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册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评价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册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评价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1 23:2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评价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某学者在研究九一八事变中所谓的“不抵抗命令”时查阅到两则重要史料(下图),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看(  )
“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对日挑衅,不得抵抗。”
——1931年9月19日《大公报》采访张学良
“大家骂我不抵抗啊,好像是奉中央(指蒋介石)命令的,这(责任)不在中央,(中央)没责任的。”
——1992年6月30日,张学良口述
A.证明蒋介石与不抵抗命令无关
B.证明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命令
C.当时并不存在所谓不抵抗命令
D.材料类型单一尚未形成证据链
2.二战后日本战史著作公认:“在对美英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场在客观上仍然是中国大陆”,“日本陆军的主力仍然被死死钉在中国战场上,寸步难移。”这表明中国抗日战争(  )
A.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
B.提高了二战后中国的国际威望
C.是一场国共合作的全民族抗日战争
D.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唯一原因
3.谐剧是四川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下述谐剧片段讽刺的是(  )
A.晚清时期的君主专制
B.民国初年的封建残余现象
C.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D.国民政府的内战独裁政策
4.2019年11月29日上午,周万荣的名字被刻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的墙上,成为“哭墙”的第10 665个名字。从2017年开始每年志愿者们就会在此不断“描新”,一撇一捺、一笔一画让遇难者名字更加清晰,让历史永远被铭记。据此关于这段历史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
A.国共合作尚未形成 B.国民党消极抗战所致
C.日本已经全面侵华 D.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
5.如图是华裔王小亭于1938年8月28日在被日军轰炸的上海南站拍摄的一张名为“Chinese Baby”的照片。这张“幼童孤身哭泣于废墟之中”的照片及相关新闻在欧美媒体刊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这(  )
A.直接促进了西方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用事实揭露了日军滥杀无辜的罪行
C.表明日本侵华遭到国际社会普遍反对
D.说明中国军民的抗日征途艰难而漫长
6.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认为:“‘14年抗战’提法……意味着‘九一八’以来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有利于对日本侵略罪行的完整揭露。”对于这种看法(“14年抗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
B.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
C.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历史观
D.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7.1946年6月-1947年6月,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此阶段,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作战方式是(  )
A.防御战 B.游击战
C.阵地战 D.运动战
8.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发表了名为《毛泽东先生来了!》的社论。总编辑王芸生兴奋地写道:“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毛泽东此行的目的是(  )
A.商讨对日最后决战 B.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C.争取和平民主局面 D.拟出席“国民大会”
9.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的口号。其中“后方挖蒋根”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A.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B.国统区的民主运动风起云涌
C.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D.提高各个阶层反蒋的积极性
10.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亲眼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说明。《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最主要理由是(  )
A.作者经历的真实性 B.日记时间的一致性
C.作者身份的特殊性 D.日记内容的丰富性
11.《刘公连仁祭》中写道:“平民刘公,在乡农耕,祸从天降,被抓劳工。在高密,逃跑未成遭痛打。经青岛,轮船押运北海道。……终日挖煤,劳动繁重。……穴居林中,苦苦挣扎,十三暑寒。”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侵华日军的罪行
B.军阀混战下的民生
C.国共内战的影响
D.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动荡
12.据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档案》载,重庆谈判前,蒋介石指示谈判代表在政治上对中共可尽量宽大让步,甚至表示可以一再容忍,务取宽大,以此妥协换取军事上的绝对统一。据此推知,重庆谈判最终破裂的真正原因是(  )
A.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巨大
B.共产党针锋相对并据理力争
C.军事统一是蒋介石既定方针
D.重庆政协会议力主和平建国
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下列属于“黄河故事”的是(  )
A.中共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D.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14.2017年教育部要求在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在教材中落实和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重在强调(  )
A.抗战历史的全面性    B.抗日战争的持久性
C.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D.国民党的抗战贡献
15.美国史学家认为,“全球规模的战争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进攻中国——1931—1932年日本攻占满洲是法西斯国家扩张和侵略的第一步”。“日本攻占满洲”开始于(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七七事变
16.1946年10月,在攻下张家口之后,国民党上下踌躇满志,多数高级将领对战争前途表示乐观。参谋总长陈诚十分自信地表示:“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对于交通,任何一线均可于二周内打通。”这一判断(  )
A.是基于抗战形势的全面分析 B.促使了全面内战的爆发
C.准确预估了战争发展的走向 D.轻视了中国共产党的作战能力
17.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作战计划”的最初方案与“批示”。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阶段 作战力量 进攻目标 中共中央军委批示
第一阶段 苏北兵团 淮阴、淮安、宝应、高邮 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
第二阶段 三个纵队 海州、连云港 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8.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该漫画表明(  )
A.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B.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C.日本通过战争不断壮大自己
D.日本企图从中国大陆战场撤离
19.如图是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章。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
①全面抗战爆发的时间 ②新四军的发展壮大 ③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是有区别的,地主买办营垒内部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这一报告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C.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
21.《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蒋介石曾先后10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并且是1937年《时代》年度人物,当年《时代》的封面图片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合照。
材料二 毛泽东曾先后12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其中,1949年2月,毛泽东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
(1)《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分别列为1937年和1949年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上述两人在1945年曾进行过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面,简述毛泽东参加这次会面的目的和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1949年前后,两人在军事上斗争的典型事例及其结果。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对解放区大举进攻,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中央迅速确立新的工作方向。“具体条件变了,战争打到头上来了,参军参战这时应比群运还重要,一时应成为中心工作。”中共中央发出“后方比着搞生产”的号召,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各军区也组织了不同规模的生产支援活动。1946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连续报道“蒋介石出卖民族利益、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坚持实行法西斯独裁的罪行”。
——摘编自《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为取得胜利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主要措施对解放战争的意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纪念文章的标题或主旨
纪念抗战胜利十周年 《人民日报》刊登专栏文章《苏联击溃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意义》,强调打败日本主要是中国人民和苏联的功劳
纪念抗战胜利二十周年 《人民日报》刊发纪念文章《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文章对苏联的出兵和援助只字未提
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 《人民日报》在《中国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一文中表述:“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
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 《人民日报》刊发了江泽民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放到了一起同时纪念
《人民日报》在抗战胜利原因的分析上,不同时期有何差异?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归纳影响历史研究、历史评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
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古拉·弗兰策维奇·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2)根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D 
解析:由材料可知两则史料来自张学良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件的口述,缺乏相关的佐证材料,不能形成证据链,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张学良而非蒋介石,排除A项;材料只是个人口述,缺乏相关的佐证材料,不能完全证明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命令,排除B项;材料中存在“不得抵抗”,排除C项。
2.A 
解析:材料表明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的主要力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A项正确。B、C两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D项“唯一原因”说法错误。
3.D 
解析:由材料中的“民主”“党”可知不是晚清的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国共两党,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美国的政策,故C项错误;由题干中的“你是民,我是主”“如果你要嚷,(你)就是××党”实际上说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内战独裁政策,故D项正确。
4.C 
解析: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当时日本已经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故选C项;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9月,排除A项;国民党消极抗战是在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后,排除B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排除D项。
5.B 
解析:结合题干时间可知,该照片反映的是淞沪会战中日军对上海人民犯下的罪行,故选B项;题干“引起了强烈反响”表明西方的关注,不能体现“直接促进”,排除A项;题干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不能体现“国际社会普遍反对”,排除C项;上海南站现场照片不能说明抗日征途“漫长”,排除D项。
6.D
解析:“14年抗战”用更加丰富的史实控诉日本侵华的罪行,故A项表述正确;在1931-1937年的局部抗战中,东北抗联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故B项表述正确;“14年抗战”是对日本国内存在的否认侵华史实的右翼势力的有力回击,故C项表述正确;“14年抗战”,主要突出抗战的完整性,不是批判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故D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7.D
解析:防御阶段,并非单纯防御,也有进攻,A项错误;游击战适合武器落后,人员较少且分散的情况,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人数和装备都有了一定的发展,B项错误;阵地战适合双方力量相当,或优于对方情况的作战,防御阶段不适合,排除C项;敌强我弱,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即为运动战,符合这一时期,故D项正确。
8.C
9.A
解析:蒋介石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后方挖蒋根”指的是中共领导的土地改革,其目的就是要摧毁蒋介石所依靠的阶级基础,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故A项正确。“后方挖蒋根”指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并非国统区,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各个阶层”表述错误,土地改革打击了地主阶级,地主阶级不反蒋,排除。
10.A
解析:史料最基本的特点为具有真实性,否则不能作为史料。材料中作者有南京大屠杀的亲身经历并且在现场拍摄了第一手照片,具有真实性,故选A项。
11.A 
解析:解读题意可知描述的是中国农民被抓劳工,押运到日本,遭受非人虐待,可以用来研究侵华日军的罪行,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国内形势,不会导致“押运北海道”的现象,排除。
12.C 
解析:材料强调国民党对军事的要求而非和平压力,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共产党据理力争,故B项错误;由材料“蒋介石指示谈判代表在政治上对中共可尽量宽大让步,甚至表示可以一再容忍,务取宽大,以此妥协换取军事上的绝对统一”可知蒋介石力图军事统一,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重庆谈判破裂的原因而非政协会议的目的,故D项错误。
13.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天,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是“黄河故事”的组成部分,故选D项;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7年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发生在上海一带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均不是“黄河故事”,排除A、B、C三项。
14.A 
解析:据材料“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结合所学可知,增加了1931年以后的局部抗战阶段,突出了抗战历史的全面性,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15.A 
解析: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故选A项。
16.D 
解析:材料“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说明国民党将领对于解放战争形势过于乐观,显然低估了中国共产党的作战能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全面内战爆发是在1946年6月,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故C项错误。
17.C 
解析:辽沈战役在东北,故A项错误;平津战役在北平、天津,故B项错误;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故C项正确;渡江战役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故D项错误。
18.B 
解析:据材料漫画可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身陷中国战场,无法抽调大批军力前往太平洋地区,这说明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故B项正确。
19.B
解析:这是一枚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抗战八年”的印章,纪念的应该是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开始的“全面抗战”,①正确;根据图中文字可知“第六军分区”位于冀鲁豫(河北、山东、河南)交界处,隶属于八路军,而非新四军,②错误;“冀鲁豫”所在的华北地区是日占区,属于敌后抗日根据地,③正确;1947年6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④错误。故选B项。
20.C
解析:根据材料“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是有区别的……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并结合所学1935年民族危机加深,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党的策略任务就在于发动、团结和组织全中国和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可知是团结力量抗日,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故选C项。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全面抗战时期,排除A项;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是解放战争后期,排除B项;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
21.(1)原因:1937年,中国实现全民族抗战,作为国民政府领导人,蒋介石受到世界的关注;1949年2月,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毛泽东受到世界的关注。
(2)目的: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团结广大人民。
意义: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赢得了人民信任。
(3)事例及其结果: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被消灭;渡江战役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统治。
22.(1)措施:参军参战,军事动员;开展生产运动;土地改革;加强在国统区的斗争;发动宣传攻势,占据舆论阵地;正确的战略战术。
(2)意义: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推动了战略转折;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解析:第(1)问,由材料“参军参战这时应比群运还重要,一时应成为中心工作”得出参军参战,军事动员;根据材料“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可知开展生产运动;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颁布土地法大纲,实行土地改革,因此得出土地改革;由材料“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可知加强在国统区的斗争;根据材料“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得出发动宣传攻势,占据舆论阵地;根据材料“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中央迅速确立新的工作方向”可知正确的战略战术。第(2)问,根据材料“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各军区也组织了不同规模的生产支援活动”可知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根据材料“1946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并结合所学1947年战略反攻可知,推动了战略转折;根据材料“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并结合所学解放战争的胜利可知,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23.差异及原因:①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友好,十周年庆祝时强调苏联的作用。②6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二十周年庆祝时只字不提苏联的作用。③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左”倾错误的批判,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中央政府对台方针由武装统一到和平统一的转变。四十周年庆祝时比较客观地看待了国民党的抗日贡献,认为全民族抗战是获胜的主要原因。④20世纪末,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因此,五十周年庆祝时认为,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也对抗战胜利起了一定作用。
影响因素:国际国内形势、意识形态差异、国家政策的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等。
解析:第一小问,由材料“纪念抗战胜利十周年”“纪念抗战胜利二十周年”“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得出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友好,6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恶化,80年代观念发生显著变化,五十周年庆祝时认为,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第二小问,由材料“《苏联击溃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意义》,强调打败日本主要是中国人民和苏联的功劳”得出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友好,十周年庆祝时强调苏联的作用;由材料“《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文章对苏联的出兵和援助只字未提”得出6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二十周年庆祝时只字不提苏联的作用;由材料“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得出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左”倾错误的批判,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中央政府对台方针由武装统一到和平统一的转变。四十周年庆祝时比较客观地看待了国民党的抗日贡献,认为全民族抗战是获胜的主要原因;由材料“江泽民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放到了一起同时纪念”得出20世纪末,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因此,五十周年庆祝时认为,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也对抗战胜利起了一定作用。第三小问,由材料“强调打败日本主要是中国人民和苏联的功劳”“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放到了一起同时纪念”得出国际国内形势、意识形态差异;由材料“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国家政策的调整、思想观念变化。
24.(1)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
(2)原因: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不全面。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
(3)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等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作者显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关键作用。第(3)问,根据设问中时间限定,主要从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对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作用作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