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它产生的年代,大约在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六世纪)五百余年间。经春秋后期孔子审订、整理作为传授弟子的教本。被后世儒家尊为经典之一.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即国风,为周朝各诸侯国和地方的乐曲,
大部分是民歌。“雅”者,正也。周人认为的“正声”,就是周王朝直接管辖区的雅乐。雅分大、小雅。二雅小部分为民歌,大部分为贵族士大夫的作品。
“颂”为庙堂颂歌,是贵族祭神祭祖、歌功颂德的乐曲。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大多在诗的开端。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
风、雅、颂、赋、比、兴这六者合称六义
蒹 葭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蒹 葭 凄 凄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 逆流
从:追寻
阻:艰险
溯 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时间
环境
追慕的对象
伊人所在地点
困难及
决心
蒹 葭 萋 萋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高地.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小快陆地
写作特点
1.起兴手法
2.重章叠句
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作用: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 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你同意以下对《蒹葭》主题的理解吗?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请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诗歌改编成一个故事.
蒹葭新译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蒹 葭 凄 凄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欣赏
蒹葭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蒹 葭 凄 凄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欣赏歌曲
蒹葭 白露 伊 人 道 宛 在
苍苍
萋萋
采采 霜
晞
已 水一方
水之湄
水之涘
长
跻
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沚
蒹 葭
试着背诵
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涘 窈窕 荇 寤寐 参差
琴瑟 芼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草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直直地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挖出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还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资;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 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3. 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4. 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 下面是“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 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方议论作铺垫。
B. 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为,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 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 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选项是:( )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7. 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试题答案】
一、jiān jiā ;yī;sù huí;xī;méi;jī;chí;sì;yǎo tiǎo;xìng;wù mèi;cēn cī;qín sè;mào
二、1. 纯朴
2. 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3. 父亲喜欢兰草并不是为了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变得低俗。
4. 写野兰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
5. C “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深山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并不俗因为认识到它的特性。
6. “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面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7. 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性,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会。蒹葭
教学目标
1、 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 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 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文研习之思想内容 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3、概括诗歌主题。 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色彩)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形态)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诗歌主题。 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本诗思想内容——。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我们可以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课文研习之表现手法 根据课前对《诗经》表现手法的了解和积累,分析《蒹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提示:从“兴”和“情景交融”的角度加以分析。 自读诗歌,找出起兴和情景交融的句子做鉴赏,然后全班交流,互相补充,进一步体会《蒹葭》的意境。 这部分的研习是本诗学习的难点,凭个人的能力不能全面掌握,所以互相的交流补充让学生较全面掌握本诗的表现手法并了解到学习中互助协作的重要性。
赏析诗歌 立足于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赏析立足于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学生自选角度对《蒹葭》进行赏析,小组讨论,推选一部分进行全班交流。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 放歌曲《在水一方》,师生共同探讨《蒹葭》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边欣赏音乐,边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关诗歌,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通过探讨《蒹葭》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进一步感受《蒹葭》的艺术魅力。
思路点拨
本诗是先秦的诗歌,对于第一次接触《诗经》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以朗读为突破口,初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再读以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精读以感受赋兴手法的韵味美。由读到品,带领学生走近《诗经》、赏析《诗经》进而学会研读《诗经》中的一些著名的篇目。
练习举隅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基本掌握了研习和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请于课后自主研习和赏析《采薇》,并完成研习报告以及500字左右的赏析文。
附:《采薇》研习报告
一、 吟诵全诗,疏通词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二、 诗人通过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三、 赋、比、兴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运用:
四、 《采薇》与《蒹葭》两诗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点?
五、 请用500字写一篇《采薇》的赏析文《蒹葭》学案设计
课 题《蒹 葭》I学校一中设计anqier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 合作 探究 点拔引导品味赏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案重点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学案难点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课时一课时学案准备多媒体 学案流程目的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课中以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㈡感知朗读,理解内容1老师范读; 2学生练读;3齐读;4指名朗读;5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弄清诗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一会提出共同解决;6共同释疑:可能的问题①所谓:所说的,所思念的②白露为霜:白露变成霜7哪位同学能概括诗歌内容?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㈢赏析景物,感受意境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清晨(拂晓)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4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5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6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配《在水一方》二胡曲屏显词语:蒹葭秋风白露 秋霜 秋水 晨雾 河畔道路 水中沙洲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㈣把握形象,拓展延伸1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教师准备:①在不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②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③ “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 怅惘 痛苦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小结: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3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教师准备:①美丽? 外在?内在? 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②“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③“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距离产生美。小结:诗歌中有很多诗句描写的就是这种距离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有(大屏幕配乐显示以下内容)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④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配乐屏显):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不是—————— 不是生和死而是—————— 而是——————————————— —————————教师准备:㈠世界上最美的距离,不是紧紧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间的,脉脉不得语。㈡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却永远追寻不到你。小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伊人”的这个形象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她遥远而又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人们心灵中一个永远怅惘的情结,而距离和朦胧正是她的动人之处。⑤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爱情 事业 亲情 友情 理想 自由 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小结: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㈤激情朗读,总结提升1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㈠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 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㈡练读㈢展示㈣齐读2下面我们共同来欣赏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蒹葭》的余音绕梁之美。结束语:邓丽君婉转悠扬的歌声已成绝响,从《诗经》到《在水一方》,芦花在中国文化中成了爱情的象征,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经唱响,便荡气回肠,绵绵不绝。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老经歌谣传唱不息。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感悟品味中感受诗歌创设的意境。 把握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将诗歌内容和思想意义加以延长伸展,让学生进一步畅思遐想,给学生留下回味、思索的余地,深化课文内涵,并使学生加深印象。 在对诗歌有了较深的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朗读。六作业: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异同。 比较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板书: 蒹葭 《诗经》 亲情友情 追求——伊人:爱情事业 理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