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教材说
课前预学
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版)。这首词作于宋神 宗熙宁八年(1075),是 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 做知州时悼念妻子王弗 的作品。王弗去世于宋英果东治平二年(1065)。
生死相隔,深情难忘。这首悼亡词一开篇便抒发作者对妻子诚笃的感情。生死,是一种隔;妻子葬于千里外的故乡,是一种隔;岁月沧桑,即使相逢也认不出,又是一种隔;梦中还乡,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无从谈起,还是一种隔。在对梦境的淡淡追述中,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写得极为沉痛。诵读这首词,留意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的。
注释1
缘由
学习提示
体裁
情感
内容
熟读成诵
课前预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乙卯(mǎo) 正月(zhēng yuè) 思量(liáng)
鬓如霜(bìnrúshuāng) 小轩窗(xiǎoxuān chuāng)
短松冈(duǎn sōng gāng)
了解作者
课前预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曾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地的知州,官至礼部尚书。又曾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北还后的第二年病死于常州。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与北宋的黄庭坚合称“苏黄”,与南宋的陆游合称“苏陆”;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其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
写作背景
课前预学
《江城子》题记中的“乙卯”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在“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实际上,词中记梦境的句子只有下阕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
常识积累
课前预学
古人对“死”的讳称
古人对“死”的讳称有很多,主要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逝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常识积累
课前预学
悼亡诗
(古代诗歌题材)
悼亡诗,古代汉族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
现在广义的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与西方的悼亡诗意思接轨。
其中,三大著名的悼亡词是:
蝶恋花(纳兰悼亡妻的词) 作者:纳兰性德;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者:苏轼;
半死桐(思越人,又名鹧鸪天)作者:贺铸
走进文本
疏通大意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
乙卯(mǎo):北宋熙宁八年(1075)。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liáng):想念。
你我一生一死,隔绝已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却难以忘怀。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你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你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纵使:纵然,即使。
“尘满面”二句: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即使相逢你也该认不出我了,因为四处奔波,我早已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晚上忽然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家乡,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顾:看。
你我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无言的泪水落下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料得:料想,想来。
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你我一生一死,隔绝已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却难以忘怀。你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你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你也该认不出我了,因为四处奔波,我早已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家乡,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无言的泪水落下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
诵读再三
走进文本
问题探究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怎样具体表现“不思量,自难忘”的思念之情的
参考:“十年”之久,“千里”之遥,“生死”之隔,十年来的种种坎坷、不幸,都不能使词人忘掉亡妻。
词人进入“幽梦”之乡,正是朝思暮想的结果。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声有泪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词人思念之深、之苦。
“年年肠断”也表明了词人思念之深、之苦。
2.“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展现了怎样的情景 这样写有何用意
参考:这三句词是词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即使夫妻能够相见,妻子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我”了。
死生异路,怎能重逢 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一层,相逢而不相识比不能相逢更使人不堪。
词句虽刻画了人物的外部形象,却表现出词人生活之蹭蹬( cèng dèng,险阻难行,失势貌。困顿,失意,倒霉,倒运。犯过失;失足,时间很快)和心境之妻凉。
3.请简要分析结尾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含意和表现手法。
参考:词人料想长眠地 下的爱妻,在年年伤逝的这个 日子,眷恋人生,难舍亲人,柔肠 寸断;
词人梦醒,料想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 月清辉洒满大地,想到这样一 种孤寂、凄哀的情景,词人也不免 肝肠寸断。
这种不仅说自己 如何,而且说对方如何的表现手去,更加含蓄蕴藉。
4.有人说“两茫茫”几个字特别有情味,试分析。
参考: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茫茫”前着一“两”字,这就不只是讲词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同时也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读“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仿佛听见了词人对亡妻凄苦的告白: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你查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我同样杳无音讯。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凄婉、沉痛的感情,笼罩全篇。
5.“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你认为词人想要说哪些“凄凉”
参考:(1)政治失意之凄凉。
在王弗死后的十年时间里,苏轼在政治上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他一直被放逐外地,辗转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在颠沛窜谪之中饱尝人世的艰辛。政治上的失意和打击所带来的身心折磨也让他倍感疲惫和痛苦。
(2)朋友远离之凄凉。当时,许多朋友都疏远了他,这使苏轼几乎处于一种茕茕子立的境地。
(3)生死两隔之凄凉。苏轼需要有人理解和支持,但唯一可以听他诉说的人已化为坟茔,远在千里之外。当然,在词人心中,“孤坟”中的王弗也是孤独与凄凉的。
6.词人为什么在“自难忘”之前加了“不思量”
参考:“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是“自难忘”。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体现的却是词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而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即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词人深沉的思妻之情。
7.词人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 40 岁,我们应如何理解
参考: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个旋涡之中,身不由己,官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沧桑,饱尝艰清 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尘”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 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
“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8.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试分析。
参考: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抒发词人凄婉、诚挚的悼亡之情。
“两茫茫”状幽明相隔,惘然无尽,而“自难忘”愈见自然、真挚。“无处话”一句,既承“难忘”,又点明阻隔之遥。“纵使”以下三句,由假设转出相逢,融入词人自我身世之感。
下片“夜来”以下五句记梦,意幻情真,虚中带实。“料得”三句,从梦境回到现实,写梦后设想对方念己。“年年肠断”,柔情绵绵无尽,令人酸楚。
9.联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的内容,分析词中用白描手法的妙处。
参考:这首纯情的婉约词用白描手法来表现内涵十分丰富的生活细节,是其具有魅力的重要原因。
“尘满面,鬓如霜”两句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自己的容貌特征。尘土满面,可见其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之状;两鬓染霜,可见其仕途坎坷、心力交瘁之苦。通过容貌能想见其经历,这是白描以少胜多的妙处。
“小轩窗,正梳妆”这两句写梦中所见,但这一极为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是苏轼夫妻十年恩爱生活的提炼,凝聚着苏轼对爱妻的深切思恋。临窗梳妆这一动作本身并不具有情感意义,但一经词人提炼就成了意蕴丰富的情感语言。
走进文本
厘清结构
课文小结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创作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全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思致委婉,境界层出,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
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
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 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 与共孤光。把酒凄然北望。
【注】(1)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2)鸣廊:在回廊里发出声响。(3)贱:质量低劣。(4)妨:遮蔽。(5)孤光:独在中天的月亮。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的一、二两句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往事的辛酸,还表达了词人对命运无常、人生起伏的感慨。
B.上片的三、四两句描述了秋风吹叶回响长廊的景象,由景及人,表达了词人对韶华易逝的感慨
C.“酒贱”“月明”两句,写词人正因酒质低劣而来客稀少发愁,又恰逢云遮明月,于是倍感孤独。
D.全词议论、描写、抒情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言近旨远,辞浅意深,令人回味。
【答案】C(“写词人正因酒质低劣而来客稀少发愁”错,“酒贱”暗指苏轼被远贬黄州,受到冷遇,心中的失落与不满以这种自我嘲讽的形式来表现)
8.古人评价此词,认为“凉”字贯穿全词,请结合词句赏析。
【答案】(1)秋景寒凉(风叶鸣廊),(2)世态炎凉(酒贱客少),(3)心境凄凉(眉头鬓上、谁与共、凄然北望)。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