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拔高练习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一、单选题
1.一束光跟水面成45°角,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则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是
A.等于 B.小于 C.大于 D.
2.如图为光通过凸透镜的光路图,图中P为2倍焦距处,小义同学关于凸透镜成像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利用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特点,人们制成照相机
B.利用物体放在B点时的成像特点,人们制成投影仪
C.眼睛要在凸透镜右侧合适的位置才能看到C点处物体所成的像
D.《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博士“用冰取火”时,他拿着这块“冰”要正对太阳光,棉絮放在AB两点间取火
3.小明对下列光学成像实例进行了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实例:①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②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③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所成的像;⑤照相机中所成的像.
A.反射成像的有①②④ B.折射成像的有③④⑤
C.属于实像的是①③⑤ 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4.在一次生物实验课上,好学好动的小海不小心把昆虫观察盒盖上的凸透镜打碎了,盒盖上是一个凸透镜(如图所示),盒盖到盒底的距离为10cm,利用盒盖上的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像的原理可以方便地观察到盒底的小昆虫。为了修好观察盒,老师分别给他提供了焦距为4cm、8cm、10cm和12cm的凸透镜各一个,他应该选择下列那种透镜( )
A.焦距为4cm B.焦距为8cm C.焦距为10cm D.焦距为12cm
5.如图所示,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消费者结账时站在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前约1m的位置,面对镜头,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信息后,即可进行后续工作。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脸通过摄像头成像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B.“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C.“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
D.摄像头的焦距可能是30cm
6.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有的能够说明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原理,有的给出了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方法.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①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B.图②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C.图①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D.图②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7.如图所示,一点光源位于凸透镜的主轴MN上,凸透镜位置固定。当点光源位于A点时,它的像在B点;当点光源位于B点时,它的像在C点。则凸透镜位于 ( )
A.A的左侧 B.AB之间 C.BC之间 D.C的右侧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在光具座上将蜡烛沿主光轴由90cm处移至120cm处时(蜡烛图上未画出),发现烛焰在图示位置的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若他再将蜡烛在光具座上沿主光轴移至135cm处,移动光屏再现一清晰的像,则屏上的像一定是( )
A.缩小的像 B.等大的像
C.放大的像 D.正立的像
9.如图所示,画中的人出现了错误的判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光路是()
A. B. C. D.
10.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之间的距离为下图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0㎝、小于15㎝
B.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C.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缩小像
D.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在凸透镜前放一个凹透镜。
11.如图所示,两块同样的玻璃直角三棱镜ABC,两者的AC面是平行放置的,在它们之间是某种均匀的透明介质.一单色细光束O垂直于AB面入射,在图示的出射光线中()
A.1、2、3(彼此平行)中的任一条都有可能
B.7、8、9(彼此平行)中的任一条都有可能
C.只能是4、6(彼此平行)中的某一条
D.4、5、6(彼此平行)中的任一条都有可能
12..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跟凸透镜相距12cm,在光屏上出现了放大的倒立的像,那么,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5 cm B.6 cm C.8 cm D.12 cm
13.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物距cm时,成正立的像;cm时,成倒立的像,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cm时,可能成放大的实像 B.cm时,一定成缩小的实像
C.cm时,可能成放大的虚像 D.cm时,一定成缩小的实像
14.3D电影具有三维立体视觉效果,拍摄时,将两个摄像头按照人两眼间的距离放置,同时拍摄,制成胶片;放映时,两个放映机在银幕上呈现两个略有差异的画面,观看者带上特殊眼镜后,就能看到立体效果.关于3D电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B.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拍摄时,两摄像头中心间的距离约为7cm
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大于2倍的镜头焦距
二、填空题
15.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胶片,通过晶状体的调节将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___(选填“厚”或“薄”).人眼若长期观察近处物体,会造成晶状体过度弯曲,当他看远处物体时,像会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应戴__透镜(选填“凹”或“凸”)制成的眼镜加以矫正.
16.小岩在湖边散步,他看到水中楼房倒影是光的_____________现象。图中A、B两点其中之一是他看到的鱼,请区分并画出人看到水中鱼的光路图_________。
17.物理技术的应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1)现代智能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例如安装一个“遥控精灵”的app就可以把你的手机变成万能遥控了,这个软件需要利用手机发射一种不可见光,这种不可见光是________ ;有时手机对着墙壁发射信号也能控制电视(如图甲),说明这种光线也和可见光一样能够产生________ 现象.
(2)如图乙所示是安装在汽车上的“倒车防撞可视雷达”,该装置有双重探测功能,安装在车尾的摄像头对准车后的障碍物,障碍物经摄像头中的凸透镜成________ ,________ 的实像.司机通过显示屏可以准确了解车后的情况.同时4个超声波探头可以实时探测车身不同方位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并通过主机向司机用语音报警.这套装置如果安装在太空飞船上,在外太空使用,________ (“摄像头”或“超声波探头”)功能会失效,这是因为________ .
18.小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等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一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如图甲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
(2)如图乙所示,生活中的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3)如图乙所示,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在透镜与蜡烛之间放一凸透镜,若不移动光屏,蜡烛应向_____(填“左”“右”)移动才能使光屏上仍呈现清晰的像。
(4)如图乙所示,小明向左移动蜡烛时,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_____(填“左”“右”)移动。
(5)张老师用发光二极管使用“F”形光源,如图,代替蜡烛放在图乙10cm刻度处,则光屏上得到的清晰的像应该是下图中的(______)
A. B. C. D.
19.“电影进社区”活动中使用的放映机成像原理如图所示。选用白色屏幕是因为白色 _________所有颜色的光。若想使屏幕上的画面更大一些,则需要__________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并__________放映机到屏幕的距离。
20.写出下列光学现象形成的原因:(1)路灯下影子;(2)人站在河边能看见水中的鱼;(3)人站在河边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倒“影”;(4)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向上弯折;(5)用平面镜制成的潜望镜可以在战壕里观察外面的景物;(6)小孔能成像;(7)海市蜃楼;(8)立竿见影的“影”; (9)夏天天晴时,在树荫下的圆形光斑.以上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________,属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________(填序号),其余可以用光的________原理来解释.
三、简答题
21.除去一些先天因素和年龄因素,视力的好坏与后天的用眼习惯有很大关系.眼睛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如初,需要用心爱护,让“心灵的窗口”永远明亮.据调查我国高中生近视眼发病率为70.4%.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简述近视眼的发病原因.
22.秋高气爽,天气晴朗,小杰去森林公园玩,看见这样的告示:禁止随地丢弃装水的透明水瓶,以免引起火灾.请根据光学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
23.认真观察如图所示的投影仪,结合平时学习得到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2)螺纹透镜的作用是什么?
(3)除屏幕上的像与投影片的景物上下颠倒外,左右有没有颠倒呢?
(4)如何让投影片的像最清晰?
(5)要使屏幕上的像增大一些,应该怎样操作?
(6)上述操作实质是调节什么
24.夏天,在海面上方有时会出现“海市蜃楼”现象,请解释这个现象。
25.实验室有两个透镜,一个是凸透镜,一个是凹透镜.要区别哪一个是凸透镜,哪一个是凹透镜,不准用手摸镜子,也不能使用专门仪器,请你想一个方法区别这两个透镜.
(
2
)
(
1
)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一束光线跟水面成45°角,则入射角为45°,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
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为45°,则反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也为45°;
发生折射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折射角大于45°,则折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小于45°,所以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小于90°.
故B正确.
【点睛】
重点是根据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应用,关键是记清楚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根据光路可逆的特征进行记忆.
2.D
【分析】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u=f,不成像,可得到平行光;u【详解】
A.物体放在A点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物体放在B点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uD.“用冰取火”时,“冰”要正对太阳光,棉絮放在焦点F处温度很高,可以取火,在AB两点间不可以,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像之间的关系,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3.B
【分析】
根据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不同点:
(1)成因不同,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2)像的正倒不一样,实像一般是倒立的,而虚像是正立的;据此分析此题.
【详解】
①从潜望镜中观察景物,观察到的是虚像,利用的是平面镜成像原理,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②针孔照相机属于小孔成像原理,因此成的是实像,它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
③用放大镜看物体,利用的是光的折射现象中成虚像的情况;
④看幻灯机屏幕上的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⑤照相机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综上所述,属于实像的是②④⑤;属于虚像的是①③;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③④⑤;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①.故只有选项B正确.
故选B.
4.D
【详解】
由题意知,观察盒的盒盖到盒底的距离即物距为10cm,而凸透镜在观察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那么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10cm所以应选焦距为12cm的凸透镜,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5.D
【详解】
A.人脸通过摄像头成像是利用了光的折射,A错误;
B.“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错误;
C.“刷脸”时,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物距应该大于两倍焦距,C错误;
D.由于人站在距离镜头1m处,即物距等于1m,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解得,所以摄像头的焦距可能是30cm,D正确。
故选D。
6.D
【详解】
远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小,会聚能力减弱,即折光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会聚透镜,使光线提前会聚.因此图①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因此图②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综上分析,只有选项D正确.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需掌握:①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②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7.A
【详解】
A.如图1,当凸透镜在A的左侧时,当物体在A点时,像在B点,物像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当物体在B点时,像在C点,物像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两次成的虚像,像距都大于物距,并且物距增大,像距也增大,故A符合题意;
B.如图2,当凸透镜在AB之间时,物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成实像,如果物体在A点,像在B点,根据光路是可逆的,物体在B点,像一定在A点,故B不符合题意;
C.如图3,当凸透镜在BC之间时,当物体放在A点,像在B点,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成虚像,像距小于物距不符合实验规律,故C不符合题意;
D.如图4,当凸透镜在C点右侧时,当物体放在A点,像在B点,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成虚像,像距小于物距不符合实验规律;当物体放在B点,像在C点,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成虚像,像距小于物距也不符合实验规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A
【解析】从“小明将蜡烛由距透镜90 cm处移至距透镜120 cm处时,发现烛焰在图示位置光屏上的像一直比较清晰”,即此时物距,像距,即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即;此时像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故,即说明;若他再将蜡烛在光具座上沿主光轴移至135 cm处,即此时的物距,即一定处于2倍焦距以外,所以一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A.
9.B
【解析】
试题分析:人看到池底变浅是由于从池底发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池变浅了,故选B.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0.C
【解析】
【分析】
凸透镜成像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求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详解】
A、观察图示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所以u=30cm>2f,解得f<15cm;而像距v=20cm,f<20cm<2f,解得10cm<f<20cm;故凸透镜的焦距的范围是:10cm<f<15cm,故A正确;
B、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减小物距,增大像距,根据光路可逆的特点,可知在光屏上能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故B正确;
C、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故C错误;
D、蜡烛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变大,像距将变小,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线发散一些,所以用一个凹透镜,D正确。
故选:C。
11.D
【详解】
试题分析:两棱镜之间的介质折射率未知,可能比玻璃大,可能与玻璃相同,也可能比玻璃小,可能的光路图如下:
故可能是4、5、6中的任意一条,故选D;
【点睛】
注意两棱镜之间的介质题干中未明确是何种物质,所以要分情况进行讨论;
12.A
【解析】解答:凸透镜成像时,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v=12cm,v>2f.
故12cm>2f,即f<6cm.
点睛:根据凸透镜成像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解像距的不等式求得焦距。
13.D
【详解】
A.由题意知,物距u=5cm时,成正立的像,此时成虚像,则凸透镜的焦距
f>5cm
而物距u1=8cm时,成倒立的像,此时成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
f<8cm
所以
5cm那么物距为4cm时,一定成放大的虚像,故A错误;
B.由题意知
10cm<2f<16cm
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4cm时,物距有可能小于二倍焦距而大于一倍焦距,也有可能等于二倍焦距,也有可能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可能成缩小、放大或等大的实像,故B错误;
C.当物距为9cm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所成的是放大的实像,故C错误;
D.当物距为17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所成的是缩小的实像,故D正确。
故选D。
14.D
【分析】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为了使电影院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幕布表面比较粗糙,当光线射到的幕布上,反射光线会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称为漫反射.
人的两眼之间大约有6厘米的距离,所以在观看除了正前方的物体外,两只眼睛必然有角度的不同,这个差别在大脑中就能自动形成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的区别,从而产生立体视觉.
【详解】
A.观众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到银幕上的画面,这是由于光在银幕上发生了漫反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人眼相当于一架微型照相机,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人的两眼之间大约有6厘米的距离,拍摄时,为了产生立体视觉.两镜头中心间的距离约为7cm,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银幕上呈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错误,符合题意.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其应用,另外本题还考查了能从各个角度看到物体就是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此题涉及到的3D电影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15.厚 近视眼 凹
【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物体离凸透镜变近时,透镜的焦距也变短了;凸透镜的焦距变短说明对光的会聚作用过强,因此当看远处物体时,像会提前会聚,因此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要纠正必须要减弱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所以要用凹透镜来进行纠正.
点睛: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焦距可调凸透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物体离凸透镜变近时,透镜的焦距也变短了;凸透镜的焦距变短说明对光的会聚作用过强,因此像会提前会聚,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要纠正必须要减弱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所以要用凹透镜来进行纠正.
16.反射
【详解】
[1]水中楼房的倒影是楼房通过水面这个镜面所成的像,是光的反射。
[2]空气中的眼睛看到水中的鱼,是因为鱼反射的光从水中折射入空气中进入人的眼睛,空气中的折射角比较大,而眼睛总是沿直线看物体,因此空气中的眼睛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的浅。
17.红外线 反射 倒立 缩小 超声波探头 太空是真空,声无法传播
【详解】
(1)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一种不可见光,这种不可见光是红外线,不把它对准电视机,对着墙壁按按钮也能控制电视机,说明这种光线也和可见光一样,能发生反射现象;(2)摄像头的工作原理相当于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大于2倍焦距之外的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经透镜折射后,物体经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不能在太空中使用超声波探头,因为太空是真空,声无法传播.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1)红外线;反射;(2)倒立,缩小超声波探头;太空是真空,声音无法传播.
【点睛】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成实像时,物像异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8.10.0 投影仪 右 左 A
【详解】
(1)[1]结合题意和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
(2)[2]由图乙知,物距为15cm,像距为30cm,即物距小于像距,生活中,投影仪应用了这个成像原理。
(3)[3]在图乙所操作的实验过程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在透镜与蜡烛之间放一凸透镜,则蜡烛发出的光线被会聚了,那么成像的距离变近,所以要向右移动蜡烛,让入射光线比之前发散一下,这样才能使光屏仍呈现清晰的像。
(4)[4]如图乙所示,向左移动蜡烛时,即物距变大,那么像距应变小,所以光屏应向左移动,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
(5)[5]若用发光二极管代替蜡烛放在图乙10cm刻度处,则物距为40cm,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应是图中A图。
19.反射 缩小 增大
【详解】
[1]选用白色屏幕是因为白色反射所有颜色的光。
[2][3]镜头是一个凸透镜,若想使屏幕上的画面更大一些,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则需要缩小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并增大放映机到屏幕的距离。
20.(3)(5) (2)(4)(7) 直线传播
【解析】
(1)路灯下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人站在河边能看见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
(3)人站在河边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
(4)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向上弯折,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5)用平面镜制成的潜望镜可以在战壕里观察外面的景物,属于光的反射;
(6)小孔能成像属于光的直线传播;
(7)海市蜃楼属于光的折射;
(8)立竿见影的“影”属于光的直线传播;
(9)夏天天晴时,在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属于光的直线传播;
故答案为 (1). (3)(5) (2). (2)(4)(7) (3). 直线传播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我们生活中光现象原理的判断,这是我们光现象中的重点.
21.眼球前后径变长,焦距变短(折光能力变大),使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故形成近视眼.
【详解】
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若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用眼过度或光线不好,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因此,儿童、青少年时期要特别注意用眼卫生,坚持做眼保健操.
【点睛】
眼球前后径变长,焦距变短(折光能力变大),使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故形成近视眼.
22.有水的透明水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能会聚太阳光,当干草或树叶等易燃物处于焦点处时容易着火,引起火灾.
【解析】
【详解】
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解答。
装水的透明水瓶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会聚作用,能将阳光会聚在焦点,使处于焦点的干草或树叶等着火,引起火灾.
23.(1)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会聚光线 ;(3)左右也颠倒了,即完全相反; (4)上、下调节透镜的位置即可; (5)先向下调节透镜的位置,再向后移动投影仪;(6)前者是改变物距,后者是将屏幕调节在像的位置上。
【详解】
(1)投影仪是要将影像投在前方的屏幕上的,因此需要平面镜将射向上方的光线反射后射向前方。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螺纹透镜的作用是:将发光灯光的发出的向四面八方发散的光线会聚穿过透明胶片,之后通过上面的凸透镜成像。
(3)左右也颠倒了,是因为:成像的凸透镜是圆形的,与主光轴平行的光射向透镜后,经透镜会聚后会经过另一侧主光轴上的焦点,即:这些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中,主光轴上方的光线过透镜后,会斜向下射出;主光轴左侧的光线经过透镜后,会斜向右射出。依据此原理,凸透镜成像时,物体上方部分的像会成在屏幕的下方,物体左侧部分的像会成在屏幕的右方。所以,与物体相比,像的上下是颠倒的,左右也是颠倒的。
(4)在投影仪与屏幕位置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上下调节成像透镜的位置,改变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使屏幕恰好位于所成的像的位置,此时像是最清晰的。
(5)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变小时,像变大,像距也变大。因此,要想使投影仪成在屏幕上的像增大,应该将成像透镜向下移,减小该透镜与胶片的距离,即减小物距;像变小后,像距也变大了,为了使屏幕上的像清晰一些,还要使投影仪远离屏幕,让屏幕位于像的位置上。
(6)将凸透镜向下调节,是减小了物距;将投影仪远离屏幕,是将屏幕调节在像的位置上。
24.见解析
【详解】
夏天,空气温度高,海水温度低,导致低空气体密度大于高空气体密度。来自地平线以外远处景物的射向高空的光线,由于空气对光的折射作用,使光线不断向下弯曲,最后射到观察者的眼睛里。观察着逆着入射光线向远处看,就看到了远处高空中的“景物”。
25.把镜片对着太阳光(或光源),在另一侧用白纸相对于镜片前后移动,能看到亮点的是凸透镜,不能看到亮点的是凹透镜
【详解】
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阳光聚焦法:把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或光源),在另一侧用白纸相对于镜片前后移动,能看到亮点的是凸透镜,不能看到亮点的是凹透镜.
放大镜法:把透镜放在报纸的文字上,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凸透镜,不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凹透镜.
成实像法:把透镜靠近竖直的墙壁,能在墙壁上出现窗户倒立、缩小的像的是凸透镜,否则是凹透镜.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