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学案及练习):5.16《种树郭橐驼传》(沪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学案及练习):5.16《种树郭橐驼传》(沪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23 15:25:47

文档简介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单元学习重点
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归纳文言文常用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2、弄清“说”“赋”“疏”“传”四种文体的内涵,结合其文体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初步学会区分虚实,辨析积累常见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2、掌握“瘘”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与教师导读相结合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勤于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写作背景
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 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解题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四、作者介绍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
柳宗元的诗文具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五、具体研习课文(思考讨论问题)
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员烦令扰民的?
5、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明确: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孽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六、板书设计
① 总括 分述
1、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顺其自然(议论) 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返(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
② 1、介绍人物身世
2、引出种树行家
3、畅谈种树经验
4、官府繁政扰民
5、问者意外收获
七、总结
以寓言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八、探究思考
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九、课堂练习
见《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P246第六部分
*文言文阅读指导(七)
阅读方略:如何辨识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有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两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墨子 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中学课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等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析性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
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劳地种地”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做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二)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三)纵观全篇,从文章大局的角度来理解。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兄”“逼迫有弟兄”,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有弟,固知“父兄”“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兄”。有些词只能这样从全文考虑,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顺其天 停止扰民
致其性 宽简为政《种树郭橐驼传》练习
基础练习
  1.这篇课文通过郭橐驼的话,说明了怎样一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练习
  1.下列词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橐(tuó)驼 病偻(lóu) 窥(kuī)伺
  B.寿且孳(zī) 勖(mào) 缲(qiào)
  C.实以蕃(fán) 饔(yōng) 鸡豚(tún)
  D.硕(shuò)而茂 飧(sūn) 殆(dài)
  2.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1)下面对文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寿,长寿,活得长      B.实,果实
  C.若,如果          D.爱,吝啬
  (2)下列句式包含倒装的一项是( )
  A.已去而复顾         B.他植者则不然
  C.故不我若也         D.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3)对本文字词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驼业种树。“业”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把……当作职业”。
  B.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是形容词,使动用法。译“并没有办法使它们长得高大茂盛”。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句三个“以”都是连词,用法含义完全一样。
  D.若甚怜焉。焉:代词,他们,指代老百姓。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着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苏轼《方山子传》)
  1.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
  B.然终不遇。终:自始至终
  C.使骑逐而追之。骑:坐骑
  D.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平时的志节和行为
  2.下列句子中的字与“因谓之方山子”的“之”含义完全一样的是( )
  A.余谪居于黄,过岐,适见焉:焉
  B.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其
  C.而岂山中之人哉:之
  D.方山子傥见之与:之
  3.以下句子中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是( )
  A.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
  B.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粪土
  C.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精悍
  D.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从事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方山子是一个在光州和黄州一带隐居的人。
  B.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到了晚年就隐居在了光州和黄州之间一个叫岐亭的地方。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方山子也很惊讶地询问我之所以到这里的原因。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许多不同寻常的人,常常假装成癫狂不干净的样子。
  5.方山子安贫若素,以下选项体现了这一性格的是( )
  (1)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2)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3)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4)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5)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A.(1)(2)(5)        B.(2)(3)(4)
  C.(1)(4)(5)        D.(1)(2)(4)
  6.下列对这段古文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方山子真名陈慥,字季常,与本文作者素有交情。本文作者被贬官到黄州时,同方山子不期而遇,与二人初次见面至少已经有十九年光景了。
  B.方山子出身富贵豪门,然而他却抛弃了荣华,放弃了拜官封爵,宁可过着贫寒的隐居生活,并能自得其乐。
  C.本文作者用开门见山的手法介绍了传记主人公方山子的姓名家世。除此之外,作者还使用了倒叙的手法描写了十九年前主人公游西山射杀飞鹊的事情,体现了方山子的侠气。
  D.从作者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方山子之所以成为与世无争的隐士,与其说是对现实的逃避,不如说是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尽管这种反抗有些消极。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官对待人民应该采取宽仁、休养生息的方法。
  2.《种树郭橐驼传》运用了多重对比: (1)郭橐驼与其他种树者的对比; (2)其他种树者中过于疏懒者与过勤勉者之间的对比; (3)用种树之理与为官之理做对比。
综合练习
  1.A(勖应为xù)
  2.(1)D(应为喜爱。) (2) C (3)C(前两句中的“以”字,都是目的连词。“验其生枯”是“爪其肤”的目的,同样“观其疏密”是“摇其本”的目的。第三句是的“以”是修饰连词,“日”是“离”的状语。)
拓展练习
  1.C(骑指的是骑马的人。)
  2.A(题目中的之是代词,指方山子。B中的其是代词,指他的。C中的之是助词,“的”。D中的之是代词,但指代的是“他们”,光、黄间异人。)
  3.B(妻子文中指妻儿,现指妻。精悍文中指精锐勇猛。从事文中指参与事务,现指投身到,参与,需后接宾语。)
  4.B(晚应为时间靠后之意,不是晚年。)
  5.D(需指出的是,(4)属于侧面描写,也符合题意,故应选。)
  6.C(开门见山有误。)(共58张PPT)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萦萦窗下兰,
密密堂前柳。
——陶渊明
奉气桃栽一百根,
春前为送浣花溪。
——杜 甫
柳州柳刺史,
种树柳江边。
一瞎子,一矮子,一驼子,吃酒争座,各曰:“说得大话 的便做头一位”瞎子曰:“我目中无人,该我坐。”矮子曰: “我不比常(音同长)人,该我坐。”驼子曰:“不要争,算来你们都是直背(音同侄辈),自然该让我坐。”
直 背
柳宗元
柳宗元,字_______(73-819年),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________。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公元815-819年)刺史,也称________。在柳州期间,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他病死柳州之后三年,建有罗池庙祭祀他。
子厚
柳河东
柳柳州
北宋末年,宋末年,宋徽宗追封他为“文惠候”,因而纪念柳宗元的祠堂称为“柳候祠”。“柳候祠”古朴轩昂,塑有柳宗元及其部将的仿铜塑像,陈列有文物,图表,书画,详尽介绍了柳宗元的生平和历史功绩,祠内还有柳宗元书写出的“龙城石刻”和苏轼书写的“荔子碑”等碑刻40余方,脍炙人口。园内有亦有“柳宗元衣冠墓”、“罗池”、“柑香亭”等古迹。
柳侯公园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
古文运动
“文以明道”
唐宋八大家
《黔之驴》(寓言故事)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一点伎俩也用完了
黔驴之技: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小石潭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山水游记)
柳宗元的诗文具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传:文体的一种,即人物传记。
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时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娟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政治上属于对立的派别,韩愈反对“永贞革新”,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并为此一贬再贬。
在古文理论上,韩柳有相同的见解,但侧重点不同。韩愈以一代宗师的身份,振臂高呼,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而柳宗元则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并身体力行地参加社会实践,以改造社会为己任。
一、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原来(叫)什么名。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走路,好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的人给他起个外号叫“驼”。驼听说起外号的事,说:“很好。给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于是舍弃他(原来)的名,也自称起“橐驼”了。
第一段:
1、故乡人号之“驼”。
2、名我固当
3、因舍其名:
故:所以 乡人:乡里的人;
名作动 取名 固:本来;当:恰当
因:于是
类橐驼,乡人号之“驼”
“甚善”,亦自谓“橐驼”
思考第一段:
(1)本段写什么?
介绍人物身世
(2)介绍身世侧重介绍名字,“驼”并不雅, 为何驼要自称?
(豁达——身残而自信)
二、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西边。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有钱有势的人(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以及卖果的,都争着迎接和雇用(橐驼)。察看驼所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活的;而且硕大茂盛,结果早并且多。其他种植的人虽然暗中观察,效仿羡慕,没有能赶得上的。
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
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凡长安富人为观游及
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第二段
1、或迁徙,无不活
2、早实以蕃
3、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即或
实(结果,名词做动词)
以 相当于“而” 表递进
其它的种树人 虽然 没有人 能够 比得上
第二段:郭橐驼种树的特殊技能
1、驼种树本领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A、际遇 争迎取养;
两种人均能满足;
B、高超——不怕“移徙”;
C、他植者莫能如也
2、本段写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侧面描写
三、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通“矣”),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有(人)问他(种树的方法),回答说:“橐驼并不是能使树木长寿而且茂盛啊,(而是)能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以使它的本性发展而已。大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旧的,(它的)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不要(再)动,不要忧虑,离开后就不再去看。
其莳sh 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那)种植(小心得)像对待孩子,(那)放在一边(不管)像抛弃掉了,那么它的天然(品质)保全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所以我不妨害它长而已,(并)不是有能使它硕大茂盛的(本领)啊;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而已,(并)不是有能使它早并且多(结果)的(本领)啊。
第三段
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尔。
2、凡木之性
3、其莳也若子
以:连词相当于“而”表目的,相当于“来”;
致:尽的意思,使动 使……发挥到尽头。
性:本性
性:方法
也:表停顿语气 子:名作动,抚育子女
5、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而已:罢了, 硕茂:使动,使高大,使茂盛。
6、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早蕃:使动,使……早,使…….结果多; 而,连词,表递进
4、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全:保全 而:表顺接 得:获得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 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其他种植的人则不是这样。(树的)根拳曲而土常换,他给树培土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假使有能不这样的,则又爱它太情深,忧它太过分。早晨察看,晚上抚摸,已经离开而又回来看。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检验它的生死,摇晃树干来看它(栽得)是疏松还是密实,而树木的本性一天比一天远去。虽说是爱它,其实是害它;虽说是忧虑它,其实是仇恨它:所以不如我啊。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3、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用手指甲抓,名作动,肤:这里指树皮以:表目的,“来”
4、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日:一天天地 名作状
8、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1、其培之也
为……培土
2、忧之太勤
为…..担忧
不若我 为何能 (宾语前置)
(1)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2)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根拳而土易……观其疏密”
(3)本段用了什么方法阐述?
对比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 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殆。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的人说:“把你的(种树)经验,挪到当官治民上,行吗?”橐驼说:“我知道种树(的道理)而已,治理(百姓),不是我的事啊。但我居住在乡间,见做官的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而最终却给他们带来灾祸。早晚官吏来而喊道:‘官府命令催促你们耕种,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让)你们早早地煮蚕茧抽取蚕丝,早早地纺你们的线,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敲鼓而聚集他们,敲梆bāng子而召唤他们。我们小百姓顾不上吃饭来应酬慰劳差吏,尚且都没有空暇,又靠什么来使我们人口兴旺,生活安定呢?所以穷困并且懈怠。像这样,那么和我所从事的行业难道也有类似吗?”
第四段
(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2)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3)“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祸——呼、鼓、聚、击、召)
重点字词:
1、官: 长(人者):管理。
2、烦:
3、祸:
4、勖:鼓励。遂:
5、聚:
6、飧饔:
7、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8、病:穷困。类:类似。
名做动,做官。
使动,使……繁多。
名做动,造成灾祸。
使动,使之成。
使动,使之聚合。
晚饭、早饭,用做动词,吃饭。
使……繁衍 使……安顿
五、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问的人说:“咦,不是很好吗!我请教养树(的方法),(却)得到了养民的办法。”传播这件事来作为官吏的借鉴。
1、 木之性(理论说明)
2、 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3、 顺其自然(议论)
4、 他植者违反(反面申述)
5、 种树之术,并不高深
(自谦明理)
对比映衬
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
结构表
总说
分述
译文: 问的人颇有感慨地说道:“这不是说得很好吗?我问养树,却得到了养民的办法。”我记下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的戒鉴。
第四段:将种树管树之理运用到吏治中去。
(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2)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烦、祸——呼、鼓、聚、击、召
(3)“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根拳而土易
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
爪其肤以验
摇其本以观
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
其实仇之。
促尔耕
勖尔植
督尔获
早缫而绪
早织而缕
字则幼孩
遂而鸡豚
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
第五段
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
(传其事以为官戒)
重点字词:传:记载
写作背景
本文上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并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已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民不聊生。
(一)运用了多重对比:
1.郭橐驼与其他种树者的对比;
2.其他种树者中过于疏懒者与过勤勉者之间的对比;
3.用种树之理与为官之理做对比
名我故当
名,命名.本为名词名字,作动词.
驼业种树
业,名词职业,用作动词,意动,以……为职业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名词,手、指甲的统称,用作动词, 用指甲抓
长人者好烦其令
长,名词官长,用作动词,治理
而卒以祸
祸,名词灾祸,用作动词,造成灾祸
其筑欲密
筑,捣土用的杵,用作动词,捣土
词类活用
非有能硕茂之也
硕茂,使……硕大茂盛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蕃 ,形容词作使动。 使之蕃盛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
蕃,使……繁衍生息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致,使……尽,使……发展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形容词作动词。 保全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名词作状语
一词多义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粟者,政之本务
今存其本不忍废

根本、基础
稿本、版本
病偻
故病且怠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生病
贫穷
毛病

吾不害其长而已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心害其能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妨害
妒忌
灾害,祸害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形容词作动词。 保全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名词作状语
一词多义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粟者,政之本务
今存其本不忍废

根本、基础
稿本、版本
病偻
故病且怠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生病
贫穷
毛病

吾不害其长而已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心害其能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妨害
妒忌
灾害,祸害


故乡人号之“驼”
此物故非西产
君安与项伯有故
累官故不失为州郡
广故数言欲亡
所以
本来
旧交
仍旧
故意地

去不复顾
相如顾诏赵御史
顾吾念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不复顾利害

只是
拜访
顾及
回头
特殊句式
故不我若也
好烦其令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宾语前置,故不若我也。
省略句,省略谓语,好烦(发)其令。
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学习目标:
1.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进行口译;
2.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为官治民的道理.
3.掌握“瘘”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等几个文言重点虚词的用法。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作者把一个什么道理寄寓于了个什么故事?
——郭橐驼“顺木之性,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1、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2、转入正题,道出过橐驼史一个种树的行家
3、郭橐驼坛种树经验
4、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5、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做传目的。
总结全文
1、归纳主题:
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
2、怎么明理,用了什么方法?
(写作特点归纳)
(1)对比与映衬
(2)婉约而多讽
(3)简洁而生动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证,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总结全文
探究阅读
结合“能顺木之天性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树木与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影视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既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认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性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种树郭橐驼传》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类、固、善”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梳理并掌握相关重要字词、句。(重点)
2、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难点)
三、课时划分:二课时
预习反馈
学习任务一: 了解写作背景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著有《河东先生集》。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学习任务二: 弄清字音
【学生活动】 给加点字注音
病瘘(lòu) 郭橐(tuó)驼 寿且孳(zī)也 其莳(shì)也若子
勖(xù)而植 早缫(sāo)而绪 辍飧(sūn)饔(yōng)
基础学习
学习任务一: 掌握字词的用法
【学生活动】 1、朗读课文,学习断句;2、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将有疑问的字词作上标记;3、同桌质疑,讨论。
【随堂练习】完成下列加点词的解释。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甚善,名我固当  ②驼业种树  ③且硕茂,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 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明确】
①名,起名,作动词。 ②业,以……为业,作动词。
③硕,使……硕大,形作动;实,结果实,作动词。
④筑,捣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动词,捣土。 ⑤爪,用指甲划破,作动词。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      ②根拳而土易 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④字而幼孩 ⑤故病且怠讨论,明确。
【明确】①性:性质、方法  ②易:更换 ③长:治理 ④字:养育 ⑤病:穷困
3、辩析下列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类 ①有类橐驼者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④甚善。名我固当。
顾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③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④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善 ①不亦善夫 ②善假于物也
③择善而从之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且  ①且壮士不死则已。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④故病且怠。
而 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②根拳而土易 ③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④早缫而绪 ⑤击木而召之
【明确】
类 ①似 ②类别 固  ①坚固 ②顽固 ③确实 ④本来
顾 ①拜访,探望 ②却,反而 ③照顾 ④看
善 ①好 ②善于 ③好的 ④善行
且 ①况且 ②尚且 ③将近 ④并且
而 ①连词,表顺承,不译 ②连词,相当于“又” ③连词,表转折,却
④通“尔”,相当于“你们” ⑤连词,表修饰
【教师活动】 引导积累以上重点字词。
【配套练习1】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其筑欲密 筑:捣土用的杵 B. 其莳也若子 莳:种植,移植
C. 移之官理 理:治,统治 D. 字而幼孩 字:养育
【明确】A 筑:捣土用的杵,这里作动词,捣土。
2、下列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B. 且硕茂,早实以蕃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D.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明确】A项都是副词,于是,就;B项连词,而且/副词,将要;C项旧,名词,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连词,所以;D项,连词,但是/指示代词,这样。
【方法点拨】
学习任务二: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 快速翻译课文,将不理解的句子标示出来,提交同桌或师生讨论。
【教师活动】 点拨学生提出的难懂语句,提示翻译注意事项。
①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译文: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使它的本性发展罢了。
②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译文: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从而按它的本性生长。
③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
译文: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饭来慰劳那些官吏都忙不过来,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
【配套练习2】 翻译下列句子。
1.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译文: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
2.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只不过不压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并没有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
3.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
译文:假使有能够不这样做,然而又过分用心爱护它了。
4.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译文: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教师点评】
重点讲练
学习任务一:学习设事明理的方法,把握文章主旨。
【学生活动】思考:郭橐驼是怎样种树的?讨论:作者从中得出的“养人术”是什么?
【教师活动】 点拨,归纳,小结。
【明确】种树方法:“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根拳而土易”“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
“养人术”: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碍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即治民要“顺天致性”。
【配套练习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是一篇讽喻性极强的传记散文。以 “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
B. 文章先概括写郭橐驼的种树特长,由此引出作者对种树之道的议论,以阐发文章的主旨。
C. 本文在写郭橐驼种树的不同寻常时,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
D. 文章最后以“问者”的口吻点出“养人术”三个字。意思是,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这正是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明确】B
归纳总结
1、本课要重点掌握的实词是
虚词是
本文的写作方法是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已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善负小虫也 善:喜爱 B. 及其怠而踬也 怠:疏忽大意
C. 物积因不散 积:积累 D. 以近于危坠 危:危险
【明确】D项,危:高。
2.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而 ①大其禄,而贪取滋甚 以 ③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②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④以近于危坠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明确】C项。①连词,表递进,而且;②连词,表转折,可是;③连词,表目的,来;④连词,表结果,以致。
3.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 文中的蝜蝂背负很多东西仍然不满足,即使为他取去重物仍然执迷不悟,又喜欢往上爬,最终坠地而死。
B. 作者借蝜蝂来讽刺当世一些人也喜欢取物自厚,贪婪不足,直到被罢了官才翻然醒悟,痛悔不已,影射当时的黑暗现实。
C. 这篇文章作者抓住蝜蝂的特征予以夸张,讽刺政敌,抨击社会丑恶现实,造意新奇,讽喻生动,幽默犀利。
D. 本文名为“传”,是一篇传记,和《种树郭橐驼传》一样都是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明确】B项。作者借蝜蝂讽刺一味攫取官位、俸禄而贪得无厌的社会卑劣现象。
4. 翻译。
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译文:如果能爬行,又像原先一样把东西抓取过来背上。
②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
译文: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毫不躲避,(总是要捞一把)来增加他们的财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担心财富积聚得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