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学案及练习):3.2.1《前方》(苏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学案及练习):3.2.1《前方》(苏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23 09:17:30

文档简介

《前方》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迂徙( ) (2)戈壁( ) (3)按捺( ) (4)呐喊( )
(5)憔悴( )( ) (6)颠簸() (7)抛锚( ) (8)崔颢( )
2.解释下列词语。
(1)迁徙:
(2)荒原:
(3)戈壁:
(4)寂灭:
(5)视野:
(6)诱惑:
3.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即“文眼”)。
4.本文是一篇“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 和 构成的。这种新的文体具有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 和 。本文第1段就充分体现了“摄影散文’’的特点,请就此稍作解析: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5.下面各组词语的释义和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徙(xǐ):迁移。 如痴(chī)如醉:人的精神状态不正常,神思恍惚。
B.按杀(nài):抑制。 戈(gē)壁滩:指沙漠地区。
C.诱(xiù)惑:吸引,招引。一路风尘(chéng):指整个旅途中劳累。
D.扔(yǐ)或:可是或者。 劳顿(dùn):劳累。
6.“他南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是受着家的压迫”一句中加粗的“或”和“和”字,在表意方面的作用啬什么区别 。
7.这几段文字围绕“ ”一句进行叙述和阐析的。
8.这几段文字从四个方面讨论了“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的原凼,这四个方面的原因是:
(1)
(2)[
(3)
(4)
9.将下面的一段文字补充完整,要求所填内容围绕冰的作用、合乎人物的身份并上下连贯。
天暖了,冰河化冻了。一块块浮冰拥挤着顺流而下,它们没有具体的形状,更无所谓数量的多少。只是一块块在水面上漂浮着,像一团洁白的泡沫。
一个站在岸边的男孩儿说:
一个老农说:
艺术家眯起眼睛望着浮冰说:
10.将下面这条简讯改为一句话消息。(15字以内)
简讯 我们国家继一亿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和“三北”“长江中上游”“治海”“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及全国治沙工程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后.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大型生态建设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将全面启动。加速太行山绿化,能改善太行山区生态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对华北和京津地区的建设,意义重大。
一句话消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题目。
流浪与回归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要告诉人们的,恐怕是说爱情像“城堡”,外面的想进去,进去的想出来。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寓言”。其实,推而广之,我们对于许多事物的态度,大抵破口止匕。
有一首歌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对于困守一隅的人来说,这句歌词的魅力太大了, ① 人们往往不大清楚外面世界的真情。凭着想象绘出许多精彩的色块,常常羡慕那些流浪者的生活,心里总有一个“出去”的念头。② 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自然要生出厌倦的情绪。
他们在心底自语:既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何不出去走走看,也不枉一世的时光。于是,有从婚姻的城堡纷纷走出去的,有从熟悉的故土纷纷走出去的,有从乏味的工作中纷纷走出去的,甚至有从生命这头走向了死亡……人们态度坚定,义无反顾,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我想,这是人类的一个大悲剧,一种深刻的厌倦情绪无从排遣的必然结果一一人类的大迁徙,大流浪。
一个人,当他对身边的一切深感厌倦无聊时,生命也就失去了光彩,意义和价值荡然无存。改变生活困顿的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冒险”。而“流浪”正是“冒险”的具体行动。我们知道的许多大冒险家,往往是流浪者。分析他们的行为,固然可以找出不少对社会有意义的因素,但根本点都是为了摆脱生命的厌倦情绪。 ③
我们看到了很多行色匆匆的流浪者,也看到了很多面色憔悴的心灵的流浪者。
那么,流派者的情形如何呢
又有一首歌唱道:“我想有个家。”
这个“家”不是日常概念的字,它的涵盖面很大,是所有流浪者想回来的一个托词,一个沉甸甸的恋旧“回归”, ④ 但是,在经历了许多陌生和新奇之后,兴奋消失了,深感脚跑累了,骨架松弛了,心灵劳累了,厌倦情绪再度油然而生。于是,久存于心底总不敢窥顾的一个铭心刻骨的词冒出来了一一“家”。心头一惊。原来,无论走到哪里也找不到可依恋的归宿,只是随便走了走,看了看;原来,我们只是世间的一个匆匆过客!“我想有个家”,这句低沉而嘹亮的呼唤从遥远的地方传来,震撼着流浪者的心魂。回去吧,我从哪里来,便回哪里去。对从前嫌弃厌倦的一切又生出一种巨大的亲切感,土也可亲,城也可恋,人也可爱,梦里总是从前的人和物。“回去”又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想头,并构思着一步步具体化的行动。最后,终于“回来”了。
出去叉回来,回来又出去。
人生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和“我想有个家”。这两首歌为什么使我们百听不厌 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心底和骨头里与生俱来地存着一个信念一一流浪与回归。
11.第1段说“我们对于许多事物的态度,大抵如此”。
(1)“此”指代什么 (不超过14个字)
(2)为什么说“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寓言”’ (不超过30个字)
12.分别写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和“我想有个家”这两首歌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答:(1)“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2)“我想有个家”
13.“行色匆匆的流浪者’’和“面色憔悴的心灵的流浪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答:(1)相同点: 。
(2)不同点:“行色匆匆的流浪者” ,而“面色憔悴的心灵的流浪者” 。(前者不超过8个字,后者不超过20个字)
14.“外面的世界确实很精彩,充满新奇,有新的朋友,新的山水,新的生活,魅力无穷。”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复原于哪个位置 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5.下列各项内容中,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两项是( )
A.“心灵流浪者”指常想着“流浪”,但未能实现的人。
B.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世间的匆匆过客,因为人是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家”的。
C.在人们的心目中,“流浪”与“回归”是一对矛盾的存在。
D.产生“回忆”的心情,是因为对从前的一切又生出了一种亲切感。
E.“出去又回来,回来又出去”含有不安于现状的消极因素,是不值得肯定的。
【参考答案】
1.(1)xǐ(2)gē (3)nà (4)nà (5)qiá0 cuì (6)bǒ (7)má0 (8)hà0
2.(1)迁移 (2)荒凉的原野 (3)泛指沙漠地区 (4)沉寂灭绝,也指死亡 (5)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 (6)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3、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4.摄影 文字 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 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的自由 第1段从摄影画面起笔,但并没有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摹,而是马上展开了联想——“他们正在路上”,图中的人们正在离家或曾经离家,从而引出下文。
5、A(B“捺”应读“nà。c.“诱”应读yòu,“尘,,应读chén。D.“抑”应读yì;“抑或”,或是,还是)
6.“或”字表示选择,指“心”和“身”中同时有一个“受家的压迫”;“和“字表示兼有,指“心’’和‘‘身’’二者同时“受家的压迫”。
7、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8.(1)人类的祖先一直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人有离家远行的习性; (2)外面的世界时时在诱惑着人们,人在外面的世界中会获得生命的满足; (3)由于种种原因,由于外在的压迫,人不得不离家;(4)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
9.示例:(男孩)瞧那冰,要能吃就好了,它多么洁白啊!(老农)那东西可吃不得,吃了会肚子痛的,它只能用来浇地。(艺术家)它们的价值可不仅仅是浇地。它们可以做成精美的冰雕,其艺术价值又岂是几担粮食可比。(每人的话要求合乎人物的身份,并且对上一人的话作出回应或评价)
10.太行山绿化工程将全面启动。
11.(1)外面的想进去,进去的想出来。 (2)通过一个爱情故事,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故事’’或‘‘借助……故事…‘用……故事”不可缺;“普遍意义”不可缺)
12.(1)人们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生出厌倦的思绪。 (2)在经历了许多陌生和新奇之后,兴奋消失了,厌倦情绪再度油然而生。
13.(1)对身边的一切深感厌倦无聊,感觉生命失去了光彩,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荡然无存。 (2)已走出原有的环境 对外面的环境还只停留在心向往之的阶段
14.D
15.B E《前方》导学案
【使用说明】
1.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内容。
2.规范书写,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
2、通过这学习这篇课文,对摄影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3、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掌握作者“反弹琵琶”的写作手法。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主要学术性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继2001年《红瓦》入选韩国中央日报网站“10本好书”之后,《红瓦》的第九章又被韩国“语文教师协会”编入“全国高中通用教材”。曹文轩频繁地参加中国作协的各种会议,出任多个征文大赛的评委,并将他的作家同行张洁、贾平凹等人请到北大,与学生“面对面”。他在课堂上用典雅、诗性的语言讲授小说理论,他主持的“文学半月谈”,深入研究各种文学现象与流派,来自日本、韩国、香港的留学生,连同进修、访学者,他指导的“硕博队伍”达二十人之多。
一位来自湖南怀化的中年教师,听了他的学术报告《重读普鲁斯特》,第二天在中文系的座谈会上发言:“听了曹老师的课,我已不虚此行。”
2、题材介绍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成为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本文的中的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二、自主学习。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迁徙 袭击 檄文 畏葸不前 B.憔悴 国粹 荟萃 唾手可得
C.颠簸 船舶 糟粕 居心叵测 D.敦煌 彷徨 蝗灾 惶惑不安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精彩 彩排 神彩 丰采 B.振动 振荡 振撼 震惊
C.急燥 害臊 噪音 躁热 D.悼念 泥淖 宽绰 掉队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几年前,我们在公交车上相识;今天,我们又在火车上萍水相逢。
B.公路被护栏剖成两条河,车辆在各自的河道上奔驰,川流不息。
C.车上的人有高的,有矮的,良莠不齐。
D.老师这几年对同学们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大家都很感动。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美洲荒原或非洲荒原上的动物不时遭到猛兽的追捕与袭击,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
B.他的作文文辞优美,感情真挚,不时闪烁着新颖深刻的观点,往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C.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D.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中的《前方》,作者是北大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导、中国现代学者曹文轩之手。
5.下列诗句、题目、作者、年代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杜甫---唐
B.不忍登高望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八声甘州》---柳宗元---唐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李白---唐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唐
三、合作探究
1、人为什么会离家(3-7 节)?
2、如何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3、人类精神状况中的三重悲剧是什么(11节)?

4、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5、为什么要描述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

6、如果说思乡之情这是一种悲伤,使人欲哭无泪甚至潸然泪下,那么人生更大的非剧还在后面。是什么呢?
7、因为人们的离家远行,产生了“路”“车”“船”。思考,与先前相比,人类的离家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8段)
8、为什么人类总要离家,总要赶路?(9段)
9、人类的命运是什么?(10段)
10、人生苦旅苦在何处?
11、因为各种原因的离家最终的追求是什么?
四、展示点评,解答疑惑。
五、当堂检测
(一)、阅读曹文轩的《前方》(文见教材),完成1-4题。
1、文章倒数第三段“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句中的“实质”能否去掉?为什么?
2、阅读倒数第二段,分点阐述人的悲剧性实质。
3、试分析文中“家”“前方”“路”“旅途”等词的内涵,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侧重于离家的角度立意,由离家写到人类的精神境遇,表达了作者对家园、故土的深层思考。
B.作者从“游子”的角度抒发了内心深处对家园和故土的眷恋之情,因而具有感人的力量。
C.作者在文中引用了不少中国古代诗歌,其意在表明人总是“时时刻刻惦记着”自己的家和家乡以及“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D.本文以叙述、议论为主,语言含义丰富深刻,所表达的感情深沉而含蓄。
E.本文紧扣生我养我的家园和故土来抒写自己对家园的情感,表达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二)、阅读唐书颖的《家园如梦》,完成5-7题。
它不能改变日子的快慢进程,却把岁月凝聚成影集;它似乎只是一种礼仪,却让生活流淌着淡淡的温情。当我们和家被时空相隔时。
  人生的各个路口,感情至纯至真时,也许就是与亲友离别的那一刻了。时间和空间在那一瞬、那一站显示出跳跃前的热烈和沉郁。我常想,那古之长亭,今之站台、码头、机坪有知有觉的话,能承负起亲情、友情、恋情诸多的离愁别绪、远思长情吗?当秋雨缠绵时,当暮雪飘洒时,当晨风微拂时,当星云游移时,汽笛响了,那个温暖的天堂——家正一尺一寸地作着位移。
  许多人一别永难相逢,于是那个有形的家便成了永恒的伤痕,勾勒出斑驳记忆。许多人又会久别重逢,于是家便凝聚起了双倍的柔情。
  每当想起那些含泪微笑,挥手跟跑的人们,总觉得心头有什么被搅起。从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不知家在何方,到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不知家在何时;从荆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从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家就成了思念和牵挂开始的地方,梦想和希望也从此起航。
  在那里有“衣带渐宽,为伊憔悴”的等待。在那里有“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的守望。在那里有“此行须珍重,不比阿娘边”的叮咛。在那里有“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的壮志。在那里有太多的情节……
  又一个春节将至,返乡的人群如蚂蚁般来回穿梭。我知道他们的目的地只有一个——家园。我也知道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是如此地让人魂牵梦绕;我知道那熟悉的乡音、那可口的饭菜是如此地让人牵念挂记。于是乎有了“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的偏执;有了“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的惆怅。
  现如今,亲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不再为时空所阻隔。但每当我放下电话,擦干泪水;每当我接到家信,一目数行;我的思绪就被拉得很长很长。我不只是想听听声音,我也不只是想看看影像,我想亲手触摸父母那曾经熟悉而日渐淡忘的脸;品呷那随处可见却又难以寻觅的家乡菜。我想念家园;更想念家园里我那含莘茹苦的母亲和身挑重担、思儿念女的父亲。
  在儿时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了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个角落。
  家园是一件厚实的袄,温暖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家园是一把恒新的伞,为风雨兼程的游子撑起无雨的星空;家园是一双不破的鞋,托起代代英才,同铸美好未来!
5.请你说说你对“我将自己攀援成了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个角落”这句话的理解。
6.联系全文内容,简要解释文章末段连用的几个比喻所蕴涵的意思。
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可分四层:第一层总写。第二层从与亲友离别和与亲友相逢两个角度阐述家的内涵。第三层联系自身实际,表现对家园的思念。最后用排比句说明家园在人生路上的作用。
B.第四段运用引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勾画了有形的家成了永恒伤痕的画面。
C.作者以不断涌动的激情,运用博喻连贯全文,使对家园的牵挂和思考一气呵成。
D.文章在写怀念家园亲人的同时,也多少流露出对仍处于贫穷落后的家乡的无限感慨和无奈。
E.文章质朴而动情,在冷静的叙述中,可以触摸到作者怦然的心跳,感受到激情的奔腾。《前方》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同学们,前方是一个诗意的名词,它有梦幻般的色彩召唤我们,它有绚丽多姿的世界等候我们;它引领我们离开家园,奋然前行,它鼓舞我们实践人生,寻找精神的家园。这节课我们一起研讨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而写的摄影散文,它由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发。所谓摄影散文就是对摄影作品作一番解读、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写成的散文。
二、分析课文:
1、师:文本共12节,由摄影切入,然后生发思考,最后回归画面。首先一起读第一节,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切入画面的?
生1:猜测画面人物的行动目的,可能是归家或远行。
生2:作者想归纳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他们正在路上。便于下文由“路”展开议论。
师:同学们说得好,作者用语简洁,生动,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人在路上。这样便于由路生发议论。
2、师:全文重心在作者由画面生发的思考上,课前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要求找出提纲挈领的句子,哪位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见解?
生1:第二节“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第九节开头“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第十节“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加以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生2:还有第十一节写到的“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支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师:句子较长,暂归纳为“人的悲剧性实质”吧。
生3:我认为第九节“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不是关键句,因为这是作者的推论,这从上文可以看出,人因为“前方”的呼唤,迫不及待地离家,于是便有了路,那么,路有何作用?第九节的这句话,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它不是核心的观点之一。
师:你说得很好,肯动脑子思考。我们是不是归纳出这样三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
3、为什么会生发这些思考呢?下面我们研讨这三个问题。老师读一下课文2—7节内容,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罗列了哪些原因说明人的离家?
生1:“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
师:不要只读书,要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读的这番话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是……
生1:外界的诱惑。
师:还有哪些?
生1:“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被逼无奈而使人们离家。
生2:“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我认为这里的“前方”是“理想”的代名词,人们离家是因为“理想的召唤”。还有第三节说到“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第四节“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这些告诉我们人们离家是出于本能的习性。
师:这两位同学发言很精彩,道出了作者分析的原因,那就是:迁徙的习性;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理想的召唤。
4、为了表达出这种离家欲望的强烈,作者使用了“克制不住”一词,文中这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呢?同学们把在这方面写得好的地方找出来点评一下,好吗?
生1:第三节中以人们在电视上看见的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类比人类祖先的迁徙,“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写出了场面是何等之大。
生2:第五节中“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把人为什么会离家的内心世界揭示得生动、形象。
生3:第七节“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使“前方”像水中月,雾中花,产生一种朦胧美,诱惑人去探求。
师:同学们评得很好,作者意在告诉人们:离家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内心需求,有一首歌唱得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困守一隅的人来说,外面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他们凭着想象描绘外部世界的精彩色块,心中总有“出去”的念头,而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前方的不确定性,又令他们紧张,新奇,激动,欢喜,于是有了离家之举,这种离家就像一首朦胧诗一样染上了浓郁的浪漫色彩。
5、因为前方的召唤,于是人们便离家——行在路上,可登上征程,迎接他的是一场苦旅,这是为何呢?请一位同学读文章第十节思考。
①路途上的苦不堪言体现在什么地方?
生1:“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受着皮肉之苦”。
生2:“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的所有惶惑与茫然”。
生3:以钱钟书《围城》与丰子恺散文中的例子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写出来。
②师:为什么有的人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中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场苦旅?是从什么角度观照的?
生:抽象为人生旅途观照的。说他是一场苦旅是从心里疲惫说的。
③师:作者写到:“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说明什么问题?
生:说明境遇舒适,但心情并不快乐,一样是一场精神苦旅。
师:说得好,抽象为人生之路看,人生实质上一场精神苦旅。
6、师:为什么人生的旅途不分彼此,都是精神苦旅者?作者是怎样思考这一问题的,同学们注意一下上下文,把它找出来。
生:“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师:路升华为人生之路,这里的“目的地”象征什么?
生:理想、归宿。
师: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却包含怎样深刻的含义?
生1:人生总是在不断地探索,总是不能满足现状,因而永远到达理想的彼岸。
生2:人生旅途之所以是一场苦旅,是因为理想难以实现,精神难有归宿。
7、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生确是一种悲剧,可作者的发见远比我们深刻得多,让我们齐读11节,人的悲剧性实质还包括哪些?从书中找出来,注意标志性语言。
生1: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生2: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师:三句具体内涵是什么?
生1:人在外流浪又时刻惦记家乡,说明为情所困,这就是所谓乡愁;
生2:无法还家,说明永在外流浪,无法找到一生的归宿;
生3:“还了家”为什么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呢?说明人即使在实实在在的家,心中还有一个理想中的家,这个家就是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
师:连起来告诉我们这样的悲剧性实质:人在外流浪,总在惦念家园,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揭示了人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
8、为了形象认识这一点,请同学们看作家是如何解读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
生:崔所念想的那个家并不是遮风挡雨的那个实在的家,而是由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
师:是啊,崔颢家在开封,离黄鹤楼不远,又不是没有盘缠,为何不回去?看来,他登楼呼唤的是能给他带来精神安慰的栖身之所。无独有偶,孙犁在散文《老家》中也有此感慨,他说,自己越来越思念家乡,越来越尊重家乡,却不愿再回去了,回家乡去住,是不可能的了。一是家园已经没有亲人,二是村中和自己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孙犁对老家的心理是复杂的,矛盾的。他已明白的认识到,即使回了家,心灵仍旧在漂泊,没有归属感。
9、师:前面强调“人有不可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里却说归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生1、离家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归家也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表面上两者是不一样的,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
生2、人离开家总想回到家,而回到家却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所以又想离家,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离家、归家的循环中过来的。
生3、我认为人最终还要有归属,人们总想找到精神的归宿,归家是永恒的追求。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前方》表面上是写离家,实质着眼于归家,不过,作者所说的故园之恋与一般意义上的回家乡有什么不同?
生:人对家园的眷恋与寻求,实质是对自身心灵的关怀,是追寻精神家园!
10、师总结: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人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地,更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可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11、 师:文章读到这,我们是不是忽然发现作品由开始的轰轰烈烈,转入到深沉、厚重的悲悯之中,那么,作家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视人生为畏途,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呢?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生1:作者揭示的是人生存的真实境遇,目的是启人深思,更好地走好人生之路;
生2:这种悲剧本身具有积极意义,人因为不知足,才有追求、有理想,才永不满足,要离家向前方,这是人类进步、发展、壮大的前提。
师:大家说得对!有位名人说过:“美丽的心灵是不断痛苦而充满追求的。”人生有痛苦并不可怕,痛苦有时不可避免,是人向上必然的伴随品!这使我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宙斯罚他一次次把滚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顶,西西弗斯在这日复一日的悲壮宿命中获得挑战荒谬、战胜庸常的成就感,同样,人在离家,探求的过程中有了精神追求,你的人生就与众不同!所以,作者揭示的悲剧性意义不是悲惨,不是悲壮,而是崇高!为了崇高,屈原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崇高,海伦.凯勒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也要为人们送去祝福”;为了崇高,巴金一生真言,光明磊落,用跨越百年的赤诚,诠释了他一生惟一的心愿:“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12、师:同学们,离家是美丽的,人生之路是艰辛的,归家是幸福的,尽管四野茫茫,八面空空,但我们不能停止前行的脚步,只要痛苦着你的痛苦,就会幸福着你的幸福,为了精神的故乡,让我们一起向快乐出发!
13、附:板书
前方
曹文轩
前方召唤 ————行在路上————人生之路 ————精神苦旅
追寻精神的家园
离家—————————————归家
遥遥无及的悲剧
14、教后感
美文应有美的追求,对散文教学,我向来重视以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以美的感悟引导学生,美的情操熏陶学生。《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这是一种新兴文体,由画面生发联想,我抓住这一点,剖析文本结构,围绕核心句进行教学,深入思考作者那样阐述的因由,逐层深入,弄清之间的关系,具体做法是:
①弄懂几个关键句的含义,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了解文本的主旨;
②纳入本单元主题“月是故乡明”,和学生一起分析本文的回故乡有何特殊内涵,从一个不同角度了解人回归的还有另一个层面,那就是:人更需求的是精神的回归,作者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
③文本“路”、“前方”、“家”都有多重含义,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它们在不同语境中意义,从具象走向抽象,深入解读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些句子理解的难度相当大,我则启发学生联系生生活,以形象的例子来理解作者包孕人生哲理思考的话;
④有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跨过去相当难,我反复阐述,把问题交给大家讨论,如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揭示人生的悲剧性实质的问题,我设计成“是不是暗示我们人生没有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把问题难度降低,同学们在热烈的讨论中自然深入到文本中,同时思想上也得到了教育。筛选信息、关键词理解、分条概括、文意阐发一步步走来,使教学逐渐推到高潮,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新的教材,要求我们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如何上,我们都在摸索这个问题,我尽力以《前方》为例实践之,教学中我重视以学生为主体,教者点拨、引导,用语力求精辟、优美、富于启发性,我还引进评点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讨论、自主得出结论;我还重视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与培养人文性的结合,既教会他们学习,也教会他们思考人生,学会哲理思辨,这样,有知识的辐射又照亮学生的精神。(共18张PPT)
前方
曹文轩
一、整体感知:
全文重心在作者由画面生发的思考上,快速浏览课文看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核心的观点?
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2.人生的实质:苦旅;
悲剧性。
注:作者的观点与态度往往隐含在独立成段的句子、段首句与段末句中。
二、文本研读:
1、快速研读2—7小节,思考:作者认为人们离家的原因有哪些?
1.迁徙的习性;
2.外界的诱惑;
3.出于无奈;
4.理想的召唤。
离家,流浪是人的本性,是人的内心的需求。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漂泊在异乡的路上。
游侠诗人李白一生都在旅行,努力使自己处于“置身异乡”的体验之中,成了一个永不停步的流浪者;奇女子三毛,走遍千山万水,一生经历的是一条曲曲折折充满神奇色彩的路;还有作家艾芜在不能行走,已经接近生命终点时,内心仍在呐喊“妈妈,我还要去远行”。没有比远行更消魂的了。
2、阅读第10节思考:
(1)为什么有的人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中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场苦旅?是从什么角度观照的?
抽象为人生之路看,不论你的生活境遇如何,内心都是疲惫的,精神都是痛苦的,人生实质上是一场精神苦旅,我们都是精神的苦旅者。
注:语段中的尾句概括或总结上文,留下让读者思索的余地,或集中抒情。这类句子是对文章主旨和情感的集中体现。
3、人生的旅途不分彼此,都是精神的苦旅者,作者是怎样思考这个问题的?
齐读11节,找出这种悲剧性的实质。
(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也不能到达目的地
(2)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3)人无法还家
(4)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人离开家园在外流浪,总会惦念家乡,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 揭示了人的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
离家—想家; 无法还家; 还家—无家
孙犁在散文《老家》中也有这种感慨,他说:
我越来越思念家乡,越来越尊重家乡……却不愿再回去了,回家乡去住,是不可能的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自己认识的老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三、讨论交流:
前面强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里却说归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前方召唤
行在路上
人生之路
精神苦旅
离家
追寻精神的家园
归家
(实质)
离家和归家都是人内心的一种愿望——寻求精神的寄托。但是人对理想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可能实现所有的理想,人们只有不断走向前方,前方才是永远的精神栖息地。因此注定了人生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
  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四、全文总结
四、 主题深化:
人生是一场苦旅,是一种没有结局的悲剧。我们是不是就要视人生为畏途,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呢?
 美丽的心灵是不断痛苦而充满追求的。
 人生的痛苦并不可怕,它正是人生向上必然的伴随品!人在离家,探求的过程中有了精神的追求,正是人的永不满足,才有了追求、理想,才不断走向前方,这是人类进步、发展、壮大的前提。所以,作者揭示的悲剧性意义不是悲惨,不是悲壮,而是崇高!
离家是美丽的,人生之路是艰辛的,归家是幸福的,尽管四野茫茫,八面空空,但我们不能停止前行的脚步,只要痛苦着你的痛苦,就会幸福着你的幸福,为了精神的故乡,让我们一起向快乐出发!
曹文轩: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它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成为呆板的文字解说,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阅读问题:一、结合全文思考人类离家的原因有哪些?
二、文中作者是如何理解“家”的概念? 阅读目标:读懂作者 读出自己
文中出现的一些双关词语:
“家” “路” “流浪” “旅途”
如何理解题目“前方”?
“前方”在文中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是理想的召唤。
读懂作者:
“苦旅”
人的悲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11段)
作者认为前方等待人们的是怎样的路(10段)?
离家-想家;无法还家;还家-无家
深意理解:“人无法还家”
“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读第9段,品味富有哲理性语句:
“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
“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转入对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人的肉体在家,可是灵魂却找不到可以停靠和休憩的港湾。心灵就会有浓重的漂泊和孤寂感,在人生的路上,找不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