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 《大学之道》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 《大学之道》课件(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1 12:4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必上册第二单元
大 学 之 道
《礼记》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学 习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文化传承与理解:
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作品简介
《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
《大学》原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但是篇中却见不少《老子·道德经》德篇中的论述,因此,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
到了唐代,韩愈、李翱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发,十分推崇这两篇文章,把它和《论语》、《孟子》相提并论。(唐代儒家经典“六艺” )
到了宋代,程颢、程颐更是竭力推崇这两篇文章。朱熹把收在礼记中的《大学》重新进行了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文章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释题
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小学
1.博学。2.“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大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文本研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注释:
(1)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2)明:动词,彰明。
(3)明德:美好的德性。
(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5)止:至,到。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亲民
止于至善
明明德
根本所在,理想境界
核心,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实践的过程
三纲领的逻辑关系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心不妄动
知止而后有定
性情安和
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示例: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探究思考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注释: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3)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4)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5)庶人:普通百姓。
(6)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
第二段
译文: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
“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探究思考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探究事物原理
获得知识
使心意诚实
端正内心
修养自身
整治家庭
治理国家
使天下归于太平
归纳总结
前面四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
后面三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
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的枢纽,
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
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八 目
《大学之道》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是什么?
“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
“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
“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探究思考
小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探究思考
三纲领
明德
新民
止于至善
为什么
止、定、静
安、虑、得
八条目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独善其身
兼济天下
内修
外修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的人生境界。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总是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在现代,也可以用来回答学习的意义。
归纳总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
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
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身立德的一致性。
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
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没有具体刻意化分割,
因而得以统一。这就启发我们:
提 升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年轻一代的我们
一定要让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频共振,
当将中国精神一以贯之,立鸿鹄志,求真学问,练大本领,当实干家,
谱写青春华章, 奏响时代最强音。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 (18张PPT)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 (18张PPT)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新教材】4《大学之道》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共20张PPT)
【新教材】4《大学之道》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共20张PPT)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 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这是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答案:C 
解析 A.“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是“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前提,而不是原因。B.“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表述错误。原文为“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D.“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的是先秦时期的儒家礼制观,而不是广义的儒家礼制观;“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理解不当,原文为“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
2.答案 D
解析 本文没有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是为了说明中华礼制能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3.答案 D
解析 “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夸大其词,原文说“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只有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的剥削生活才能得以巩固。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对我们的人生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补充资料:
何谓“大学”
古之大学重在道德学问的培养,与现在学习知识、技能,获得学历的大学院校,是两个概念。《大学》所揭示的道理,在开天辟地之前就有。只源于世人迷失根本,孔夫子不得已以《大学》始教,明德于天下,以期早日实现大同世界之理想。大学者,学大也。何谓大 唯天为大。天可学乎 曰可。
要想读懂《大学》,首先得明白“大学”这两个字的深层含义才可明白“大学”的精髓所在。那么何谓大,何谓学呢?
就一个“大”字我就就有这么多理解,真可谓“大”,“大”字有三层含义:
其一,是超越相对大小之大,此“大”字是无边无量的大,圣人以此代表宇宙的本体。
其二,是效法大人,大人之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与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人由一阴一阳组成,阳
者先天之性,即精神,儒家称为大人,佛家称为法身,道家叫做真人;阴者后天之命,即肉体,儒家称小人,佛家称色身,道家叫假人,三教圣人说法不同,其理却是相同的。孟子曰:“勿以小害大,勿以贱养贵。”就是让我们在有生之年,不为己悲,不为物累,不为欲牵,效法大人,达到生命圆满的境界。
其三,人得一为大,暗示世人寻找“明师”指点。子贡曾感叹地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人得一后,就可学性与天道。理未明,焉修道 肓修瞎炼,苦死无成,没有“明师”点悟,往往会步入歧途,很难见性开悟。
当年,神光为了得闻真传,断臂求法,有诗为凭:不知到底归何,是以神光拜达摩,立雪少林为何事,只求一指躲阎罗。”
道是路,理是法,千经万典证明它,翰墨文章满天下,没有一人知道道法,经集纲史人人读,只少一指路便差。可见“明师”的指点,胜过读千经万典,唯有寻求“明师”指点迷津,才能破迷开悟,才有机会成就生命的永恒。
谢谢大家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必上册第二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