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标准化课时作业
(提高学习效率,摒弃题海战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标准化课时作业》以知识点为主线,以“基础积累、文本提升、同步拓展、语言运用”四级训练模式为阶梯,层层推进,助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全面提升学生成绩的利器。)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5981.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时作业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省悟(shěng) 脊梁(jǐ) 玄虚(xuán) 怀古伤今(huái)
B.诓骗(kuāng) 概叹(kǎi) 抹杀(mǒ) 前仆后继(pū)
C.诬蔑(miè) 渺茫(miǎo) 家谱(pǔ) 地大物博(bó)
D.茏罩(lǒng) 摧残(cán) 倘若(tǎng) 自欺欺人(qī)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按照上级布署,他们认真组织了一系列观摩课,师生们反应热烈。
B.对敌人无情讽刺鞭笞、对人民赞颂呕歌,爱憎分明,正是杂文应该遵循的原则。
C.我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谁赢得最后的胜利。
D.原来这帮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人是在混淆“中国人”的概念。
3.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1)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
(3)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
4.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_________》,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他的作品按体裁分别收录如下:(只需填写一到两个你知道的即可)
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_____”内给下面语段加上标点符号。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_____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____地大物博_____是事实____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_____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_____却也是事实。
6.联系课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7.文中论敌的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论敌的论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作者批驳论敌的论点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写驳论文,要善于找出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它,就能击中其要害。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是以什么为突破口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积极就一定是好的吗?
佚 名
常听到这样一种对人的评价:“某人本事虽不怎么样,但很积极,他的精神还是很可贵的。”可是,我心里就一直对此存在着疑问:积极就一定是好的吗?
首先,对积极者本人来说,我认为如果“积极”到了过分的程度,那对自己绝对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也就是说,过分积极是不懂得爱自己。要知道,脑力劳动也好,体力劳动也好,凡是劳动,都是要付出精神付出气力的。过分积极,这付出的精神力气,也就不是一般的了,而是过分的付出,是一种透支。试想,如果一个人老是透支自己的精力体力,他的身体状况即使眼前“很棒”,也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到了一定程度,这种虚假的繁荣一拆穿,就是自己想补救都来不及了。伟大的革命导师曾经教导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说,身体也是吃饭的本钱,活命的本钱,身体垮了,七病八痛,活着的趣味大概也是要大打折扣的。所以,过分的“积极“是不是的确显得不够自爱了呢?
其次,就“积极”的客观效果来说,如果一个人不掌握正确的方法,他越积极,可能就会造成越大的损失。比如,一个做零件的工人,他毛手毛脚,或者技术不过关,他很积极,别人一小时做100个零件,全是正品,他一小时做120个零件,却有20个是废品,看起来他的绩效与别人一样,好像积极没什么坏处,但是那20个废品的原料,本来是可以做成正品的,却让他给白白浪费了,你说,是积极好呢,还是学好技术仔仔细细地做好呢?又比如,一个老师,他很积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给学生讲课:本来供学生自修的时间他占用去讲课,应该下课了应该放学了他也去讲课。表面上看起来他讲得多了,学生从他那里接受的知识得到的好处也多了,但是,原来可以供学生自己安排的时间,可以让学生休息的时间,被他占用了,学生得不到自己整理知识消化知识的时间,也许会因此而对没有整理消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大打折扣,影响他们的考试分数,甚至可能影响他们将运用那些知识的一生;学生得不到应该得到的休息时间,也许他们下一堂课就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接受知识思考问题了,那就是这位积极者以自己假想的“所获”大大影响了学生真正的“所获”,影响了另一位老师本应收到的上课效果,这实在对别人是一种损害;学生得不到应该得到的休息时间,也许他们从此对这位“积极者”产生了反感,从而连带着对他所教的这一门课产生了反感,导致了再也不喜欢这一门课,再也不积极不认真去听这一门课了,那岂不是“积极者”以自己的“积极”打击消灭了别人的“积极”吗?这样,他的“积极”,除了留下一些完全的反面效应之外,还会留下一点什么呢?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做事情,光凭热情,光凭“积极”是不行的。“积极”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为基础,在该“积极”的时候积极,不该积极的地方坚决不去“积极”,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11.本文要驳的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3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3段中加点的“假想的‘所获”’和“真正的‘所获”’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过分积极不是一件好事,同理,过度的自信就变成了自负。你想对身边那些盲目自信的人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
16.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假如你是李悝的话,你会作出怎样合理的解释呢?
战国初期的魏国有一位大臣叫李悝,一天,魏文侯问他:“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李悝马上回答说:“是因为屡战屡胜。”魏文侯一下子迷惑起来,屡战屡胜怎么能跟灭亡联系在一起呢?他不解地问:“屡战屡胜是国家最吉利的事,怎么会使国家灭亡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1)排比 (2)反问 (3)比喻
4.狂人日记 《呐喊》《彷徨》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 《朝花夕拾》《野草》
5.: “ ” , ; ;——
6.(1)“中国人”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2)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3)指广大人民。
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8.(1)总自夸“地大物博”。(2)只希望着国联。(3)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9.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0.以论敌的论证为突破口。论敌的论证存在以偏概全的致命弱点,所以作者抓住其要害,驳倒其论点。
11.某人本事虽不怎么样,但很积极,他的精神还是很可贵的。
12.论证“如果一个人不掌握正确的方法,他越积极,可能就会造成越大的损失”。
13.“假想的‘所获”’指自己认为占用课余时间将会得到的收获;“真正的‘所获”指学生在下一节课以充沛的精力去接受知识思考问题,即另一位老师本应收到的上课效果。
14.“积极”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为基础,在该“积极”的时候积极,不该积极的地方坚决不去“积极”,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15.示例:你的自傲、自负会让领导觉得你缺乏起码的谦虚精神,办事不知轻重,不牢靠。也会让竞争对手利用你的自负,实现自己的目的。不要处处把自己的优点与他人比较,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16.李悝回答说:“屡战,人民就要疲困;屡胜,君主就会骄傲。以骄傲的君主,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