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1 09:31:47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1.了解工业革命后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改进;
2.理解食物安全生产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
课程标准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01
02
消除饥饿与粮食安全
03
CONTENTS


(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1)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推动;
(2)科学技术的进步。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1.原因: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2.产生过程:
(1)工业革命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 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农业机械化,
建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3) 20世纪下半叶:育种技术推广、高效化肥应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获突破性进展;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经营模式。
播种机
作物种子为播种对象的种植机械。
联合收割机
同时完成谷物的收割、脱粒、分离和清选等并最终获得谷粒的机械。
铧式犁
耕地农具,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
3.表现:
①前提:汽油、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
(1)农业机械化广泛使用
机器人
农用机械从人工化朝向自动化发展
③影响:
②特点:
日本番茄机器人
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2)杂交育种技术新的突破
①成就:
1930年美国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杂交水稻;
2014年袁隆平杂交水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
2020年袁隆平杂交水稻突破1500公斤。
②影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突出贡献。
(3)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
大型农场
养殖场
4.影响:
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
——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产量
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人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神的宗教关系,中国人也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人的宗法关系。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有必要改变自己的饮食方式以适应新生活的需要。
——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
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更新变化
(二)畜牧业(养殖场和牧场)的现代化
1.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
2.生产规模大型化。
(三)渔业的现代化
1.捕捞渔具等日趋现代化;
2.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
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
3.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
发展。
1.古代食物储备技术
上世纪 70 年代,洛阳市老城区北部发现规模庞大的隋唐时期含嘉仓遗址,据专家推测,整座仓城内应有 400 余座仓窖,在含嘉仓 160 号仓窖内,还保存有唐代炭化的粟米遗存,只是色泽略显泛黄,估算当时该窖储粮达 50 万斤左右。。这些谷物取出后,第三天竟奇迹般发了芽!考古专家将它送往洛阳农科所培养,这些在地下埋藏千年的种子,竟神奇般地成长结穗,经化验发现,窖中谷物仍具有 50.7% 的有机物。
原始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储存余粮
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2.近现代粮食储备技术
近现代粮食储备技术:
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3.冷冻技术发展
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现代: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一)消除饥饿
世界饥饿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控制不力;
(2)世界粮食生产的不均衡性和消费的不合理性长期存在;
(3)国际经济旧秩序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拉大;
(4)近年来,厄尔尼诺等现象引发的自然灾害频发等。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二)粮食安全
背景 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措施 ①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②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成就 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食品安全
1.背景
农业现代化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它们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也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2.措施
(1)世界: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2)中国: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其进行了修订。政府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1)挑战
①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在发展中国家还有几亿人,在发达国家还有几千万人在长期挨饿。
②农业可持续性减弱:如水资源短缺、农产品污染、农业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趋严重。
未来世界食物生产的挑战与应对
(2)应对
①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可持续性农业。
②力争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尽最大可能减少因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危机。
③大力发展融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于农业生产的“精确农业”。
④积极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长效发展机制。
⑤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注重食物安全和营养发展相结合等。
课堂检测
1.食品工业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改变食物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方式等。在现代,工业化食品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如广受欢迎的辣条、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这说明( )
A.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 B.工业化食品提高了工业化水平
C.工业化生产丰富了日常食物种类 D.工业化食品符合了国人饮食习惯
C
2.英国在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期农业生产能力出现了提升。1700年后英国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上升,到1750年总数达20万吨,英国成为当时的“欧洲粮仓”。英国成为“欧洲粮仓”的根本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对农业的推动 B.圈地运动变革了生产关系
C.机械化耕作的普遍推广 D.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刺激
B
3.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认为,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这是因为袁隆平( )
A.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交优势 B.最早提出利用水稻杂交育种
C.是新中国农业科技的首创者 D.向世界推广了水稻杂交技术
D
4.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提高肉类、水产品冷链物流水平,积极建设、 发展全国各地肉类、水产品、水果、蔬菜等冷链物流体系。这一规划有助于( )
A.增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B.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
C.提高全国各地物流运输水平 D.增强我国粮食储备能力
A
5.从公报数据来看,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6.06万平方千米,比上年减少0.97万平方千米。各地调整和减少了低质、低效作物的种植,扩大了大豆、杂粮等优质、高效作物的种植规模。受市场价格和大豆补贴政策影响,东北地区增加了大豆等作物的种植,豆类播种面积达到11.07万平方千米。这些政策( )
A.推动了农村种植结构调整
B.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D.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
A《选择性必修2》习题 第3课
一、单选题
1.食品工业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改变食物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方式等。在现代,工业化食品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如广受欢迎的辣条、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这说明( )
A.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 B.工业化食品提高了工业化水平
C.工业化生产丰富了日常食物种类 D.工业化食品符合了国人饮食习惯
2.在国家的支持下,四川省人民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开办农机学校并兴建农机制造厂,六七十年代又从欧洲、日本引进化肥生产设备。四川地区使用农机、化肥的土地面积明显增多,粮食产量也有较大的提升。这反映出四川省( )
A.农民个人收入显著提高 B.工作重心是农业生产
C.农业技术完全依赖国外 D.重视农业现代化并有所成就
3.下面为1927年前后,苏联集体农庄与个体农庄每100俄亩(约109公顷)土地上的部分农业生产工具数目对比。
类型 播种机/台 收割机/台 役畜/头
集体农庄 1,1 2.07 13.78
个体农庄 0.356 0.689 17
这说明与个体农庄相比,集体农庄( )
A.顺应了所有制的改革要求 B.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C.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D.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4.从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到后来的塑化剂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而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背后都有化学添加剂的阴影。这类问题的出现可以追溯到( )
A.新航路开辟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5.英国在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期农业生产能力出现了提升。1700年后英国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上升,到1750年总数达20万吨,英国成为当时的“欧洲粮仓”。英国成为“欧洲粮仓”的根本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对农业的推动 B.圈地运动变革了生产关系
C.机械化耕作的普遍推广 D.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刺激
6.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推动了现代农业的产生。与此同时,现代化的渔业生产也快速发展起来。当前,现代渔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
A.人工化、智能化、简约化
B.人工化、专业化、规模化
C.自动化、信息化、全球化
D.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
7.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冷冻食品工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顺应这一趋势,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现代产业是(  )
A.水产养殖 B.冷链物流
C.智慧农业 D.基因克隆
8.有部分中国学者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念。下列做法与这一观念有悖的是(  )
A.加强绿色食品健康
B.压缩粮食生产数量
C.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
D.保障人民免于饥饿
9.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食品安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从发展的角度看,是要求(  )
A.人们能买得到所需要的基本食用物资
B.食物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
C.食物的获取注重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D.人们全面加强食物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10.2012年3月,袁隆平说道:“今年的目标是向亩产1 000公斤迈进,这虽然很不容易,但像矮子爬楼梯,一步一步走。”由袁隆平选育的杂交水稻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主要原因是(  )
A.解决了十三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B.世界上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
C.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成果显著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荀子·王制》中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同时,“田野十一,关市几(检查)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国富筐筐,实府库”,只有“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粮食仓储制度的重要意义。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民食问题事关政权稳固。据《礼记》记载,周朝禁止出售不成熟的根食和水果等;汉代,干肉腐坏变质出售致病,商贩及监管者“与盗同法”。《唐律疏议》规定,明知脯肉已经变质而不及时焚毁构成的刑事犯罪将受重罚,“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于卑贱致死,依故杀法”。《宋刑统》要求食品行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由行会对食品质量负责;明嘉靖时,“发现猪羊肉灌水,及米麦等插(掺)和沙土货卖者,杖八十”。
——摘编自蒲丽娟、王伟《政治伦理视域下的古代食品安全治理及启示》
材料二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组成“全国食品卫生领导小组”,组织对食品种养、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等环节的治理。1982年11月,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通过。1981年,卫生部制定了食品卫生标准研发五年规划,陆续发布了80多项标准。1984年,我国正式成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制定。
——摘编自胡颖廉《改革开放40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食品安全治理的特点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初期食品安全治理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提高了工业化水平”不能由材料得出,A、B项排除;辣条、方便面是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日常食物种类,C项正确;D项说法绝对,工业化食品也存在一定弊端,排除。
2.答案:D
解析:材料中四川省人民政府“开办农机学校并兴建农机制造厂”“引进化肥生产设备”,使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升,说明政府重视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推动农业发展,D项正确;由粮食产量提升不能得出农民个人收入显著提高,A项错误;1978年之前,我国对工业的重视高于农业,B项不符合史实;化肥生产设备的引进不代表我国农业技术“完全依赖国外”,C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可知,集体农庄中生产规模比较大,先进生产方式更普及,这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即规模化、机械化经营,C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化学添加剂”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化学工业发展的产物之一,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时间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此时英国进行圈地运动,形成了大地产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农村广泛实行,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故选B项。其他三项在时间上不符合,均排除。
6答案D 
解析 现代渔业发展趋势是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均与冷链物流密切相关,故选B项。
8答案B 
解析 压缩粮食生产数量不属于粮食安全观念,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 题目的要求是“从发展的角度看”,“注重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故选C项。
10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选育的杂交水稻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主要因为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故选C项。
11.(1)主张:重视立法;轻徭薄赋,保证生产;减少关税,促进粮食流通;藏粮于民,注重粮食储存。
(2)意义:应对灾情,救济灾民,保障人民生活;稳定粮价和物价、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稳定;减轻民众负担,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保障国家安全;对后世中外解决粮食储备管理提供借鉴。
【详解】
(1)主张:根据材料“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可知,重视立法;根据材料“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可知,轻徭薄赋,保证生产;根据材料“野十一,关市几(检查)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可知,减少关税,促进粮食流通;根据材料“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国富筐筐,实府库”“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可知,藏粮于民,注重粮食储存。
(2)意义:根据所学知识,从应对灾情、稳定粮食市场、社会秩序、国家安全以及对后世的借鉴角度分析即可。
12.(1)特点:将食品安全上升到人伦天理;统治者高度重视;以法律强制力严格规范;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目的:规范市场秩序,稳固统治。
(2)意义:健全国家治理体系,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规范和促进了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详解】
第(1)问第一小问,通过材料一“民人以食为天”可以得出将食品问题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通过材料一“周朝禁止出售不成熟的根食和水果等”可以看出统治者重视食品问题;通过材料一“《唐律疏议》规定……将受重罚”可以得出以法律来规范食品安全;通过材料一“要求食品行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体现出政府监管与民间监管相结合;第二小问,通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从市场秩序、政府统治等方面归纳。
第(2)问,根据材料二“全国食品卫生领导小组……食品卫生标准研发五年规划……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制定”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食品治理体系、人民群众健康、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