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标准化课时作业
(提高学习效率,摒弃题海战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标准化课时作业》以知识点为主线,以“基础积累、文本提升、同步拓展、语言运用”四级训练模式为阶梯,层层推进,助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全面提升学生成绩的利器。)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5981.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故 乡》课时作业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既然(jì) 阴晦(huì) 断茎(jǐng) 心绪(xù)
B.闰土(rùn) 寓所(yú) 亲戚( qī) 祭祀(shì)
C.脚踝( huái) 鄙夷(bǐ) 嗤笑(chī) 瑟索(sè)
D.作揖(jí) 惘然(wǎng) 恣睢( shuī) 隔膜(m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阴侮 诲人不倦 影像 印象深刻
B.蓬隙 蓬勃向上 愕然 扼腕叹息
C.寒噤 屡禁不止 箫索 肃然起敬
D.潮汛 杳无音讯 惶恐 张皇失措
3.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________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________而生活。
A.辛苦展转 辛苦麻木 辛苦恣睢
B.辛苦恣睢 辛苦麻木 辛苦展转
C.辛苦麻木 辛苦展转 辛苦恣睢
D.辛苦展转 辛苦恣睢 辛苦麻木
4.写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2)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
5.辨析句子,是比喻句的打“√”,不是的打“×”。
(1)我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 )
(2)(她)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 )
(3)(她)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 )
(4)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 )
6.文学常识填空。
(1)小说是通过塑造_______、叙述______、描写_________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2)《故乡>选自《 》,作者鲁迅,我们在初中阶段曾经学过他的文章《___________》,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文本提升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③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④我所记得的故乡__________。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__________。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_________,——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7.将下面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处。
A.本也如此
B.全不如此
C.也就如此
8.第②段运用了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③段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文第④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题目。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1.文中画线句子能否改成“虽然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但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中“欢喜”和“凄凉”的原因是什么?
(1)欢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凄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闰土“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想说的话是什么?请你揣摩语境,联系全文,把它补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可悲的厚障壁”指什么?是怎样造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是这个样子。
②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③我的故乡是在山东北部大平原上。我小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④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来临。
⑤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⑥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了起来。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⑦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国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明月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⑧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电实有甜美在。
⑨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15.作者在第④⑤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
___________——捉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第⑤段中摘抄与第⑥段相照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字数在1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
19.学习《故乡》一文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某校开展了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
(1)某班同学提出了下面几个选题,不适合的一项是 ( )
A.鲁迅战斗的一生
B.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C.鲁迅散文中的童年生活
D.有人说韩寒会成为下一个鲁迅,比较鲁迅与韩寒的个性。
(2)你们小组的综合性学习报告题目为“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有同学把他们分为三类陈述如下,请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
A.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B.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如《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C.封建制度的反抗者,如《故乡》中的“我”,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他愿意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终生,但他的反抗以失败而告终。
(3)有同学说:“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我们初中生研究他是不是有点自不量力呀?”请你针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学校开展“鲁迅读书月”活动,主题是“鲁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走进作品】要求每位同学推荐一篇课外读过的鲁迅作品,并写出一句推荐语。
你推荐的作品:《______________》
你的推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认识鲁迅】要求同学们谈谈“我心目中的鲁迅”。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材料。有的同学建议根据材料拟一副对联来概括我们心目中的鲁迅形象。现在,已有同学拟了一则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材料一:鲁迅先生“关于自己”的话。
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作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我觉得古人写在书上的可恶思想,我的心里也常有……
材料二:几个生活细节孙伏园回忆:我随鲁迅先生旅行,如到陕西,到厦门,到广州,我的铺盖常常是鲁迅先生替我打的。耶稣常为门徒洗脚,我总要记起这个故事。
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
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A
4.(1)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2)神态摘写或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5. (l)× (2)× (3)√ (4))×
6.(1 )人物 故事情节 环境 (2)呐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或藤野先生)
7.B C A
8.渲染沉寂、荒凉的气氛,衬托“我”的悲凉心情。
9.反问 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突出故乡的变化之大使“我”的心绪由悲凉变得更加沉重。
10.奠定了行文的感情基调,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11.不能改。因为原句强调的是现在的闰土已“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阔土”,强调了闰土的变化之大;而改句强调的是“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强调了“我”对闰土的熟悉。改后违背了作者的原意。
12.(1)因又见到儿时的朋友感到高兴。 (2)因想到自己贫穷,处境艰难,彼此地位的悬殊而悲伤。
13.示例:“迅哥儿,你回来了!”(展开合理想像,只要符合语境即可)
14.“可悲的厚障壁”指彼此思想感情不能相通的隔阂。是封建压迫、剥削和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造成的。
15.数星星 看月亮梦月亮摸鸭蛋(答出4件事即可)
16.对比,突出崽乡之情。
17.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18.示例:季老以细腻的笔触把家乡农村的那种静谧祥和的气氛与城市里的喧嚣作对比,把北大朗润园与鲁北平原的一个小村作对比,没有迷人的山,没有多情的水,没有流芳百世的古迹,也没有勾人心弦的神话传说,有的只是一个赤子对家乡的爱恋。
19.(1)D(2)C(3)示例:我们初中生研究鲁迅,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再说,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说不定初中生也能做出有意义的成果呢!
20.活动一 阿Q正传小说深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表达了作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观点。
活动二 示例一:幽默谦逊贵在自省 示例二:慈祥冷峻缘于爱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