℃。
【解析】【分析】【详解】(1)温度计上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2)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的温度为22℃时,这种液体的实际温度为;故答案为:(1)该温度计一格的示数实际是1.1℃;(2)若用该温度计测量某液体的温度时,示数是22℃,则实际温度是20℃。
20.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15℃时测得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长度为L2。如果两次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那么甲、乙两种材料的膨胀程度 ▲ (填“相同”或“不同”),且材料 ▲ 的膨胀程度大。如果在15℃时将甲、乙两种材料各取1m,那么在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 ▲ (填“大于”或“小于”)乙的长度。
【答案】不同;甲;大于
【解析】】由题意可知,若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相同,L1应该与L2相等,此时L1>L2,说明甲乙两种材料的膨胀程度不同。只有当甲的膨胀程度较大时,第二次测量的结果才会偏小,所以甲的膨胀程度大。若15℃时两者长度相等,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膨胀更多,长度更大。
【分析】【详解】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甲的膨胀程度大于乙的膨胀程度;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m,因为材料甲的膨胀程度大,则在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故答案为:不同;甲;大于。
21.小宁和小波两位同学在探究人的脚印长度与人的身高的关系时,统计了整个班的情况,得出的结论是:人的身高大概是脚印长度的7倍左右。某罪犯在现场留下的脚印经过测量,它的长度是23.5cm,则侦测人员利用的刻度尺最小刻度值是 ▲ ,该罪犯的身高大约是 ▲ 。
【答案】1cm;164.5cm
【解析】长度测量中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因此我们可以依据这一要求,在已知测量结果的情况下判断使用的刻度尺及其精确程度。
【分析】依据长度测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一特殊要求,我们可以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刻度尺的分度值。同样,在已知分度值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一要求,确定要保留的小数位数。
【详解】脚印的长度是23.5cm,“5”对应的单位是cm,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就应该是1cm。根据人的身高大概是脚印长度的7倍左右,所以该罪犯的身高大约是:7×23.5cm=164.5cm。故答案为:1cm;164.5cm
22.小云想比较阻燃型保温材料和普通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他用厚度相同的两种材料的板材制成大小相同的两只盒子,盒盖上开有插温度计的小孔。首先在阻燃型材料的盒内放一烧杯,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盖上盖子,测得温度,并记录温度计示数下降10℃所用的时间t1;然后将烧杯移至普通保温材料的盒内,盖上盖子,记录温度下降10℃所用的时间t2。上述实验再重复做两次。
(1)下面是小云设计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表格中A处填写的科学量是 ▲ 。
材料实验次数 阻燃型 普通
1 温度差/℃ A 温度差/℃ B
2 10 10
3 10 10
4 10 10
(2)小云实验方案中存在明显问题,请你帮他指出来: ▲ 。
(3)小华针对小云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对方案进行修改。简要写出修改后正确的实验方案: ▲ 。
【答案】(1)时间t1; (2)两次实验没有保持初始温度与室温的温差不变;(3)在两个盒内同时放质量和初温相同的热水,比较同一时间内热水下降的温度。
【解析】(1)温度计读数时注意它的分度值,示数是液柱液面位置指示的刻度;(2)比较阻燃型保温材料和普通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因其影响因素可能较多,所以必须利用控制变量来研究分析解答。(3)分析实验记录表格,填写正确的内容;设计实验时要体现控制变量的思想。
【分析】会正确读温度计的示数;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时,一定要明确控制什么,改什么,这是初中物理探究的重要方法。
【详解】略
23.立定跳远是中考体育测试项目之一,小晨想研究立定跳远成绩的影响因素。他根据平时训练体会,猜想立定跳远成绩的影响因素有:弹跳力量、跳跃角度、自身体重等。小晨用弹簧玩具枪、小钢球做了系列实验,记录如图所示。
①发射角60°轨迹 ②发射角45°轨迹 ③发射角30°轨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丁是图甲实验中,发射角度45°时,5次实验钢球的落地点。小晨用圆规画了一个尽量小的圆,使5个点均落在圆上或圆内,此时即可将圆心O视作发射角度45°时钢球的落地点。这样处理实验数据的作用是 ▲ 。
(2)小晨根据实验得出初步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跳跃角度45°成绩最好。为了使他的结论更加可靠,还需要补充进行的实验是 ▲ 。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小晨给出了立定跳远取得好成绩的建议:
①以45°角左右向前跳出;
②过度肥胖的同学要减肥,控制合理的体重;
③ ▲ 。
【答案】(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控制其它条件相同,在45°角附近等角再做几次实验;(3)加强腿部力量训练.
【解析】(1)据图可知,相同的发射角,连续做5次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一次的偶然性,即多次实验求平均值,减小误差;/>(2)为了得到更为普遍的结论,可以采取多次实验的方法;(3)从实际的角度分析即可判断
【分析】对于探究实验中,若想得到更为普遍的、正确的规律,应该进行多次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此题中应注意该方面的利用。
【详解】(1)据图甲可知,发射角度45°时,5次实验钢球的落地点。小晨用圆规画了一个尽量小的圆,使5个点均落在圆上或圆内,此时即可将圆心O点视作发射角度45°时钢球的落地点,这样处理实验数据的作用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2)为了得到更为普遍的结论,可以采取多次实验的方法,故本实验中想判断该结论是否正确,应该控制其它条件相同,在45°角附近等角再做几次实验;(3)据实际情况可知,若想立定跳远取得好成绩,加强腿部力量训练、增加起跳的力量、用力蹬地、加强体育锻炼等均可;故答案为:(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控制其它条件相同,在45°角附近等角再做几次实验;(3)加强腿部力量训练.
24.(7分)下雨天,小颖站在窗前看到对面人字形屋面上雨水在不停地流淌。她想,雨水在屋面流淌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她提出了两种猜想:①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雨水的质量有关;②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屋面的倾角有关。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为此,她设计了一个如图的装置(斜面光滑且较长,倾角α可调),用小球模拟雨滴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甲 乙
(1)如图甲,保持斜面的倾角α不变,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让它们分别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测出小球下滑的时间如表一。小颖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 。
表一 表二
质量m/g 3 6 8 12 20
时间t/s 1.7 1.7 1.7 1.7 1.7
倾角α/° 15 30 45 60 75
时间t/s 1.9 1.6 1.2 1.6 1.9
(2)不改变底边的长度,多次改变倾角。让同一小球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如图乙)测出每次下滑的时间如表二。小颖对上述数据:进行了归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根据实验可知,为了减少雨水在屋面上流淌的时间,在建造人字形屋面时,屋面的倾角应该以 ▲ 为宜。但实际建造房屋时,屋面倾角通常小于这个角,其原因之一可能是 ▲ 。
【答案】(1)在光滑斜面的倾角α不变的情况下,不同质量的小球下滑时间相同(或光滑斜面上,小球的下滑时间与质量无关);(2)在不改变斜面底边长度的情况下,随着斜面倾角的不断增大,小球下滑时间先是减小然后增大;45°;防止瓦片下滑(或同样耗材的情况下增大空间或节约建筑材料等)
【解析】【分析】【详解】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在光滑斜面的倾角不变情况下,不同质量的小球下滑时间相同(或光滑斜面上,小球的下滑时间与质量无关);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在不改变斜面底边长度的情况下随着斜面倾角的不断增大,小球下滑的时间先是减小然后增大;小球在倾角为45°时,所用的时间最少,因此屋面的倾角应该为45°;倾角越小瓦片越不容易下滑,并且节约建筑材料,因此实际建造房屋时,屋面倾角通常小于这个角,是为了防止瓦片下滑(或同样耗材的情况下增大空间或节约建筑材料等)。故答案为:(1)在光滑斜面的倾角α不变的情况下,不同质量的小球下滑时间相同(或光滑斜面上,小球的下滑时间与质量无关);(2)在不改变斜面底边长度的情况下,随着斜面倾角的不断增大,小球下滑时间先是减小然后增大;45°;防止瓦片下滑(或同样耗材的情况下增大空间或节约建筑材料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