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1 10:3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驱遣我们的想象
九 年 级(下)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课时目标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他主要代表作有《隔膜》《线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
作者简介
叶圣陶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含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又如编制“引得”,许多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不肯去尝试。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得”。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
在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或结论性的句子。
提示:表达段落与层次主要意思的句子叫中心句,一般在段落的开头或末尾。
1、(第5段)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相当于中心话题,引出下文的论述)
2、(第6段末句)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先阐述“写”的角度)
3、(第7段末句)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再阐述“读”的角度)
4、(第9段首句)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举第一个例子论证之后的小结论)
5、(第13段首句)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举第二个例子论证后得出的小结论)
6、(第14段末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结尾得出全文中心论点)
.由此可以得出文章的层次结构为:
第一部分(1—7):简述文字的记录功能,指出文字在文学创作中的桥梁作用。
第二部分(8—13):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阐明了想象在文艺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14):点明中心论点,即文艺无论创作还是阅读,都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领会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3、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以文字为载体,作者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这样, 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这样”指代什么内容?
指代人们用文字把歌谣记录并保留下来。
5、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艺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了。
6、第①—④段说理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内容分析。
阐述先有文艺,再说明创造出文字,最后说用文字记录文艺,自然就有了作者和读者。层层递进论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7、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
第⑤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文字比喻为一道桥梁,读者和作者分别站在桥堍的两边,是文字将二者的心情相契合。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8、“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谈谈你对这句话中“见”“感”的理解以及句中所讲道理对写作的借鉴意义。
“见”字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给予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就提示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观察,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9、“接触”一词有什么含义?
“接触”形象地写出了读者通过文字与作者在思想上有了沟通。
10、⑥⑦两段文字说明了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什么?有什么关系?
一个是作家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通过想象创造形象;另一个是读者的鉴赏过程,透过文字,领悟形象,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和读者通过文字这一桥梁相互沟通。
11、这一连串的问句有什么作用?
作者揣测着读者的心理步步追问,指出只是根据字面意义的追问于文学而言是毫无意义的。
12、此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阐明驱遣着想象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后的愉悦之情。
13、读⑧⑨两段,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是如何引导我们驱遣想象去欣赏作品的。
首先,理解诗句字面意思。
其次,明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传达出怎样的印象。然后抓修饰词,领会其意境。
最后想象意境之美,收获阅读之愉悦。
14、文中列举了两句诗的例子,为什么还要列举散文诗的例子呢?
列举了两句诗的例子重在阐明透过修饰词,展开合理的想象,眼前呈现一幅图画,从而走进作者的心灵。列举散文诗的例子,意在阐明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展开这对翅膀,与文中所描绘的事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才可以接触到作者的意境。作者列举两个例子,阐明要多角度驱遣我们的想象,才可以走进作者的意境。
15、阅读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先从字面解释来研究,得不到诗句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接着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通过举例与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16、阅读11-13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先从字面解释来研究,领会不到这首诗的意思;接着又论述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而且展开翅膀随海燕飞掠,就领会了这首诗。
通过举例与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读者从中体验到愉快,得到受用。
难点探究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的?
文章开篇阐述各种文艺都是文字的集合体。然后总说读者和作者的关系,接着举诗句和散文诗的例子,具体分析读者如何驱遣想象,才可以走进作者的意境。最后水到渠成,归纳出论点: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总结一下本文的论证思路。
文章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最后得出结论:文艺活动必须驱遣想象力。
文中许多句子或有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谈谈你对以下句子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好句鉴赏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冰冷的。这就提示我们在写作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的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像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1、列举典型例子。
文中列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高尔基的《海燕》中的片段,这些内容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内容,以此为例阐述说理,容易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即读者要驱遣着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领会作者的意境,收获阅读的愉悦。
写作特色
2、语言通俗易懂。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这三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指出是文字把作者与读者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贴切易懂。文中还运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推测读者的心理,不仅引起读者注意,还引导着读者应该怎样来驱遣自己的想象,从而达到说理的目的。
3、清晰的写作思路。
文章先以简练的语言,总说各种文艺都是文字的集合体,接着用一句形象的比喻指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然后分别就作者和读者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举诗句和散文诗的例子重点阐述了读者要通过驱遣着想象去走进作者的心灵。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作者与
读者关系
作者
(写文字)
读者
(读文字)
所感所想
读者欣赏
文艺作品
读者 —(读)文字
—(想象)画面
—感悟意境
驱遣我们的想象
文中结构
主题思想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先论述文字、作者及读者之间的关系来明确文艺的本质;接着以一诗一文为例,正反对比,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一个基本问题——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