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36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36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1 14:1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春秋战国时期
大动荡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大变革
各国竞相变法
引 发
不同思想派别提出各自的见解
百家争鸣
1.知道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2.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4.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学习目标
春秋篇
老子
老子像
一、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楚国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 他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他学识渊博,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称太上老君。
阴阳二气相交,
而成一种适匀状态。
道是万物创生的总原理,万物创生的程序是由道生出一种气。
于是万物
便产生了。
这种气又划分成为阴阳两气。
老子的世界观:顺应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翻译: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
灾祸里面隐藏着幸福
人们迷惑而不晓得这个道理实在太久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塞翁失马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事物都有对立面
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我无为而民自化。 ——《道德经》         
老子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治国者无为无事,政治宽厚,
人民就纯朴。
治国者有为有事,政治严苛,
人民就狡黠。
《道德经》书影
主要著作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家的经典。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
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
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很
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托尔斯泰
在老子之后600多年,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产生,奉老子为教主,即太上老君,神化了老子学说的这些内容,老子也被道教徒尊崇,包括一些君主。
春秋篇
孔子
孔子像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年轻时做过几年小官,因政治上不得意,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晚年到鲁国,主要从事教育和编订古籍工作。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从朝廷下班回家,他看见马棚烧没了,就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他却不问马怎么样了。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思想主张
“马棚失火”小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哪一是其核心思想?除了以上还有哪些思想?
“仁”
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问道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政治主张
“苛政猛于虎”小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
教育成就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春秋后期,鲁国有一对平民夫妇听闻孔子开坛收徒,于是商议着让自己的孩子拜孔子为师。但由于他们出身平民,担心孔子不会收他们的孩子为徒弟。
根据你对孔子教育主张的了解,孔子会收他们的孩子为徒弟吗?为什么?孔子在教育方面还有哪些贡献?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承认学生个性的差异和程度的高低,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之下,注意因材施教。
教育成就
因材施教。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讲学图
从前孔子拜七岁的项橐(tuó )为老师,古代
圣贤尚且勤学如此,我们更应勤学好问。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育成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温故知新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
文化成就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整理古籍、
编《春秋》
言论记录在《论语》
时间
国籍
姓名 孔子,名丘,字仲尼
思想 核心思想:
政治主张:
教育主张:
地位
春秋后期
①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②主张有教无类;③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方法。
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仁”,提出“仁者爱人”
鲁国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994年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孔子动漫标准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战国篇
诸子百家
百家
争鸣
不同思想学派对各种问题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百家争鸣
“百”是泛指,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阴阳家、杂家等十家。
诸子百家的地域分布
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开创兴办私学之风,改变了
学在官府的局面。
私学兴盛
文化发展
战争不断,
招揽人才
经济发展,社会变革
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齐国设立
学宫,燕国筑
黄金台,秦国
下求贤令,吸
引各派学者前来讲学、著书、辩论治国之术。
政治:诸侯争霸 战国兼并
《墨子》总计53篇,大多为墨翟弟子及其后世门人对墨翟言行的记述。
主张 “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互伐兼并、残害生命。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名翟,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代表人物
墨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
思想主张
《墨子》书影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儒家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孟子
《孟子》书影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卷四·公孙丑下》
《荀子》书影
荀子名况,号卿。战国时赵国人。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儒家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荀子
《庄子》书影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的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道家
发展了老子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庄子
《韩非子》书影
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学说的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
法家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兵 家 孙武 时间
地位
著作
孙膑 时间
思想
孙武
孙膑
春秋末期
兵家创始人
《孙子兵法》
(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战国时期
提出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
兵家
各家思想、政见不同,展开了激烈辩论;同时又相互影响、互补,这一时期称之为“百家争鸣”
各家相互激烈的辩论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百家争鸣的影响?
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古为今用
孟子“民贵君轻”
墨子的提倡节俭
墨子“兼爱非攻”
庄子“顺应自然”
以民为本
构建节约型社会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韩非“法治”
依法治国
诸子思想,今天仍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请大家仿照示例进行配对。



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儒、法、道的主张有何不同?哪一家思想学说最适合当时时代的发展?为什么?
探究
儒家:以德治国
法家:以法治国
道家:无为而治
法家。在战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的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严峻刑法、中央集权的“法治”思想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而法家治国主张成为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专制的理论基础。
课堂小结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道家
儒家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子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兼爱 、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
“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老子
春秋
顺应自然,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辩证观),无为而治
孔子
春秋
“仁”,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1.1988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汉内斯 阿尔文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文中的“智慧”是指( )
A.“仁”和“德治”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 实行“法治”
A
随堂练习
2.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一名句。此名句出自( )
B
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