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学案及练习):2.2《获得教养的途径》(苏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学案及练习):2.2《获得教养的途径》(苏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23 09:17:30

文档简介

获得教养的途径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了解关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教学设想]
1.进入高中,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因此学习本课前,可以让学生了解并逐步掌握阅读现代文的步骤与方法。对于学习目标2,可以采用教师教给方法,学生实践探索的方法来实现。
2.通过学习讨论,让学生知道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使用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讨论:读一篇文章要掌握哪些东西?怎样阅读现代文?
明确:问题1
高考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问题2.阅读的步骤与方法
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整体把握,筛选信息
研究探讨,深入领会
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以上步骤可以借助问题来完成。
二、结合课文“问题探讨”读文章。
1.整体感知,讨论:文章是怎样逐步深入论述的?
(1)这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从文体上看是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寻找中心论点——理清分析思路——理解作者观点”入手来把握文章内容。
(2)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3)第1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在这里,作者的意思很清楚: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第2段至第5段,论述阅读的作用。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在论述读书的必要性时,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在深入分析这一问题时,文章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第四段中,作者特别指出“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倾向。)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他认为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第6、7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实现阅读的目的?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
读书能磨砺人的思想,经典作品“常读常新”。文章最后,作者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认为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而这种感悟的过程,正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4)内容小结:
文章阐述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高视阔步,既有理性思考,也富有感染力,以亲身体验说明问题,许多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等。文章用的是谈话方式,亲切自然,语言富有哲理和诗意。
2.揣摩语言,讨论问题2.
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对这句话应当如何理解?尝试用自己的话阐述第一段的意思。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答: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效的阅读。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是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3.分析观点,讨论问题3.
为什么要重视阅读经典作品?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些体验说明了什么?
答: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追求。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是因为经典作品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思想内蕴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像取之不竭的宝库。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的有所收获。人的经验在不断增长,阅读也逐渐深入,就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
4.引发思考,讨论问题4.
本专题的文章可能会引发你的某些思考。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在校读书9年,有了不少体会和教训,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联系你的学习,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并不相通。“知识”和“智慧”二者虽然密切相关,但是是两个概念,读书能获取知识,但是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产生智慧。知识可以继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继承的。有学习经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分子还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独立的人格,有修养,这些,都不是文凭能代表的。“文化”和“教养”也有距离,如同人识字未必一定有礼貌。“开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读书求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可以联系这方面的体会去谈。
5.难点问题:黑塞所说的“世界文学”是什么概念?
黑塞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他在具体解说的时候,认为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里特别指出是“作家和思想家”。人的求学之路无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读伟大人物的思想经验和理想。
三、回顾反思,明确读书之道
讨论:第一部分学习材料重点谈经典的力量,出发点是一个“读”字。可以分几个层次讨论展开探讨。
1.为什么作者强调阅读经典作品?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
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的途径。为获得教养,先要了解学习的作用,明白学习的要求。文章开宗明义,建议人们多读书,读经典著作,强调从“世界文学”中汲取营养。
2.第1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探讨的兴趣:经典作品的作用为什么不同一般?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每个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很多东西被淘汰,无法流传?有些文学作品轰动一时,为什么才过了十来年就没有人再提及?为什么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学史?为什么每个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为什么经典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
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
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作者在这里特别谈到阅读的效率问题。他指出,有的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却成为真正的读书人,这是因为他们有追求,会选择,是“用心在读”;而有的人“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深入理解思想家和作家的杰作,能激发学习者产生鲜活的有价值的思想。本专题的第二部分学习材料也能印证黑塞的这个论断。
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原因是什么呢?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能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
探讨这个问题,可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许多同学在高小到初中阶段读过中国古代名著,可是到了高中以后,他对这些名著会有新的认识和评价。教学时可举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为例。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少年读此书,可能仅仅为其中的情节人物所打动,而有了一定的修养和阅历后,重读此书,可能就会从历史变迁、政治谋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读了。其他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高中时代重读,体会和少年时代已经大不一样,而人生每个时期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四、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
2.预习下课《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预习内容
1、重点词语:
教(jiào)养、 狭隘(ài)、 共振、 沉溺(nì)、
丰盈、 息息相通、慰藉(jiè)、 望洋兴叹、
积累(lěi)—— 罪行累累(lěi)—— 果实累累(léi)——累(léi)赘——劳累(lèi)
戕(qiāng)害、 痴迷、 气象万千、 象牙海岸、
宝藏(zàng) 举一反三、
不计其数(shù)—— 数(shǔ)典忘祖—— 数(shuò)见不鲜
瞬(shùn)间—— 刹(chà)那—— 霎(shà)时
2、资料链接
作者介绍:
赫尔曼 黑塞(Hermann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九年这一段独立谋生时期读遍了祖父和父亲的丰富藏书和他当学徒的书店里的新旧文学和哲学书籍。黑塞自称那几年的学习“较之正规学堂学习收获更大”。
黑塞十三岁便已决心当诗人,二十一岁的黑塞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接着又发表了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却都未获得公众承认。直至一九零四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 卡门青特》问世,一下子轰动德国。
一九零四年,黑塞和出身瑞士书香门第的玛利亚 贝诺利结婚,婚后移居在瑞士农村的巴登湖畔,专事写作。一九零四——一九一四年是黑塞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中长篇小说《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克诺尔普》(1915年)都是作者早期重要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 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提出疑惑】
讨论——读一篇文章要掌握哪些东西?怎样阅读现代文?
[高考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重点:了解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3、难点: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重点词语:
教(jiào)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也指教育培养。(jiāo:教书、教唱歌)
狭隘(ài):宽度小;范围小;(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
共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品,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的现象。
沉溺(nì):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
丰盈:富裕;丰富。
息息相通:呼吸相通,比喻彼此契合无间。
慰藉(jiè):(书)安慰。
望洋兴叹:今多比喻力量不足或缺少条件,面对某事而感到无可奈何。
积累(lěi)——罪行累累(lěi)——果实累累(léi)——累(léi)赘——劳累(lèi)
痴迷:深深地迷恋。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象牙海岸:欢乐的天地。
宝藏(zàng):储藏的珍宝或财富(多指矿产)。(cáng:藏书)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不计其数(shù)——数(shǔ)典忘祖——数(shuò)见不鲜
瞬(shùn)间——刹(chà)那——霎(shà)时
(二)合作探究:(讨论——读一篇文章要掌握哪些东西?怎样阅读现代文?)
[阅读的步骤与方法]
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整体把握,筛选信息;
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三)精讲点拨
1、这是赫尔曼 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问题: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作者在具体论述过程中,首先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修养”。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在此基础上,从第六段开始,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最后,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3、第一段,简要说明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问题:(1)“真正的修养”的目的是什么?(真正修养达到的是精神、心灵层面的意义。即强调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2)“真正的修养”有什么特点?(多侧重于目的性和永无止境,强调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即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3)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4、第二段至第五段,论述阅读的作用。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在论述读书的必要性时,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问题:(1)第二段中,有哪些语句与第一段相照应?突出表现了什么?(真正的修养的永无止境是本段中照应前文的。“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
(2)黑塞所说的“世界文学”是什么概念?(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想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3)第二段中说,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读经典?(读经典不在于多读和多知道,在于精读,深入地探究。即选择个人闲暇时完全沉溺于杰作中,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4)第二段中,读经典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在于明白一切生活的意义,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它决不是消遣;不是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不是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
(5)第三段中,获得教养有什么前提,应该怎样来读?(前提是有可教养的客体,即个性或人格。要有爱的阅读,敬重的知识,心的教养。)]
(6)第四段中,作者列举了几种读书的错误观点?(①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既可笑又不值得。②以为现实生活中很多场所生气蓬勃,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③读书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
(7)第四、五段中,作者认为应该怎样读杰作?(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工夫;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5、第六段和第七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问题:(1)第七段中,经典作品能展现出人类怎样的共性?(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杰作都是相通的。世界各民族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
(2)文章第七段中,为什么强调作品要精读?(精读是深入经典作品其中的重要手段。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
(3)文章第七段是如何安排思路的?(这一段在文章安排上主要采用例证的手法,通过对现实生活中阅读对象与阅读感受的分析,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加以印证,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每一部作品,正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四)反思总结
1、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五)、当堂检测
谈一谈:阅读经典的目的是什么?
三、课后练习与提高
认真思考本文,总结自己的启发和感悟,写一篇读书笔记。(共29张PPT)
教养: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好的教养是一个好的朋友。他会牵着你的手,指引你的一生!
[瑞士]赫尔曼 ·黑塞
赫尔曼·黑塞简介
(Hermann Hesse,1877-1962)是20世纪上半叶重要的德语作家之一,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
赫尔曼·黑塞简介
27岁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影响,被称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作品《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
检查预习
给划线字注音:
跋涉 沉溺 慰藉 麻痹
戕害 给予 斑斓
成语知识:
望洋兴叹:
望洋:
检查预习
给划线字注音:
跋涉bá 沉溺 n 慰藉 jiè 麻痹 b
戕害qiāng 给予j 斑斓 lán
成语知识:
望洋兴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比喻做事感到力量不够,无可奈何。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
①什么是教养?
②怎样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是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
帮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
整体感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1、简要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2、获得教养途径之一:阅读经典作品
3、通过阅读经典获得教养的前提
4-5、怎样阅读经典
6、通过阅读经典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7、阐述经典作品有“常读常新”的魅力
文章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第二部分(2—5):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
第三部分(6—7):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问题思考
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认为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教养和修养
修养:①理论知识,技能,品德方面所达到的水平。②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教养:①教育培养②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在文中:
教养的内涵 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
增强和扩展自我的意识
问题思考
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快速阅读二至五小段,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是研读“世界文学” ?
2、深入研读世界文学对于我们有哪些作用?
研读世界文学,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想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
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
使我们集中心智
为了完善自我,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
什么是经典————
它们是人类思想的最崇高的记录,它们是唯一预言性的、不朽的作品。
——梭罗(美)《瓦尔登湖》
我从未把书当作我消度时光的闲友,而把它们认定是充实和加深我的真正伙伴。你读书,尤其读那些名著,就是和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先贤智者相交!这些先贤智者著书或是为了寻求别人理解,或是为了探求人生的途径和处世真理。不论他们的箴言沟通于你的人生经验,他们智慧的感受触发你的悟性,还是他们天才的思想顿时把你蒙昧混沌的头脑透彻照亮,他们不是你最宝贵的朋友吗?
——冯骥才
有些青年人对名著有一种逆反心理,为了保持自由而故意避开,这是孩子气的举动。名著不管是不是够格,总是时间和空间节选的结果,我们可以不在乎名著,却不可以不在乎时间和空间。一部似乎并不怎么样的作品居然被时间和空间首肯,这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文化深度的悬念,光凭着这个悬念也值得去读一读。
余秋雨在台湾的演讲(部分)——
更重要的是,名著因被很多人反复阅读,已成为当代社会词语的前提性素材,如果不了解名著,就会在文化沟通中产生严重障碍。
  名著和其他作品在文化方位上是不平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们,很大一片土地就不在话下了。对于专业之外的文化领地,我们没有时间去一寸一寸占领,收取几个制高点就可以了。
《红楼梦》(曹雪芹)
《三国演义》(罗贯中)
《家》(巴金)
《雷雨》(曹禺)
《平凡的世界》(路遥)
选择经典
3、作者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什么为前提?
4、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注重“爱的阅读”?
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作者说在阅读中如果不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使可以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罪过。
他看到当今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他们宁可去泡咖啡馆,蹦迪也不愿翻几页书。同时,作者提出不要光阅读流行文学,快餐文学,真正的阅读必须是杰作,也就是经典名著。
培根  读书可供消遣,可供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为消遣而读书,常见于独处退居之时,为装饰而读书,多用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主要在于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
  读书费时太多是怠惰,过分的藻饰装璜是矫情,全按书本条文而断事是十足的学究气。读书使天然得以完善,又需靠经验以补其不足,因为天生的才能犹如天然的树木,要靠后来的学习来修剪整枝,而书本上的道理如不用经验加以制约,往往是泛泛而不着边际的。
  
如何理解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 “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阅读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清·王国维
名人读书观
鲁迅:三性: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
朱熹: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陈景润:三心:信心,决心,恒心。
契诃夫(俄):三个头脑:天生一个,从书中得来一个,从生活中得来一个。
刘向(西汉):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秉烛夜游。
名人读书观
苏霍姆斯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像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默读6,7两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实现阅读的目的?作者如何阐述的这两种阅读方式的?
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介绍了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
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学。
另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
2、作者在阐述这两种阅读方式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作者把书的世界比喻成幼儿园,大公园,城市和国家,全世界,乐园,海岸等美好的事物。
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愉快的精神之旅,同时这种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
作者把“缺少天赋的多数人”和“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作了对比,突出后者永远被新魅力吸引,永远放射着异彩,在他们面前展现的是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
最后一句话中,“斑斓锦缎”指什么?“真正的读者”指什么?“统一起来的人们的容颜”指什么?              .
“真正的读者”指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人们。
“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指人们实现了自我精神和心灵的完善后所体现人类共同的精神,如:爱,对生命的悲悯和敬重。
“斑斓锦缎”指各民族语言汇聚成的“世界文学”。
小结
获得教
养的
途径
教养的内涵
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
增强和扩展自我的意识
获得教养的途径
(研读世界文学)
阅读大师们的重要作品
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
领略人类所思,所求
完善自我,充实人生
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
趋向为例
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获得教养的途径》单元练兵
一、(18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传zhu n 戕害qi ng 恢宏hu‰
B、甄别zh…n 跋涉b 宝藏z ng
C、疑惑hu 慰藉ji 斑斓l n
D、刻镂l u 麻痹p 沉溺n
2、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狭隘 锦缎 舟楫 传道授业
B、共震 共鸣 骐骥 青出于蓝
C、幻像 拓展 庸谷 锲而不舍
D、无赋 暇想 晗彰 再接再砺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 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2)你读了多少书,是把书读死了还是读活了,略略交谈几句,别人就知道了你的 。
(3)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 。
A、聚集 品位 赞扬 B、云集 品位 赞叹
C、云集 品味 赞叹 D、聚集 品味 赞扬
4、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B、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C、国家队的几位表现出色的小将,被誉为中国足坛的明日黄花。
D、他们二人虽有些私怨,但在工作中从不勾心斗角,而是愉快地合作。
5、下列句内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从/而师之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6、下列对作家作口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A、但丁是法国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神曲》描写的是
B、赫尔曼·黑塞是一位伟大的作家,生于德国,后加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荒原狼》《艰难时世》等。
C、韩愈字退之,号昌黎,是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提倡者,文籍的号命名为《韩昌黎集》。
D、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今有《荀子》一书,是荀子及其门人的著作辑录。
二、(8分,每题2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破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颁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吾尝而望矣
B、箕答运于渤海之尾
C、衣水犀之甲者
D、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8、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
9、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A、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B、我曾经整天地独立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向他人学习收获大。
C、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停地学习,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D、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一会儿向别人学,一会儿自己思考收获大。
10、对上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B、文章很好地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来阐述“善假于物”的重要意义。
C、学习上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独立思考和向他人请教结合起来.这也是上文重点论述的道理。
D、学习可以使人“善假于物”,从而培养起自己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品德。
三、(每题3分,共15分)
临川之东城,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①《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②,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此为其古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孝不知彼邪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遥邪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遣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①荀伯子,南朝宋人。曾做过临川内史。著(临川记)。②张芝:字伯英,东汉人。王羲之曾十分欣赏他的草书,希望能与他齐名。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释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A、岂有徜徉肆恣 恣:z 放纵
B、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 彰:zh ng 传扬
C、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揭:ji… 掀开
D、惟王君之心 惟:w i 只
12、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与一个成语的意义相近,这个成语是
A、狐假虎威 B、矫揉造作
C、爱屋及乌 D、煞费苦心
1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池水尽墨 ②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④胸无点墨
B、①辕之尝慕涨芝 ②徒慕君之高义也 ③众士慕仰④摹名而来
C、①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②礼尚往采 ③马超、韩遂尚在关西 ④且庸人尚羞之
D、①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②而因以及乎其迹③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 ④及花之既谢
14、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A、让后人崇尚到这地步被来世的人怎么样呢
B、让后人像这样崇尚影响遍及后世的情形将怎么样呢
C、使后人尚且如此对于来世的人有怎么样呢
D、使后人如此重视被来世的人重视又到怎样的地步呢
15、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王右军是王羲之的别称。
B、曾巩认为临川的墨池确实是王羲之当年练习书法的地方。
C、王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D、曾巩写此文的目的是赠送好友,勉励他向王羲之学习。
E、“教授王,君”是州学舍中的一位姓王的教师。
F、在文中,曾巩肯定了王羲之学有所成是由于自己的努力,以此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四、(11分)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17、阅读下面的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全句协调连贯。(可适当删减文字,不得改变语意)(2分)
为加快传播速度、增强时效性,承载容量得以加大、前沿性得以提升,发行量得以逐步扩大、规模效益得以提高,本刊决定从2004年起改为半月刊。
①改为:
②改为:
18、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补写总结句,使语段的意思完整明确。(不超过30字)(4分)
牛顿看到成熟在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研究它的原因,发现了万有引力的秘密,开创了物理学的一个新朝代。瓦特从水开时蒸汽顶起壶盖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马克思从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亿万次的商品交换肿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广阔的道路……他们都能 。
单元练兵场参考答案
1、D(麻痹b )
2、A(B、共振 C、幻象 D、遐想)
3、B评析:本题考查区分和使用近义词与同音词的能力。“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1)句说的是记者,显然应用“云集”。故可排除A、D项。“品味”为“尝试滋味;品尝”意,动词。而“品位”为“素质”意,名词。(2)句选“品位”得当。“赞扬”有“称赞”和“表扬”的意思;而“赞叹”只有“称赞”之意。对于曹操四言诗、陶渊明田园诗等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只能“称赞”而无法“表扬”,所以(3)句用“赞叹”贴切。
4、C评析:本题考查成语。“明日黄花”比喻过了时的事物。用在此处不当。
5、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6、B
(A、但于是意大利人。B、《艰难时世》是英国作家独更斯的作品。C、昌黎是韩愈的籍贯。)
二、7、C 8、B 9、B 10、C
三、11、A 12、C 13、B 14、B 15、BDE
四、16、(1)青定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是颜色比蓝草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是比水更冷。
(2)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7、①改为:加大承载容量、提升前沿性
②改为:逐步扩大发行量、提高规模效益
18、从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不平常的奥秘,推动了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