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练习(2)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练习(2)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有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0-21 22:3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练习(2)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一、单选题
1.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当烛焰在B点时,成像在A点;当烛焰在A点时,成像在C点,则凸透镜一定固定在(  )
A.C点左侧 B.CB两点之间 C.BA两点之间 D.A点右侧
2.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到凸透镜的距离是16cm,若此时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则所用的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4cm B.8cm C.12cm D.18cm
3.有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到凸透镜地距离是20厘米,此时在屏上得到的是放大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4cm B.8cm C.16cm D.22cm
4.小明在一个玻璃杯的后方放置一张画有两个箭头的白纸,如图甲所示;当向玻璃杯中注水至两箭头中间时,观察到图乙所示情景,透过杯中水看到的箭头却是一个反向且变长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看到的两个箭头是实像
B.图乙中看到下面的箭头反过来的现象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
C.图乙中看到下面的箭头变长了,说明装水的杯子相当于放大镜
D.图乙中看到下面的箭头反过来的现象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
5.贝贝同学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发现从目镜中看细胞,其位置在视野的右上方,现在想要使看到的物体在视野的中心,则他应该向什么方向移动物体( )
A.左上方 B.右上方
C.左下方 D.右下方
6.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7.如图所示,纸筒A的一端蒙上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为了在A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A、B间的距离,这时(  )
A.眼睛应对着B端向筒内观察,看像是否清楚
B.适当旋转B,可在A上得到正立的像
C.应把B端朝着明亮的窗外,A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D.应把A端朝着明亮的窗外,B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8.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的镜子是
A.平面镜 B.凸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9.如图所示,拿一个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面,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远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那么在拿走远视眼镜后,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A.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 B.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 D.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
10.用照相机拍摄水池底部的物体时,若保持照相机的位置不变,比较池中有水和无水两种情况(假设两种情况下,人眼看到的物体等大),则有水时( )
A.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 B.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
C.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 D.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
11.如图所示,主光轴上有一点光源S,在透镜的另一侧有一光屏,点光源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现让光屏稍微靠近凸透镜,光斑的面积会减小,设凸透镜的焦距为f,由此可判断(  )
A.d一定小于f
B.d可能大于2f,也可能小于f
C.d一定大于f,小于2f
D.一定大于2f
12.关于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望远镜的目镜是凹透镜 B.望远镜的物镜成放大的虚像
C.望远镜的物镜成缩小的实像 D.望远镜的物镜口径越小越好
13.透镜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广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照相机镜头的2倍焦距以外
C.放大镜可使物体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D.使用投影仪时,投影仪镜头到屏幕的距离应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14.黄健同学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其中正确的是:( )
A.缩小的都是实像,放大的都是虚像
B.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C.缩小的像都是倒立的,放大的像都是正立的
D.实像和虚像都可在光屏上呈现
15.一个圆柱形的烧杯内装水,将一根木棍竖直插入其中,位置比圆心偏左些(俯视图如图),现从侧面观察,则哪幅图能正确反映所看到的情景
A. B.
C. D.
二、填空题
16.如图是照相机镜头成像原理示意图。在图中所标的a、b、c三点中,点 ______ 表示凸透镜的焦点。朱明在家里的阳台上用数码相机(焦距可调)拍摄下了某大桥美丽的夜景,如图甲、乙所示,结合图分析可知,拍摄照片 ______ 时,镜头焦距调的较大;拍照时景物到照相机的距离 _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照相机二倍焦距。
17.最近,支付宝推出了“扫二维码,领红包”的活动.用手机摄像头扫描如图所示的二维码即可获得红包.手机摄像头是一个 _______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摄像头越靠近二维码时,所成的像 _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18.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烛焰从远处逐渐靠近凸透镜的焦点时,像的大小逐渐_________,像距逐渐_______;当烛焰在焦点内逐渐靠近凸透镜的焦点时,像的大小逐渐________,像距逐渐_______.
19.星期天,小明约小刚逛公园,在游玩时看见一些现象,他俩从物理角度讨论起了下列问题.
(1)阳光下,小明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可以用光的____知识来解释.看见公园中红色的花朵,是因为花朵___(填“反射”或“吸收”)红色光的缘故.
(2)来到湖边,小刚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看见的鱼是光的___形成的像.
(3)蜻蜓在平静水面上空飞行,蜻蜓在水中的“倒影”是它的__像(选填“虚”或“实”),蜻蜓距水面lm,他们看到“倒影”紧贴河底,则河底实际深度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m.蜻蜓飞到地面上空却看不到倒影,因为光在水面发生了___反射(选填“漫”或“镜面”).
20.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分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其中________是折射光线,反射角等于________.
21.“电影进社区”活动中使用的放映机成像原理如图所示。选用白色屏幕是因为白色 _________所有颜色的光。若想使屏幕上的画面更大一些,则需要__________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并__________放映机到屏幕的距离。
三、简答题
22.小伟奶奶的老花眼镜和小伟妈妈的近视眼镜外观几乎一样,早上起床时,奶奶发现两副眼镜放在了一起,于是叫来小伟帮自己挑眼镜.小伟从物理课本中查到老花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请你用两种物理方法帮小伟挑选出奶奶的眼镜.
方法一:________.
方法二:________.
23.物体AB到透镜的距离为u,像到透镜的距离为v,请你证明像的高度。
24.实验室有两个透镜,一个是凸透镜,一个是凹透镜.要区别哪一个是凸透镜,哪一个是凹透镜,不准用手摸镜子,也不能使用专门仪器,请你想一个方法区别这两个透镜.
25.秋高气爽,天气晴朗,小杰去森林公园玩,看见这样的告示:禁止随地丢弃装水的透明水瓶,以免引起火灾.请根据光学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
26.除去一些先天因素和年龄因素,视力的好坏与后天的用眼习惯有很大关系.眼睛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如初,需要用心爱护,让“心灵的窗口”永远明亮.据调查我国高中生近视眼发病率为70.4%.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简述近视眼的发病原因.
27.认真观察如图所示的投影仪,结合平时学习得到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2)螺纹透镜的作用是什么?
(3)除屏幕上的像与投影片的景物上下颠倒外,左右有没有颠倒呢?
(4)如何让投影片的像最清晰?
(5)要使屏幕上的像增大一些,应该怎样操作?
(6)上述操作实质是调节什么
(
2
)
(
1
)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假设凸透镜在C点左侧,这时当烛焰在B点时,成像在A点,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这时成的是虚像;当烛焰在A点时,成像在C点,这时所成的像没有在凸透镜的左侧,也没有在烛焰的右侧,即A点右侧,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所以凸透镜不在C点左侧,故A不符合题意;
B.假设凸透镜在CB两点之间,这时当烛焰在B点时,成像在A点,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这时成的是虚像;当烛焰在A点时,成像在C点,这时所成的像在凸透镜的左侧,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时成的是实像;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两种情况是符合规律的,所以凸透镜可能固定在CB两点之间,故B符合题意;
C.假设凸透镜在BA两点之间,当烛焰在B点时,成像在A点,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当烛焰在A点时,成像在B点,但是题中条件当烛焰在A点时,成像在C点,这两种情况矛盾,所以凸透镜不在BA两点之间,故C不符合题意;
D.假设凸透镜在A点右侧,当烛焰在B点时,成像在A点,所成的像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凸透镜不在A点右侧,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凸透镜一定固定在CB两点之间。
故选B。
2.C
【解析】
试题分析: 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到凸透镜的距离是16cm,若此时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此时的物距是f<16cm<2f,解得焦距的范围是8cm考点:本试题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是投影仪的原理,即物距是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由此得到透镜焦距的范围。
3.C
【详解】
在屏上得到的是放大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知,此时的物距在一倍到二倍焦距之间,即:
,可得:;
所以选项中,只有C可能是凸透镜的焦距.
故选C.
故4.B
【解析】解答:A. 甲图中看到的箭头是箭头反射的光线透过玻璃折射形成的虚像,故A错误;BCD、物体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因此乙图中看到下面的箭头反向变长的现象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故CD错误,B正确。
5.B
【分析】
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倒像,如果发现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它实际上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下方,所以要移到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我们可以这样记忆:物像位于视野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移到视野中央
【详解】
显微镜物镜成倒立的实像,目镜成正立的虚像,故眼睛看到的像与原物相比实际上是倒立的,这种倒立,包括上下颠倒,也包括左右颠倒,像在视野的右上方,则物偏左下方,所以应该把物体向右上方移动.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6.D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解: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16cm" 时,所以f=8cm.A错误.
B、当u=12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错误.
C、当u=2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C错误.
D、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D正确.
故选D.
【点评】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像之间的关系,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7.C
【分析】
在本题的模型照相机中在纸筒B的右端为凸透镜,纸筒A的左端的半透明纸就相当于真实照相机的底片,在半透明纸上所看到的就是凸透镜前方的景物通过凸透镜所生成的像。
【详解】
A.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应该对着A端向筒内观察而不是眼睛对着B端向内方向观察,让光线从纸筒B通过凸透镜才可以看到、看清楚物体的像;故A错误;
B.模型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适当旋转B,可在A上得到倒立的像,故B错误;
CD.为使半透明纸上得到的像更亮一些,要成像的物体就应该在明亮的地方,所以应该把模型照相机的B朝着室外面,A端朝着较暗的室内,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睛】
照相机应用的是凸透镜成实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在调节上,符合物近像远像变大:像要变小,物距要增大,像距要变小,镜筒缩短。
8.C
【详解】
A、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能成等大的虚像,不能成实像,故选项A错误.
B、凸面镜只能成缩小的虚像,不能成实像,故选项B错误.
C、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可知,可成缩小、等大、放大的倒立实像,也可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故选项C正确.
D、凹透镜只能成正立的缩小的虚像,不能成实像,故D错误.
故选C.
9.B
【详解】
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拿一个远视镜给“眼睛”戴上,成像会前移,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移走眼镜后蜡烛烛焰的像在光屏后;
所以拿走远视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这时可以增大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或增大蜡烛距离凸透镜的距离使得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的目的..
故选B.
【点睛】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是常考试的内容,要掌握成像时物距和像距变化的特点,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像也会变小,这里的像变小,是与之前比变小,要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要看像距和物距的比较,像距大于物距,像就放大.
10.B
【详解】
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工作的。当无水时物体在光屏(暗箱)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当有水时,由于光的折射,物体感觉变浅,相当于靠近凸透镜,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原则,在暗箱上得到的像会比原来的像略大一些。
故B正确。
11.B
【详解】
如图所示:
如图一,点光源在焦点上,点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当点光源在一倍焦距以内,点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之后也会聚一些,但是不会到达平行光线的位置,如红色光线会聚在光屏上,形成比较大的光斑,光屏向凸透镜靠近时,光斑会减小;
如图二,点光源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点光源在另一侧会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光屏没有放在实像的位置,而是放在和点光源距凸透镜等距离的位置上,光屏靠近凸透镜光斑会增大;
如图三,点光源在二倍焦距以外,点光源在另一侧会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到达实像位置后,光线继续向外传播,光屏没有放在实像的位置,而是放在和点光源距凸透镜等距离的位置上,光屏靠近凸透镜光斑会减小;
所以光屏和点光源与凸透镜等距离时,当点光源在一倍焦距以内和二倍焦距以外,光屏上形成光斑,光屏靠近凸透镜时,光斑减小。
故选B。
12.C
【详解】
A、望远镜的目镜可以是凸透镜,也可能是凹透镜.故A错误;
BC、望远镜物镜和照相机成像效果相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C正确.
D、望远镜的物镜口径越大,收集光线越多,像越清晰.故D错误;
故选C.
13.B
【详解】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故A错误;
B.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照相机镜头的2倍焦距以外,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到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
C.放大镜使用时物距小于焦距,可使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错误;
D.使用投影仪时,投影仪镜头到屏幕的距离应在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B。
14.B
【详解】
A.当物体在一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放大的像不一定是虚像,故A项错误;
B.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的实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的虚像,故B项正确;
C.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放大的像不一定都是正立的,故C项错误;
D.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相交形成的,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故D项错误。
故选B。
15.D
【详解】
图为筷子竖直插入盛水玻璃杯内的俯视图,A处为筷子,ABP表示由筷子发出的穿过玻璃杯壁B射向观察者P处的一条光线;ON为过B点沿半径方向的直线,即在B处和空气的分界面的法线;
上述光线则相当于在B处由水中射入空气中,图中的角i和角r分别为此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应有∠r>∠i;所以观察者在P处看到的筷子A的像A′的位置不是A的实际位置,即像A′的位置偏左;据此可知,筷子竖直插入玻璃杯中时,其侧视图应该是B图才与实际情况相符。
同时,玻璃杯此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筷子起到了放大的作用,因此,观察到的筷子比实际粗些。故选D。
16.a 乙 大于
【详解】
[1]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平行光,经凸透镜后,过凸透镜的焦点,而焦点在凸透镜主光轴上,故点a表示凸透镜的焦点。
[2]由题可知,拍摄两张照片时,物距相同,乙图中景物的像较大,说明拍乙照片时,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较弱,即拍乙照片时镜头的焦距调得较大。
[3]由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可知,拍照时,景物到照相机的距离大于照相机镜头的二倍焦距。
17.凸透镜 变大
【详解】
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成像的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的规律知,摄像头越靠近二维码时,物距减小,像距应变大,像也变大.
【点睛】
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和像距变化的特点,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像变小,反之物距减小时,像距变大,像变大.
18. 变大 变大 变大 变大
【解析】蜡烛由远处向凸透镜焦点靠近的过程中,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成倒立的实像。物体靠近凸透镜,物距减小,像不断变大,像距也增大;当烛焰在焦点内逐渐靠近凸透镜的焦点时,物距逐渐增大,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大。
19.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虚大于漫
【解析】
【详解】
(1)阳光下,小明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看见公园中红色的花朵,是因为花朵反射红色光的缘故;
(2)来到湖边,小刚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看见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看见的蓝天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蜻蜓在水中的“倒影”是湖面所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知其为虚像;蜻蜓的像到水面距离等于蜻蜓到水面的距离,而“倒影”紧贴河底,河底实际深度应大于1m,蜻蜓形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大于1m;蜻蜓飞到地面上空却看不到倒影是因为地面表面粗糙发生漫反射现象。
故答案为:(1). 光的直线传播 (2). 反射 (3). 折射 (4). 虚 (5). 大于 (6). 漫
【点睛】
此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等现象原理,并能对实际生活中见到的现象进行辨析,仔细分析题干中的情境并结合物理原理进行分析,透彻理解相关光现象原理是解答此题的基础。
20.OA 40°
【详解】
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相等,所以EO、OC中一条为入射光线,一条为反射光线,图中GD为法线;再根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且在两种介质中,所以OA、EO一条为入射光线,一条为折射光线,图中的BF是界面;总之,EO一定是入射光线,OC是反射光线,OA是折射光线,所以反射角为∠DOC=40°.如图:
21.反射 缩小 增大
【详解】
[1]选用白色屏幕是因为白色反射所有颜色的光。
[2][3]镜头是一个凸透镜,若想使屏幕上的画面更大一些,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则需要缩小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并增大放映机到屏幕的距离。
22.触摸法,用手摸,边缘薄、中间厚的镜片是老花眼镜,边缘厚、中间薄的镜片是近视眼镜。聚光法,把镜片对着太阳光(或光源),在另一侧用白纸相对于镜片前后移动,能看到亮点的是老花眼镜,不能看到亮点的是近视眼镜。
【解析】
【详解】
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可归纳方法如下:
(1)触摸法,用手摸,边缘薄、中间厚的镜片是老花眼镜,边缘厚、中间薄的镜片是近视眼镜。
(2)聚光法,把镜片对着太阳光(或光源),在另一侧用白纸相对于镜片前后移动,能看到亮点的是老花眼镜,不能看到亮点的是近视眼镜。
(3)成实像法,把镜片对着稍远较亮的物体,在另一侧用白纸相对于镜片前后移动,能看到像的是老花眼镜,不能看到像的是近视眼镜。
(4)成虚像法,用镜片很近地观察书上的字,字体放大的是老花眼镜,字体缩小的是近视眼镜。
【点睛】
本题只要对两类透镜的特点了解的全面,就可想出多种办法进行鉴别。
23.见解析
【详解】
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两条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A的像点,然后做主光轴的垂线即可得出物体AB所成的像,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特点,可得
OB为物距u,OB’为像距v;AB为物体的高,A’B’为像的高度h2,即
所以
【点睛】
重点是物体成像光路图的作图和物象的大小关系的证明,要注意“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是完成凸透镜光路图的依据,再利用几何知识进行证明。
24.把镜片对着太阳光(或光源),在另一侧用白纸相对于镜片前后移动,能看到亮点的是凸透镜,不能看到亮点的是凹透镜
【详解】
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阳光聚焦法:把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或光源),在另一侧用白纸相对于镜片前后移动,能看到亮点的是凸透镜,不能看到亮点的是凹透镜.
放大镜法:把透镜放在报纸的文字上,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凸透镜,不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凹透镜.
成实像法:把透镜靠近竖直的墙壁,能在墙壁上出现窗户倒立、缩小的像的是凸透镜,否则是凹透镜.
25.有水的透明水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能会聚太阳光,当干草或树叶等易燃物处于焦点处时容易着火,引起火灾.
【解析】
【详解】
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解答。
装水的透明水瓶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会聚作用,能将阳光会聚在焦点,使处于焦点的干草或树叶等着火,引起火灾.
26.眼球前后径变长,焦距变短(折光能力变大),使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故形成近视眼.
【详解】
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若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用眼过度或光线不好,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因此,儿童、青少年时期要特别注意用眼卫生,坚持做眼保健操.
【点睛】
眼球前后径变长,焦距变短(折光能力变大),使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故形成近视眼.
27.(1)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会聚光线 ;(3)左右也颠倒了,即完全相反; (4)上、下调节透镜的位置即可; (5)先向下调节透镜的位置,再向后移动投影仪;(6)前者是改变物距,后者是将屏幕调节在像的位置上。
【详解】
(1)投影仪是要将影像投在前方的屏幕上的,因此需要平面镜将射向上方的光线反射后射向前方。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螺纹透镜的作用是:将发光灯光的发出的向四面八方发散的光线会聚穿过透明胶片,之后通过上面的凸透镜成像。
(3)左右也颠倒了,是因为:成像的凸透镜是圆形的,与主光轴平行的光射向透镜后,经透镜会聚后会经过另一侧主光轴上的焦点,即:这些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中,主光轴上方的光线过透镜后,会斜向下射出;主光轴左侧的光线经过透镜后,会斜向右射出。依据此原理,凸透镜成像时,物体上方部分的像会成在屏幕的下方,物体左侧部分的像会成在屏幕的右方。所以,与物体相比,像的上下是颠倒的,左右也是颠倒的。
(4)在投影仪与屏幕位置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上下调节成像透镜的位置,改变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使屏幕恰好位于所成的像的位置,此时像是最清晰的。
(5)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变小时,像变大,像距也变大。因此,要想使投影仪成在屏幕上的像增大,应该将成像透镜向下移,减小该透镜与胶片的距离,即减小物距;像变小后,像距也变大了,为了使屏幕上的像清晰一些,还要使投影仪远离屏幕,让屏幕位于像的位置上。
(6)将凸透镜向下调节,是减小了物距;将投影仪远离屏幕,是将屏幕调节在像的位置上。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