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学案及练习):3.2.2《今生今世的证据》(苏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学案及练习):3.2.2《今生今世的证据》(苏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23 09:17:30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浙江丽水学院附中 汤蓓蕾
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多家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作品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长篇小说《虚土》。
刘亮程的作品被称为“乡村哲学”,它的独特之处首先就在选材与众不同。作者经历了中国农村的世事沧桑,庄稼人,牲畜,田野,小麦和树林……在他的眼中化出化入,生死衰荣。作者笔下的农村是几十年前的过去的农村,距离今天时代比较远了,要联系一定的背景才能深刻地领会作者的用意。
刘亮程在《住多久才算是家》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自白:“我一直庆幸自己没有离开这个村庄,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白白耗费在另一片土地上;在我年轻的时候、年壮的时候,曾有许多诱惑让我险些远走他乡。但我留住了自己,我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是没让自己从这片天空下消失。”于是丰沃而贫困的土地就变成了感情,他的哲学。
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 林贤治
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我真是很惊讶作者是怎么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同时获得里对生命和语言如此深刻的体验。
    ——李锐
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净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 ——李陀
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那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才华。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是生命体大彻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 。 ——蒋子丹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
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1、文章的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证据是什么?
为什么作者视这些事物为证据?
一、思考问题,了解文章思路
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承载着家园情结和寻根意识。
2、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证明了什么?
3、没有了这些证据会怎样?
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证明了:
A、生命存在的痕迹 B、内心的生存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当找不到以往在故乡的生活证据时,一个人“内心的生存“就失去依凭,那么就会失去所谓的精神家园,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炼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许多事理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
二、思考问题,点评文章
朗读课文第一段,说说其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
(1)对这些证据的珍爱;(2)对当初自己不懂得这些证据的自责;(3)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
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本篇的关键词
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作者离开自己的村庄是恋恋不舍的,村里的一切东西已经和他成为默契的朋友,一切都变成有灵性的东西。作者为没有向他们告别而深深地遗憾,那时还不懂得这些东西可以作为过去生活的证据。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想念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经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着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的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连用七个设问句,自问自答,深刻表现了“我”对过去生活的怀恋,对世事变迁的感叹,对失去故乡这个精神家园的担忧,对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的无奈。
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村庄里的月亮是恒久明亮的,它可以照透一切东西。这里的一切,我太熟悉了,我从它们身上看见了贫困的童年,看见了乡村的往事。
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文章的意思又进一层。“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
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第七节中对土墙的回忆描述与后面对“大红公鸡”、“黑狗”、“那一缕夕阳”等的回忆有何不同?
对土墙的描述,是属于“外在的生存”,作者内心表面显得很冷静,是因为作者很清楚随着时间的流逝它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但内心还是有遗憾
后一段中的的回忆的事物,大红公鸡的叫唤、黑狗老死窝中、夕阳照射,包括自己曾经的童年,少年,青年,则是让作者曾经心灵振颤的事物,是作者内心生存的见证,如果这一切都消失,作者的心会陷入无边的虚无和空洞。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⑤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
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强调了一个人不能丢失“今生今世的证据”,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作者对同他一起生活过的事物很有感情,甚至把它们都看作是有灵性的事物了。试从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来体会。
作者在文中对草说道:“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对墙说道:“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对房子说道:“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
——这些句子都是作者的深情表白,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逝去的事物浓浓的深情。
作者语言朴素,不少地方甚至有点“拙”,但作者表述的角度比较新鲜,他把自己的村庄视为了人格化的精灵,狗、猫、驴、马、牛、乃至树木、麦子、鸣虫等,都被他赋予了人格化的涵义。狗也拥有历经沧桑的生命,狗的生命里,也浮现出人世间的陈事旧影。驴也好,人也好,永远需要一种无畏的反抗精神,人有时也要像驴那样卑微。当描述起那个村庄所有的事物的时候,刘亮程都平等地与之进行生命的对话。这种独特视角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领悟,阅读时要注意体会。
小结:
刘亮程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自己平淡的叙述中,有意无意间透出人世间的哲理和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期望着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如风中的院门那样,在一开一合地等待着你回家的步履。生命就像一场风,我们不知道刮过一个人的这场风什么时候停。刘亮程从破旧房顶的窟窿里,看到了昔日那贫困的童年。刘亮程的文字,俨然把自己生活了20多年的村庄,承载着生命的重大课题。读刘亮程的作品,我们要从那些凝重的文字里,领略到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作者的话:
故乡对于我,它不仅是出生地,还是一个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着想着,好像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种生存中,好像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那些东西太珍贵了。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用了那么漫长的岁月,去经历那么一点点东西,怎么忍心写出来,写出一句话都觉得心疼。我有时觉得自己是一个生活在时间之外的人,看着一个村庄、一代人一代人在流逝,我就站在时光之处看着他们。 (刘亮程《村庄的事情》)
故乡对中国汉民族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我们没有宗教,故乡便成为心灵最后的归宿。当我们老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回乡。叶落归根。懂得自己是一片叶子时,生命已经到了晚秋。年轻时你不会相信自己是一片叶子。你鸟儿一样远飞,云一样远游。你几乎忘掉故乡这棵大树。但死亡会让人想起最根本的东西。许多人都梦想死了以后埋回到故乡。一则是对故土最后的感激,人一生都在索取,只有死亡来临,才想到用自己的身体喂养故土。二则人在潜意识深层有“回去”的愿望。所谓轮回再生均以回去为前提。所有的宗教均针对死亡而建立。人们追随迷恋宗教是因为它给死亡安排了一个去处。一个人面对死亡太痛苦,确定一个信仰,一个“永生”的死亡方向,大家共同去面对它。这便是宗教的吸引力。我们汉民族没有宗教,死亡成了每个人单独面对的一件事情。这时候,故乡便是全部惟一的宗教。从古到今,回乡一直是中国人心灵史上的一大风景。
(刘亮程《对一个村庄的认识》)
课外拓展性阅读及作业
1、课外阅读刘亮程的散文,进一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精心构筑的精神氛围。
2、结合实际以“故乡”为话题写一篇随笔,可抒发思乡之情,也可写对故乡的思考。要有真情实感。《今生今世的证据》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观点。
2.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性化的表现手法。
[预习] 40分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20分)
打夯( ) 一缕( ) 瘸腿( ) 抹杀( ) 转弯抹角( )
抹布( ) 拆毁( ) 烟垢( ) 门框( ) 悄无声息( )
圈棚( ) 烙印( ) 省亲( ) 执拗( ) 迄今为止( )
粗糙( ) 恍惚( ) 咀嚼( ) 嘹亮( ) 舐犊情深( )
2、近义词辨析 (8分)
冲刷 领略 等待 沉寂
冲洗 领受 等候 沉默
3、在横线上填上适当内容(12分)
刘亮程,生于1962年,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_____________”。内容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________节,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是________节,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是_____节,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部分是________节,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
[巩固测评](6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 )(5分)
A浩渺 桎梏 皓月当空 明察秋毫 B澄澈 田塍 称心如意 游目骋怀
C嗜好 狭隘 苦心孤诣 浮粪四溢 D渗浸 觐见 噤若寒蝉 加官晋爵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5分)
A功夫 工夫 留恋 流连忘返 B苍茫 仓皇 苍海桑田 苍翠欲滴
C嘹亮 燎原 瞭望 潦草 D骨骸 弹劾 言简意赅 垓心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5分)
(1)即使墙皮全掉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______不到的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
(2)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_____的东西告别。
(3)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____ 得一干二尽。
A、冲刷 熟悉 脱落 B、冲洗 熟悉 脱落
C、冲洗 熟知 脱落 D、冲刷 熟知 脱离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5分)
A、世界很难再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B、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会事倍功半。
C、生命需要证据,当一个人的家园废失,那他所有回家的脚步都踏上了漫长的虚无之途,家园成了他一生魂牵梦萦而却无法回归的精神之所。
D、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5、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5分)
A、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不是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情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
B、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C、一只早年间日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公鸡,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
D、北京以56票申奥成功,翻阅上百年的申奥史册,我们至今还极其罕见在第二轮就取得高的得票率。
阅读、品味(25分)
6.作者在文中反复说“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作者反复说“我还不懂得”“我还不知道”,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说“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虚无之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回家的脚步踏上的是虚无之途?(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
8、“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我”知道土坑漫长的等待是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9、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10分)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后反思]
《今生今世的证据》学案参考答案
[预习] 1、略 2、略
3、刘亮程,生于1962年,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一个人的村庄》、《库车》。其中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内容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至三节,写的是曾经生活过的故乡事情是自己生命历程的证明;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节,写的是曾经的生活没有了见证;第三部分是七至八节,写的是故乡的改变及引发的思考;第四部分是第九节,写的是以“家园废失”结束全文,使全文笼罩在浓浓的伤感之中。
[巩固测评](60分)
1、D 2、B
3、A(“冲刷”是水流冲击,使土石等流失或剥蚀,“冲洗”是用水冲,使附着的东西去掉。前者是自然的水流,后者是人为的,从(1)句语境看,应用“冲刷”。“熟悉”是知道得很清楚,“熟知”是清楚地知道,前者强调了了解的状况,后者强调了了解,从语境看应用“熟悉”。“脱落”是附着的东西掉下来,“脱离”是离开某种环境和情况,从句意看应选“脱落”)
4、D (“忍无可忍”是再也忍受不下去了的意思,但它往往要作出某些反抗举动,这与句意不符)
5、A (B去掉“对”;C在“年间”后加“以”;D“罕见”与“极其”重复)
阅读、品味(25分)
6、(1)表达了作者对家园的思念之情。(2)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证据的珍爱之情。(3)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当初不懂得珍惜的自责之情。
7、(1)“虚无之途”的意思是没有生命证据的路途。(2)因为家园废失了,自己所有生命证据都不见了,没有谁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证明自己了,自己回家的脚步踏上的只 能是无法证明的路途。
8、是时间的流逝和土坑的荒芜和消失。
拓展练习
9、解析:这是一个散句,要把它变为排比句,首先就要对原句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然后把它组合成句式整齐的一组排比句。
  答案: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成为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成为完满的构图,一般人的灵感常只是霎时的喜悦。
附:练习
1.第四段“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在这一段中对以往的哪些东西会产生怀疑。(不超过35字)(5分)
答:
2.第六段“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谈谈你对“内心的生存”的理解。(3分)
答: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刻含义?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世俗的,又是精神的与超越的。
B.文章第二段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作者与草、土墙和房子的对话,既刻画出自己熟悉的环境的顽强生命力,又充分体现了自己对熟悉的生活的留恋。
C.本文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反复强调,当一个人的家乡变成了故乡,一切都面目全非的时候,我们不必太留恋过去,而是勇敢地向前走,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
D.这篇散文与许多乡思作品反复抒写思乡之情不同,它从一个人的迁徙写起,没有过多的抒情,而是把感情深藏在具体的故乡场景描写之中。
E.本文写人们“挖土打墙”,是为了说明,无论墙打得多么坚实,终究会有倒塌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摒弃奢华,返朴归真。
【练习参考答案】
1.地深处的大风、夜晚鸣叫的大鸟、黑寂的村巷、自己的大榆树、恒久明亮的月光,共五个要点,答对一点给1分。
2.“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人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因而人要有一个精神的故乡,这样精神就不会流浪。答到“精神生活”可给1分,能加以阐述给2分。
3.含义: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能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如果内心的证据也散失殆尽,那么人们只能在“虚无”中永无归期了。
作用:强调一个人不能丢失“今生今世的证据”,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4.AD(B项“刻画出自己熟悉的环境的顽强生命力”与文意不符。C项“我们不必太留恋过去,而要勇敢地向前走”在文中找不到依据。E项结论“所以我们要摒弃奢华,返朴归真”不正确。)追踪训练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炉灶(zào) 拆毁(huǐ) 烟垢(gòu)
    B.骨骸(hé) 瘸腿(qué) 渗浸(jìn)
    C.即使(jì) 抹泥巴(mǒ) 打夯(hāng)
    D.清脆(cèi) 门框(kuāng) 嘹亮(liáo)
  解析:B项中的骨骸(hé)应为(hái);C项中的即使(jì)应为(jí);D项中的清脆(cèi)应为(cuì),门框(kuāng)应为(kuàng)。
  答案: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具备  万事俱备  风声  谈笑风生
    B.求实  实事求是  世故  人情事故
    C.陈规  墨守成规  精心  漫不经心
    D.直接  直截了当  剧增  与日俱增
  解析:B项中的\'人情事故\'应为\'人情世故\'。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交楼标准与销售时的承诺无法兑现的问题则多数因为开发商在销售时的宣传广告过分夸大和美化了自己的项目。这样虽然可以使销售周期缩短,资金回收加快,但这种短期行为却为今后的交房酝酿了极大的风险隐患。因为,\'丑媳妇\'早晚是要见\'公婆\'的。
    B.谁再也不吊胃口了,因为那个靠帮派势力上台的党委书记被撤了职……
    C.青岛队主教练汤乐普根据这种情况,决定让这员新丁\'吃小灶\',先单练一周,然后再随队训练。
    D.别\'闯红灯\',这不仅是对我们党政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对于我们体育健儿来说,同样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使自己树立别\'闯红灯\'的意识。
  解析:B.吊胃口:用好吃的东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某种欲望或兴趣。A.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比喻不好的东西迟早要让人知道。C.吃小灶:比喻享受到特殊照顾。D.闯红灯:比喻超越现有的规则办事。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作为爱国诗人,闻一多的确是独特的,正是如此,朱自清对他的评价才显得如此具有洞察力。
    B.中国剪纸的题材有经史故事、神话、风俗人情……等等,真是包罗万象。C.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运动速度本身也在\'运动\'着,即变化着。
    D.太苦的笋难以入口,微苦则亦别有风味。如食苦瓜、苦菜、苦酒,并不嫌其味苦。
  解析:A项第二个逗号应为句号。B项省略号不能和\'等等\'连用,删去一个。D项第一个句号改为逗号。
  答案:C
  二、阅读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经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着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5.说一说加点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1)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
  (2)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
  解析:动词的运用最需要费一番脑筋的,作家往往力避俗语,力求使用最新鲜的动词,以求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回答问题时,要指出这样的动词写出了什么。
  答案:(1)\'捣\'字形象地写出了那个瘸腿男人追我时的跑步姿势。(2)\'渗浸\'一词写出月光浓如乳而且照的时间恒久。
  6.作者写了哪些乡村事物,根据这些描写说一说乡村的生活有哪些特征,
  解析:首先要逐一分层梳理作者所写的乡村事物,不要漏掉一个。村庄里虽有瘸腿的男人在追我,虽然风挺大,但作者并不是在表现其野蛮。而恰恰展现了村庄朴素的一面。阅读时要认真琢磨。
  答案:作者写了村庄的风、鸟、瘸腿男人、大榆树和月等一些事物,写出了村庄的素朴、纯净、天然、安详。
  7.文中的问句是反问句吗?它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解析:反问必须是无疑而问,而且参考答案就是问句中,设问句是自问自答。这里的问句是一种特殊疑问句,既不是反问也不是设问。
  答案:不是反问句,表现出作者在回忆往昔生活时一种难以肯定的心理状态,正说明过去的一切和现在有多么大的变化,这正说明需要有东西来证明。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不需要了,惟要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庭在隋未遭受重大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到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族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地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伟大的天才相遇。
  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⑤异国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的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⑥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愁、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即使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
  ⑦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昔日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裹的大地为游牧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成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了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⑧游侠使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
  8.作者在第一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李白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其缘由何在?
  解析:要善于从各段中找到关键句子,这一题是考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把握的。
  答案:李白是游侠诗人,把生命看作是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含有游牧民族的血液,具有西域骑士剽悍、洒脱的特性。
  9.第三段\'历史在此与伟大的天才相遇\',和第四段\'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两句中的\'此\'分别指什么?
  解析:代词的指代内容要从上下文中找。
  答案:前者--天才李白的横空出世;后者--包含异质的李白与开朗雍容的大唐相遇。
  10.第八段中的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该怎样理解?
  解析:关键词--双脚、诗笔、生动。
  答案:李白漫游大唐各地,发现并用诗歌播撒了各地的风情与美丽。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说李白是\'连死都是一首诗\',是说他醉酒落水而抱月长眠的生命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B.李白摒弃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他的诗都是剽悍、纯粹、猛烈的。
    C.作者认为,没有大唐,就没有包含异质的李白;没有李白,大唐王朝也很难变得开朗雍容。
    D.第七段\'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中的\'另一个方向\'指文化精神方面。
    E.从文章可以看出,李白一生表达出了平等、自由、青春、激情的生命夙愿。
  解析:B项,说得绝对了,李白有一些诗作并不是剽悍的。C项,有胡乱联系之嫌。
  答案:BC
追踪训练___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炉灶(zào) 拆毁(huǐ) 烟垢(gòu)
    B.骨骸(hé) 瘸腿(qué) 渗浸(jìn)
    C.即使(jì) 抹泥巴(mǒ) 打夯(hāng)
    D.清脆(cèi) 门框(kuāng) 嘹亮(liáo)
  解析:B项中的骨骸(hé)应为(hái);C项中的即使(jì)应为(jí);D项中的清脆(cèi)应为(cuì),门框(kuāng)应为(kuàng)。
  答案: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具备  万事俱备  风声  谈笑风生
    B.求实  实事求是  世故  人情事故
    C.陈规  墨守成规  精心  漫不经心
    D.直接  直截了当  剧增  与日俱增
  解析:B项中的\'人情事故\'应为\'人情世故\'。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交楼标准与销售时的承诺无法兑现的问题则多数因为开发商在销售时的宣传广告过分夸大和美化了自己的项目。这样虽然可以使销售周期缩短,资金回收加快,但这种短期行为却为今后的交房酝酿了极大的风险隐患。因为,\'丑媳妇\'早晚是要见\'公婆\'的。
    B.谁再也不吊胃口了,因为那个靠帮派势力上台的党委书记被撤了职……
    C.青岛队主教练汤乐普根据这种情况,决定让这员新丁\'吃小灶\',先单练一周,然后再随队训练。
    D.别\'闯红灯\',这不仅是对我们党政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对于我们体育健儿来说,同样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使自己树立别\'闯红灯\'的意识。
  解析:B.吊胃口:用好吃的东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某种欲望或兴趣。A.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比喻不好的东西迟早要让人知道。C.吃小灶:比喻享受到特殊照顾。D.闯红灯:比喻超越现有的规则办事。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作为爱国诗人,闻一多的确是独特的,正是如此,朱自清对他的评价才显得如此具有洞察力。
    B.中国剪纸的题材有经史故事、神话、风俗人情……等等,真是包罗万象。C.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运动速度本身也在\'运动\'着,即变化着。
    D.太苦的笋难以入口,微苦则亦别有风味。如食苦瓜、苦菜、苦酒,并不嫌其味苦。
  解析:A项第二个逗号应为句号。B项省略号不能和\'等等\'连用,删去一个。D项第一个句号改为逗号。
  答案:C《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观点。
2.掌握通过联系生活体验来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家是人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含意。
3.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点评,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在这种对家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正确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家园的内在含义,体验作者的感情。
2.找到文本与生活的最好的连结点,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来解决文章的重点难点,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问题设计】哪些同学原来的家在农村,而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已经随同父母搬到了镇上或者城里的新家的?有的话请举手。(估计有十几个学生举手)
追问:你们的老家还有亲人在生活吗?(有)你们逢年过节的还要“常回去看看”吗?(要)那么假如今天我们全班同学跟你回你老家玩,你会怎么给我们介绍你的老家?你将怎样来证明你确确实实在这里生活过呢?
【例举:1、我会把同学们带到还留存着我当年在上面涂鸦的老屋的墙壁处,指着告诉同学们,这是我画的。
2:我会把同学们带到我老家门前的那棵老树,指着告诉他们,当年我曾经和我的小伙伴们攀爬的乐事。
3:我会把同学们带到老家门前的那株种在泥地里的月季旁,挖出当年埋下的包着我胎发的那个塑料纸包,告诉同学们,这是我的胎发,不由他们不信吧?(众笑)……】
【导入课文】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很精彩,他们确能让我们相信那是他们生活过的老家,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都有证据!(齐声))证据!因为他们都找到了能证明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物质证据,是他们今生今世的证据。(板书课题)
二、文本研习过程
1、如果说,刚才同学们的陈述是我们“今生今世的证据”,那么,作者呢,什么是他今生今世的证据?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简要回答。
【提示:在第二节最后有一句“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中的“这些”暗示我们是指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故乡的那一段生活。
在《乡土情结》中曾有这样的话:故乡是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用作品里的话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证据啊”。】
2、他为什么要寻觅“今生今世证据”?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第三节)
(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追问:为什么“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这个问题指向第4段开头“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带领学生读这一节,想想他怀疑什么?
3、我们生活当中,你有没有寻找过过去生活的证据?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种寻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什么 学生具体谈谈他们自己在生命中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这种寻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怀旧。人喜欢怀旧。】
4、联系课文中第4段的描写和每个人自己的回忆来分析人为什么喜欢怀旧。
①学生齐读课文第4段;
②联系刚才学生们自己的回忆和课文中第4段的描写,看看人的回忆有一个什么共同点。然后以此为思考的切人点,来分析问题。
【明确:回忆的内容中有一个主人公“我”存在,每个人的回忆的内容中的主角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回忆都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忆。人是能够感知时间无情的动物,明知旧日时光的一去不返,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能够证明我们存在过的东西是物,那是我们人类经历和情感依附的唯一证明,所以人怀旧的实质就是人对自己过去生活和情感的留恋。为何故乡的明月是最亮的 为何故乡的山水是最美的 因为故乡是留有我们生活经历与情感的最多的地方。韩少功在《我心归去》中写道:“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故乡比任何旅游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正是因为那是我们生命经历过的,情感依附过的地方,所以我们始终念念不忘,而作为这些东西具象表现的物是我们直接抒情的对象。】
5、结合课文的描写回答,作者找到他的生命证据了吗
【这个问题是解读文本的第5,6节。先让学生读。】
【明确:这个问题可能在学生中形成两种答案:一、找到了。文中的证据为“如果没有它们,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二、没有找到。课文的证据有“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实际上,这是作者观点的层进式的表现——由一般意义上的家园过渡到精神的家园,开启了下文。要让学生在阅读分析中体会到这一点。】
6、没有了“今生今世的证据”,结果会怎样?(文本的第9节)
【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他的生命,他的历史也就成了一片虚空,他没有“根”,也就没有了寄托与归宿,没有了通向未来的方向,他的“回家”,只能是走向“虚无”。】
三、总结:
曾经的生活会需要证明
曾经的生活没有了见证
家园废失,人走向虚无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明显不同。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是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总之,刘亮程在追寻故乡对于人生的意义。
我们的肉体可以跟随时间身不由己地进入现代,而精神和心灵却有它自己的栖居年代。心灵总是落后的与古老的。现代生活只是一段躯体生活,当它成为“过去”时,心灵才可能缓缓地到达这里。【以上内容为为第一课时】
四、学生评点:留下生命阅读的证据
【点评示例】
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炼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文章开篇实际是站在今天对昨天的假设。)
②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是本篇的关键词。)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④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文章的意思又进一层。“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⑤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五、结束语:
学习了本篇课文,我们理解到,“故乡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某个处所,它跟经度纬度无关,跟土地肥瘠无关,跟贫富无关,它只跟人的心灵相关,是远离之后难于割舍的眷恋,是五步一回头的伤感,是对韶华不再生命流逝的慨叹,是追怀往事的怅惘。——情感意义;故乡只跟人的精神相关,它是一个人的根,是心灵的寄寓之所,是精神的栖居之地。——哲学意义”
所以,刘亮程告诉我们,“人确实无法选择生活,却可以选择记忆……已经消逝的人、事和物,我们可以凭借记忆把它们重新唤回,用文字符号向它们招魂,把它们从过去的时光中带回到眼前,变为活生生的、当下的存在,重新建构我们与这些人、事和物的关系。”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今生今世的证据!
六、【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 )
A浩渺 桎梏 皓月当空 明察秋毫 B澄澈 田塍 称心如意 游目骋怀
C嗜好 狭隘 苦心孤诣 浮粪四溢 D渗浸 觐见 噤若寒蝉 加官晋爵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即使墙皮全掉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______不到的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
(2)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_____的东西告别。
(3)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____ 得一干二尽。
A、冲刷 熟悉 脱落 B、冲洗 熟悉 脱落
C、冲洗 熟知 脱落 D、冲刷 熟知 脱离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世界很难再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B、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会事倍功半。
C、生命需要证据,当一个人的家园废失,那他所有回家的脚步都踏上了漫长的虚无之途,家园成了他一生魂牵梦萦而却无法回归的精神之所。
D、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不是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情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
B、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C、一只早年间日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公鸡,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
D、北京以56票申奥成功,翻阅上百年的申奥史册,我们至今还极其罕见在第二轮就取得高的得票率。
5.作者在文中反复说“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作者反复说“我还不懂得”“我还不知道”,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说“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虚无之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回家的脚步踏上的是虚无之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
7、“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我”知道土坑漫长的等待是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布置作业。(略)
【参考答案】
1、D 2、A(“冲刷”是水流冲击,使土石等流失或剥蚀,“冲洗”是用水冲,使附着的东西去掉。前者是自然的水流,后者是人为的,从(1)句语境看,应用“冲刷”。“熟悉”是知道得很清楚,“熟知”是清楚地知道,前者强调了了解的状况,后者强调了了解,从语境看应用“熟悉”。“脱落”是附着的东西掉下来,“脱离”是离开某种环境和情况,从句意看应选“脱落”)
3、D (“忍无可忍”是再也忍受不下去了的意思,但它往往要作出某些反抗举动,这与句意不符)
4、A (B去掉“对”;C在“年间”后加“以”;D“罕见”与“极其”重复)
5、(1)表达了作者对家园的思念之情。(2)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证据的珍爱之情。(3)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当初不懂得珍惜的自责之情。
6、(1)“虚无之途”的意思是没有生命证据的路途。(2)因为家园废失了,自己所有生命证据都不见了,没有谁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证明自己了,自己回家的脚步踏上的只 能是无法证明的路途。
7、是时间的流逝和土坑的荒芜和消失。
8、解析:这是一个散句,要把它变为排比句,首先就要对原句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然后把它组合成句式整齐的一组排比句。
  答案: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成为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成为完满的构图,一般人的灵感常只是霎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