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我爱这土地
艾青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很快成为一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 《向太阳》 《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品味其 缠绵而深沉的爱国情思。2.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请说说 这些意象的内涵和其中蕴含的 诗人的感情。诵读鉴赏意象暴风雨打击的土地汹涌着悲愤的河流无止息的激怒的风来自林间的温柔黎明遭受侵略蹂躏的祖国悲愤和激怒的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生死眷恋土地的鸟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深情 诗人为何不用“嘹亮”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激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嘹亮”“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问题探究一: 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刻的含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问题探究二: 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问题探究三:太 阳从远古的墓茔 当它来时,我听见
从黑暗的年代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若水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城市从远方
太阳向我滚来……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于是我的心胸
使生命呼吸 被火焰之手撕开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陈腐的灵魂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1937年春 艾青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土地象征祖国,太阳象征光明。
艾青的诗有着特有的忧郁美。诗人的这种忧郁,源自民族的苦难,体现着他深刻的忧患意识,博大的历史襟怀和浓烈的爱国真情!
艾青的诗永远昭示我们:
对国家、民族深沉强烈的爱和广博的襟怀、火热的心肠,是诗的根本!《乡愁》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 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乡愁”的 话题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 福建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 为自己写作 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 家、优秀翻译家。著名文集有《白 玉苦瓜》 、《灵河》、《石室 之死》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乡愁 余光中 1.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全诗以时间的 变化、从一个人的四个人生阶段来组合诗歌的: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2.作者以什么的变化来给诗歌分小节的?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 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
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
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构思有怎样的特点 ?思考: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 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 的 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 强烈愿望。1、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 自由 诗的 特点。2、同一位置上 的词的 重复与 叠词的 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 ,一 唱三叹的 旋律,给全诗 营造一种 低回怅惘的 基调。《乡愁》这首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体现在哪里呢?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才有的清香/ 谁说出塞歌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 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 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作者简介:
刚才我们所听到的歌是台湾著名女歌手蔡琴演唱的《出塞曲》,它是由席慕蓉作词的。
席慕蓉,台湾当代女诗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54年赴台。她的好多诗作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思。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 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 模糊 的怅惘
仿佛/ 雾里的/ 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 是一棵/ 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 老去
席慕蓉
乡愁
分析、解读课文1、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包含着何种感情?
3 、第二节 连用两个虚实结合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 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的效果?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一、月夜的笛声 、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
二、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似笛音萦绕耳边,表明自己的思乡情结。
三、故乡的面貌 ----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别离
[虚] [虚] [实]
四、乡愁(思乡之情)比喻、无理有情比较阅读: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根据分析现代诗的方法, 说说两者之间的同异。 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 主题,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
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 乡 愁 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 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 虽说是千山万水相隔, 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吹。偶然间忆到了心头的, 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 只是故园旁边的小池塘, 萧瑟中,池塘两岸的芦与笛。
1.这首诗中,作者是因为什么而触动了思乡的情思?2.作者在诗中描述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3.这首诗与两位台湾诗人的《乡愁》在表达情感及构思上有何不同?4.你认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拓展与迁移下面是现代诗人李广田的《乡愁》,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乡色酒》 (台湾)舒兰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