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四讲·阅读示例(三)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四讲·阅读示例(三)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1 12:4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整本书阅读之
《乡土中国》
第四讲:阅读示例(三)
部编教材备课·必修上
社会治理:礼治与长老
——《乡土中国》八至十一章阅读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略读
快速阅读《乡土中国》八至十一章,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各章行文结构
2、理解文中关键概念。
3、找出作者核心观点。
第8章:《礼治秩序》思维导图
第9章:《无讼》思维导图
第10章:《无为政治》思维导图
第11章:《长老统治》思维导图
第2、3题
章节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礼治秩序》 礼治社会、乡土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
《无讼》 无讼、礼治 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民间,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
《无为政治》 横暴权力、同意权力 权力之所以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
《长老统治》 教化权力、长老统治 在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虽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还有着教化权力
核心概念理解示例:
(1)横暴权力是指在社会冲突中占主导地位的一方对暂时屈服的一方所握有的支配、压迫性权力。
(2)同意权力是为了保证分工合作顺利进行的基于社会契约的相互同意相互监督的权力。
(3)教化权力是在社会继替的过程(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中,长辈为文化传承而强制教导晚辈的一种权力。
第二部分:精读
认真阅读文章,做好阅读批注,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阅读《礼治秩序》,比较“法治”“人治”“礼治”社会的区别,完成下表。
维持社会秩序所依靠的规范 维持社会规范所依据的力量 具体社会情态举例
法治
人治
礼治
2、阅读文章,简要分析“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现象”三者的内在联系。
3、阅读《无为政治》,简要说说什么是“无为”,为什么说乡土社会的治理状态是“无为政治”?
4、阅读《长老统治》,说说在乡土社会中,长老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你如何看待长老这种角色?
5、根据8-11章的内容分析乡土社会“礼”“法”“政”的复杂关系,描述乡土社会治理的整体状况。
第1题
维持社会秩序所依靠的规范 维持社会规范所依据的力量 具体社会情态举例
法治 法律 国家权力 西洋社会
人治 统治者好恶 国家权力
礼治 礼 传统 乡土社会
第2题:
“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外在结构特点;“礼制秩序”则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内在治理模式。二者均因“乡土本色”而产生,是并列关系。“无讼现象”是“礼制秩序”治理下的社会必然会出现的社会现象,这两者是因果关系。
第3题:
“无为”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不要人为干涉、破坏规律。“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过多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原因:封建皇权实施的横暴权力与农业社会发展向背离;乡土社会基层里的同意权力与小农经济发展项背离。
第4题:
长老统治下,权力并不是政治性的,因为长力并非由官方任命,其权力也并非由全体公民赋予。长力的权力是教化性(文化性)的,也就是说,是乡土社会在长期的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结果。长老统治介于专制统治与民主统治之间,它比民主统治要“专制”,但又比专制统治要“民主”。因为长老统治是用个人性的权威来裁决社会事务的,它不需要与其他成员协商;但长老统治也并非空穴来风,它仍然需要乡土社会成员默认遵行。
更多情况下长老只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但在重大事务上,长老又被请出来发挥他的决定性作用。除此之外,他也不凭自己的权威为自己谋利,他对社会事务的裁决几乎是义务性的。他并没有对社会中的晚辈造成实质性的压迫,所以基本不会出现暴力革命式“从下至上”的权力更迭。整个乡土社会对长老是敬重的,对长老的裁决也基本不会有太大意见,因为长老行使的权力只是教化性的。
第5题:
乡土社会治理中“礼”“法”“政”并存,但是所占分量有区别。从《礼治秩序》可知,乡土社会维持社会秩序主要通过“礼”;从《无讼》可知,乡土社会追求“无讼”,有矛盾不看重诉讼,重视调解,即使打官司也深受“礼治”观念影响,带有教化性质;从《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可知,在乡土社会中“政治”处于无为状态,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力量是与“礼治”相应的“教化权力”。
第三部分:研读
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探究示例一:文本中对“法治”“礼治”等内容多有论述,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对下面的问题进行探究。
1、运用文中“法治”“礼治”等概念与观点,探究电影《被告山杠爷》中的故事冲突及其深层文化原因。
2、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秋菊为什么要执着地打官司,请运用《乡土中国》中相关知识加以探讨。
3、在《无讼》一章中,作者认为在推行司法、诉讼前要先在乡土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否则只能有害而没有益处。但如今我国以“依法治国”为治国方略,推行司法下乡,并未对乡土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进行改革,也没有产生司法下乡的副作用。请就此展开探究。
4、城市化和法治秩序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请你谈谈在这一过程中“礼治秩序”能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发挥哪些积极作用。
探究材料:
材料一:电影《被告山杠爷》。该电影讲述了山杠爷与村民的五个冲突故事。强英为小事打骂虐待婆婆,被山杠爷当众训斥并捆绑游街,导强英雨夜含恨在山杠爷门前上吊自尽;张明喜外出打工,为了多挣钱不愿回村补种田地,山杠爷当众拆了张明真写给媳妇的信,并派人去外地将他找回;赵二立赌钱喝看打骂媳妇,被山杠爷深夜关进祠堂;王禄迟交公粮,被山杠爷囚禁在祠堂三天,不给饭吃;腊正反对堆堆坪集体修水库,不交钱也不愿出劳力,被山杠爷当众打耳光。
材料二:电影《秋菊打官司》
探究成果展示:
分小组进行展示;交流分享,可以相互提问、质疑、点评。
不设置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第四部分:学以致用
一、阅读《礼治秩序》中“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部分,完成1-4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治”和“法治”最关键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以及所根据的规范性质的差别。
B.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虽然“无法”,但是不代表没有规则,并不影响社会运行的秩序。
C.在乡土社会中,最基本的事务我们不必事事费心,这与传统息息相关,因此好古是生活的保障。
D.道德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如果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重点围绕“礼治”展开论述,采用了“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
B .第二段以“杀了人来祭旗”为例,目的是证明礼即便残忍,只要符合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便是对的。
C .第三段中,作者认为传统得以在乡土社会里发挥极为重要作用的前提是,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
D .选文善于运用对比论证,将“礼治”与“人治”“法治近行比较,突出乡土社会中“礼治”的特点。
3、“礼”这一概念,在《乡土中国》中有多篇章节据及。下列对“礼”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中的“礼”的形成是从经验到传统,从传统到仪式。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依靠礼加之于人来限制人的行为的。
B.差序格局秉承“克己复礼,修身为本”的儒家观,背后的大山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价值标准不能超越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C.长幼有序是礼治秩序发生效力的体现,是稳定中国乡土社会家庭、亲人之间关系以及稳定延续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种方式。
D.“无讼”指的是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讼解决何题,而是利用传统礼治秩序来调解,此调解方式至今依旧有意义。
4、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选文,谈谈你对“曾子易箦”这个故事的理解。
病危的曾子认为自己的身份不适合使用大夫才能享用的席子,不顾弟子的功阻执意更换。他回到自己的席子上,还没躺安稳就去世了。
二、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此种人文礼仪,因为是我们社会构成的基本原则凡合乎礼度的行动,都可以在道德上使我们觉得没右意,今我们喜悦。……一个有礼的社会,自然也就是美兰合一的社会了。
(节选自《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有人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在城镇化的推进计程中,要特别重视“法治”建设,“礼治”已然过时,不需要也没必要。你同意吗 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