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1 09:3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赏“三秋图” 悟“老杜心”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语言,领会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抓取主要意象,赏析自然之秋,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析人生之秋,感知杜诗情感的深沉丰富。
4.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品“国运之秋”,感知诗人情感的博大,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鉴赏“三秋图”,领悟“悲”的内涵。
2.难点:理解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2.学法:圈点批注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文人喜登高作赋,也因此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但因个人际遇的不同,笔下风景亦各有差别。同样秋日登高,26岁的王勃站在滕王阁,眼前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37岁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却只剩“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慷慨悲凉;北征乌桓凯旋的曹操,登上碣石山顶,看到的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想的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美之景。当56岁还是客居他乡的杜甫,带病登高,面对秋江秋景,将怎样书写一腔深情?今天我们一起赏“三秋图”、悟“老杜心”,学习《登高》。(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一读诗歌: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朗读诗文。
思考:①概括每联的内容。(人、事、景、情)
②找出最能概括主要内容一个词语?
要点:悲秋(诗眼)
2.二读诗歌:
导语:有人说怨女怀春,志士悲秋,写秋天的诗,男同学吟诵最合适的,请男声朗读。
策略:男生朗读——交流朗读感受(女生听完男生的朗读,你发现节奏上有什么特点?抑扬顿挫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原因?)
要点:从结构看,起句写景,承句写景、转句抒情和写事、合句抒情,结构富于变化。
从押韵看,每一联都押韵,押平水韵,音韵和谐
从句式看,这首诗每联都是对仗的(律诗一般来讲只要求颔联、颈联使用对仗)
句式工整。
小结:结构变化、押韵平仄、句式对仗工整,使得节奏上有了抑扬顿挫之感。
诗歌特点一:节奏——抑扬顿挫
三、赏“三秋图”
导语:难怪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这个“第一”应该不仅仅是外在形式那么简单,让我们继续探究诗歌内容。
(一)赏“自然之秋”
导语:我个人一直认为女生情感更为细腻,她们对四季更迭的变化更为敏感,请女生朗读前两联,男生思考:诗人笔下的自然之秋有何特点?
要求:标出前两联中的意象。
要点: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点拨准备:首联深秋时节,秋风飒飒,长天高远,猿猴哀鸣,侧重从听觉渲染了秋的肃杀;“渚清沙白”、“飞鸟盘旋”,侧重从视觉上渲染秋的萧瑟凄凉。
颔联:“萧萧”二字显出秋的萧索肃杀,“滚滚”使得长江奔涌之阔达,(去掉“无边”、“不尽”会如何?)“无边"与“不尽”,有木叶茫无边际,长江奔流不息的雄浑阔大。
小结:首联的描写突出秋的肃杀凄凉,颔联“无边、不尽”二字使得景物有了雄浑壮阔之感,作者笔下的自然之秋,既雄浑,又苍凉。
诗歌特点二:意境——雄浑苍凉
(二)品“人生之秋”
导语:律诗一般规律,前两联重在写景,后两联重在抒情,写景是为后文抒情做铺垫。诗人悲的不仅仅是自然之秋,还有人生之秋。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颈联有八悲。
合作探究:你能读出几层“悲”?
要求:抓关键词赏析。
句式:从 (关键词),我读出了老杜悲 。
示例: 从“万里”二字,我读出了老杜悲“身居万里之外,远隔千山万水,有家难归。”
要点:①“万里”,身在万里之外,远隔千山万水,浓浓的思乡之悲。
②“悲秋”:草枯叶落,百花凋零,韶光易逝。
③“作客”:寄居他乡,有家难归。
④“常”:飘泊之久,常年羁旅。
⑤“百年”:时值暮年、生命短暂、壮志难酬。
⑥“多病”:垂垂老矣,年老多病。
⑦“台”:太至高迥,人之渺小。
⑧“独”,亲朋远隔,孤独无依。
小结:李泽厚先生说“美在于深情”。诗人之悲至深至真,层层叠加,人生之秋显得深沉厚重。
(三)悟“国运之秋”
颈联诗人悲自身命运多舛,已到感情的制高点,有人说尾联完全是画蛇添足,应该把尾联删掉,你赞同吗?
提示:诗人的关注点变化
重点:抓住“艰难”和“潦倒”
补充资料: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解读:自身命运“艰难”颈联我们已经感知,国家“艰难”指的是(此时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56岁的老诗人处在极端困窘。当时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潦倒”,是言自己仕途失意。
天下局势如滔滔江水,如此动荡,何不做个陶渊明,守拙田园,却要逆风而行,为何?只因儒者情怀——心念家国,心忧苍生。
尾联诗人由抒写个人的命运悲苦,转向国运多艰——国运之秋,尾联扩大了诗的意境,升华了诗的主题,情感显得深沉而博大。
诗歌特点三:情感——博大深沉
小结:一幅“三秋图”,却有九重“悲”,明代学者胡应麟评其为“古今律诗第一”,确不虚夸。诗歌节奏的抑扬顿挫,意境的雄浑苍凉,情感的博大深沉,使得诗歌有了沉郁顿挫之感。
四、结束语
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老杜无论穷达,心里想的、嘴里念得永远是家国,永远是黎民苍生。当我们寄意遥深“三秋图”时,看到的是一颗忧思沉郁的“老杜心”。这样的老杜,值得我们点赞,值得我们深深佩服!
五、推荐作业
1.片段写作: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形象 是时代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是思想决定行为,还是“位卑不忘忧国”的情怀。如果时空可穿越,你想对杜甫说什么呢?
以“老杜、我想对您说……”开头说出你最想对杜甫说的话。
2.作品赏析: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的明星,与李白并称双子星座,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李白诗风雄奇飘逸,请选择一首李白诗歌具体赏析。
3.阅读推荐:冯至《杜甫传·长安十年》。
要求:任选其一完成
板书设计: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情感
意境
节奏
沉郁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