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1 09:2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计3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他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 (  )
A.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B.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
C.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
D.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2.毛泽东说:“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少则一年,多则两年,延安仍要回到人民手中。……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在毛泽东此军事思想指导下,不久人民解放军 (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进攻
B.开始战略决战
C.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D.开始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
3.下面是解放战争时期某阶段的战役示意图,对该阶段战略态势归纳正确的是 (  )
A.转战陕北,指挥若定
B.千里跃进,战略进攻
C.战略决战,全胜可期
D.千里渡江,摧枯拉朽
4.丁玲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道:“他们对地亩熟悉,一个人说了,别人全懂得那块地在哪里,那地的好坏应该列在哪一等,块头有多大;谁家的地四邻是谁,水路在哪儿,能打多少粮食。他们对人熟,谁种着的,地主怎么样,种地的人怎么样,给谁合适,他们谈得热闹,他插不下话。”小说中的情景反映的是 (  )
A.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1947—1948年,华北地区的土地改革工作
C.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
D.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5.下面是某一战役形势图,下列对这一战役描述正确的是(  )
A.抗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徐州会战胜利
B.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
D.战略决战中的淮海战役全面展开
6.下面是中国近代前期商办企业统计表,统计表中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有 (  )
年份 新建商办企业 新投资总额
数量(家) 年平均增长数(家) 新投资(万元) 平均增长(万元)
1901—1911年 326 30 8620 783.7
1912—1919年 470 60 9500 1187.5
①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②海外华侨竞相投资
③辛亥革命的推动  ④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激励措施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社会变化反映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下是上海外白渡桥平均每天通行情况表(单位:次)。材料反映出 (  )
时间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汽车 有轨电车
1889年 544 9 11 0 0 0
1926年 14600 0 0 3459 3936 922
A.等级观念的消失 B.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交通工具的近代化
8.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表反映的是 (  )
1911年前 1911年后
发式 剃发留辫 强令剪辫
服饰 顶戴花翎 中山装、旗袍
称谓 大人、老爷 先生、君
礼节 跪拜、作揖 鞠躬、握手
脚型 缠足 天足
A.大众传媒的发展 B.习俗风尚的变革
C.交通工具的更新 D.通信设施的完善
9.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关于以下三幅图片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图A反映的是创办于北京的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
B.图B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C.图C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
D.三幅图都反映了历史的进步
10.创立于1854年的上海英租界工部局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逐步明确征税范围、完善征税手段、强化追欠制度、细化征税标准、取得各国驻沪领事的同意支持,到1869年终于建立起成熟的税权制度。此事说明(  )
A.中国近代化在缓慢前进
B.各国全力支持清政府改革
C.洋务运动取得重大成果
D.百日维新推动法治化进程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计20分)
11.华北地区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战役,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发
动     (战役),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发动平津战役,    接受和平改编。(4分)
12.19世纪末,以张謇等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倡导“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      ”。(4分)
13.人民解放战争期间邓小平参与的重大事件有       、      。(4分)
14.北京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与北京相关的重大史实有: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拉开了        的序幕;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北平和平解放。(4分)
15.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出版机构是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的     ,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计10分)
16.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南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南京在哪一不平等条约签订后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指出中华民国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并分析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4分)
(2)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于何时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什么 人民解放战争能够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4分)
(3)综合以上问题,说说南京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对你有何启示。(2分)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计40分)
1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招商局初仅有轮船3艘,1876年增至12艘,洋商大起嫉忌。旗昌、怡和、太古等公司(均为洋商)纷纷跌价,招商局不得不随之削减,因为独占漕运,有固定收入,尚可与之周旋。旗昌轮船多往来天津、烟台,因无法竞争,翌年将所有轮船、码头、栈房售予招商局。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指出招商局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竞争对手。说明招商局在竞争中得以生存的原因。请再举出一例与招商局性质相同的企业。(4分)
材料二 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面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大生纱厂与招商局的企业性质。说明推动公司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动力。这种“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和道路在当时被称为什么 (6分)
材料三 (简玉阶)广东省南海人……光绪二十九年前后,携少量现金回国,注意到卷烟业前途将大有发展,于是创办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开始仅仅是小规模的经营,无异于南洋贩运卷烟之商人,开办后两三年,由于扩充规模,以致缺少流动资金,曾一度停办……民国四年资本额增为100万元,并在上海、广州、北平开设了分厂……随后又于民国七年增加资本为500万元(据说是用盈利增加的资本,股东并未缴款)。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3)据材料三,概括简玉阶创办企业初期面临的困难。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企业在民国初年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4分)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5)归纳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中国民族工业前途的认识。(2分)
18.(20分)[改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没收一切私人或团体——豪绅、地主、祠堂、庙宇、会社、富农的田地、山林、池塘、房屋,归苏维埃政府公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及其他需要的农民使用。
——中国共产党1930年《苏维埃土地法》
材料二 一方面要规定地主应该普遍地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交纳。
——中国共产党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材料三 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个人所有。
——中国共产党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材料二中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结合社会背景以及所学知识,说说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6分)
(2)材料三中的土地政策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一变化有什么影响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目的和基本特点。(6分)
(4)归纳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2分)
答案
1.A 2.A 3.B 4.B 5.D 6.C 7.D 8.B 9.A 10.A
11.百团大战 傅作义
12.实业救国 短暂的春天
13.千里挺进大别山 淮海战役
14.新民主主义革命 平津战役
15.商务印书馆 新华书店
16.(1)条约:《天津条约》。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等等。(任答两点即可)
(2)1927年。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的支持;解放军英勇善战;国民党统治腐败,不得人心;等等。(任答两点即可)
(3)落后就要挨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
17.(1)洋商。独占漕运,有固定收入。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一例即可)
(2)大生纱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招商局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推动公司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实业救国”。
(3)困难:资金少。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外部环境;地理交通条件;资本、资源等市场条件;政府政策;等等。(任意两点即可)
(5)言之有理即可。
18.(1)变化:有条件地保留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土地政策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全民族抗战的需要。影响: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
(2)变化: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土地的所有权。影响: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3)以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为主要依据。以调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为目的。将革命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4)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