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2单元第2章 种群与群落 测试AB卷(共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2单元第2章 种群与群落 测试AB卷(共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0-22 08:31:35

文档简介

第2章 种群与群落 B卷 能力提升—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2单元测试AB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
B.种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某时期的数量,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D.性别比例会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2.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0
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C.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
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
3.如图是某种群的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B.种群的年龄组均可分为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C.根据性别比例特征种群可分为雌多于雄、雄多于雌和雌雄相当型
D.亚非拉国家、少数发达国家和多数发达国家的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4.调查种群密度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描述中与实际不符的是( )
A.调查种群密度常用估算的方法,如样方法、灯光诱捕法、标记重捕法等
B.麦田里蚜虫分布不均,取样数值偏差太大,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调查褐家鼠的种群密度时,可用标记重捕法,所做标记不应影响其被捕概率
D.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酵母菌种群密度时,只计数中小方格内的酵母菌会使结果偏小
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田鼠种群密度越小,食物对其种群增长的限制越大
B.根据长臂猿的声音特征可以对其进行野外种群数量的监测
C.鸟类种群密度较低时,种内互助行为对种群发展有利
D.苹果树种植密度不同时,单位面积苹果的产量可能相同
6.如图表示在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中曲线⑤是对照组,其余曲线代表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及不换培养液但保持pH恒定四种不同情况下的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计数酵母菌时,通常需对酵母菌培养液进行一定倍数的稀释
B.①②③分别代表每24 h、12 h、3 h换一次培养液的种群增长曲线
C.造成对照组K值较小的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等
D.即使更换培养液的频率不变,曲线①也不能保持“J”型增长
7.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值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0.5 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种群数量一定不相等
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8.如图是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时的实验结果。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MN时期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无氧呼吸
B.与M点相比,N点时酵母菌种内斗争更为激烈
C.酵母菌种群数量从P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外,还有酒精浓度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等
D.图示时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变化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9.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形成的林冠层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生物群落中,林窗下与林下枯落物层及不同深度土壤中小动物的情况,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常用样方法
B.光照仅影响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C.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小动物种类数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据图可知,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不同
10.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叙述正确的是( )
A.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C.诱虫器的土壤和花盆壁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主要目的是便于小动物爬出进行收集
D.若要进一步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组应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作用,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100℃恒温箱中1h灭菌
11.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常修建的草坪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B.地形起伏是影响群落植被水平分布的因素之一
C.马尾松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光照强度决定了乔木林中各种鸟类的垂直分层分布
12.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曲线高度表示相应资源利用数量),下列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没有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更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更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b中物种1被排除的危险最大
D.两图中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同
13.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近年来人为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青龙湖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
B.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该湿地群落演替的方向
C.群落中优势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D.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
14.将某森林中局部区域的全部乔木更换为单一乔木“灰桦”,在没有人为继续干预的情况下,该区域各种乔木所占的比例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物种 更换树种前所占比例/% 更换树种后所占比例/%
0年 50年 100年 150年 200年
灰桦 1 100 5 2 1 1
野生蓝果树 3 0 36 28 17 4
红枫 4 0 50 39 24 8
山毛榉 92 0 9 31 58 87
A.该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灰桦数量优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
C.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D.更换树种改变了该群落最终演替的方向
15.研究人员对森林中猫头鹰和林旅鼠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研究时发现:猫头鹰以林旅鼠为食,当林旅鼠数量过少时,成年猫头鹰的数量保持稳定,新孵出的猫头鹰却大大减少;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会导致林旅鼠种群数量下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是调节猫头鹰种群出生率的外源性因素
B.病毒的传播速度会随林旅鼠密度增加而增加
C.传染病使猫头鹰种群年龄结构向稳定型发展
D.具有抗病能力的林旅鼠在生存斗争中占优势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6.下图为某同学建构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迁出率、迁入率、死亡率和出生率
B.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③和④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⑤,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
D.在某市街道旁每隔5 m 种植一棵悬铃木,这是对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
17.图中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曲线a代表农作物,则在农作物播种时密度不宜过大
B.若曲线b代表人工养殖的蜂群,则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为d时最好
C.当种群密度相同时,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
D.由曲线a、b可知,存活率与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关系
18.(多选)谢灵运《登池上楼》有这样的描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下列关于池塘中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会受无机环境的影响
B.研究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C.如果该池塘的水体出现严重水华现象,则物种的丰富度会有所增加
D.池塘岸边柳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了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19.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形成的,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湿地核心区等区域,如图1所示。研究人员统计了近水缓冲区和湿地核心区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湿地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B.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
C.芦苇在该湿地的分布体现了该湿地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
D.人类的活动加速了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
20.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体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
B.种内斗争的加剧不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
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不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
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
三、非选择题:共2题,共30分。
21.欲研究培养酵母菌时摇床转速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改设计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材料与用具:酵母菌悬液、若干培养瓶、灭菌后的液体培养基、移液管、滴管、摇床(可调转速,用于振荡培养瓶)、A用具(规格1mm×1mm×0.1mm,25×16型)、吸管、显微镜等。
(要求与说明:定时取样,培养足够时间;培养过程中不更换培养液;实验条件适宜。)
请回答:
(1)完善实验步骤。
①取培养瓶分为3组,每组培养瓶中加入________。
②从各组培养瓶中吸取1滴酵母菌培养液,利用A用具________(填计数工具名称)显微计数。
③将3组培养瓶分别放在3个摇床上并调成低、中、高转速进行恒温培养,每隔一段时间重复②。④统计分析实验数据。
(2)预期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并绘制不同转速下酵母菌总数最可能的变化曲线)。
(3)分析与讨论。
①每次从培养液中吸取酵母菌计数前,培养瓶中的液体都应________,以防止造成误差,培养后期的样液需________后再计数。
②由实验可知,较高转速下的培养瓶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4)如图是某同学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未经稀释的酵母菌培养液的计数结果图。在计数过程中,正确的计数方法是选择________个中格计数,再求平均值进行计算。假设所有中格内酵母菌数相等,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大约为________个。
22.甲、乙、丙三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分别分布于某山地的A(高山草原)、B(亚高山灌木丛)、C(针阔混交林)三种不同的区域中。取数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植物的种子均匀混合,再平分为三组,分别种植于A、B、C三地中的实验地块上(清除其他植物,种植方式相同,各种子均能发育成植株),对各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所结种子数进行统计,得到如下结果。请分析回答:
A实验地块: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6:3:1;
B实验地块: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6:1;
C实验地块: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3:4。
(1)混合种植后,A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种子的数量比反映了甲、乙丙三种植物种群当年的________(填种群的特征)不同。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几年内B实验地块中乙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在实验结束的若干年后,A实验地块演替的结果最可能是形成________(填“高山草原”“亚高山灌木丛”或“针阔混交林”);该群落演替是在原有________条件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是次生演替。
(3)C实验地块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丰富的植被类型又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使得物种丰富度进一步提高。
(4)有一个由M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A实验地块,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λ倍增长,理论上t月后其种群数量为________,该数量出现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A正确;种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某时期的数量,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正确;生物种群的密度并非固定不变,常常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及迁入、迁出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C错误;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正确。
2.答案:D
解析:据题干信息分析,田鼠的种群数量先增长后维持稳定,说明其数量增长曲线为“S”塑。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为0,但是两者的差值为0,A错误;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种群数量迅速降低,但是环境容纳量不变。B错误;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后,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C错误;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因为黄鼬的种群数还受其天敌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3.答案:C
解析:影响自然增长率的因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生态学家通常把种群分成三个年龄组,即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但有些昆虫的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等于零;根据性别比例特征种群可分为雌多于雄、雄多于雌和雌雄相当三种类型;大多数的亚非拉国家的年龄结构都属于增长型,多数发达国家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性,少数的发达国家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4.答案:B
解析:调查种群密度时,除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用逐个计数的方法外,多用估算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种群,可用样方法、灯光诱捕法、标志重捕法等,A正确;小麦蚜虫活动能力差,活动空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确定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保证样方的代表性,B错误;标志重捕法成立的前提是动物两次被捕几率相等,所以标记时尽量做到不影响动物的生存机会,C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酵母菌密度时,应统计小方格内的菌和相邻的两条边线及顶角上的菌体,只统计小方格内的菌会使数据偏小,D正确。
5.答案:A
解析:种群密度越大,种内竞争越激烈,种群增长越容易受到食物的限制,A错误;动物的声音存在个体差异,成熟个体的声音特征往往可以长期保持稳定,利用这种基于声音的个体识别技术,可以对长臂猿开展野外种群数量的监测,B正确;种群密度较低时,种内互助有利于种群的发展,C正确;由于苹果的产量受种内竞争、气候环境等的影响,苹果树种植密度不同时,单位面积苹果的产量可能相同,D正确。
6.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曲线,曲线⑤是对照组,其余曲线代表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及不换培养液但保持pH恒定四种不同情况下的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由于培养液中含有营养物质,且酵母菌生命活动会产生代谢废物,更换培养液时间间隔越短,培养液中营养成分越充足,代谢废物越少,越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因此①②③分别表示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的种群增长曲线,④表示不换培养液但保持pH恒定的种群增长曲线。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一般过多,不利于计数,要先稀释一定的倍数再计数,A正确;由分析可知,①②③分别代表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的种群增长曲线,B错误;⑤为空白对照,培养液一直不更换,造成对照组K值较小的原因可能是代谢废物的积累、pH变化、溶氧不足等,C正确;由于培养瓶空间的限制,即使更换培养液的频率不变,曲线①也不能保持“J”型增长,D正确。
7.答案:C
解析:由于两个种群的起始数量未知,因此第一年末甲、乙种群的L值虽然不同,但它们的种群数量可能相等,A错误;图示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因此结合图示信息不能确定第2年乙种群和甲种群数量的大小,B 错误;第3年末之前,乙种群的L值始终大于1.即种群一直呈增长趋势,因此第3年末乙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C正确;这4年甲种群的年增长率都相同.但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不相等的,D错误。
8.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M点之前无酒精产生,表明在M点之前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M点之后,有酒精生成,而且酵母菌的数量快速增加,说明MN阶段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N点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高于M点,说明N点时酵母菌种内斗争更为激烈;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细胞代谢产物不断积累,使培养液中酒精浓度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等,导致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从P点开始下降;在发酵初期,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年龄组成为稳定型,P点之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下降,说明年龄组成为衰退型,故在一定的时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变化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空间结构。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光照不仅影响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还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小动物种类数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据图可知,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中小动物种类数不同,无法得知种群密度,D错误。
10.答案:B
解析:对土壤小动物进行丰富度调查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
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B正确.为了让空气流通,诱虫器的土壤和
花盆壁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隙,C错误.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处理,以尽可能排除土壤微
生物的作用,同时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例如,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
60℃恒温箱中1h灭菌),D错误.
11.答案:B
解析:
12.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图a中物种1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与物种2共用资源部分比较少;同样,物种3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与物种2共用资源比较少,因此在图a中种间竞争比较弱。分析图b发现物种1、2、3彼此间共用资源比较多,因此图b中种间竞争比图a中更激烈。图b中物种2没有自身单独利用的资源,因此若资源有限,图b中物种2被排除的危险最大。本题选A。
13.答案:A
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通过统计样方内所有生物物种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A项错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方法是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即以现有群落组成及结构为基础,通过研究当前植被在空间上的组合,揭示植物群落先后变化的时间过程,故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B项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群落中优势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C项正确。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D项正确。
14.答案:B
解析:在原有群落的基础上所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更换树种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灰桦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说明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B正确;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其他树种与山毛榉存在竞争关系,山毛榉所生活的环境条件并不是理想的,因此,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C错误;更换树种以后没有人为继续干预,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各种乔木在更换树种前所占的比例与更换树种后200年所占的比例差别不大,这说明更换树种并没有改变该群落最终演替的方向,D错误。
15.答案:C
解析:当林旅鼠数量下降的时候,由于食物短缺,新孵出的猫头鹰大大减少,猫头鹰出生率下降,所以食物是调节猫头鹰种群出生率的外源性因素,A正确;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会导致林旅鼠种群数量下降,林旅鼠密度越大越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即病毒的传播速度会随林旅鼠密度增加而增加,B正确;传染病使旅鼠种群数量下降,由于食物短缺导致猫头鹰种群出生率降低,猫头鹰种群年龄结构向衰退型发展,C错误;病毒性传染病会导致林旅鼠患病死亡,具有抗病能力的林旅鼠能够更好地生存,其在生存斗争中占优势,D正确。
16.答案:ACD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迁出率,④是迁入率,⑤是年龄结构,⑥是性别比例;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出率和迁入率;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在某市街道旁每隔5 m种植一棵悬铃木,这是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
17.答案:AB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曲线a表示随种群密度增大,存活率降低,可代表农作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的关系;曲线b表示随种群密度增大,存活率先增大后减小,可代表群居动物如蜜蜂的种群密度与存活率的关系。依据曲线a可知,在农作物播种时密度不宜过大,A正确。根据曲线b可知,种群密度为d时,存活率最高,是人工养蜂的最佳密度,B正确。两种群密度相同时,在曲线的交叉点之前,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高,C错误。由曲线a、b的走势可知,存活率与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关系,D正确。
18.答案:CD
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会受无机环境的影响,A正确;研究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正确;如果该池塘的水体出现严重水华现象,则物种的丰富度会减少,C错误;池塘岸边柳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是针对同物种的描述,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19.答案:AD
解析: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定义,结合题干信息“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形成的”可以判断该湿地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近水缓冲区群落所处的环境位于河流泥沙刚开始淤积形成的光滩环境和湿地核心区之间,从近水缓冲区到湿地核心区生物种类逐渐增多,近水缓冲区群落可以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B正确;结合图2可知,芦苇只分布在湿地核心区(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说明该湿地群落存在水平结构上的差异,C正确;从本题信息及题图无法得出“人类的活动加速了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的结论,D错误。
20.答案:BC
解析: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所以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A正确;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种群内的个体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増加,B错误;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C错误;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D正确。
21.答案:(1)等量且适量酵母菌悬液和等量且适量灭菌后的液体培养基;血细胞计数板
(2)
(3)振荡摇匀;稀释一定倍数;转速越高,培养液中溶解氧越多;转速越高,酵母菌与培养液接触越充分
(4)5;6×107
解析: (1)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摇床转速,因变量的测量指标为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因此步骤①应该使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即应向每组培养瓶中加入等量且适量酵母菌悬液及等量且适量灭菌后的液体培养基。对酵母菌进行显微计数的工具是血细胞计数板。
(2)坐标系的横轴为培养时间,纵轴为酵母菌的总数。在振荡培养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且转速越高,培养液中的溶解氧补充越快,营养物质与酵母菌的接触越充分,酵母菌种群数量越快达到K值。画曲线图时注意,三种实验条件下K值均相同。
(3)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取样前应将培养瓶中的液体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以防止造成误差;在培养后期,酵母菌的数量较多,计数前可对样液进行适当的稀释处理。较高的转速可增加培养液中的溶解氧,并使酵母菌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有利于酵母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从而使得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4)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血细胞计数板的规格是1mm×1mm×0.1mm,25×16型,即1个大格含有25个中格,每个中格含有16个小格,因此,选择计数的区域为5个中格(共计80个小格);图中所示的1个中格中观察到的酵母菌为24个(包括中格内及左、下两条边),则10mL培养液中含有酵母菌=(24÷16)×400÷0.1×103×10=6×107(个)。
22.答案:(1)出生率;增加
(2)高山草原土壤
(3)垂直结构;水平结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4)M·λt资源、空间充足,缺乏天敌,气候适宜等(或理想条件)
解析:(1)混合种植后,得到的某植物种子数目的多少反映了该植物种群当年的出生率大小。B地块中乙种子数量最多,在几年内将不断繁殖,乙种群数量会不断增加。
(2)A地块甲种群占优势,且周围地块在自然状态下形成了高山草原,故A地块将来最可能会演替为高山草原。由清除其他植物的实验地块变为高山草原,这种演替是一种次生演替,是在原有的土壤条件上进行的演替。
(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的植被为动物提供了相应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使动物数量得以增多,物种丰富度提高。
(4)在理想条件下,即没有敌害、食物和空间充足等时,田鼠种群在t月后的数量为M·λt。第2章 种群与群落 A卷 基础夯实—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2单元测试AB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叙述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B.某森林中每平方千米猞猁的数量
C.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D.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2.种群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其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决定种群的密度
C.使用性引诱剂捕杀害虫目的是控制种群的年龄组成
D.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K值是环境最小容纳量
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 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 每隔10米种植一棵杨树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④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 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 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某些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 ③ ⑤ ⑥ B.② ③ ⑤ ⑥ ⑦ C.② ⑤ ⑥ ⑦ D.② ④ ⑤ ⑥ ⑦
4.如图表示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样方法,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取样时要在被调查对象数量适中的区域进行
B.图示样方中应该有5个个体纳入统计数据
C.该方法也适用于一些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
D.多次取样就可获得某一种群的实际种群密度
5.在对某种兔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记兔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约为( )
A.46只 B.125只 C.88只 D.96只
6.如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
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左右
7.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增长中的K值和K/2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在K值时增长最慢,在K/2时增长最快
B.气候条件的改变会影响种群的K值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K值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K/2
8.下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c种群呈“J”型增长,d种群呈“S”型增长
B.更换培养液只改变了营养物质的浓度,进而影响了酵母菌的生长
C.随培养液更换周期延长,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增大
D.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未经染色的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高
9.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池塘中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种群水平上进行的研究
B.武夷山上不同高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
D.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高,群落中的种群密度就越大
10.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
C.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D.利用小动物的趋光、趋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11.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植物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C.某山竹林里的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构成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D.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等条件,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会有差别
1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不同种群的生态位不会完全相同
C.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竞争也就越激烈
D.生态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3.某校足球场未养护,原有的优势草本植物被狗牙根、一年蓬等一年生草本植物所取代,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种的消亡
B.如果继续不养护,该校足球场最终一定能演替成森林
C.足球场养护前后的优势种均为草本植物,故没有发生群落演替
D.足球场养护前后均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4.如图表示两个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比乙的演替速度慢、历时长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1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6.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相同
B.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一个种群是由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组成的
D.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会因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波动
17.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不会存在类似曲线I的种群增长形式
B.在曲线Ⅱ中的d点,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蝗虫防治时,最好将种群数控制在
D.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18.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一般是不同的
C.优势种就是群落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物种
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
19.2020年12月1日,印尼东爪哇塞梅鲁火山喷发,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对气候造成极大的影响,这些火山物质会遮住阳光,导致气温下降,农作物减产,严重的将导致物种灭绝,火山喷出的岩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生在东爪哇塞梅鲁火山岩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
C.如有人为因素的干扰,东爪哇塞梅鲁不可能恢复到火山爆发前的地貌
D.随着时间的延长,东爪哇塞梅鲁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可能逐渐增多
20.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不同种群的生态位不会完全相同
C.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竞争也就越激烈
D.生态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三、非选择题:共2题,共30分。
21.长爪沙鼠是引起某地草原鼠害的主要物种之一。若用灭鼠剂防治,长爪沙鼠种群数量会迅速恢复。为了提高防治的有效性,科研人员研究了不育剂EP1对当地长爪沙鼠种群数量的影响。3月初在实验区投放不育剂饵料,对照区为自然状态;3~10月份期间定期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和幼体(0~1月龄)比例(研究期间长爪沙鼠迁入、迁出情况不明显,忽略不计),其中幼体比例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_________两方面。
(2)调查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时,在0.5公顷的样地上,第一次捕获60只,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的40只中有20只带标记。据此估算,样地上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只/公顷。
(3)利用EPl使雄性个体不育,相当于改变了长爪沙鼠种群正常的_________,直接使_________降低,从而使该种群的_________明显降低。
(4)与对照区相比,实验区长爪沙鼠种群的繁殖高峰出现的时间_________(填“提早”或“推迟”),出生率总体水平_________。
(5)种群密度有关知识的应用有农田杂草状况调查、濒危动物保护和_________、_________等。
22.某林场有一片约2公顷的马尾松与石栎混交次生林,群落内马尾松、石栎两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为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和石栎种群密度的变化特征,某研究小组在该混交次生林中选取5个固定样方进行观测,每个样方的面积为0.04公顷,某一时期的观测结果如表所示。
树高X(m) 马尾松/株 石栎/株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8 9 7 5 8 46 48 50 47 45
25 27 30 28 30 30 25 28 26 27
34 29 30 36 35 2 3 5 4 3
13 16 14 15 12 3 2 1 2 2
合计 80 81 81 84 85 81 78 84 79 77
注: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根据表中数据和树种的特性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优势树种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草地中的杂草不是一个种群,A不符合题意;某森林中每平方千米猞猁的数量,符合种群密度的概念,B符合题意;一亩水稻的年产量,不符合种群密度的概念,C不符合题意;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指的是出生率,D不符合题意。
2.答案:B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A错误。种群的密度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B正确。使用性引诱剂捕杀雄性害虫,减少交配机会,从而控制种群的性别比例,C错误。K值是环境最大容纳量,D错误。
3.答案:D
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内蒙古草原上有多种牛,可能包含不止一个种群,所以① 不正确。每隔10米种植一棵杨树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所以③ 不正确。
4.答案:C
解析:选取样方时,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A错误;图示样方中应该有8个或9个或10个个体纳入统计数据,B错误;样方法也适用于一些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C正确;多次取样也很难获得某一种群的实际种群密度,D错误。
5.答案:D
解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全部个体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个体中被标志个体数为m,则N:M= n:m。该种群的数量为(46×25)÷13= 96(只),D正确。
6.答案:A
解析: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气候条件的改变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达到d点之前环境阻力即开始影响种群增长;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b点左右,此时种群增长最快。
7.答案:C
解析:K值(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在K值时相对稳定,增长最慢,在K/2时增长最快,故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并尽量降低其K值,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K/2,以便很快恢复种群数量。
8.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与b、c种群相比,a种群更换培养液的周期最短,营养物质最丰富,环境最适宜,因此a种群酵母菌的生长繁殖的速度最快,最接近于“J”型生长,b、c种群的增长不属于“J”型增长,A错误;更换培养液,既改变了营养物质的浓度,又减少了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进而影响了酵母菌的生长,B错误;随培养液更换周期延长,营养物质出现匮乏,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减小,C错误;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若统计时未经染色,死亡的酵母菌也会被计数,导致其结果比实际值偏高,D正确。
9.答案:C
解析:“池塘中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进行的研究,A错误;武夷山上不同高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C正确;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高表示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多,并不代表群落中种群密度大,D错误。
10.答案:A
解析: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A正确: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也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B错误:常用取样器取样法对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进行调查,C错误;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和趋湿性收集土样中的
小动物,D错误.
11.答案:C
解析:
12.答案:A
解析:根据题中生态位的概念可知,一个物种的生态位是指它在群落中表现出的多方面特征,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一个物种的生态位,是按其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来确定的,任何两个物种一般不能完全处于同一生态位,B正确;生物群落中,多个物种取食相同食物的现象就是生态位重叠的一种表现,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竞争也就越激烈,C正确;生态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13.答案:D
14.答案:B
解析:图中甲曲线表示次生演替,乙曲线表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历时短;在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可能发生变化;当气候条件适宜时,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均可演替至森林阶段。
15.答案:A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似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D错误。
16.答案:ABC
解析: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不一定相同,A错误;种群密度的大小除了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其他因素的影响,B错误;一个种群是由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同种生物的个体组成的,而不是只包括成年个体,C错误;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所以环境因素会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17.答案:BD
解析:曲线Ⅰ是在理想条件下的“J”型增长曲线,将某一物种迁入一个新的环境中,开始的一段时间可能会表现出类似曲线I的种群增长形式,A错误;在曲线Ⅱ中的d时,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种群的数量处于下降状态,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正确;蝗虫防治时,最好应将种群数量控制在之前,严防蝗虫数量达到,C错误;大熊猫数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生存环境被破坏,因此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D正确。
18.答案:ABD
解析: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A正确;不同群落中物种组成不同,物种数目一般也是不同的,B正确;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优势种在数量上一般很多,但不一定是数量最多的物种,C错误;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相互影响,D正确。
19.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发生在火山岩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以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而苔藓不具有该能力,所以地衣出现在苔藓前,B正确;人为因素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使东爪哇塞梅鲁恢复到火山爆发前的地貌,C错误;自然演替一般是朝着生物多样性增多的方向发展的,D正确。
20.答案:BCD
解析:根据题中生态位的概念可知,一个物种的生态位是指它在群落中表现出的多方面特征,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一个物种的生态位,是按其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来确定的,任何两个物种一般不能完全处于同一生态位,B正确;生物群落中,多个物种取食相同食物的现象就是生态位重叠的一种表现,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竞争也就越激烈,C正确;生态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21.答案:(1)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240
(3)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种群数量)
(4)推迟;降低
(5)农林害虫的监测与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
解析:(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2)样地上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60×40)÷20÷0.5=240(只/公顷)。
(3)使雄性个体不育相当于改变了种群的性别比例,直接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最终影响种群密度(数量)。
(4)根据题图可知,实验区长爪沙鼠的繁殖高峰出现的时间在9月,较对照组(5月)晚,且实验区的幼体所占比例总体低于对照区,说明实验区的出生率的总体水平较低。
(5)种群密度有关知识的应用包括保护濒危动物、渔业捕捞强度的控制、有害生物的防治等。
22.答案:(1)随机取样、选择大小和数量合适的样方;2055株/公顷
(2)竞争;石栎;马尾松是阳生树种,高大的成年马尾松遮挡量阳光,不利于幼年马尾松的生长,相较之下石栎作为耐阴树种,同时也是增长型种群,将会在数十年后逐渐占据优势
解析:(1)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且样方大小和数量与调查对象的特点相符;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样方的平均数单位样方面积,马尾松样方的平均数为(株),则种群密度为株/公顷。
(2)由题意可知,马尾松和石栎为竞争关系。由表注可知,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表中高大的马尾松多为成年甚至老年树,而马尾松是阳生树种,高大的成年马尾松遮挡阳光不利于幼年马尾松的生长。相较之下石栎作为耐阴树种,在幼年期更有竞争力,有生长空间。同时分析表格可以得出,石栎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也能推断出石栎将会在数十年后逐渐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