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学案及练习):4.2.2《始得西山宴游记》(苏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学案及练习):4.2.2《始得西山宴游记》(苏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23 09:17:30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始得西山宴游记
[唐]柳宗元
甘泉中学 邱龙涛制作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柳宗元及永州八记
2.读清句读,疏通文意。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革新集团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本文就是被贬永州时所作。
《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的散文。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
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
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
志。
僇( ) 施施( )而行
斫( ) 榛( )莽
衽( ) 席 岈( ) 然洼然
茅茷( ) 惴 ( ) 栗( ) 颢 ( )气 攒( )蹙( )
引觞( ) 满酌 ( )   
若垤( ) 若穴
培( ) 塿 ( )
正音:


zhuó
zhēn
rèn
xiā
zhuì


hào
cuán

shāng
zhuó
dié
pǒu
lǒu
一段释疑: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相互枕着身子
这(代)
表修饰,地
每天
穷尽(动)

凡是
形态与其他的不同
未曾
常常
睡醒
更换
表顺接
认为

奇怪特别
表转折
遭贬谪
就,那么
翻译句子: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2)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4)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5)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我自从成了罪人,一直住在这个州,心里常恐惧战栗。
有空闲的时候,就外出慢慢地走走,随意地逛逛。
每天与同伴登上高山、进入幽深的林子,走到迂回曲折的溪谷尽头。
深泉怪石,不管它们在多远的地方,没有不去看看的。
到达以后就分开草坐下来,把壶中的酒全部倒出来,喝得大醉。
翻译句子:
(6)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7)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8)觉而起,起而归。
(9)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喝醉后就交替地相互枕着身子躺着,躺着躺着就坐起梦乡来。
心中有想去的地方,在梦中也同样前往。
我认为凡是这个州里形态奇特的山水,我都去过了,却不曾知道西山的奇怪特别。
睡醒了就起来,起来后就回家。
二段释疑: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因为
登高远望

指着西山
以….为异
于是
渡过
沿着
砍伐
走到…尽头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边的亭子上,眺望西山,才指着它认为奇异。于是吩咐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去丛生的草木,烧掉茂密的茅草,一直清除到高山之顶。
译文:





































西











































西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表修饰
表承接
几个
译文:
我们抓住山上的树木向上攀登,到了山上以后,两脚伸开坐在那里观赏景物,只见好几个州的土地都在我们坐的席子下面。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它们,西山周围群山
没有哪个
译文:
它们的地势有高有低,(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高的地方)像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口的小土丘, (低的地方)像小洞穴。看似尺寸之间的景物,实际上有千里之远,(这些景物)聚集紧缩在一起,没有哪个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云缭绕,连绵不断,外与天接,四处远望都是一样的景象。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嵝为类
译文
这样以后
特出
这样才认识到这座山是如此之特出,和小土丘不是一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
的样子
在一起
尽期

边沿,极限
(它)悠闲 的样子,与大自然之气在一起,而没有谁知道它的极限; (它)得意 的样子,与创造万物的神同游,而没有谁知道它的尽期。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译文:
拿来酒杯,把酒斟满,喝酒喝得神志委靡醉倒了,不知太阳已下山了。
斟满
趋,赴
苍然暮色,至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黄昏时青灰的天色



译文
那青灰的暮色,从远处来到山头,直到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们还不打算回去。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凝结
暗合
译文
我心思凝结,什么都不想,形体消释忘掉了自己,一切在夜色中与万物融合在一起。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

从此(时)
表停顿
这样我才明白从前未曾真正游玩过山水,真正的游赏山水是从这次开始的。
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这年是元和四年。
“始得”二字的含义及其贯串全文的作用
平日的游览,平淡无奇,索然无味,而西山景色新异,令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是作者第一次真正的游览,所以在题目上冠以“始得”二字。“始得”二字为全文的线索,有贯穿全文的作用。
讨论课文的内容与形式。
①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内容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
(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
第2段写游西山,通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
(“望西山,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游)
此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写初登西山时所见景致,暗示了西山的高峻。
第二层写府瞰众山之景,以众山之小反衬西山之高。
第三层远眺所见之景,又显示西山高耸云天的气势。
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应。)
讨论: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
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
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
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
之景
翻译句子:
(1)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我自从成了受刑被侮的人,住在这个永州常惊恐不安。
深青的夜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是不想回家。
心凝住了什么都不想了,形体散开不复存在了,与万物暗暗合成一体。
这之后才知道我自己从前还没有开始游览。
认真体会下面一段文字的修辞特点: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这一段文字运用了相同字首尾相接的顶针修辞方法。
这种修辞手法规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绵绵无穷,醉梦交织,颓唐郁结的心情,无以消解的表达效果。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苹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③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平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④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⑤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⑥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
欣赏品味
布置作业
1.柳宗元的山水诗文都流露出借游解忧的情绪,试找出有关诗文加以体会。
2.背诵全文。
(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迹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4)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高悬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魃街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
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强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此时他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学习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2、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流程:
流程一:导入
旅游是一种时尚,大家都喜欢,就是古人也十分崇尚,苏轼在赤壁“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今天,我们再来一起跟着柳宗元去游赏西山,看看是否也能有些意外的收获。
流程二:自主学习
1、 默读课文,将课下注释中的生字拼音注到文中。
2、 听录音,正确朗读课文。
划分朗读节奏: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娄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 作者在文中自称“僇人”,你知道作者的生平境况吗?
柳宗元(773~819)
13岁便能写出好文章。20岁的考中进土,31岁任见习监察御史。后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当时的永州地处偏远,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
柳宗元,字 ,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出生于京城长安,著名 家、 家,享年47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他几位是: 、 、 、 、 、 、 。
永州八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你还学过的此种文体的课文有:
4熟读课文
流程三:合作探究
1、 探究第一自然段背诵要领
提示:注意动词、修辞手法。
2、 用5分钟的时间背诵课文。
流程四:反馈小测
1、请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僇人    恒惴栗 施施而行
斫榛莽 焚茅茷 箕踞而遨
衽席     岈然洼然 若垤若穴
攒蹙累积 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
不与培塿为类 颢气 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   与万化冥合
2、《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是 朝的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山水游记 。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文章:、 、 和他的诗《江雪》。
3、指名背诵第一段。
流程五:布置作业
流程六:我的收获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二
学习目标:
积累重点实词的意义,正确翻译课文。
学习流程:
流程一:检查课文背诵
流程二:自主学习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
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
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
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流程三:合作探究
1、 各小组讨论疑难,整理最佳答案。
2、 理解第一段
(1) 概括本段段意:
(2) 本段中表明自己被贬后恐惧心理的句子是:
这句既表现出对贬谪流放的 之情,又引出下文的出游。
(3) 作者用以排解心中苦闷的方法是:
(4) 极言远游范围之广的句子是:
(5) 总结自己的漫游并引出下文的句子是:
流程四:精彩展示
老师分配各小组任务,指定同学到黑板上展示和讲解。
流程五:检测反馈
翻译句子
1、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2、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三
学习目标:
积累重点实词的意义,正确翻译课文。
学习流程:
流程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
流程二:自主学习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
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
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
与培娄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
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
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
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流程三:合作探究
各小组讨论疑难,整理最佳答案。
流程四:精彩展示
老师分配各小组任务,指定同学到黑板上展示和讲解。
流程五:检测反馈
翻译句子
①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②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③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④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
⑤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流程六:布置作业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四
学习目标:
理解第二段内容
学习流程:
流程一:检查第二段的背诵
流程二:自主学习
1、 概括本段的段意:
2、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3、 正面写西山怪特的句子是
4、 写宴游情形的句子是
5、写作者在大自然美景中的超然忘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是
6、 作者写西山之美,多从侧面落笔,以所见之 、 衬西山之高;以众山的 反衬西山雄峙特立之势。
7、 体现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8、作者并未将题目拟为《西山宴游记》,而是加了“始得”, “始得”是什么意思?作者此次游玩与以前的玩赏有何感触?
流程三:合作探究
各小组讨论疑难,整理最佳答案。
流程四:精彩展示
老师分配各小组任务,指定同学到黑板上展示和讲解。
流程五:拓展链接
四季皆可入诗:“ , ”悄然带来了春的气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尽情展现了夏的风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形象描绘了秋的浩荡;“ , ”巧妙渲染了冬的奇美。
流程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记忆重点实词意思。《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
⒈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点
⒉朗读课文,品析文章的语言艺术特点
⒊分析探讨,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来会见一位老朋友,柳宗元。之所以说是老朋友,是因为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一些作品。(学生说学过的柳宗元的作品:《江雪》《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与《始得西山宴游记》都写于作者被贬永州之时,同属“永州八记”,且《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之首。
解题:始得,刚发现。宴游,宴,安闲。
二、诵读积累
提示语:要会老朋友,不能见其人,只能通过细读其文才能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一)诵读,积累字词
⒈齐读课文(学生齐读,教师点评)
⒉刚才有些字音有些同学读错了,哪位同学来纠正一下?(学生纠正读音,教师补充)
附易错字音:僇人、施施、更、趣//茅茷、衽席、岈然、垤、攒蹙、培塿、引觞
除了以上读音外,还有一些重要词语的大家要注意:
穷回溪:极、尽。 披草而坐:拨开。
更相枕以卧:互相。 意有所极:至。
凡是州之山水:凡,凡是;是,这。 外与天际:交会。
引觞满酌:拿起。
⒊再读课文(巩固读音,熟悉课文,教师点评)
(二)诵读,品析技法
接下来我们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⒈朗读第一段,概括第一段大意:游众山。(学生朗读,并概括)
一个重要的修辞现象:顶真 大家一起诵读顶真句
从顶真句中,你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心境?——随性而为,但无意趣。
⒉朗读第二段,概括第二段大意:游西山。(学生朗读,并概括)
问:题为“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为什么写游众山?
——对比以突显西山的怪特。
又问:西山的怪特表现在哪几句?朗读之,说一说这几句分别写出了西山的什么特征
——①从“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可以看出西山之开阔。
②从“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可以看出西山的高竣。
本句补充释义:其高,岈然,若垤;其下,洼然,若穴。以此推断,岈然,当解释为山崖高耸的样子。
③从“萦青绕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可以看出西山的秀丽。
登上这样的高山,你会有什么样的心境?——心胸为之开阔,俗虑涤荡一空。
写作技法:衬托,以登西山所见之景来表现西山的怪特。
三、翻译
⒈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译文: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个州以来,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暇,就缓步行走,没目的地出游。
⒉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是从这时才开始的。
四、研读探讨
(一)你认为以上两个“游”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⒈第一个游是游众山,是“形游”,虽然游了很多地方,但作者的精神并没有得到放松。
理由如下:(从哪些句子,看出是“形游”?)
①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②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③觉而起,起而归。
⒉第二个游是游西山,是“神游”,在游西山时,惴栗之情得以排遣,精神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理由如下:(从哪些句子,看出是“形游”?)
①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②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③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小结:作者出游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解除郁于胸中的“惴栗”之情,游众山并没有让他达到这一目的,游西山时,作者的心情才得到自被贬永州以来的第一次放松,达到“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神游之妙境。作者也因此名其文曰“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西山?
提示: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而悟山之寂寞如己之寂寞,此时的敬亭山就如诗人的一位老朋友,诗人从敬亭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么柳宗元又从西山身上读出了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西山之特立恰是作者精神人格的写照,作者在西山这一自然景观中看到了自己傲然独立的人格,从而摆脱“惴栗”之情,与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明乎此,我们才算真正了解了这位老朋友。
五、结语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当一个人的精神屡受打击而惊惧不安时,或感到精神的苦闷时,可以到自然中去寻找精神的慰藉,到自然中去找回真正的自我。


板书:
始得西山宴游记

神游:与万化冥合

从自然中
得到慰藉
找回自我

形游:犹怀惴栗之情
始得西山宴游记 同步练习
  一、下列各句“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苍然暮色  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C.颓然就醉  D.岈然洼然
  二、解释下面字的含义。
  1.披草而坐 ( )
  2.意有所极 ( )
  3.外与天际 ( )
  4.箕踞而遨 ( )
  5.穷回溪  ( )
6.故为之文以志。( )
  三、填充题。
  1.第一段中描写作者游兴之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始游西山的过程的一个排比句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登高望远所看的景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西山宏阔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
   1. 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自己“恒惴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西山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展开描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B
二、⒈ 分开 ⒉ 到 ⒊ 接 ⒋ 游戏 ⒌ 穷尽 ⒍ 记
三、⒈ 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⒉ 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⒊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⒋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四、⒈ 是为了交代作者寄情山水的动机——聊以忘忧,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描述。⒉ 西山景物的特点是:怪特。作者写景主要写山峰高耸和气势博大,但他又没有直接写山的俊俏挺立,也没有直接写山气吐纳万物,而是从登高望远所见到的景物的渺小来衬托西山的高而怪特,从作者的主观感受虚写万千气象。用的是间接描写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