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四章《代谢与平衡》单元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四章《代谢与平衡》单元检测(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0-21 08:51:4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四章《代谢与平衡》单元检测
1.如图曲线表示某种物质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情况,这种物质是( )
A.淀粉 B.蛋白质 C.脂肪 D.水
2.如图是血液循环示意图,1、2、3、4表示与心脏直接相连的血管,甲、乙表示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乙位于小肠,血液流经乙后营养物质含量下降
B.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甲,是通过气体的扩散实现的
C.空气中的PM2.5等有毒物质易通过肺部毛细血管首先进入心脏的右心房
D.血管2、4都是动脉,所以其内流的都是动脉血
3.如图是人体某处血管结构和血流方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b为肺部毛细血管网,则c内血液直接流回右心房
B.若a内流静脉血,c内流动脉血,则b为组织处的毛细血管网
C.若b为肾小球,则a内流动脉血,c内流静脉血
D.若a为入球小动脉,则血液流过b时会进行滤过作用
4.人体的血液流经肾脏时,每天大约形成180升的原尿,但只有1.5升的尿液排出体外,在尿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结构是下图中的( )
②③⑤ B.③④⑤
C. ①③④ D.②④⑤
5.如图所示,A、B、C、D、E表示与人体新陈代谢直接相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完成A过程的主要器官是小肠
B.经过B过程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C.C过程可以表示组织内气体交换
D.完成D、E过程的结构单位是肾单位
6.如表为血浆、肾小囊腔内和输尿管内溶液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浓度。据表中数据判断,甲、乙、丙分别是( )
物质 血浆(克/100毫升) 肾小囊腔内液体(克/100毫升) 输尿管内液体(克/100毫升)
甲 0.03 0.03 2.00
乙 7.00 0.00 0.00
丙 0.10 0.10 0.00
A.尿素、葡萄糖、蛋白质 B.葡萄糖、尿素、蛋白质
C.尿素、蛋白质、葡萄糖 D.蛋白质、葡萄糖、尿素
7.如图为人体内某结构中的血流情况模式图,A、C代表血管,箭头代表血流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B为小肠,与A相比,C中的氧气含量减少
B.若A、C都流动脉血,则B代表的可能是肾小球
C.若A为上腔静脉,C为肺动脉,则B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
D.若B为身体下部毛细血管网,则C最终可能为上腔静脉
8.如图曲线表示人体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其中H为上肢动脉。下列能表示该图含义的正确组合是( )
①A曲线代表氧气在血液中的变化 ②B曲线代表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变化 ③B曲线代表氧气在血液中的变化 ④A曲线代表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变化 ⑤J表示上肢毛细血管 ⑥I表示上肢毛细血管
A.①②⑥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③④⑥
9.如图表示人体的血液循环过程。在A、B、C、D各部位中,流动脉血的是 。当人体食用米饭后一段时间,F、G血管内的血液相比,葡萄糖含量较高的是 。
10.人体血液在一次完整的循环过程中要流经心脏 次;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地方都在 _________(填“肺动脉”“肺静脉”“主动脉”或“毛细血管”)。
11.如图为一个肾单位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肾单位由肾小球和 组成(填序号)。
(2)①中的液体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 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的。
12.(生命观念)如图是某人饭后约30分钟时,进出人体大脑、肾脏、小肠以及肺的血液内四种物质的相对含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甲是小肠、乙是肺、丙是肾脏,丁是大脑
B.甲是肾脏、乙是肺、丙是小肠、丁是大脑
C.甲是小肠、乙是肺、丙是大脑、丁是肾脏
D.甲是小肠、乙是大脑、丙是肾脏、丁是肺
13.(生命现念)如图为人体部分血液循环示意图,数字表示人体内的某些器官或结构。请分析回答:
(1)血管[③]内的血液只能按箭头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的原因是该血管内有 。
(2)血管[⑤]比[④]内血液中大分子物质浓度明显升高,这与 作用有关;[⑦]比[⑥]内血液成分含量明显减少的物质有 (至少写出两种)等。
(3)某同学患急性肠炎,在其血常规化验单中,明显变化的项目是 。若给该同学静脉注射消炎药,则药物首次到达病灶共经过心脏的右心房次数为 次。
14.(科学探究)为探究食物中的蛋白质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40只幼鼠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以糖(淀粉)、脂肪、无机盐和水进行饲喂,B组以A组的食物加上牛奶进行饲喂。20天时A组食物中加入牛奶,B组食物中除去牛奶。如图是40天内的实验结果。试分析作答:
(1)该实验所检验的假设是 。
(2)采用幼鼠而不用成年鼠进行实验,是因为 。
(3)每组均用20只而不用一只幼鼠实验,是因为 。
15(浙江温州九年级科学竞赛)如图所示是血液流经肾形成尿液的过程中几种成分在各种液体中百分含量的变化,字母表示肾脏的有关结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曲线甲、乙所示物质分别是蛋白质、葡萄糖、尿素中的哪一项?
甲 ,乙 。
(2)[B]内的液体叫 。
(3 )图中表示有重吸收功能的是[] 。
16.(浙江湖州八校联考)某同学为了探究酵母菌发酵所需的条件,设计了如下实验:在四个相同瓶子中分别加入等量酵母菌和表中所示的物质,搅拌均匀,在瓶口处套上一个挤瘪的气球,放置在不同温度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
装置 加入的物质 温度 现象
甲 100mL水+10g葡萄糖 30℃ 有气泡产生,气球胀大了
乙 10g葡萄糖 30℃ ?
丙 100mL水 30℃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是瘪的
丁 100mL水+10g葡萄糖 30℃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是瘪的
请回答:
(1)根据细菌和真菌生存需要的条件,表中“?”应填 。
(2)一段时间后,将甲装置中产生的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的气体是 。
(3)上述探究中变量为葡萄糖的一组对照实验是 ;若把甲和丁作一组对照实验,则探究的是 对酵母菌发酵的影响,丙和丁 (填“能”或“不能”)作对照实验,理由是 。
17.(初中生物竞赛试题)新采摘的玉米果穗具有甜味,但放一段时间后甜味便降低。如果采摘后放在沸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再保存,甜味可保留较长一段时间;如果采摘后放在35~40℃的温度下,甜味消失得更快;如果采摘后马上放入冰箱中冷藏,也可使甜味的保持时间延长。请回答:
(1)放一段时间后,甜味降低的原因是 。
(2)沸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再保存,甜味可保留较长时间的原因是 。
(3)放在35∽40℃的温度下,甜味消失得更快的原因是 。
(4)放在冰箱中甜味时间延长的原因是 。
(5)通过上述实验,可证明 。
18.(杭州上城区九年级科学竞赛)如图为血液透析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半透膜的管道系统与肾小管的功能相似
B.流出的透析液成分接近尿液
C.②为患者的静脉
D.血液透析可用于治疗肾病患者
19.(浙江嘉兴九年级提优)如图是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人血涂片视野(甲)和人体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a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B.当某人甲图中b的数量明显偏高时,他可能患有炎症
C.根据乙图中血流方向判断,其中①是静脉
D.乙图②中红细胞单行通过
20.(浙江金华九校联考)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有各种微生物超过上万种,其中大部分是自己“养”出来的,少部分是引进的。下列有关“养”细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题干中的“养”具有筛选、培养和保藏等含义
B.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筛选出细菌
C.在固体培养基上长出的单个菌落含有多种细菌
D.各种细菌的保藏是在液态培养基中进行的
21.(浙江嘉兴南湖区学优生考试)高温淀粉酶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有很大的实用性。研究者在热泉中的嗜热菌中提取了高温淀粉酶,有关高温淀粉酶的实验研究如图所示[曲线①为相对酶活性,曲线②为残余酶活性(残余酶活性是指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时间,然后在最适温度下测得酶活性)]。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酶只能在最佳温度范围内测出活性
B.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酶的最佳温度是30℃
C.曲线②各数据点的数据是在80℃时测得的
D.低于最适温度下保温不影响残余酶的活性
22.(广东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下列是有关某种淀粉酶的实验,处理方式及结果如下表及下图所示。对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试管编号 试管I 试管II 试管Ш
pH 8 8 7
温度 60℃ 40℃ 40℃
淀粉酶 1mL 1mL 1mL
淀粉 1mL 1mL 1mL
A.甲物质是淀粉酶抑制剂
B.此种淀粉酶较适合在40℃的环境下起作用
C.此种淀粉酶在中性环境中的作用速率比在碱性中的快
D.此种淀粉酶在作用35min后便会失去活性
23.(浙江绍兴柯桥区提优测试)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食物中的淀粉在[A] 系统中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被吸收进入[B]系统后,首先到达心脏的 。
(2)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是 ,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后,与红细胞中的 结合,血液变成含氧丰富的 。
(3)[D]系统形成尿液的器官是 ,尿液中的尿素浓度比原尿高,这是因为 重新吸收了大部分的 。
(4)葡萄糖和氧在组织细胞中进行氧化分解,释放 ,供生命活动需要。
24.(浙江衢州九年级科学联赛)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很多家庭尝试自制酸奶,其步骤如下:①新鲜的全脂或脱脂乳和糖混合→②热处理(煮沸)→③冷却(42∽43℃)→④加入一些购买的新鲜酸奶→⑤发酵(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数小时,容器要事先消毒灭菌,发酵时要将盖密封)→⑥冷藏或食用。
(1)制作酸奶时,利用的细菌是 ,它能使牛奶变为酸奶,产生酸味的原因是发酵过程中产生了 。
(2)制酸奶前,容器煮沸的目的是 ,加酸奶前容器要进行冷却,原因是 。
(3)发酵时要将盖密封,证明制作酸奶的过程中不需要 。
25.(浙江舟山提前招生)现有面包、生鸡蛋、花生油等实验材料和试管、烧杯、温度计、酒精灯、三脚架和稀盐酸、碘液等实验药品。请你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设计一个实验,以验证胃液在化学性消化中的作用。
(1)胃液的采集:将一只对铃声已建立起食物条件反射的狗,在其胃的底部做一个胃瘘(胃液可由胃瘘流到体外),利用 的方法,就可得纯净的胃液。
(2)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制备:将 ,并分别取2mL,装进甲、乙两个试管中。
(3)验证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在甲试管中加入 2mL,乙试管加入 2mL作为对照,然后将甲和乙试管同时放进 中约20∽30min.
(4)实验结果及其分析:实验结果是 ,此结果说明 。
(5)如果要进一步验证胃液成分中起消化作用的是酶而不是盐酸,应当如何设计实验? 。
26.(浙江“启真杯”初中科学竞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的医生虽然知道心脏与血管的联系,但是他们认为动脉内充满了由肺进入的空气,因为他们解剖的尸体中动脉内部是空的。
【材料二】公元2世纪,希腊医生盖仑解剖活动物,将一段动脉的上下两端结扎,然后剖开这段动脉,发现其中充满了血液。盖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①肝脏将人体吸收的食物转化为血液;②血液像潮汐一样在心脏与静脉之间来回流动,但血液从心脏到动脉是单向的且最终被人体吸收;③左右两心室的隔膜上有小孔,血液可互相流通。
【材料三】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哈维深入地研究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他做了一个活体结扎实验,当他用绷带扎紧人手臂上的静脉时,心脏变得又空又小;而当扎紧手臂上的动脉时,心脏明显胀大。哈维还进行了一个定量实验,解剖心脏并计算血液流量,以每分钟心脏搏动72次计,每小时由左心室注入主动脉的血液流量相当于普通人体重的4倍。于是哈维提出了血液循环理论,但受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哈维没有发现血液在动脉和静脉之间的流通管道而招致质疑。直到1661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尔比基在显微镜下发现这一微小管道的存在,证明哈维的理论是正确的。
(1)哈维的实验否定了盖仑观点中的 (填序号)。
(2)哈维的实验需要解剖心脏并计算血液流量。具体地说,该实验必须测定 左心室注入主动脉血液的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四章《代谢与平衡》单元检测
重难点一:物质的消化及运输
1.如图曲线表示某种物质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情况,这种物质是(▲)
A.淀粉 B.蛋白质 C.脂肪 D.水
【答案】A
【解析】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分析】题考查了食物中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由于这些物质在消化道中的起始消化部位不同,因此其消化曲线也是不同的。
【详解】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胃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分析图示可知,该物质在口腔内被初步消化、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完毕,因此这是淀粉的消化曲线。故选:A。
2.如图是血液循环示意图,1、2、3、4表示与心脏直接相连的血管,甲、乙表示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乙位于小肠,血液流经乙后营养物质含量下降
B.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甲,是通过气体的扩散实现的
C.空气中的PM2.5等有毒物质易通过肺部毛细血管首先进入心脏的右心房
D.血管2、4都是动脉,所以其内流的都是动脉血
【答案】B
【解析】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图中,1肺静脉、2肺动脉、3上下腔静脉、4主动脉,解答即可。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和正确识图。
【详解】由分析可知:A、若乙位于小肠,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经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所以血液流经乙后,营养物质变多,A错误;B、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甲,是通过气体的扩散实现的,B正确;C、空气中的PM2. 5等有毒物质易通过肺部毛细血管首先进入心脏的左心房,C错误;D、2是肺动脉、4是主动脉,其内2(肺动脉)中的血液是静脉血而不是动脉血,D错误。故选:B
重难点二:能量的获得
3.如图是人体某处血管结构和血流方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b为肺部毛细血管网,则c内血液直接流回右心房
B.若a内流静脉血,c内流动脉血,则b为组织处的毛细血管网
C.若b为肾小球,则a内流动脉血,c内流静脉血
D.若a为入球小动脉,则血液流过b时会进行滤过作用
【答案】D
【解析】(1)血液流动的方向:动脉→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静脉。图中由血流方向可以判断a为动脉,b为毛细血管,c为静脉。
(2)体循环的循环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肺循环的循环途径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
→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减少解释实际问题。
【详解】A、若b表示肺部毛细血管网,C是肺静脉,则C内血液直接流回左心房,A不正确。B、若a内流静脉血,c内流动脉血,则b为肺部毛细血管网,而为组织处的毛细血管网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B不正确;C、若b为肾小球,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只发生了过滤作用,没有发生气体交换作用,因此a内流动脉血,c内流动脉血,C不正确;D、若a为入球小动脉,b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则血液流过b时会进行滤过作用,形成原尿,D正确。
4.人体的血液流经肾脏时,每天大约形成180升的原尿,但只有1.5升的尿液排出体外,在尿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结构是下图中的(▲)
A.②③⑤ B.③④⑤ C. ①③④ D.②④⑤
【答案】B
【解析】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形成尿的主要场所。每个肾脏大约有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图中①入球小动脉,②出球小动脉,③肾小球,④肾小囊,⑤肾小管。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知道肾脏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详解】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每天形成180升原尿,但只有1.5升的尿液排出体外,主要是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吸收了大部分的水分。因此在尿液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③④⑤。故选:B。
5.如图所示,A、B、C、D、E表示与人体新陈代谢直接相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完成A过程的主要器官是小肠
B.经过B过程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C.C过程可以表示组织内气体交换
D.完成D、E过程的结构单位是肾单位
【答案】B
【解析】图示表示了人体新陈代谢的部分生理过程,包括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血液循环、尿的形成等生理过程。图中过程A、B、C、D、E表示与人体新陈代谢直接相关的生理过程,A表示吸收,B表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C表示组织细胞与血液的气体交换,D表示肾小球和肾小囊壁过滤作用,E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掌握人体代谢的有关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A.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分析图示可知:过程A表示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A正确;B.B表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经过B过程,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B错误;C.C过程可以表示组织内气体交换,当血液流经全身的毛细血管的时,由于组织细胞中氧的浓度比血液中氧浓度低,血红蛋白与氧迅速分离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因此通过组织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C正确;D.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D表示肾小球和肾小囊壁过滤作用,E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因此完成D、E
过程的结构单位是肾单位,D正确。故选:B。
重难点三: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6.如表为血浆、肾小囊腔内和输尿管内溶液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浓度。据表中数据判断,甲、乙、丙分别是(▲)
物质 血浆(克/100毫升) 肾小囊腔内液体(克/100毫升) 输尿管内液体(克/100毫升)
甲 0.03 0.03 2.00
乙 7.00 0.00 0.00
丙 0.10 0.10 0.00
A.尿素、葡萄糖、蛋白质 B.葡萄糖、尿素、蛋白质
C.尿素、蛋白质、葡萄糖 D.蛋白质、葡萄糖、尿素
【答案】C
【解析】尿的形成过程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分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血液、原尿和尿液的成分
【详解】由尿的形成过程可知:血浆、原尿中的葡萄糖含量一样,都是0. 1%,尿液中不含有葡萄糖;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无机盐、尿素等废物的含量在血浆、原尿、尿液中会逐渐增多。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甲物质在血浆、肾小囊腔、输尿管中的含量逐渐增多,应该是无机盐或尿素。乙物质在血浆、肾小囊腔中含有,在输尿管中没有,应该是蛋白质。丙物质在血浆、肾小管中含有,在输尿管中没有,应该是葡萄糖。故选:C。
7.如图为人体内某结构中的血流情况模式图,A、C代表血管,箭头代表血流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B为小肠,与A相比,C中的氧气含量减少
B.若A、C都流动脉血,则B代表的可能是肾小球
C.若A为上腔静脉,C为肺动脉,则B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
D.若B为身体下部毛细血管网,则C最终可能为上腔静脉
【答案】D
【解析】(1)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2)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3)心脏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同侧的心室和心房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4)体循环的循环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循环途径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牢记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理解掌握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及特点。
【详解】A、若B表示小肠,经过小肠后的血液含氧量减少,养料增多,A正确;B、肾小球的一端连着入球小动脉,另一端是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因此B结构可能是肾小球,B正确;C、心脏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同侧的心室和心房之间有房室瓣,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保证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所以,心脏中的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心房→心室→动脉。所以若A为上腔静脉,C为肺动脉,则B为心脏,心脏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C正确;D、若B为身体下部毛细血管网,则C最终可能为腔静脉,D错误。故选:D。
8.如图曲线表示人体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其中H为上肢动脉。下列能表示该图含义的正确组合是(▲)
①A曲线代表氧气在血液中的变化 ②B曲线代表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变化 ③B曲线代表氧气在血液中的变化 ④A曲线代表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变化 ⑤J表示上肢毛细血管 ⑥I表示上肢毛细血管
A.①②⑥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③④⑥
【答案】A
【解析】(1)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有瓣膜,称为房室瓣,朝向心室开,保证了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在左心室和主动脉、右心室和肺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朝动脉开,保证了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防止血液倒流。(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3)图中,H为上肢动脉,则I表示上肢毛细血管,J表示上肢静脉血管。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变化以及正确识图。
【详解】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两图对照可知,血液流经上肢组织细胞时,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因此其中H为上肢动脉。则该图含义是①A曲线代表氧气在血液中的变化、②B曲线代表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变化、⑥I表示上肢毛细血管,而⑤J表示上肢静脉血管而不是毛细血管。
9.如图表示人体的血液循环过程。在A、B、C、D各部位中,流动脉血的是 ▲ 。当人体食用米饭后一段时间,F、G血管内的血液相比,葡萄糖含量较高的是 ▲ 。
【答案】B、D;F
【解析】图中结构名称:A肺动脉,B肺静脉,C右心房,D左心室,E肠动脉,F肠静脉,G肝静脉。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
【详解】(1)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因此图中B肺静脉、D左心室流动脉血。(2)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因此血液流经小肠后,葡萄糖含量明显增多,多余的葡萄糖在肝脏内以糖原的形式储存。所以F肠静脉与G肝静脉相比,F肠静脉中葡萄糖含量较高。故答案为:(1)B、D;(2) F
10.人体血液在一次完整的循环过程中要流经心脏 ▲ 次;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地方都在 ▲ (填“肺动脉”“肺静脉”“主动脉”或“毛细血管”)。
【答案】两;毛细血管
【解析】【分析】【详解】一次完整的血液循环过程包括体循环一次,肺循环一次,经过心脏两次;毛细血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便于进行物质的交换。动脉血经过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变为静脉血;静脉血经过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变为动脉血。故答案为:两;毛细血管
11.如图为一个肾单位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肾单位由肾小球和 ▲ 组成(填序号)。
(2)①中的液体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 ▲ 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的。
【答案】(1)①②;(2)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缺一不可)
【解析】(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3)图中,①是肾小囊、②是肾小管、③入球小动脉、④出球小动脉。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详解】(1)每个肾脏大约有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②]肾小管。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①]肾小囊。因此,肾单位由肾小球和①②组成(填序号)。(2)①肾小囊中的液体(原尿)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的。故答案为:(1)①②;(2)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缺一不可)。
12.(生命观念)如图是某人饭后约30分钟时,进出人体大脑、肾脏、小肠以及肺的血液内四种物质的相对含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甲是小肠、乙是肺、丙是肾脏,丁是大脑
B.甲是肾脏、乙是肺、丙是小肠、丁是大脑
C.甲是小肠、乙是肺、丙是大脑、丁是肾脏
D.甲是小肠、乙是大脑、丙是肾脏、丁是肺
【答案】A
【解析】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大约包括100万个肾单位,解答即可。
【分析】掌握小肠、肺、肾脏和大肠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通过图示可以看出:经过甲这个器官后,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葡萄糖的含量增加,由于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甲是小肠;经过乙器官后,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乙是肺;经过丙器官时,流出的血液中尿素的含量减少,丙是肾脏;经过丁器官时,血液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葡萄糖的含量减少,尿素的含量增多,丁是大脑。故A符合题意。故选:A。
13.(生命现念)如图为人体部分血液循环示意图,数字表示人体内的某些器官或结构。请分析回答:
(1)血管[③]内的血液只能按箭头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的原因是该血管内有 ▲ 。
(2)血管[⑤]比[④]内血液中大分子物质浓度明显升高,这与 ▲ 作用有关;[⑦]比[⑥]内血液成分含量明显减少的物质有 ▲ (至少写出两种)等。
(3)某同学患急性肠炎,在其血常规化验单中,明显变化的项目是 ▲ 。若给该同学静脉注射消炎药,则药物首次到达病灶共经过心脏的右心房次数为 ▲ 次。
【答案】(1)静脉瓣;(2)肾小球的滤过;尿素、氧、无机盐等;(3)白细胞;2
【解析】在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间及静脉血管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中的尿素等代谢废物形成尿液.静脉注射药物,药物先随体循环到达右心房;再经右心室发出,经肺循环回到左心房;然后经左心室发出到达病灶。
【分析】四肢静脉的内表面有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中含有水、无机盐、尿素等代谢废物.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之一是,肺泡的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静脉注射的药物先经体循环进入心脏的右心房,再经肺循环回到心脏的左心房,最后经体循环到达病灶。
【详解】(1)血管[3]是体循环的静脉,其内管壁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从而保证血液按一定方向循环流动。(2)血管[4]是入球小动脉,将血液输送到肾小球中,由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中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物质如水、葡萄糖、无机盐、尿素等,都可渗透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这样血管[5]出球小动脉中的血液与[4]入球小动脉中的血液相比,血液中大分子物质的浓度升高;[7]是肾静脉,[6]是肾动脉,血液通过肾动脉流入肾,再经肾静脉流出;由于血液流经肾脏后,肾细胞利用氧分解有机物生成二氧化碳等有机物,同时将尿素、部分无机盐等代谢废物滤过到尿液中;这样肾静脉与肾动脉中的血液相比,氧、无机盐、尿素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3)白细胞的功能是吞噬病菌等异物,如果人患急性肠炎,说明肠内病菌的数量增多,就会有更多的白细胞吞噬病菌.因此,人体有炎症,验血时白细胞的数量就会增多.静脉注射在人体内移动的路线为:药物→体循环中的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病灶;因此,药物经过心脏的次数是2。故答案为:(1)静脉瓣;(2)肾小球的滤过;尿素、氧、无机盐等;(3)白细胞;2。
14.(科学探究)为探究食物中的蛋白质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40只幼鼠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以糖(淀粉)、脂肪、无机盐和水进行饲喂,B组以A组的食物加上牛奶进行饲喂。20天时A组食物中加入牛奶,B组食物中除去牛奶。如图是40天内的实验结果。试分析作答:
(1)该实验所检验的假设是 ▲ 。
(2)采用幼鼠而不用成年鼠进行实验,是因为 ▲ 。
(3)每组均用20只而不用一只幼鼠实验,是因为 ▲ 。
【答案】(1)蛋白质(或牛奶)对鼠的生长发育有影响;(2)幼鼠生长发育较快,实验效果明显;
(3)样本大,排除偶然因素,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解析】此题以探究食物中的蛋白质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背景,考查科学探究能力和蛋白质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解答时从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蛋白质幼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的意义等方面解答: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掌握蛋白质的营养作用;理解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的意义。
【详解】分析坐标图可知,在前20天内,A组幼鼠的平均体重增加到50克后下降,B组幼鼠的平均体重呈直线上升趋势,增重至70克;第21天时,给A组幼鼠食物中加入牛奶,其平均体重持续增加,B组幼鼠的食物中除去牛奶,其平均体重增到80克后下降,证明蛋白质对幼鼠生长发育有影响。用幼鼠进行实验的原因是幼鼠生长发育快,实验效果明显;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可靠,要用多只幼鼠。
(1)由题意可知,实验中,A组与B组对照,除了B组中的食物比A组的食物多牛奶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因此,该实验变量是牛奶,实验的假设是:蛋白质(或牛奶)对鼠的生长发育有影响。(2)蛋白质是构成动物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参与损伤细胞的修复和更新;为动物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幼鼠处于生长发育期,在营养充沛的条件下,幼鼠生长发育较快。(3)如果只用1只幼鼠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一旦这只鼠发生意外,将使实验无法继续),不足以说明问题。增加幼鼠的数量每组均用20只,排除因偶然性引起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可靠。故答案为:(1)蛋白质(或牛奶)对鼠的生长发育有影响;(2)幼鼠生长发育较快,实验效果明显;
(3)样本大,排除偶然因素,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思维亮剑】
15(浙江温州九年级科学竞赛)如图所示是血液流经肾形成尿液的过程中几种成分在各种液体中百分含量的变化,字母表示肾脏的有关结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曲线甲、乙所示物质分别是蛋白质、葡萄糖、尿素中的哪一项?
甲 ▲ ,乙 ▲ 。
(2)[B]内的液体叫 ▲ 。
(3 )图中表示有重吸收功能的是[] ▲ 。
解析:(1)血液经过肾小球时除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血细胞、蛋白质外,其余的如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经过过滤形成原尿;然后原尿经过肾小管,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下全部葡萄糖、部分水、部分无机盐被重新吸收,那么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会形成尿液,所以原尿、尿液中都不含有蛋白质而含有葡萄糖和尿素;原尿流经肾小管时,重吸收了全部葡萄糖,导致尿液中不含有的物质是葡萄糖,故乙是葡萄糖。由于肾小管重吸收了大部分水,而不重吸收尿素,因此,尿素浓度升高。图中甲浓度升高,乙浓度减少,因此,甲是尿素,乙是葡萄糖。(2)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3)原尿在经过肾小管时,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下全部葡萄糖、部分水、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那么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会形成尿液。
答案:(1)尿素 葡萄糖
(2)原尿
(3)C 肾小管
16.(浙江湖州八校联考)某同学为了探究酵母菌发酵所需的条件,设计了如下实验:在四个相同瓶子中分别加入等量酵母菌和表中所示的物质,搅拌均匀,在瓶口处套上一个挤瘪的气球,放置在不同温度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
装置 加入的物质 温度 现象
甲 100mL水+10g葡萄糖 30℃ 有气泡产生,气球胀大了
乙 10g葡萄糖 30℃ ?
丙 100mL水 30℃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是瘪的
丁 100mL水+10g葡萄糖 30℃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是瘪的
请回答:
(1)根据细菌和真菌生存需要的条件,表中“?”应填 ▲ 。
(2)一段时间后,将甲装置中产生的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的气体是 ▲ 。
(3)上述探究中变量为葡萄糖的一组对照实验是 ▲ ;若把甲和丁作一组对照实验,则探究的是 ▲ 对酵母菌发酵的影响,丙和丁 ▲ (填“能”或“不能”)作对照实验,理由是 ▲ 。
解析:(1)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甲和乙是以水为变量的对照组,所以乙处的现象是没有气泡产生,气球是瘪的。(2)在上述装置中,一段时间后,液体中有气泡冒出的是甲瓶,将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看到的现象是变浑浊。二氧化碳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说明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3)据表可见:甲和丙的变量是葡萄糖;甲和丁的变量是温度;丙和丁有葡萄糖和温度两个变量,不能形成对照。
答案:(1)没有气泡产生,气球是瘪的
(2)二氧化碳
(3)甲和丙 温度 不能 变量不唯一
17.(初中生物竞赛试题)新采摘的玉米果穗具有甜味,但放一段时间后甜味便降低。如果采摘后放在沸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再保存,甜味可保留较长一段时间;如果采摘后放在35~40℃的温度下,甜味消失得更快;如果采摘后马上放入冰箱中冷藏,也可使甜味的保持时间延长。请回答:
(1)放一段时间后,甜味降低的原因是 ▲ 。
(2)沸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再保存,甜味可保留较长时间的原因是 ▲ 。
(3)放在35∽40℃的温度下,甜味消失得更快的原因是 ▲ 。
(4)放在冰箱中甜味时间延长的原因是 ▲ 。
(5)通过上述实验,可证明 ▲ 。
解析:本题是对酶的作用和作用特点的考查,回忆酶的概念和作用特点,然后结合题干给出的信息解答问题。(1)新采摘的玉米果穗具有甜味,但放一段时间后,由于果穗中的可溶性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因此甜味降低。(2)在沸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保存,由于高温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因此甜味可以长时间保留。(3)酶的活性与温度有关,适当的温度可以激发酶的活性,35~40℃的温度可能是酶催化的最适温度,因此甜味消失更快。(4)冰箱的温度较低,酶在低温下其活性受到影响,因此放入冰箱能使甜味延长时间。(5)上述实验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甜味的保存时间,因此该实验可以证明酶是生物催化剂,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答案:(1)果穗中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了(或果穗中
的糖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分解了)
(2)高温下酶失去活性(或高温使进行呼吸作用的酶失
去活性)
(3)此温度是酶催化的最适温度,酶的催化效率最高
(4)低温使酶的活性不能发挥(或低温抑制了酶的活性)
(5)酶是生物催化剂,酶的催化作用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或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18.(杭州上城区九年级科学竞赛)如图为血液透析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半透膜的管道系统与肾小管的功能相似
B.流出的透析液成分接近尿液
C.②为患者的静脉
D.血液透析可用于治疗肾病患者
【答案】A
【解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分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详解】A、血液透析的目的是除去血液中人体代谢的废物。如同尿的形成过程,因此血液透析的过程实际上是模拟了尿的形成过程中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图中半透明膜与肾小球的功能相似,起到了滤过作用。A错误;B、血液透析的目的是除去血液中人体代谢的废物。所以流出的透析液成分接近尿液,B正确;C、图中的②为患者的静脉,C正确;D、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场所,依据此原理可以用于治疗肾损伤的患者,D正确。故选:A。
19.(浙江嘉兴九年级提优)如图是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人血涂片视野(甲)和人体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中a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B.当某人甲图中b的数量明显偏高时,他可能患有炎症
C.根据乙图中血流方向判断,其中①是静脉
D.乙图②中红细胞单行通过
【答案】C
【解析】(1)血细胞包括a红细胞、b白细胞和c血小板组成。(2)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分析】血液的组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判断依据是考查的重点,需要同学们熟练掌握。
【详解】A、a红细胞内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功能,A正确;B、b白细胞能穿透血管壁,吞噬病菌,当图中b的数量明显偏高时,他可能患有炎症,B正确;C、乙图中①血液从主干流向分支是动脉,C错误;D、乙图②中红细胞单行通过,可见②是毛细血管,D正确。故选:C。
20.(浙江金华九校联考)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有各种微生物超过上万种,其中大部分是自己“养”出来的,少部分是引进的。下列有关“养”细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题干中的“养”具有筛选、培养和保藏等含义
B.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筛选出细菌
C.在固体培养基上长出的单个菌落含有多种细菌
D.各种细菌的保藏是在液态培养基中进行的
【答案】A
【解析】1、青霉素可以破坏原核生物的细胞壁,在添加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可以筛选分离真菌;2、菌种保存
【分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成分、种类及作用;识记接种微生物常用的两种方法及菌种保藏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详解】A、题干中的“养”具有筛选、培养和保藏等含义,A正确;B、青霉素可以破坏原核生物的细胞壁,在添加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可以筛选分离真菌,B错误;C、在固体培养基上长出的单个菌落一般只含有一种细菌,C错误;D、由以上分析可知,临时保持菌种是在固体斜面培养基上进行的,而长期保存细菌是在液态培养基中进行的,D错误。故选:A。
21.(浙江嘉兴南湖区学优生考试)高温淀粉酶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有很大的实用性。研究者在热泉中的嗜热菌中提取了高温淀粉酶,有关高温淀粉酶的实验研究如图所示[曲线①为相对酶活性,曲线②为残余酶活性(残余酶活性是指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时间,然后在最适温度下测得酶活性)]。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酶只能在最佳温度范围内测出活性
B.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酶的最佳温度是30℃
C.曲线②各数据点的数据是在80℃时测得的
D.低于最适温度下保温不影响残余酶的活性
【答案】C
【解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3、分析题图:题图是酶的相对活性对温度变化的曲线图,其中图中的曲线①表示酶在各种温度下酶活性相对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由此得到的数据为酶的热稳定性数据,即图中的曲线②。
【分析】本题结合曲线图,综合考查酶的知识,考生识记酶的概念,明确外界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A、酶活性受温度影响,在不同的温度下,都可以测定酶的活性,A错误;B、由图知80℃是相对酶活性达到最大值,30℃是残余酶活性达到最大值,在使用该酶时,应保证活性较高、酶的热稳定性较好的温度范围,由图中数据可知,60℃∽70℃是该酶的最佳温度,B错误;C、曲线②残余酶活性是指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时间,然后在最适温度下测得酶活性由曲线,而由曲线①可知,该酶的最适温度是80℃,C正确;D、由于残余酶活性是指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时间,然后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酶活性,由图②残余酶活性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可知,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时间,然后在最适温度下测得酶活性不同,D错误。故选:C。
22.(广东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下列是有关某种淀粉酶的实验,处理方式及结果如下表及下图所示。对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试管编号 试管I 试管II 试管Ш
pH 8 8 7
温度 60℃ 40℃ 40℃
淀粉酶 1mL 1mL 1mL
淀粉 1mL 1mL 1mL
A.甲物质是淀粉酶抑制剂
B.此种淀粉酶较适合在40℃的环境下起作用
C.此种淀粉酶在中性环境中的作用速率比在碱性中的快
D.此种淀粉酶在作用35min后便会失去活性
【答案】B
【解析】从实验表格的设置中看出:试管I和试管II的温度不同,试管lI和试管Ш的PH不同,因此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分析曲线可知:试管I加酶后淀粉含量不变,说明此时酶活性丧失;试管II淀粉消失的最快,因此酶活性最强,与试管I相比,试管I的60℃时淀粉酶已失活;比较试管Ⅱ和试管Ш可以看出,PH为8更适宜。
【分析】本题考查了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表格的能力,关键是能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难度适中。
【详解】A、据实验结果可知,甲物质是淀粉酶,A错误;B、试管I和试管Ⅱ的温度不同,而试管酶失活,说明在60℃的环境中此种淀粉酶已失去活性,此种淀粉酶较适合在40℃的环境下起作用,B正确;C、II、Ш试管对照可说明碱性环境是淀粉酶催化效率更高,活性更强,C错误;D、据曲线Ш可知,该种淀粉酶在作用35min后并未失去活性,D错误.故选:B。
23.(浙江绍兴柯桥区提优测试)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食物中的淀粉在[A] ▲ 系统中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被吸收进入[B]系统后,首先到达心脏的 ▲ 。
(2)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是 ▲ ,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后,与红细胞中的 ▲ 结合,血液变成含氧丰富的 ▲ 。
(3)[D]系统形成尿液的器官是 ▲ ,尿液中的尿素浓度比原尿高,这是因为 ▲ 重新吸收了大部分的 ▲ 。
(4)葡萄糖和氧在组织细胞中进行氧化分解,释放 ▲ ,供生命活动需要。
【答案】(1)消化系统;右心房。(2)肺部;血红蛋白;动脉血。(3)肾;肾小管;水分。(4)能量。
【解析】【分析】【详解】
24.(浙江衢州九年级科学联赛)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很多家庭尝试自制酸奶,其步骤如下:①新鲜的全脂或脱脂乳和糖混合→②热处理(煮沸)→③冷却(42∽43℃)→④加入一些购买的新鲜酸奶→⑤发酵(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数小时,容器要事先消毒灭菌,发酵时要将盖密封)→⑥冷藏或食用。
(1)制作酸奶时,利用的细菌是 ▲ ,它能使牛奶变为酸奶,产生酸味的原因是发酵过程中产生了 ▲ 。
(2)制酸奶前,容器煮沸的目的是 ▲ ,加酸奶前容器要进行冷却,原因是 ▲ 。
(3)发酵时要将盖密封,证明制作酸奶的过程中不需要 ▲ 。
【答案】(1)乳酸菌;乳酸;(2)灭菌;防止乳酸菌被高温杀死;(3)氧气
【解析】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制酱要用到霉菌。
【分析】注意掌握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制作中的应用,平时注意积累相关的例子。
【详解】(1)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牛奶经发酵后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份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2)制酸奶前,器煮沸的目的是灭菌,防止杂菌的污染;加酸奶前容器要进行冷却,原因是为了保持乳酸菌活性,防止乳酸菌被高温杀死。(3)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发酵产生乳酸,因此发酵时要加环境,有利于乳酸菌的发酵,也证明制作酸奶的过程中不需要氧气。故答案为:(1)乳酸菌;乳酸;(2)灭菌;防止乳酸菌被高温杀死;(3)氧气。
25.(浙江舟山提前招生)现有面包、生鸡蛋、花生油等实验材料和试管、烧杯、温度计、酒精灯、三脚架和稀盐酸、碘液等实验药品。请你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设计一个实验,以验证胃液在化学性消化中的作用。
(1)胃液的采集:将一只对铃声已建立起食物条件反射的狗,在其胃的底部做一个胃瘘(胃液可由胃瘘流到体外),利用 ▲ 的方法,就可得纯净的胃液。
(2)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制备:将 ▲ ,并分别取2mL,装进甲、乙两个试管中。
(3)验证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在甲试管中加入 ▲ 2mL,乙试管加入 ▲ 2mL作为对照,然后将甲和乙试管同时放进 ▲ 中约20∽30min.
(4)实验结果及其分析:实验结果是 ▲ ,此结果说明 ▲ 。
(5)如果要进一步验证胃液成分中起消化作用的是酶而不是盐酸,应当如何设计实验? ▲ 。
【答案】(1)铃声刺激空腹的狗,引起它产生分泌胃液的条件反射; (2)蛋清加水煮沸,制成蛋花液; (3)胃液;蒸馏水;37℃的温水; (4)甲试管中蛋化花消失,乙试管中蛋花不消失; 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胃液对蛋白质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5)可以在上述实验中在增加一个试管丙,在试管丙中应加入蛋花液2mL和盐酸2mL。
【解析】1、探究实验的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2、实验操作步骤的安排一般如下:第一步:取材随机均分为几组,编号;第二步:不同组自变量的处理;第三步:把上述各组放在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等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第四步:观察并记录比较相应的因变量。
【分析】本题考查酶的发现过程及相关探究实验,要求考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能正确判断该试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能根据探究实验的原则完善实验步骤,同时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详解】(1)获得纯净的胃液的方法:将一只对铃声已建立起食物条件反射的狗,在其胃的底部做一个胃瘘(胃液可由胃瘘流到体外),利用铃声刺激空腹的狗,引起它产生分泌胃液的条件反射。(2)胃液中富含胃蛋白酶,能分解蛋白质,因此实验材料应该选择鸡蛋清,需将其加水煮沸,制成蛋花液,并分别取2mL,装进甲、乙两个试管中。(3)探究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该实验的单一变量为是否加入胃液,其余变量都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在甲试管中加入胃液2mL,乙试管加入蒸馏水2mL作为对照,然后将甲和乙试管同时放进37℃的温水中约20-30min。(4)若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胃液对蛋白质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则实验结果是甲试管中蛋化花消失,乙试管中蛋花不消失。(5)如果要进一步验证胃液成分中起消化作用的是酶而不是盐酸,可以在上述实验中在增加一个试管丙,在试管丙中应加入蛋花液2mL和盐酸2mL。故答案为:(1)铃声刺激空腹的狗,引起它产生分泌胃液的条件反射; (2)蛋清加水煮沸,制成蛋花液; (3)胃液;蒸馏水;37℃的温水; (4)甲试管中蛋化花消失,乙试管中蛋花不消失; 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胃液对蛋白质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5)可以在上述实验中在增加一个试管丙,在试管丙中应加入蛋花液2mL和盐酸2mL。
26.(浙江“启真杯”初中科学竞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的医生虽然知道心脏与血管的联系,但是他们认为动脉内充满了由肺进入的空气,因为他们解剖的尸体中动脉内部是空的。
【材料二】公元2世纪,希腊医生盖仑解剖活动物,将一段动脉的上下两端结扎,然后剖开这段动脉,发现其中充满了血液。盖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①肝脏将人体吸收的食物转化为血液;②血液像潮汐一样在心脏与静脉之间来回流动,但血液从心脏到动脉是单向的且最终被人体吸收;③左右两心室的隔膜上有小孔,血液可互相流通。
【材料三】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哈维深入地研究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他做了一个活体结扎实验,当他用绷带扎紧人手臂上的静脉时,心脏变得又空又小;而当扎紧手臂上的动脉时,心脏明显胀大。哈维还进行了一个定量实验,解剖心脏并计算血液流量,以每分钟心脏搏动72次计,每小时由左心室注入主动脉的血液流量相当于普通人体重的4倍。于是哈维提出了血液循环理论,但受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哈维没有发现血液在动脉和静脉之间的流通管道而招致质疑。直到1661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尔比基在显微镜下发现这一微小管道的存在,证明哈维的理论是正确的。
(1)哈维的实验否定了盖仑观点中的 ▲ (填序号)。
(2)哈维的实验需要解剖心脏并计算血液流量。具体地说,该实验必须测定 ▲ 左心室注入主动脉血液的量。
【答案】(1)①、② ;(2)心脏搏动一次(说明:材料信息中,以每分钟心脏搏动72次计,要计算每小时由左心室注入主动脉的血液流量,必须知道心脏搏动一次左心室注入主动脉血液的量)
【解析】【分析】【详解】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