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标准化课时作业(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标准化课时作业(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23 12:23:16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标准化课时作业
(提高学习效率,摒弃题海战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标准化课时作业》以知识点为主线,以“基础积累、文本提升、同步拓展、语言运用”四级训练模式为阶梯,层层推进,助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全面提升学生成绩的利器。)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5981.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孤独之旅》课时作业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眺望(tiào) 觅食(mì) 嘻闹(xī) 空旷(kuàng)
B.撩逗(liáo) 戳破(chuō) 稠密(chóu) 凹地(āo)
C.狗吠(fèi) 掺杂(chān) 给予(gěi) 肥硕(shuò)
D.恶劣(liè) 蹶断(juē) 旧茬(chá) 纯碎(cuì)
2.将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填在括号里。
(1)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 ( )
(2)鸭们十分乖巧。 ( )
(3)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 )
(4)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 )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里的席子上。
B.通过“告别网吧”的主题班会,同学们有了很大的触动。
C.具备顽强的毅力,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D.食品安全是人们身体健康的保证。
4.填空。
《孤独之旅》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1)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
(2)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里的席子上。( )
(3)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 )
(4)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 )
二、文本提升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题目。
①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②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拔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③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④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6.这四段选文各属于什么描写?
A.动作描写 B.环境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7.第①段中四个加点的“黑”字,哪些是实指?哪些是虚指?作者这样肆意渲染,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②段文字表现了杜小康怎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④段写杜小康突然长大了,坚强了,请你结合课文其他内容,说说杜小康为什么长大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无法不对你残酷
安 宁
①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岁。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我想起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②弟弟不善言语,略带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贺你,终于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③临走的时候,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我看见他站在衣着光鲜的学生群里,因为素朴而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多么像刚入大学时的我,因为卑微,进而自卑。我笑笑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会像姐姐那样,自己养活自己。”我知道弟弟年少,对此不会有太多的理解。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
④一个月后,弟弟打电话来,求我给找份兼职。我说:“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吗?”他没说什么话,便啪的挂断了电话。顷刻,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她几乎愤怒地说:“你不给他钱就算了,连份工作也不帮着找,他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才能让母亲明白,我只是觉得我所吃过的苦他也应该能吃。因为我们都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
⑤我最终还是答应母亲,给弟弟一定的帮助。但也只写了封信,告诉他所有可以收集到兼职信息的方法。这些我用了四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财富”,终于让弟弟在一个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在他领了第一份工资后,我去赖他饭吃,他仔细地将要用的钱算好,剩下的,只够在学校食堂里吃顿“小炒”,但我还是很高兴,不住地夸他。他低头不语,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工资的零头都不到!”我笑道:“可怜算什么,我还被别人耻笑过呢!在现实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连腰板都挺不直的。”
⑥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电话来。有一次我打电话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惊讶地说,他从来没有说过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忍顽强。
⑦学期末,我们再见面,是弟弟约的我。在一家算得上档次的咖啡吧里.他很,从容地请我“随便点”。面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终于不再是那个说话吞吐遇事慌乱的小男孩了。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过校对,卖过杂志,当过家教,刷过盘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笔,记录青春里的欢笑与泪水,并因此赢得更高的报酬和荣光。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
⑧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10.阅读文章,概括“我”对弟弟所做的几件残酷的事。(每件事不能超过12个字)
①“我”拒绝回家接他上学;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④段加点的“愤怒”都写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第②段和第⑦段都有对弟弟的具体描写,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文章,说说作者对弟弟“残酷”的理由,以及作者对弟弟的做法带给你的启示。(不超过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
14.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请大家结合课文的内容、人物和景物,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懵懂少年孤独旅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B 2.(1)夸张(2)拟人(3)比喻(4)通感
3.C 4.草房子 曹文轩 杜小康
5.(1)心理描写 (2)动作描写 (3)语言描写 (4)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
6.①B②A③B④AD
7.前面三个“黑”字都是实指,后一个“黑”字是虚指。作者肆意渲染暴风雨的可怕,目的是借这样恶劣的环境来表达主人公在风雨中成长的主旨。
8.这段写暴风雨巾杜小康不顾雷雨,不顾芦苇叶割破脸,不顾芦苇茬儿戳破脚,只顾追赶鸭子,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了。
9.杜小康失学了,和父亲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放鸭,要战胜很多东西,尤其是孤独。要忍受生活的艰苦,对亲人的思念,对读书生活的渴望,杜小康终于能够战胜这一切,因此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10.②“我”只给他留两个月的生活费;
③“我”没有直接帮他找份兼职;
④弟弟诉苦时教他自强。(或弟弟诉苦仍然没有资助他)
11.①母亲对“我”的做法不理解;②“我”对弟弟残酷得不近人情。
12.①通过两段对弟弟的具体描写的对比,充分地表现出弟弟历经磨难而成熟起来;②表明我对弟弟的残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3.理出(示例):①姐姐深知嘲弄与讽刺、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弟弟被贫穷折磨的心,才会愈加坚忍顽强;②姐姐这样做是想让生活来教会弟弟如何生存,让弟弟尽快地成熟起来。
启示(示例):①看似残酷的方式,却是蛆姐特有的爱的表现;
②姐姐是个很懂得教育的人,在物质上没有给弟弟太多的帮助,却给了弟弟无穷的精神财富。(言之成理即可)
14.示例一:严厉父亲用心良苦 示例二:猛烈风雨促使成长 示例三:浩荡芦苇内心寂寞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标准化课时作业
(提高学习效率,摒弃题海战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标准化课时作业》以知识点为主线,以“基础积累、文本提升、同步拓展、语言运用”四级训练模式为阶梯,层层推进,助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全面提升学生成绩的利器。)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5981.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心 声》课时作业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恍惚(hū) 皱眉(zhòu) 契诃夫(kè) 乘凉(chéng)
B.棱角(léng) 狡猾(jiǎo) 嫉妒(jí) 流畅(chàng)
C.原谅( liàng) 妮儿(nī) 沙哑(yǎ) 晶亮(jīng)
D.咳嗽( sou) 哭泣(qì) 匣子(xiá) 过瘾(yǐn)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严厉 朗诵 神色张皇
B.蜷缩 祷告 书声琅琅
C.惊讶 过瘾 斩钉截铁
D.撒骄 软绵绵 重蹈复辙
3.选词填空。
干干脆脆 痛痛快快 结结巴巴 端端正正
(1)“不行,”程老师_________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2)_________地吃桑果,吃得嘴唇和牙齿黑紫黑紫的。
(3)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每个人都拿出讲义,_______摆在面前。
(4)京京站起来,__________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4.填空。
(1)《心声》是一篇_______(体裁),作者是________。题目中“心声”的含义一是指___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既是文章的_______________,又是文章的___________。
(2)在小学我们已经学习了《万卡》,其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国小说家、戏剧家。其小说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等。
二、文本提升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问题。
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她严厉地咳嗽了一声,赵小桢还是没有举手。全班都没有人举手。事先说好了的呀!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想鼓励更多的人举手,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她只好说了声:
“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京京大声地、充满感情地念着:“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
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爷爷的水烟袋还是那么光亮光亮吗?他现在给谁讲“长工和财主的故事”呢?还有妮儿,黑眼睛的、会爬树的妮儿,她跟谁坐在一块儿吃桑果?他真想念他们,他愿意离开城里的家,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一辈子不回来。一辈子!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万卡嘴角撇下来,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叭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他立刻停止了朗读,惊慌地往四下里看了看,还好,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他稍稍地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念过了赵小桢的那一段,几乎把周海的一段也念完了。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万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他叹了口气,悄悄地坐了下来。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5.京京的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使他想读课文,这种感情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教室里一片寂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哪一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京京的勇敢和坚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怎样评价赵小桢和李京京在公开课上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通过李京京的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
10.请结合课文,发挥想像,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D
3.(1)干干脆脆 (2)痛痛快快 (3)端端正正 (4)结结巴巴
4.(1)小说 黄蓓佳 主人公渴望得到他人尊重的心理呼声 主人公对爷爷深切思念的心语 线索 主题所在 (2)契诃夫 俄 变色龙
5.埋在心底的亲情、友情。
6.同学们被京京的真情朗读所感动,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中了。
7.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8.赵小桢在公开课上的表现不好,原定好她朗读,到关键时刻就心慌、害怕了。李京京很真诚,很勇敢,虽然平时读课文不好,但这篇课文他太喜欢了.自己练过几次,又与课文中的人物有同感,有信心能读好.所以大胆举手了。
9.做事要认真,要有真情实感,要勇敢。老师对学生不能只看表面,应深入理解学生内心。
10.示例一:程老师,请你离我们近些吧,请弯下身子来倾听我们的心声吧!
示例二:程老师,请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同学吧!
示例三:程老师,多给同学们一点机会吧,您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标准化课时作业
(提高学习效率,摒弃题海战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标准化课时作业》以知识点为主线,以“基础积累、文本提升、同步拓展、语言运用”四级训练模式为阶梯,层层推进,助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全面提升学生成绩的利器。)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5981.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我的叔叔于勒》课时作业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撬开(qiào) 拮据(jū) 栈桥(zhàn)
B.于勒(lè) 变更(gèng) 糟蹋(tà)
C.煞白(shà) 罪恶(è) 拖累(lěi)
D.手帕( pà) 无赖(lài) 张皇(huáng)
2.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大事渲染(作) 相时而动(看,观察)
B.狼狈不堪(不能忍受) 缄默(封口)
C.莫名其妙(不能) 与日俱增(一起)
D.永不变更(更加) 拮据(手头紧)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
B.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C.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D.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作者是法国十八世纪后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B.《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选自莫泊桑的中篇小说集《羊脂球》,题目是选人课本时编者给加的。
C.小说有长篇、中篇、短篇之分,它们都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生活的。
D.《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线索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转变。
5.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 )
(3)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 )
(4)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
二、文本提升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
“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
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6.“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7.十年中,“我”的父亲那“与日俱增”的“希望”是什么?对待于勒的基本态度,父亲与母亲有无不同?
8.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9.对“我”心里默念的话,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力求清楚地交代于勒的身份。
B.表明“我”此时的复杂感情。
C.强调“父亲的弟弟”,表明“我”对父母这种态度的困惑、不满。
D.强调“我的亲叔叔”,表明“我”对叔叔遭遇的同情。
三、中考再现
【2010 广州中考】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小酒桶
莫泊桑
埃佩维尔镇上开客店的希科老板,终于与72岁的玛格卢瓦尔老婆婆签订了一份特殊的合约:他每个月给老婆婆250法郎,老婆婆百岁之后,她那价值6万法郎的农庄归希科所有。
三年过去了。这位老太太非常健壮。她好像一天也没见老,希科可就悲观失望极了。他觉着这笔钱好像已经付了半个世纪了,他觉得自己受了骗,上了当,破产了。过二阵子他就要去看望一下那个老婆婆,就好比人们七月间到地里着麦子,是否已经熟得可以开镰收割。
他束手无策,一看见她,就恨不得把她掐死。他于是琢磨起办法来了。
终于有一天,他又来看她,兴高采烈地搓着手。闲聊了几分钟以后,他说:
“我说,老婆婆,您到埃佩维尔来的时候,为什么不上我那儿去吃饭呢?外边有人说闲话,说咱们的交情破裂了,我听着心里很难受。您知道,亲爱的老婆婆,上我那儿吃饭,一个钱也不用花。吃顿把饭,我是不计较的。您只要一想着来,就别客气,尽管来好啦,这反倒叫我高兴。”
玛格卢瓦尔老婆婆用不着第二次邀请;第三天,她坐着她的马车,就来到了客店,理所当然似的要求那份店主人已经许下的午饭。
客店老板心花怒放,像招待贵妇人似的招待了她,又是子鸡,又是灌肠,还有鳗鱼、羊腿和肥肉片儿白菜。可是她几乎什么也没有吃,因为她从小过的是俭朴生活,一向只吃点汤和一块抹黄油的面包就行了。
希科大失所望,只好一个劲儿地劝她吃。而且她什么也不喝,就连咖啡也不肯喝。
他问道:
“您总可以喝一小杯吧?”
“这倒行,可以的。我不拒绝。”
他于是使足了劲向客店的那一头喊道:
“罗萨丽,快拿白兰地来,要上等的,最纯的!”
女侍出现了,拿着一个贴着一张葡萄叶形商标的长瓶子。
他斟了两小杯。
“尝尝这个吧,老婆婆,这可是好东西。”
那位老太太慢慢地喝起来,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为的是好多享受一会儿。等把那杯喝完,她把剩下的点点滴滴也倒在嘴里,然后表示:
“一点不错,真是好酒。”
她的话还没说完,希科已经给他斟上了第二杯。她想拒绝,已经来不及了,她跟喝第一杯一样品了好久。
他于是要请她喝第三杯,她拒绝了。他一再地劝说:“您看,这简直是牛奶嘛;我喝十杯,十二杯,都不费劲,跟糖似的就下去了,既不胀肚,也不上头,简直可以说在舌尖儿上就化成气了。没有比这对健康更有益处的了。”
她原来就很想喝,所以也就没有坚持拒绝,不过她只喝了半杯。
这时候,希科忽然一下子变得非常慷慨,大声说:“好吧,您既然喜欢这个酒,我就送您一小桶吧,不为别的,就为让您看看,咱们始终是一对好朋友。”
那位老婆婆也没有表示不要,就走了,她已经多少有了一点醉意。
第二天,客店老板进入玛格卢瓦尔老婆婆的院子,然后从车子里拉出一个箍着铁圈的小木桶。他要她立刻尝尝,为的是证明完全是一模一样的好白兰地;等他们每人喝了三杯,他就一面起身一面表示:“您也知道,喝完了,咱们那儿还有,别客气。我不是个斤斤计较的人。完得越快,我越高兴。”
他又爬上了他的轻便马车。
四天以后他又来了。他走到跟前,问了好,几乎挨着她的鼻子跟她说闲话,为的是闻闻她哈气的味道。
他闻出了酒香,于是他眉开眼笑了。
隔不了多久,当地就传说开了,说玛格卢瓦尔老婆婆常常独自一个人喝的烂醉如泥。有时候躺在她的厨房里,有时候躺在她的院子里,有时候躺在附近的路上,一动不动地跟死尸一样,别人只好把她抬回去。
希科不再上她家去了,有人跟他谈到这个乡下女人,他总要愁容满面地嘟囔着说:“她这把年纪,竟沾上这种嗜好,这不是太不幸了吗?您瞧,一个人上了年纪,就无法可想了。早晚她得上个大当才算完。”
果然,她上了个大当。第二年冬天,快到圣诞节了,她喝得烂醉,跌在雪地里死了。
希科老板继承了农庄,他对人说:“这个乡下佬,她要是不贪杯,总还有十年好活吧。”
(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有删改)
10.玛格卢瓦尔老婆婆为什么会落入希科老板的圈套?请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希科老板为什么隔三差五就去看望玛格卢瓦尔老婆婆?当知道她经常喝得烂醉如泥后为什么就不再上她家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上下文,分析希科老板表现出不同神态的原因,然后填补表格内容。
时间
希科老板的神态
原因
签约后的第三年
①悲观失望极了
①老婆婆依然健壮,不仅占有农庄遥遥无期,而且自己还要付钱给她
有一天
②兴高采烈

发出邀请后的第三天
③心花怒放
④大失所望
③老婆婆快要进入预设圈套
④实施计谋受阻
送酒后的第四天
⑤眉开眼笑

隔了不久
⑥愁容满面

13.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希科老板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面属于莫泊桑作品的一项是 ( )
A.《最后一课》 B.《擎脂球》
C.《格列佛游记》 D.《悲惨世界》

参考答案
1.B 2.D 3.D 4.C
5.(1)心理描写 (2)景物描写 (3)语言描写 (4)神态描写
6.原先称于勒是“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后来则称“这个人”“这个流氓”。从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她嫌贫爱寓、自私冷酷的性格。
7.“我”的父亲的“希望”是盼望发了财的弟弟回来,给他带来财富。
父亲与母亲对待于勒的基本态度没有什么不同。
8.表明于勒很少得到这种温暖或进一步表明于勒确实很穷。(答案合理即可)
9.A
10.(1)因为希科的花言巧语使老婆婆受蒙蔽而落入其圈套;(2)因为老婆婆自身经不。住酒的诱惑而落入其圈套。
11.前者是因为希科日思夜想尽早继承老婆婆的农庄,以免要花更多的钱,这焦急的心理令其不得不常去看老婆婆的状况。后者是因为当得知老婆婆嗜酒后,希科已经猜到老婆婆情况不妙,所以他内心不再像以往那样焦急,因此他没有再去老婆婆家。
12.②想到了达到目的的方法,眼看农庄就要到手的喜悦⑤看着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的喜悦⑥用外表的颓废来掩饰内心的喜悦,为的是不被人指责
13.(1)从中可以看出希科是一个视钱如命而罔顾人命的小人,同时亦是喜欢用外表的仁义去掩饰内心的奸诈的伪君子;(2)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轻信别人,凡事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同时,做事亦要做到不违背良心,不弄虚作假,不惟利是图,做个仁义老实、被社会尊重的人。
14.B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标准化课时作业
(提高学习效率,摒弃题海战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标准化课时作业》以知识点为主线,以“基础积累、文本提升、同步拓展、语言运用”四级训练模式为阶梯,层层推进,助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全面提升学生成绩的利器。)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5981.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故 乡》课时作业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既然(jì) 阴晦(huì) 断茎(jǐng) 心绪(xù)
B.闰土(rùn) 寓所(yú) 亲戚( qī) 祭祀(shì)
C.脚踝( huái) 鄙夷(bǐ) 嗤笑(chī) 瑟索(sè)
D.作揖(jí) 惘然(wǎng) 恣睢( shuī) 隔膜(m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阴侮 诲人不倦 影像 印象深刻
B.蓬隙 蓬勃向上 愕然 扼腕叹息
C.寒噤 屡禁不止 箫索 肃然起敬
D.潮汛 杳无音讯 惶恐 张皇失措
3.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________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________而生活。
A.辛苦展转 辛苦麻木 辛苦恣睢
B.辛苦恣睢 辛苦麻木 辛苦展转
C.辛苦麻木 辛苦展转 辛苦恣睢
D.辛苦展转 辛苦恣睢 辛苦麻木
4.写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2)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
5.辨析句子,是比喻句的打“√”,不是的打“×”。
(1)我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 )
(2)(她)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 )
(3)(她)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 )
(4)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 )
6.文学常识填空。
(1)小说是通过塑造_______、叙述______、描写_________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2)《故乡>选自《 》,作者鲁迅,我们在初中阶段曾经学过他的文章《___________》,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文本提升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③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④我所记得的故乡__________。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__________。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_________,——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7.将下面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处。
A.本也如此
B.全不如此
C.也就如此
8.第②段运用了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③段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文第④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题目。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1.文中画线句子能否改成“虽然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但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中“欢喜”和“凄凉”的原因是什么?
(1)欢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凄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闰土“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想说的话是什么?请你揣摩语境,联系全文,把它补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可悲的厚障壁”指什么?是怎样造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是这个样子。
②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③我的故乡是在山东北部大平原上。我小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④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来临。
⑤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⑥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了起来。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⑦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国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明月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⑧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电实有甜美在。
⑨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15.作者在第④⑤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
___________——捉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第⑤段中摘抄与第⑥段相照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字数在1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
19.学习《故乡》一文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某校开展了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
(1)某班同学提出了下面几个选题,不适合的一项是 ( )
A.鲁迅战斗的一生
B.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C.鲁迅散文中的童年生活
D.有人说韩寒会成为下一个鲁迅,比较鲁迅与韩寒的个性。
(2)你们小组的综合性学习报告题目为“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有同学把他们分为三类陈述如下,请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
A.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B.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如《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C.封建制度的反抗者,如《故乡》中的“我”,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他愿意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终生,但他的反抗以失败而告终。
(3)有同学说:“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我们初中生研究他是不是有点自不量力呀?”请你针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学校开展“鲁迅读书月”活动,主题是“鲁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走进作品】要求每位同学推荐一篇课外读过的鲁迅作品,并写出一句推荐语。
你推荐的作品:《______________》
你的推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认识鲁迅】要求同学们谈谈“我心目中的鲁迅”。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材料。有的同学建议根据材料拟一副对联来概括我们心目中的鲁迅形象。现在,已有同学拟了一则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材料一:鲁迅先生“关于自己”的话。
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作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我觉得古人写在书上的可恶思想,我的心里也常有……
材料二:几个生活细节孙伏园回忆:我随鲁迅先生旅行,如到陕西,到厦门,到广州,我的铺盖常常是鲁迅先生替我打的。耶稣常为门徒洗脚,我总要记起这个故事。
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
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A
4.(1)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2)神态摘写或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5. (l)× (2)× (3)√ (4))×
6.(1 )人物 故事情节 环境 (2)呐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或藤野先生)
7.B C A
8.渲染沉寂、荒凉的气氛,衬托“我”的悲凉心情。
9.反问 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突出故乡的变化之大使“我”的心绪由悲凉变得更加沉重。
10.奠定了行文的感情基调,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11.不能改。因为原句强调的是现在的闰土已“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阔土”,强调了闰土的变化之大;而改句强调的是“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强调了“我”对闰土的熟悉。改后违背了作者的原意。
12.(1)因又见到儿时的朋友感到高兴。 (2)因想到自己贫穷,处境艰难,彼此地位的悬殊而悲伤。
13.示例:“迅哥儿,你回来了!”(展开合理想像,只要符合语境即可)
14.“可悲的厚障壁”指彼此思想感情不能相通的隔阂。是封建压迫、剥削和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造成的。
15.数星星 看月亮梦月亮摸鸭蛋(答出4件事即可)
16.对比,突出崽乡之情。
17.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18.示例:季老以细腻的笔触把家乡农村的那种静谧祥和的气氛与城市里的喧嚣作对比,把北大朗润园与鲁北平原的一个小村作对比,没有迷人的山,没有多情的水,没有流芳百世的古迹,也没有勾人心弦的神话传说,有的只是一个赤子对家乡的爱恋。
19.(1)D(2)C(3)示例:我们初中生研究鲁迅,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再说,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说不定初中生也能做出有意义的成果呢!
20.活动一 阿Q正传小说深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表达了作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观点。
活动二 示例一:幽默谦逊贵在自省 示例二:慈祥冷峻缘于爱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