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五讲·阅读示例(四)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五讲·阅读示例(四)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1 12:3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整本书阅读之
《乡土中国》
第五讲:阅读示例(四)
部编教材备课·必修上
社会变迁:名实分离
——《乡土中国》十二至十四章阅读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略读
快速阅读《乡土中国》十二至十四章,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各章行文结构
2、理解文中关键概念。
3、找出作者核心观点。
第12章:《血缘和地缘》思维导图
第13章:《名实的分离》思维导图
第14章:《从欲望到需要》思维导图
第2、3题
章节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血缘和地缘》 血缘社会、地缘社会 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乡土社会的地缘是血缘的投影;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
《名实的分离》 时势权力 如果社会变迁的速率慢到可以和世代交替的速率相等,社会就不需要革命了;长老权力下的反对成为注释,维持表面形式不变,内容改变,以适应发展需要,导致名实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欲望、需要 在乡土社会,传统是经验的积累,人们可以靠欲望行动;现代社会人们推求行为、目的的关系根据需要科学地计划行动
核心概念理解示例:
血缘社会:指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的社会。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它是稳定的,缺乏变动的。
地缘社会:乡土社会中,人群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与原本陌生的人住在一起,从陌生到熟悉,于是形成了地缘社会。是血缘的空间投影,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时势权力:在社会变迁之际,在惶恐和无措中能提出方法与方向的人,他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时所产生的权力。也指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
第二部分:精读
认真阅读文章,做好阅读批注,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阅读文章,理解下面句子的深层含义。
1)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2)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基本的办法。
3)从整个社会看,一个领导的阶层如果能追得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社会也可以避免因社会变迁而发生的混乱。
4)回到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说,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
5)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6)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功能并不一定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而是分析的结果,是营养而不是味觉。
2、阅读《名实的分离》,归纳“名实分离”的原因。
3、人在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从“欲望”到“需要”这一过程是怎样发生的?结合《从欲望到需要》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第1题:
第1小题:进入文明社会之前,生育之责在氏族;进入文明社会后,生育之责在家庭;后文明社会,生育功能也许会由公司或工厂去承担;社会变迁越慢,则血缘与地缘的结合越紧密,因之血缘对于的身份、地位、职业、收入的影响越深远,反之亦然。
第2小题:这是书中较为少见的、直接袒露作者对乡土社会批判的语句。礼治秩序下的乡土社会并无公平合理可言,它最大的优点只在于超强的稳定性。
第3小题:急剧变迁的社会对领导阶层能力的要求很高,时势权力显得尤为重要。西方社会的选举制比乡土中国的世袭制更能适应这样的潮流。英国能在数百年的大变革中保持稳定,与他们总能选出与时俱进的英明领导不无关系。
第4小题:“注释”原指对字词进行解释,这里被作者移用为社会学术语。在文中,“注释”与“名实分离”同义,都是长老统治下的软对抗。
第5小题:要从乡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则对社会的建设必须要从依欲望而为变革为依计划而行,但对于中国乡土社会而言,这并不容易做到,因此可以称之为“里程碑”。
第6小题:“功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术语,在文中指从事物的相互关系路径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分析。社会学领域有一个重要的流派叫“结构功能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就是费孝通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结构功能学派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制度、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还是具体的物质形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它们中的每一个与其他现象都互相关联、互相作用,都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2题:
在变迁社会中,文化英雄拥有时势权力。社会是渐变的。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口是心非。在中国旧式家庭中生长的人都明白家长的意志怎样在表面的无违下,事实上被扭曲的。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仅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扭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如此,“名”“实”的分离便产生了。
第3题: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是依靠“欲望”行事的,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问题不是在要的本身,而是在要什么的内容。这内容是由文化所决定的。在乡土社会中,“欲望”经过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但是这种印合并不是自觉的,而是文化的、人为的。当社会变动得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人类不能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了。这时发现了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于是人开始注意到生存条件的本身一一功能。功能并不一定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而是分析的结果。于是生存的条件变成了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因之有了“计划”。
第三部分:研读
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探究示例一:血缘结合向地缘结合转变,是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表现,也是时代大势所趋。请结合《血缘和地缘》相关知识,探究下面的问题。
1、中国从人情性的血缘社会是如何向商业性的地缘社会演变的?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2、今天,来到大城市务工的民工会自然地按照地域进行结合,这样的地缘结合究竟是“乡土”的还是“现代”的?结合文本和自己所学知识加以探讨。
3、近年来,广大农村地区兴起了一股修缮宗谱之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种文化风气?请运用费孝通“血缘与地缘”的相关知识进行探究,阐明自己的观点,阐释自己的理由。
探究成果展示:
分小组进行展示;交流分享,可以相互提问、质疑、点评。
不设置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第四部分:学以致用
一、阅读《血缘和地缘》,完成1-4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佩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单系家庭中因为生育而产生的亲属关系,皆可称为血缘关系。
B .谁是你的父母,是不以你的意志而发生改变的,因为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
C .依血缘去继替既不会是一个社会唯一的方式,也是不易为一个社会所完全抛弃的。
D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因而其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相互馈赠的方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社会都需要生育来持续,血缘社会用生育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
B .社会的变迁将大大削弱血缘的作用,血缘社会也将会随之而改变。
C .用血缘作为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是最没有理由的。
D .血缘社会关系中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因而要注意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3、结合材料,下列不属于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的一项是( )
A .血缘决定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分配职业、身份和财产。
B .社会结构稳定,缺乏变动。
C .地缘是血缘的投影,和血缘不分离。
D .社会活动受到血缘关系的制约,人情维持人与人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4、结合材料、请概括契约社会的特征。
二、语言运用。
1、有学者认为,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乡土社会中传统的共同社会经验已经失效。我们现在已经从欲望中逐渐清醒过来,要在欲望之外,针对我们的需要进行设计。结合《从欲望到需要》一文中对“欲望”和“需要”两个概念的阐述,请你谈一谈: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伟大工程中,我们该如何做到“在欲望之外,针对我们的需要进行设计”
2、作者在《名实的分离》一文中论述“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人要它变的,要它变的原因是在于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时,举了一个例子:中国人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通常是选择笔和字,借以在纸上用笔写出自己的想法。而当你要转述的对象是英国人时,你需要的就是英文和打字机了。从语言逻辑上,你觉得这个例子的表述严谨吗 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