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习题 第5课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距离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 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
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平衡发展
2.下面是1843年英国不同地区和不同职业人员死亡的平均年龄统计表,这说明当时英国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是( )
士绅、专业人员 农民、商人 工人、技工
农村地区 拉特兰 52 41 38
巴斯 55 37 25
工业地区 利兹 44 27 19
曼彻斯特 38 20 17
A.调整城乡经济结构 B.改善工业生产环境
C.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D.调整工业生产布局
3.1905年的一首歌谣中唱道:“卢沟桥,汉口岸,消息流通流不断,快马如飞轻舟似叶,哪及火轮一寸铁,祝我帝国好好好,祝我铁路早早早,一时勤劳百世安,从今不歌行路难。”这首歌谣反映了( )
A.通信工具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
B.工业革命促进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
C.卢汉铁路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D.出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彻底解决
4.张之洞认为,中国物产之盛甲于五洲,但因交通不便,工艰运贵,所以出产不多,销售不广,且土货往往质粗价廉,只有经过机器、化学的加工才能变粗为精,实现增值。由材料可知,张之洞认识到( )
A.经济对国家实力有重要影响
B.中国处于商战劣势的根源
C.大机器生产对商战的重要性
D.专制政体导致了商战不利
5.阿克莱特改进发明了新型的水力纺纱机。1771年,他与人合伙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创办机器纺纱厂,改西方原家庭手工业生产形式以及一大群从事手工业的工人简单聚集起来的生产形式,为工厂雇佣式的大机器集体分工合作的模式,被称为“英国现代工厂制度的奠基人”“近代工厂之父”。可见阿克莱特的发明( )
A.推动了机械的推广和使用
B.使工业生产摆脱地域限制
C.推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确立
D.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发展
6.发昌机器厂是以打铁为业的方举赞、孙英德在1866年合伙设立的一家打铁作坊,资本不过二三百元,工人四五个,它设在上海虹口外商老船坞的对面,专为老船坞打制船用修配零件。记载显示,发昌机器厂在1869年已开始使用车床。这说明( )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B.民族工业诞生之初深受封建势力的压迫
C.近代民族工业引进西方机器开展生产
D.地主商人投资创办是民族工业诞生的路径之一
7.“1761年,煤矿主布里奇沃特公爵在两位工程师的帮助下,建成英国第一条运河……到19世纪初,英国大大小小的河流被运河连接起来,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水运网。”据此可推知( )
A.水运费用低廉是开凿运河的原因之一
B.工业革命推动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
C.运河水运建设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行
D.英国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发展中心
8.17—18世纪,英国的思想家们普遍认为不守时是贫穷的祸根,许多学校都将“准时”与“作息规律”写入了办学宗旨当中。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B.技术进步推动思想发展
C.社会观念适应经济需要
D.政治体制影响教育理念
9.1796年,一位英国医生发布了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传染,这类传染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材料主要表明( )
A.大纱厂普遍存在雇佣童工现象
B.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英国尚未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D.工业化进程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10.19世纪初,英国兴起抵制教会的“新大学运动”,出现了以自由、民主精神办学的伦敦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进入20世纪,甚至教会大学也大量增加了面向现实的世俗课程。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B.教育世俗化的不断发展
C.近代科技和工业化的扩展
D.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人类历史实现了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重大跨越,人类社会开始了工业文明的全球扩张。
材料二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民众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处处给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一去不返了”
材料三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材料四 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1)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归纳工业革命的特点。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的工业部门?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四描述的“这一世界”处于工业革命的哪一阶段?材料中提及的电车和汽车,其出现的先决发明是什么?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吉百利家族
18世纪末之前,吉百利家是英国西部一个家境不错的贵格派店主之家。年轻的理查德“吉伯利在格罗塞斯特和伦敦找到布商学徒的活计(零售布匹和纺织品),并成为该行业的熟练工。1794年,他在英国主要工业城市之一的伯明翰主要街道上开了自己的布匹和纺织品商店。
1800年,理查德和妻子伊丽莎白带着他们的家庭搬到布尔街的一座公寓居住,下层是他们的店铺。吉伯利商铺不断扩大,带来的收入足以让理查德和伊丽莎自1812年在伯明翰市郊租上一套房子和一块用来做花园的地。理查德和伊丽莎白的儿子们最后在不同地方做了学徒——本杰明是布匹学徒,约输则是茶叶和咖啡商的学徒。
约翰(1801-1889)在他父母商鋪的隔壁开了一家茶和咖啡店。约翰攒够了钱,他就开了一家工厂,制造可可豆和巧克力。1834年,约翰和他的妻子坎蒂亚将家搬出了拥挤的城市,迁到伯明翰郊外一处专门为中产阶级设计的地方。
1861年,约翰的儿子理查德和乔治继承了父亲的生意。
1886年,他们成功地将荷兰的一种新工序引入自己的工厂。这种工艺使他们打破了法国巧克力产品在英国市场上接近垄新的地位。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兄弟俩将吉伯利建成一个欣欣向荣的可可饮料公司和巧克力制造公司。
1879年,兄弟俩将公司从工业化的伯明输迁到一个叫伯恩维尔的郊区。在那里,他们引入了改善工人条件、建立私人社会保障的制度,其改革大大领先于他们的时代。
1901年,乔活和他家族的成员拥有了《伦敦每日新闻报》和其他一些报纸,他们利用这些报纸表达他们的自由党观点。此时,由理查德和伊丽莎白播种、一路顺利成长的吉伯利公司,已经是一个巨大的世界性公司。
——(美)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以吉伯利家族为例,概括工业革命给英国资产阶级家庭带米的变化,并说明古伯利家族雄起带来的历史启示。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题干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使贫富差距扩大,人文纽带被拧断,由此带来的启示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的平衡发展,故选D项;工业革命不仅要发展现代经济,还要关注社会公平,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指出贫富差距扩大的主体,故排除B项;材料与城市化进程无关,故排除C项。
2.答案:B
解析:表中的数据显示,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工业区,工人的平均死亡年龄都比其他行业的人较低;而在工业区,不论是哪个行业的人平均死亡年龄都比农村地区要低。这反映了英国政府迫切需要改善工业生产环境,故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3.答案:B
解析:材料中“火轮”“铁路”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故B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材料“土货往往质粗价廉,只有经过机器、化学的加工才能变粗为精,实现增值”反映了张之洞主张通过机器生产提高本土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竞争力,说明他认识到大机器生产对商战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对国家实力的重要影响,故A项错误;中国处于商战劣势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相对封闭的自然经济,张之洞并未认识到这根源,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专制政体对商战的影响,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材料“改西方原家庭手工业生产形式……为工厂雇佣式的大机器集体分工合作的模式”反映了阿克莱特的发明推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的确立,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机械的推广和使用,排除A项;水力纺纱机并不能使工业生产摆脱地域限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科学教育事业发展,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 材料“记载显示,发昌机器厂在1869年已开始使用车床”说明近代民族工业引进西方机器开展生产,故选C项。
7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从1761年英国第一条运河出现到19世纪初英国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水运网,由此可推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交通运输方式不断发展,故选B项。
8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18世纪,英国开展了工业革命,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以后,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反映出社会观念适应经济需要,故选C项。
9 答案 D
解析 材料“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传染,这类传染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表明工业革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故选D项。
10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19世纪初”“英国”“20世纪,甚至教会大学也大量增加了面向现实的课程”可知,这是近代科技和工业化的扩展使人们急需增加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故选C项。
11.(1)原因: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经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特点:率先在英国爆发;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开始;大多数工业成果来自一线工业生产;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2)石油、化工等重工业部门。
(3)影响: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催生了近代城市的兴起,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并导致城市就业结构发生变化;推动了社会进步,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世界经济逐渐连成一体,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有助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最终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内燃机的发明。
【详解】
(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从政治角度分析,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从技术的积累角度分析,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经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爆发;从兴起的行业领域看,工业革命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开始;从工业革命的成果看,大多数工业成果来自一线工业生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2)新兴工业部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石油、化工等重工业部门。
(3)影响:根据材料“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可知, 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催生了近代城市的兴起,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并导致城市就业结构发生变化;根据材料“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民众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处处给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根据材料“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世界经济逐渐连成一体,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有助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最终形成。
(4)阶段:根据材料“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可知,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发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先决发明是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内燃机的发明。
12.变化:增加了家庭财富,提高了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将资产阶级家庭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壮大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启示:注重资本的积累;善于制度创新;改善工人的待遇;扩大市场范围和经营领域。
【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约翰攒够了钱,他就开了一家工厂,制造可可豆和巧克力。1834年,约翰和他的妻子坎蒂亚将家搬出了拥挤的城市,迁到伯明翰郊外一处专门为中产阶级设计的地方”可知,增加了家庭财富,提高了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根据材料“1886年,他们成功地将荷兰的一种新工序引入自己的工厂。这种工艺使他们打破了法国巧克力产品在英国市场上接近垄新的地位。”可知,将资产阶级家庭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根据材料“乔活和他家族的成员拥有了《伦敦每日新闻报》和其他一些报纸,他们利用这些报纸表达他们的自由党观点”可知,壮大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启示:从资本积累、制度创新、工人待遇以及市场经营范围等角度分析启示。具体而言,注重资本的积累;善于制度创新;改善工人的待遇;扩大市场范围和经营领域。(共28张PPT)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学习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概括、运用历史材料,认识工厂制度
的特点和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能够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工业革命生产方式变革与社会生活变化, 经济与教育的关系。
(唯物史观)
3、从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角度分析社会生活变化,全面、客观地认识工业化。树立家国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时空观念 家国情怀)
课堂导入
1863年英国水压装甲板制造厂
1880年英国纺织工厂车间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1863年英国水压装甲板制造厂,右图是1880年英国的纺织工厂车间。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近代英国的什么现象?对!工业革命。那么,工业革命当中的工厂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有何变化?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背景:
①生产专业化的实现:工业革命前,英国的手工工场已经由
分散向集中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②工业革命的支持: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
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机器大生产,工厂出现。
(2)发展: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机器大生产
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成一长行。……旁有一巨室,女工共百人。……户外又一屋,贫儿一百五,坐列捡细毛,不敢辞劳苦。彼皆穷人子,终日不得息。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士。……又有一广厅,五十修剪工。各自施妙技,天衣真无缝。又有八十人,将呢加浆洗。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施。二十插制匠,将呢折成匹。
——17世纪美国手工工场的歌谣资料
a.生产规模较大,雇佣工人集中生产
b.以手工劳动为主
c.工人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微薄
d.分工协作
阅读材料,归纳手工工场的劳作特点。
工 厂 制 度
(1)特点:
①工人集中在专门化的的厂房中劳作。
②时间:实行倒班制。
③规章: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
④生产: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
管理之下。
⑤原料: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2)意义:
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
历史解释:手工工场与工厂的区别
项目 手工工场 工厂
盛行时间 约14—18世纪 18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革命以来)
动力机械 手工工具 机器大生产
生产规模 规模小 规模大
生产技术 局限于手工技术 采用先进科技,技术成熟
生产方法 分工少 采用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分工细致
管理 制度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 生产,无现代管理 制度 实行倒班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统一供应、
合理调配原料使用,有详细的市场方案
角度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角度二:建设性、破坏性
政治:
两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的社会性质、矛盾、革命任务与对外政策发生巨变,中国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思想文化: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兴起--洋务企业:
19世纪中后期,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企业,
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近代中国的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
(2)发展--民族工业:
①出现:19世纪70年代,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影响下,
出现民族工业。
②初步发展:
原因:a.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c.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
开办工厂。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
背景: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区域位置: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或沿海地区
企业:工业发展参差不齐,缺乏统筹规划
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产生发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原因
不同点:
中国:中国近代企业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刺激下产生的,属于“外发型”。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下,肩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带有救亡图存的色彩。
西方: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属于“内生型”,并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客观上推动各国近代化。
相似点:都采用工厂制度和机器生产,推动经济近代化。
近代中西方企业的异同点
①城市人口猛增,不少小城镇发展为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成为英国城市化的典型。
②鸦片战争后,上海、青岛等地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
③20世纪至今,西方国家逐渐重视城市规划,促使城市布局日益宜居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①英国兴建大量铁路:修建人工运河,曼彻斯特、伯明翰是著名的水运枢纽。
②英国港口同陆上交通连接,形成了不列颠的水陆运输网,被称为“运输革命”。
2、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3、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4、人们的时间观念空前加强,生活节奏加快
坚持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多处设有标准钟。
①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②20 世纪初,中国开始推广义务教育,还出现了工人学校。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环境污染严重
居住、工作条件恶劣
疾病……
6.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民众的生存环境恶劣。
归纳: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3、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4、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6、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课堂小结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背景(生产专业化、工厂出现)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特点(时间、规章、生产、原料)
影响(对世界、对中国)
促进乡村的改变
城市化发展,改变生活空间
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出行
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初等教育推广,文化素质提升
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课堂检测
1.有学者认为,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距离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 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
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平衡发展
D
2.1905年的一首歌谣中唱道:“卢沟桥,汉口岸,消息流通流不断,快马如飞轻舟似叶,哪及火轮一寸铁,祝我帝国好好好,祝我铁路早早早,一时勤劳百世安,从今不歌行路难。”这首歌谣反映了( )
A.通信工具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
B.工业革命促进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
C.卢汉铁路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D.出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彻底解决
B
3.阿克莱特改进发明了新型的水力纺纱机。1771年,他与人合伙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创办机器纺纱厂,改西方原家庭手工业生产形式以及一大群从事手工业的工人简单聚集起来的生产形式,为工厂雇佣式的大机器集体分工合作的模式,被称为“英国现代工厂制度的奠基人”“近代工厂之父”。可见阿克莱特的发明( )
A.推动了机械的推广和使用
B.使工业生产摆脱地域限制
C.推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确立
D.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发展
C
4.19世纪的英国人“以分钟、秒为单位”,“时间概念是个全新的概念”。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钟表的发明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B.工业革命导致人们时间观念加强
C.资本家严格厂规使工人压力增大
D.工业文明已经完全取代农业文明
B
5.19世纪初,英国女子教育的内容极其贫乏,主要是礼节、跳舞、唱歌等才艺;19世纪中期以后,许多学校增加了技能教育,女子逐渐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教育权利。这一变化( )
A.使古典主义教学方式开始丧失市场
B.适应了工业革命后经济发展的需要
C.推动了英国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生
D.得益于启蒙运动思想解放的推动
B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