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学案及练习):1.2《相信未来》(苏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学案及练习):1.2《相信未来》(苏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23 09:17:30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教学案————《相信未来》
高一语文组 刘进喜
【学习目标】
①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作品,体会诗人“痛苦的吟哦只为追问光明”之情怀
②进一步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形象
③领会诗歌意蕴深刻的意象,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来朗读。
【学习步骤】
一、作者与本诗背景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出生于山东朝城,生长在一个正统的革命干部家庭里,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了他,起名路生。小学时就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二、整体感知
【在把握作者的思路基础上一读诗歌】
1、2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仔细阅读,找一找所用的意象,体会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②分析第3节前三句比喻的精妙所在
手指——
手掌——
笔杆——
面对困难,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③第4节起诗人的视角有什么变化?“腐烂的皮肉”、“脊骨”两个意象表达什么意思?
④最后一节,诗人放弃了意象的转换,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发出呼唤,为未来战斗——决心奋发
三、讨论:诗中反复手法的运用,有何艺术作用?
四、诵读、背诵
五、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热爱生命》(食指)[见《语文读本》(必修二)]
六、总结、作业
【我的思考与问题】《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涵。
2、朗诵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
3、初步培养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 品读赏析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
生活中有阳光,有阴霾;有欢乐,有痛苦;有幸福,也有苦难。面对这一切,该如何呢?如何来面对生活中的阴霾、痛苦、不幸、失落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
二、诵读感受
多么坚定的信念!多么动人的诗篇!
三、合作探究
1.诗中用哪些形象来表现生活的苦难的?
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贫困、落后
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热情而失意,
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
2.从这些意象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是怎样的?
贫困、落后、混乱
1968年正是文革从开始走向深化的年代,在那个疯狂动荡、人性泯灭的时代,狂热、血腥、暴力、贫困、迷惘、绝望充斥着整个中国。(著名作家秦牧曾这样评述文革:“这真是空前的一场浩劫,多少百万人颠连困顿,多少百万人含恨以终,多少家庭分崩离析,多少少年儿童变成了流氓恶棍,多少书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名胜古迹横遭破坏,多少先贤坟墓被挖掉,多少罪恶假革命之名以进行!”
所以诗人面对的苦难,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整个时代的、民族的苦难!
3.诗人是如何面对巨大的苦难的?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在绝望中依然用纯洁、质朴的情怀憧憬美好未来,依然怀着未来的坚定执著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4.不仅如此,诗人在第3小节还说要用怎样的方式来写?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田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这一小节改变句式,冲出了前两小节压抑狭窄的意境,转而变得开阔明朗起来,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如果说雪花写下的“相信未来”会化掉,地上的字体会被风蚀,那么诗人用大海般的巨手以曙光为笔写下的“相信未来”则在天地之间,更在他的心里,永远无法被抹去。
这一小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如何,孩子的笔体又代表什么?
(暗喻 生动形象,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力。孩子纯真,他们有一种简单的执著,诗人对于未来的信念正是如此。)
如果说在一二两节中诗人写下的“相信未来”还让我们感觉到有些无奈有些自我安慰的成分,那么我们在第三小节中就能清晰的感受到他的坚定。
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我想,那个年代过来的大多数知青也可以说是一代人,在任何时候重读《相信未来》都依然会怦然心动!食指“相信未来”,那种残忍的、固执的、痛苦的、伤痕累累的相信,就是一个人在痛苦现实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内核。
女生读1、2节;男生读第3节
5、前三节写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探讨诗人坚定相信未来的理由,说说,读读
首先,诗人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睫毛”“瞳孔”两个意象承“眼睛”而来,形象地描绘出未来人思考的神情,而“拨开”和“看透”又歌颂了人类智慧的伟大,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就寄托于这思考的形象中。
其次,诗人不在乎人们对我们肉体和经历的褒贬。“腐烂的皮肉”“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三个具体的形象或神情,传递着现实人们的种种苦态;“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四个细节,呈现出人们对过去历史种种评价的表情,形象传神,用笔精当。
再次,诗人坚信未来“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脊骨”就是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中体现出来的不屈的信念和精神。
这三节,曲折地挖掘了人类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诗人才毫不怀疑地“相信未来”,并且“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6、最后一小节诗人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
诗的最后一节,用热情的呼告,满怀激情地鼓舞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以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向苦难的现实宣战。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那样喷薄而出,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
四、由文识人 这是怎样一位诗人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 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 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身世如秋雨般凄凉,内心却落日般悲壮”(1978《热爱生命》)食指这位在痛苦吟哦中追问光明的诗人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五、能力拓展
布置作业——青春时代写下的诗篇可能照亮你的一生,诗人食指用“美丽的雪花”、“凝露的枯藤”、“孩子的笔体”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写下“相信未来”呢?请仿写《相信未来》前3小节,写一首小诗,寄托你的情思,表达你的人生追求。(共24张PPT)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 雪莱
名人名言
相信未来
食指
1、知识目标: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诵读感悟,赏析意象。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他,所以给他起名路生。
食指自幼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16岁开始创作诗歌。19岁起向当时的“走资派”“黑帮分子”何其芳学诗。在此期间,郭路生还写下了被一代人广为传诵的诗歌《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等。
1968年到山西插队。参过军,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1990年至今在北京福利院接受治疗。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
相信未来
疯狂岁月——大字报
大字报不知是否为文革的发明,但肯定在文革发展到了极致。从城市到乡村、从大街到小巷,铺天盖地,势如潮涌。
疯狂岁月——红卫兵
当红卫兵象流星般划过中国的政治天空之后,留下的,是对中国文化遗产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对几代中国人(也包括他们自己)从精神到肉体的摧残。
疯狂岁月——批斗会
大到成千上万的群众集会,小到车间、班组的现场会,各式各样的批斗会层出不穷;上至国家主席,小到一个平民百姓,都可以成为批斗会的对象。
体会诗行的多节拍艺术效果
当/ 蜘蛛网/ 无情地/ 查封了/ 我的/ 炉台
当/ 灰烬的/ 余烟/ 叹息着/ 贫困的/ 悲哀
我/ 依然/ 固执地/ 铺平/ 失望的/ 灰烬
用/ 美丽的/ 雪花/ 写下:/ 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qi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痛苦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整体感知
诗歌结构
(一) (1—3)要相信未来
(二) (4—6)为什么相信未来
(三) (7)发出号召
诗歌鉴赏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诗歌鉴赏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痛苦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食指与朦胧诗
食指的诗,尤其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了的杰出诗人。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象珍珠,在历史的尘埃中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
“他在他的时代里,独立承担了一位大诗人所应承担的。” 60年代中后期,食指诗歌的出现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复兴。他的诗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北岛、舒婷、多多、顾城、江河、芒克等为代表的、后来被笼统称为“朦胧诗”的现代诗歌创作潮流 。
诗歌鉴赏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痛苦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人生感悟
食指是一个用心灵歌唱的人,他承受种种磨难,迎着风雨一步步走来。面对人生中一个又一个打击,食指积极乐观地应对,坚定地相信未来是美好的。
作为学生的我们,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请说一说你将如何面对?
我们要永远面向光明的未来,
正如太阳总会出来一样,
未来永远是光明的!
我们要面向光明的未来,
昂起倔犟的头颅,
挺起不屈的脊梁,
燃起那颗炽热的心,
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温家宝
课下作业
鉴赏食指的诗歌《热爱生命》,写一段赏析意象的文字。相信未来
1、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
A.凄婉 寂寥 嬉戏 座标 B.潮讽 瞳孔 吝啬 浑浊
C.明澈 峥嵘 扉页 翱翔 D.散漫 金璧辉煌 旷野 旷野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十六七岁的青年朋友们,应该 青春,敞开心扉,感受多彩生命, 人生梦想,实现精神成长。
(2)《致青年公民》这首诗,恰似那 的露珠, 着时代的光辉,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
珍惜 编织 明亮 折射 B.珍惜 编写 晶莹 反射
C.珍爱 编写 明亮 反射 D.珍爱 编织 晶莹 折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六月,我们看海去》向我们展示的绝不仅仅是青春生命力的旺盛,还向我们传达了青年人的一种探索精神,一种要去接受惊涛骇浪洗礼的企盼与渴望。
B.人生,有播种的春,有耕耘的夏,有收获的秋,也有在回顾四季的冬。四季对每个 人都是相同的,但每个人的四季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c.《沁园春.长沙》中,运用了多组对比使其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趾高气扬 的“同学少年”与被词人视为粪土的“万户侯”是明比,而“万类”的自由与被压迫人民的不自由则是暗比。
D.用诗歌唤起失落,用诗歌展望明天,用诗歌吟唱希望。诗歌是苦难人生的润滑剂,是照亮生活希望和美好未来的启明星。诗人郭小川的诗作《致青年公民》充满深情地表现了激越的时代特征,以极大的号召力,勉励青年人积极投身到水深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创造自己最富有的人生。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B.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屈原不仅在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以四言为主的《诗经》体的新诗体——楚辞,而且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C.民歌的具体内容由于时代、民族、地区等的不同而各异,但都表现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
D.散文诗是用散文的形式写成的诗篇,具有散文的一般特点,如篇幅短小,题材广泛;表现灵活,手法多样;直抒胸臆,以意为主;形散神聚,博而不杂。但与一般散文相比,语言更注意凝炼,内容的跳跃性更大,具有一般诗歌所要求的意境。
5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文学体裁分类中人们常常采用“四分法”,即将文学体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大类。
B.词,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诗余”、“长短句”等。它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宋代。中国古代的豪放词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婉约词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
C.意境是诗词中情景交融的生活画面。“意”,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境”,就是作 家笔下的外部世界。二者在艺术上的和谐统一,就形成了诗词中的“意境”。
D.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神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表达热烈的情感。《致青年公民》与《相信未来》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新诗。
6.本诗的一、二节用哪些意象来表现现实的
7.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诗人为什么要用“美丽的雪花”“凝露的枯藤”“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9.上面三个小节都以“相信未来”四字结尾,有什么好处
答:
相信未来:1.C。A中座――坐;B中潮――嘲;D中璧――碧。2、.D。“珍爱”比“珍惜”的内涵更丰富,多了“挚爱”之意;“梦想”只能与“编织”搭配;“露珠”“晶莹”;“折射”“光辉”更精当。3.A。B中指各个事物之间毫无关系。应该改为“各不相同”;C中为贬义词,应为“意气风发”;D中“水深火热”比喻痛苦的生活。应为“热火朝天”。4.A。引号中的逗号应移到后引号的后面。5.《致青年公民》与《相信未来》两首诗都是立足现实的作品,风格与手法都不大符合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更谈不上典型了。6.蜘蛛网查封了炉台、灰烬冒着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紫葡萄化为露水、鲜花在别人的怀中。7、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有对生活的痛苦悲伤,有对现实的失望甚至绝望,有对未来的惆怅迷惘和困惑,也有面对不公正待遇的无助、无奈等等。 8.雪花纯洁美丽,象征了诗人对未来虔诚执著的希望,也可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枯藤凝露,似乎象征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信念的执著追求;孩子的笔体最为稚嫩、真诚,最富于幻想。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企盼和渴望。9.从结构上说,回环往复,起到了反复强调的作用,体现了诗的韵律之美;从内容上看,表达出诗人对未来坚定的信念,强化并升华了诗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