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学案及练习):4.10《再别康桥》(沪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学案及练习):4.10《再别康桥》(沪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23 15:25:47

文档简介

再别康桥
【同步达纲练习】
Ⅴ.课后巩固练习
(60分钟 80分)
一、基础题(12分)
1.填空。(4分)
撑一支 ,向青草更青处 。
我 衣袖,不带走 。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4分)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满载一船星辉
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溯 D.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 )(2分)
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6分)
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分)
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
三、课文阅读题(14分)
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 ,第二层是 。(2分)
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 的内心感受。(2分)
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是指 (当时、昔日)的梦。(2分)
4.《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8分)
四、类文阅读题(10分)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凉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他的衣襟,
贴近他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给加粗字注音。(2分)
翩( ) 麓( )
2.诗人把自己比作雪花,借此去追求 。(2分)
3.文中反复出现“飞飏,飞飏,飞飏”表现出一种 的执著。(2分)
4.“她”是诗人美的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如何理解?(4分)
五、中考题(18分)
雨 巷 戴望舒
1.给加粗字注音。(4分)
颓圮( ) 彷徨( )( ) 寂寥( ) 彳亍( )( )
2.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整首诗凄清,婉转,而又含意绵绵。
B.整首诗意境深远,让人肝肠寸断。
C.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D.诗人大量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给人回味。
3.比较诗歌的首尾两节,说说它们有何异同点?(5分)
4.请从诗中选取一处,简析戴望舒诗歌的意境美。(7分)
六、创新片段作文题(20分)
只有观察生活,才能写出真实的生活。大自然赐予我们阳光、雨露,也有风电乌云,请任选一个自然景观,从一个角度进行描写。250字左右。
Ⅵ.合作探究题
徐志摩是我国诗坛上一位多情诗人,虽英年早逝,但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其实他最初并不叫徐志摩,请搜集资料探究一下,缘何改名?另有哪些诗作,试写出2~3个诗的题目。
小幽默
夺 权
有一个妇女,看到警察在大声吆喝她的丈夫,便不快地对警察说:“请你说话留神些,向他大声吆喝的,除了我,没有第二个人。”



参考答案


Ⅱ.三、1.因为作者在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在康桥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段美好时光。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归程中写了此诗,故为“再别康桥”。
2.不是桥,是英国的一个城市,靠近康河,著名的剑桥大学就在此城。
3.首尾呼应,结构基本相同,字句稍有变化。
Ⅲ.一、金柳 新娘 艳影 荡漾 青荇 招摇 柔波 水草 一潭 清泉 虹 浮藻沉淀
点拨:对诗歌一定要记牢。
二、(二)1.万千离愁 2.描绘 情感 3.呼应 惆怅悲伤
Ⅳ.1.略 点拨:抓住作者的情感,掌握诗句的舒缓节奏。
2.清丽、亢奋、乐观,对生活充满撞憬。点拨:此时的感情应和课文中表露的形成对比。
Ⅴ.一、1.长篙 漫溯 挥一挥 一片云彩
2.①写出河中水草的飘忽肥美 ②把星的光辉装满船舱,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夜色的美好。
点拨:要真正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3.C 点拨:A项中“飘”应为“漂”,B项中“锭”应为“绽”,D项中“生”应为“声”。
4.B 点拨:要结合具体语境揣摩词的意思。
二、1.三个 即金柳、青荇、潭水
点拨:“意象”即“诗人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诗歌所绘景物。
2.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己的。
点拨: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三、1.写景 抒情 2.悲伤、遗憾、苦闷 点拨:要抓住诗人在诗歌中贯穿始终的感情。
3.昔日
4.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清泉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诗歌景中有情、音调柔美,被人称道。
点拨:解答此题,要把景物描绘的内容写出来,同时把寄寓的情道出来。
四、1.piān lù 2.自由、美好 点拨:要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3.坚定、欢快、轻松自由 点拨: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来。
4.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他借雪花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欢乐,一旦追寻到美好的东西,就再也不会放弃。
点拨:抓住“溶入”一词来理解。
五、1.pǐ páng huáng liáo chì chù
2.B 点拨:本诗并没有让人达到肝肠寸断的程度。
3.首尾运用反复的手法,内容大致相同;不同处是,开首表明希望逢着,后面则是希望飘过。
4.如诗的第二节,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充满了意境美,在这里,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因此,作者又把她置于雨中去哀怨、彷徨,更突出姑娘的凄清、迷茫、叹息,增强诗歌的惆怅、清丽的意境。
点拨:要认真体会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感情,才能领略诗歌的意境。
六、作文思路:自然界是变化的,平时要注意观察周围景色,要选取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观来写,写出它的特点,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文:
雨点儿越来越急,打在我身上的雨点也越来越多。……地上湿的已不再是一个一个的小圆点,而是一块一块的,继而又汇成一大片一大片……这地上便再也找不到一小块干土了。(点评:写雨由疏而密,由小到大。)
从“哗哗”的雨声中不难听出,这雨点儿很大,很重,它们击在路上,溅起朵朵小银花,皇冠似的,然后迅速消失,紧接着又有千万朵雨花开了。(点评:运用比喻,形象、贴切。)
雨声渐渐小了,雨花渐渐稀了,雨点渐渐轻了,雨帘渐渐消失了。
雨后的天空格外纯净,空气格外清新,树木格外翠绿,我的心情也格外舒畅。(点评:运用排比,写出雨由小到无,雨后景色的美好。)
(桂明)
总评:本文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一次下雨的过程,细致入微、生动传神,运用一些修辞方法,更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观察细微,把下雨写得形象具体,如临其境。
Ⅵ.徐志摩最初并非此名,原名叫章垿,改叫志摩意即志在王摩诘(王维)之意,是他离开北京大学后赴美国时改用的字。其诗集有《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等,散文集有《落叶》、《秋》等。 点拨:同学们可分组到图书馆查阅,或向有关老师请教。
《再别康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
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一、背景知识
1.新月派简介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3.作品时代背景
1918年徐志摩留学美国,1920年又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邂逅了林徽音,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而在国内他所面对的现实是:在康桥遇见的才女另嫁他人,自己与不相爱的人结婚。时代的风云让作者感到无所适从,理解为诗人面对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脆弱、迷茫,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当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二、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辨识
青荇(xìng)漫溯(sù)长篙(gāo)满载(zài)河畔(pàn)斑斓(lán)
2.词语辨析
①斑斓 斑驳
“斑斓”指灿烂多彩,多用于书面语。“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②荡漾 动荡
“荡漾”指(水波)一起一伏地动。“动荡”指波浪起伏;比喻局势、情况不稳定。
三、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有助于把握作者在本诗中情感的转换。
2.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3.运用“三美”理论体会本诗,从韵律、形式、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问题导航
1.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2.两首诗都有一点感伤,它们的感情一致吗
3.《再别康桥》第一节用的是“轻轻的”,为什么到第七节改用“悄悄的”呢?
4.你认为两首诗哪首最打动你,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1.比较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体会语言特点。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六、自我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朔月( )漫溯( )长篙( )蒿莱( )嵩山( )枯槁( )
记载( )河畔( )挑衅( )斑斓( )无耻谰言( )
波澜( )
2.文学常识
①徐志摩,是 派诗人,除《再别康桥》外,他的《 》一诗也很有名。康桥今天称为_______,徐志摩曾在那里留学。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经英格兰,两次重访母校。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3.《再别康桥》全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基本上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具有建筑美。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如“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使诗歌具有音乐美。你能说说本诗的绘画美体现在哪里吗?
参考答案
1.朔月(shuo)蒿莱(hao)嵩山(song)枯槁(gao)记载(zǎi)河畔(pàn)挑衅(xìn)
斑斓(lán)无耻谰言(lán)波澜(lán)
2.新月 偶然、我是一片云 剑桥
3.绘画美: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还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画面具有流动的美。
(共37张PPT)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代表诗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再别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徐志摩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再会吧》;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 最美的一条河!
——徐志摩
英国剑桥大学
剑桥一景
一、诵读诗歌,品读节奏美。

(xìng)
(lán)
(pàn)
(sù)




1、
(gāo)
2、自由朗读诗歌,说出你最大的感受。
3、欣赏配乐朗诵,注意朗读时的语气及节奏。
语气: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回环复沓
二、鉴赏诗歌,领悟意境美。
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大家对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是什么印象?
风光如画
3、康桥在诗人的眼里和心里无疑是一种“至美”,那么诗人借助了哪些意象营造出那种“至美”的意境呢?
意境 与 意象
意象就是诗人借以寄托感情的具体物象。(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意境指诗歌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的结果。
意 象 是 体 现 意 境 的 基 础
齐读2——6节,找出诗人对康桥感受最深的意象。
金柳,青荇,清潭,长篙,星辉……
青荇——招摇
清潭—彩虹
长篙---星辉
3、你最喜欢哪一种意象?为什么?能否把你喜欢的这一种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画?
第二节: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
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影子映在清澈的水中,就像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
小结:
这些意象,可以说有一个共同点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 、 、 。
宁静而和谐
依恋
沉醉
欢欣
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歌。
4、面对这样的至美,诗人“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也是一种必然,可是接下来的诗意却陡然一转:“但我不能放歌”,想想这是因为什么?
因为此时的康河是夜色、星光、轻波,还有彩虹揉进的梦,一切是那样的宁静而和谐。惟有“悄悄”才能全然融入这样的境界,因此静默和无语才是一曲深情的别离的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这其中隐含了诗人无奈、凄婉。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在诗中,诗人将自已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炼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个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中。
全诗主题: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 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 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 全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比较赏析
试与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注:沙场娜拉 日语“再见”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 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
赏析提示:
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阅读鉴赏:
诗的开头第一行“假若我是”点明抒情主人公雪花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全诗借一朵雪花的言语、行动,写出它认清方向寻觅中的专注,认明目标飘落时的欢乐,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对心目中美好事物热情、勇敢、执著的追求精神。艺术上,全诗四节,各节结构相同而内容略异,显示时间、空间的延续、推移,使雪花的形象有自上而下,回旋飞扬的动态;诗行每行三顿,节奏舒缓;韵音洪亮和细弱交错,起伏有致。由这些因素,构成了轻盈流动的意境。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理念】
  1、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2、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3、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
   ⑴ 认知目标:
     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
   ⑶ 德育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⑴ 教学重点:
    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
   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教学过程】
  (结合课件)
  1、导入新课:
    结合本单元几首诗歌,由复习旧知导入。
  2、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诵读体味:
    (教学重点的解决)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 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鉴赏品评:
    (教学难点的解决)
    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知识巩固迁移: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复习,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进行比较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