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1 09:17:39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2》习题 第2课
一、单选题
1.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 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
A.小麦、水稻、牛、马 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玉米、水稻、牛、马 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
2.来自异域的糖、咖啡、茶和巧克力,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而且让糖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 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 )
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
C.促进了世界的文化交流 D.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
3.新旧两个世界的相遇,不妨看作是两个巨大而相对封闭系统的交汇——就像一条运河凿通两个湖泊之后,必然使生活在其中的不同鱼群相互游动。开放和交换可以带来积极的后果,但如果两者差别悬殊,那么大交换首先带来的或许是灭顶之灾。以下不符合这段话主旨的是( )
A.美国白蛾入侵中国后,到处繁殖蔓延,破坏生态环境
B.中国的大闸蟹随着船只“偷渡”到英国后,称霸河道
C.病菌或入侵生物在新环境中出现爆发式增长
D.物种交流推动全球粮食产量提高,使世界人口激增
4.明清时期,引进美洲作物近30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欧洲加强了对亚美的掠夺
C.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全球联系
5.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胡椒的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许多,且胡椒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因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
A.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B.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
C.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 D.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
6.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1555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世纪初,产自美洲的咖啡风靡欧洲。据此可知(  )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
B.新航路开辟催生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C.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D.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重大进展
7.地理大发现之后,新旧大陆间粮食作物的互相传播,为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作物的种植与贸易,则促进了各地商业的发展和白银的洲际流动,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材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资本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动力
C.农业变革推动了早期的全球化
D.新航路开辟改变了经济结构
8.“没有美洲的农作物,欧洲不可能在后来养活那么庞大的人口,而且旧大陆的热带地区不会如此之快地得到开发。没有欧洲的牲畜,特别是用于运输和耕种的马和骡,美洲大陆不可能以它已经发生过的那种速度被开发。”据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
A.导致新旧大陆间经济互补而和谐发展
B.带来的物种交换改变了新旧大陆面貌
C.使美洲人口迁移造成旧大陆人口激增
D.并未给美洲造成致命打击和巨大破坏
9.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
A.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
D.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10.新旧两个世界的相遇,不妨看作是两个巨大而相对封闭系统的交汇——就像一条运河凿通两个湖泊之后,必然使生活在其中的不同鱼群相互游动。开放和交换可以带来积极的后果,但如果两者差别很大,那么大交换首先带来的或许是灭顶之灾。以下不符合这段话主旨的是(  )
A.美国白蛾入侵中国后,到处繁殖蔓延,破坏生态环境
B.中国的大闸蟹随着船只“偷渡”到英国后,称霸河道
C.病菌或入侵生物在新环境中出现爆发式增长
D.物种交流推动全球粮食产量提高,使世界人口激增
二.材料题(共2小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清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的矛盾日益尖锐,加上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社会日益动荡不安。
(1)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人口激增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明清人口增长的影响。
(3)你如何看待人口增长的问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外来作物的引进
在我国现有的农作物中,至少有50多种来自国外。宋以前我国引入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部分原产于地中海、非洲或印度,它们大多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
这些早期传入的农作物多为果树和蔬菜,鲜有粮食作物。中唐以后,随着国家经济中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不断有新的农作物引进。其中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传入中国的作物计有玉米、马铃薯、花生、向日葵、辣椒、陆地棉、烟草等近30种。这些引进作物,不仅增加了我国作物的种类,同时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例如花生、烟草等商品性生产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成了农民谋生致富的一种重要手段。陆地棉传入后市场需求旺盛,不久便成了我国棉纺织业的重要原料,对中国近代轻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请你对外来农作物在中国古代的传播进行阐释。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小麦、水稻、牛、马不是美洲的原有物种,故A项正确;玉米、马铃薯的原产地都是美洲,故B、C、D三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据材料“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可知,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D项正确;“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仅符合材料的部分内容,无法涵盖材料全部内容,排除A、B两项;“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不仅是文化的交流,还是殖民侵略,排除C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如果两者差别悬殊,那么大交换首先带来的或许是灭顶之灾”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物种交流的消极影响,D项是物种交流的积极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符合题意,故正确。
4.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近代的物种交流使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使世界人民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C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与材料主旨不符。
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加强,胡椒由贵族餐桌走向普通民众,美洲物种传入,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成为贵族青睐的新物品,这反映出食物在当时的欧洲有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故D项正确;物种交流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贵族地位的衰落,排除B项;题干不能说明贵族全面接受美洲饮食文化,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 用马铃薯做的饭菜在欧洲的许多地区逐渐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系,是由于美洲的马铃薯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到欧洲,这反映了欧美之间直接商贸联系密切,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玉米、马铃薯、番茄的原产地都是美洲,故排除B、C、D三项,选A项。
8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的看法反映了旧大陆禽畜传入美洲后的多元影响,体现了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 材料“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表明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故选B项;玉米、马铃薯的原产地是美洲,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故D项错误。
10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了新航路开辟后,各地物种之间的相互交流情况,故选D项。
二.材料题(共2小题)
11.【考点】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人口的迁徙与融入.版权所有
【解答】(1)原因:根据材料“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可归纳出高产作物的引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定的社会环境、赋税制度的变化和传统文化观念也是重要因素。
(2)影响:根据材料“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可归纳出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从材料中的饮食种类来看,改变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从材料的中的高产作物引进来看,进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根据材料“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可归纳出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自然环境。社会动荡不安。
(3)问题: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既要看到人口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也要看到人口增长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故答案为:
(1)原因:高产作物的引进;安定的社会环境;赋税制度的变化;传统文化观念
(2)影响: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促进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自然环境。社会动荡不安
(3)评述人口问题:既要看到人口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也要看到人口增长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2.【考点】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版权所有
【解答】根据材料“宋以前我国引入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部分原产于地中海、非洲或印度,它们大多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前,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原产于西亚、非洲等地的果树和蔬菜等农作物传入中国。根据材料“随着国家经济中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不断有新的农作物引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新航路的开辟,原产美洲的甘薯和玉米等农作物广泛传入中国。根据材料“这些引进作物,不仅增加了我国作物的种类,同时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来农作物对中国的影响来看,粮食作物的传入拓展了土地利用空间,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缓和了人地矛盾。改变了传统的粮食作物结构,增加了中国农作物的种类。经济作物传入之后,其种植范围的扩大,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根据材料“陆地棉传入后市场需求旺盛,不久便成了我国棉纺织业的重要原料,对中国近代轻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可知,作为工业原料的作物种植,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来物种通过各种途径大量传入中国,反映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交往区域的扩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
故答案为: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原产于西亚、非洲等地的果树和蔬菜等农作物传入中国。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新航路的开辟,原产美洲的甘薯和玉米等农作物广泛传入中国。
这些新物种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拓展了土地利用空间,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缓和了人地矛盾。改变了传统的粮食作物结构,增加了中国农作物的种类。经济作物种植范围的扩大,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作为工业原料的作物种植,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外来物种通过各种途径大量传入中国,反映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交往区域的扩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共30张PPT)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导入新课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课程标准
美洲物种的外传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01
02
03
目录
CONTENTS
1.概况:
新航路开辟后,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将原产于美洲的物种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主要物种: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
玉米:从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马铃薯: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16世纪四十年代德国福克斯(Leonhard Fuchs)的植物志中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幅印刷出版的玉米植株全图。耐寒的玉米的推广渐渐消解了欧洲传统的冬季休耕制度。玉米粒和玉米秸秆大大取代了牧草成为饲料。但过度依赖玉米引发了佩拉格拉病,到20世纪初才消失。玉米在欧洲慢慢发展为仅次于麦类(麦子)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支撑起近代以来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助于欧洲领先世界约三个世纪。
1532年,以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为首的首批西班牙殖民者抵达安第斯山地区,并很快发现了这种被当地印第安人视为珍宝的这种奇异圆形块茎,因其形状与蘑菇相似,故称之为“块菌”。随着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对安第斯山区的征服,马铃薯被殖民者作为一种“战利品”带回了欧洲。哥伦布把它作为礼品,献给了当时的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但长期以来,马铃薯在西班牙并未受到重视,作为殖民者,当时的西班牙人在美洲地区的兴趣完全在金银财宝上,并且当时的欧洲人主要以面包为主食,马铃薯自然不可能进入富裕阶层。直到30多年后的1565年,西班牙人在南美的大规模掠夺基本结束,马铃薯才被大批运回西班牙,逐渐在异域他乡真正的落地生根。
材料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世界市场与社会生活”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释须史论结合)
论题: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社会生活变迁;社会生活变迁推动世界市场向纵深发展。
阐释: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初具规模,推动玉米、小麦等作物在世界范围内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交往习惯等发生很大改变,中美等国的大型网络购物活动,促进了全球化市场的发展。
综上所述,世界市场与社会生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2.传入中国
(1)玉米: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
全国。
(2)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3.番茄的外传
(1)传入欧洲: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2)传入中国: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2)传入中国: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4.辣椒的外传
(1)传入欧洲: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物种名称 传入地区 传入途径 推广
玉米 欧洲 亚洲 (中国) 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 (起初仅供观赏) 16世纪中期在南欧广泛种植
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 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 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明朝时传入,先在边疆或丘陵地区种植后逐渐拓展到平原地区。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
传入途径与玉米相似 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传入后推广较为缓慢
马铃薯 甘薯 明朝时传入中国,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由西班牙人带入欧洲 (起初仅供观赏) 18世纪中叶开始食用栽培,经过改良培育,18世纪末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番茄 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 明朝万历年间传入,长期当做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15世纪传入西班牙 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
辣椒 16世纪中期传入中国,称为“番椒”
西南、中南地区气候潮湿,辣椒较为流行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的概况如何?
问题思考
1.农作物
(1)种类: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
(2)过程:
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品种类繁多,小麦产业随之兴盛。
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产量仅次于小麦的北美第二大农作物。
2.禽畜
(1)种类: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
(2)过程: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美洲,其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哥伦布大交换
哥伦布航线
观察图片
甜橙、苹果
小麦、水稻
观察图片
马、猪、羊
鸡、牛、驴
观察图片
史料 “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土豆耐寒,落地就生根,入土必出芽,饱腹感更明显。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福建松溪县发布劝农文告,点名要求当地农民大力种植“马铃薯”。在清朝,有玉米参加轮作复种的土地,比没有玉米轮作的土地增产四分之一,水稻亩产超过千斤是近几十年才实现的事,而甘薯亩产千斤在清代时就能轻松做到。
史料:1500年前后,亚欧人口约为4.25亿;1700年前后,达到7.2亿;1800年前后,已突破9亿。
1.提高了全球粮食差,使世界人口激增。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史料 明嘉靖《常熟县志》(1538)和王世懋《学圃杂疏》均有明确记载。《三农记》卷12亦云:“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过洋者移入百越,古因此名。初时为果,今湖田沙土遍植。”
史料 嘉庆《汉中府志》说:“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今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了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史料 在北美地区,水稻仅有3%供本地消费,其余全都用于出口。玉米、番薯的上市贸易,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了平抑粮价的作用。
史料 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史料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期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漠化现象凸显。
史料 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远超土地承载能力,乱砍滥伐,植被破坏,过度垦荒造田,水土流失草原沙漠化严重。
01
提高了全球粮食差,使世界人口激增。
02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03
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04
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课堂检测
1.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 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
A.小麦、水稻、牛、马 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玉米、水稻、牛、马 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
A
2.新旧两个世界的相遇,不妨看作是两个巨大而相对封闭系统的交汇——就像一条运河凿通两个湖泊之后,必然使生活在其中的不同鱼群相互游动。开放和交换可以带来积极的后果,但如果两者差别悬殊,那么大交换首先带来的或许是灭顶之灾。以下不符合这段话主旨的是( )
A.美国白蛾入侵中国后,到处繁殖蔓延,破坏生态环境
B.中国的大闸蟹随着船只“偷渡”到英国后,称霸河道
C.病菌或入侵生物在新环境中出现爆发式增长
D.物种交流推动全球粮食产量提高,使世界人口激增
D
3.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胡椒的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许多,且胡椒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因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
A.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B.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
C.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 D.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
D
4.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各种美洲高产作物传入欧洲,仅马铃薯一项就使欧洲人口在1700—1900年两百年间增长了四分之一左右,使欧洲城市化率提高了30%左右,并推动了工业革命的产生。由此可知( )
A.人口增长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B.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巨大变化
C.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开辟新航路推动了高产作物传播
B
5.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带动了物种的全球性交流。先后传入中国的美洲物种除土豆、辣椒之外,还有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这刺激了当时中国( )
A.生产工具迅速革新 B.农业商品化发展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朝贡体制的终结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