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二历史2021年10月09日
试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共50分)
1.(本题2分)我国秦汉时期的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2.(本题2分)导致“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兼并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私学的兴起
3.(本题2分)围绕着人与神、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问题的思考,公元前6~5世纪,东西方社会几乎同时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先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孔子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具有人文精神
B.老子注重探讨宇宙本原的问题,用以指导人生
C.普罗塔哥拉否定命运对人生的作用
D.苏格拉底着重讨论的是人与神的关系
4.(本题2分)有学者说,韩非子的思想“只适用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并只能暂时地起作用,稍有不慎,常常会留下难以自愈的后遗症”。在该学者看来,韩非子的思想
A.与现实政治矛盾
B.违背了历史潮流
C.具有特殊的时代性
D.维护贵族阶层利益
5.(本题2分)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与“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D.“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6.(本题2分)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7.(本题2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下列有关太学的表述正确的是
A.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B.加强了民间教育
C.提倡百家争鸣 D.重视内心反省
8.(本题2分)魏晋玄学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据此可知,玄学
A.背离了先秦孔孟之道 B.推动了儒释道三教并行
C.拓宽了儒学思想内涵 D.属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9.(本题2分)16世纪中国的王阳明强调“发明本心”,靠内心自我反省;西方的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强调“信仰即可得救”。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 )
A.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B.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C.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D.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10.(本题2分)宋代士人在热情参政的同时,又非常注重自我人格修养的完善,积极追求经过道德自律的自由。这反映出,宋代士人
A.追求道家的精神自由
B.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C.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D.追求心外无物的理想
11.(本题2分)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是
A.孔子始创的儒学 B.董仲舒新儒学
C.程朱理学 D.王阳明的心学
12.(本题2分)李贽赞扬汉代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自由恋爱“当大喜,何耻为”,这体现了他反对儒家思想中的
A.克己复礼 B.知行合一 C.存天理,灭人欲 D.致良知
13.(本题2分)孟子主张“民贵君轻”,陆九渊主张“民为邦本”,黄宗羲提出“民为主,君为客”由此可见
A.儒家“民本思想”传承与发展
B.儒家“仁”的学说停滞不前
C.历代统治者均奉儒家为正统
D.儒家学者都主张“民贵君轻”
14.(本题2分)黄宗羲曾说:“臣不是君之臣,不能私其一人一姓,出仕乃为天下,非为君;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同时期的顾炎武也说道:“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上述观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思想受士人阶层推崇 B.理学的内涵得到了延伸
C.君主专制的弊端愈益显现 D.封建价值取向发生巨变
15.(本题2分)陆王心学主张:“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下列与其哲学思想相似的言论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D.“人有自主之权”
16.(本题2分)面对当时腐败的政治和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生活准则的状况,苏格拉底深感担忧。他永无休止的和朋友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他坚持认为,一问一答的考查方式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念或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苏格拉底深为忧虑的原因是
A.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
B.人们不重视辩证法导致道德标准失控
C.希腊人不理解人生追求是真善美
D.希腊的政治腐败阻碍哲学的进步
17.(本题2分)一位希腊先哲认为,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据此可判断该先哲是
A.普岁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18.(本题2分)“在这种极端的平民政体中,各自放纵于随心所欲的生活……这种自由观是卑劣的,公民都应该遵守一邦所定的规则,让个人的行为有所约束。”亚里士多德这段话强调的是( )
A.法律的权威与自由的对立 B.法律必须约束个人行为
C.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D.城邦公民享有充分的权利
19.(本题2分)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作品中,在肯定人现实欲望的合理性以及人自身力量与价值的同时,又仰望上帝的恩典,把耶稣式仁慈宽厚的秉性赋予了人间的帝王。这反映了文艺复兴
A.追求民主法治,反对禁欲苦行 B.反对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C.主张信仰得救,倡导王权至上 D.借用宗教形式宣扬新思想
20.(本题2分)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21.(本题2分)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展开,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参与其事和直接受其影响的多半是文化人、城市富有者以及高级神职人员。这一现象表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
A.缺乏广泛性的群众基础
B.资本主义尚未出现萌芽
C.社会上层热衷古典文化
D.封建保守势力异常强大
22.(本题2分)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材料认为
A.文艺复兴运动存在人文主义思想 B.宗教改革影响在文艺复兴之上
C.文艺复兴运动与封建阶层未决裂 D.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
23.(本题2分)扬·胡斯(1369—1415)曾任布拉格查理大学校长,他反对天主教会及德意志帝国对捷克的控制,反对教会占有土地,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提倡用捷克语举行宗教仪式,将《圣经》译为捷克文,后被教会处以火刑。下列对此看法正确的是
A.胡斯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B.胡斯主张取消教会,阅读《圣经》
C.胡斯的观点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产生了影响
D.欧洲各国宗教改革的起因都是“赎罪券”问题
24.(本题2分)下列属于卢梭思想主张的是
A.教皇是两足禽兽,教士是文明恶棍
B.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C.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D.不可将人性只使用为手段,而要同时总以之为目的本身
25.(本题2分)18世纪初的世界文化,往往都是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的共通之处是
A.强调个人自由 B.重视法制 C.崇尚民主制度 D.弘扬理性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
26.(本题2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南宋以后儒学的地位又有何变化?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27.(本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商君书·农书》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宋代)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忘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 (希腊)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所写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8.(本题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海成为古希腊人同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希腊商业的发达,希腊人与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这使希腊形成一个开放的社会,逐步形成了古希腊人自由、开放、质朴的性格。特别是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之后,自由更是希腊人所渴望和追求的。希腊文明和其他文明一样,也借鉴了其他文明的成就为自己所用。希腊人把神话中的诸神赋予了人性,使其人格化,众神更加生动逼真。从古希腊人让众神地位平等,到希腊人的多神崇拜,可以看出,希腊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世俗文化。
——摘编自孙凤玲《浅析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二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摘编自(美)A-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三 启蒙运动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启蒙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改革社会的建议,在经济领域内实行自由放任主义,鼓励工商业自由发展;在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在宗教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教合一。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权力强大的政府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宣扬有利于巩固该制度的思想,导致儒家思想独大的局面,故D正确;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一直在发展,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的说法结论错误,故A错误;国家政治统一不等同于思想统一,故B错误;经济发展受限制不会导致思想统一,故C错误。
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B项正确;频繁的兼并战争属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属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私学的兴起属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等思想,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排除A。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排除B。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命运对人生的作用,排除C 。苏格拉底更关注美德与知识,重视人的道德培养,故选D。
4.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韩非子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主要是适应了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的特殊年时代,如果稍有不慎,常常会留下难以自愈的后遗症,对后世产生负面影响,表明法家思想具有特殊的时代性,C项正确;材料是说法家思想具有特殊的时代性,不是与现实政治矛盾,A项错误;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的,B项错误;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D项错误。故选C。
5.C
【解析】
题干材料“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相符合的是墨家“非攻”学说,“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符合墨家“尚贤”主张,故C正确; “明道也,以救世” 体现了为学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这符合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属于儒家思想,排除A;“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属于荀子的思想,排除B;D属于法家思想,排除。
6.B
【详解】
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权位,开创了“家天下”的世袭制,B与“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无关,符合题意;A、D体现了“君权神授”,C体现了“天人感应”,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7.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的兴办是儒学官方化、制度化的标志,因此太学的兴办提高了儒学的地位,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8.C
【详解】
魏晋玄学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促进了道教和儒家思想的融合,由此可知拓宽了儒学思想的内涵,故选C;玄学是对先秦孔孟之道的发展,而非背离,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佛教思想的内容,排除B;玄学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不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排除D。
9.B
【详解】
根据材料,王阳明强调“发明本心”,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马丁 路德强调因信称义,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故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故B正确;宗王阳明没有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故A错误;中国没有教权对人的束缚,故C错误;材料侧重的是人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强调人思想的解放,故D错误。
10.B
【详解】
本题考查理学影响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宋代的士人非常注重自我人格修养的完善,积极追求经过道德自律的自由,这主要是由于理学注重人的思想和道德人格修养的培养的结果,B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理学的影响,理学属于儒学,A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的信息,排除;D项是心学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自南宋以后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C项正确;孔子创始的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及王阳明的心学说法均与题干无关,ABD项排除。故选C。
12.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婚姻自由,体现了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克己复礼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知行合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致良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3.A
【详解】
孟子的民本思想被历代儒学家继承,成为儒家政治思想的传统,故A项符合题意;“仁”的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内涵有所损益以适应时代发展,故B项不符合题意;汉武帝奉儒家思想为正统,此后儒家思想成为传统社会主流思想,而非为所有统治者奉为正统,如汉初奉黄老之学,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张为儒学家代表,不能说明所有儒学者都主张“民贵君轻”,故D项不符合题意。
14.C
【详解】
根据材料“臣不是君之臣,不能私其一人一姓……非为君;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而这时期反对君主专制的原因则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不断显现,C项正确;明清时期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反对君主专制思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这时期君主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而不是民主思想受士人阶层推崇,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不符合理学的内涵,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启蒙思想,不是封建价值取向,D项错误。
15.A
【详解】
材料中的心学观点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肯定人心是万物的本原,而“人是万物的尺度”也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价值,肯定了人的作用,故A选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中的心学并未直接体现美德的作用,以及美德和知识的关系,而“美德即知识”阐述了美德的重要性及与知识的关系,故B选项错误;C选项阐述了万物出现一定有它的起源,但并未直接指出起源是人心、理或者是物质,故不符合题意,错误;D选项强调的是人权,而非人心是宇宙的本原,故错误。
16.A
【详解】
依据材料“不存在明确的生活准则使他深为忧虑”、“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明确的生活准则”指的是智者学派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人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而苏格拉底认为人是万物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为此他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退中的城邦制度,因此A项正确。B选项错误,辩证法是苏格拉底针对道德标准失控提出的思想主张,且苏格拉底忧虑的原因主要是极端的个人主义的问题,而不是人们是否重视辩证法;C选项错误,希腊人并非不理解人生追求的是真善美,而是不清楚真善美的标准,而这是“人是万物尺度”观点下社会价值标准混乱导致的;D选项错误,政治腐败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且哲学的进步受阻不是苏格拉底忧虑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7.C
【解析】据所学可知普罗泰格拉主张认识万物的尺度,忽视了道德,与“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不相符,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与题意不符,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等信息可判断与柏拉图式爱情的思想相一致,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与题意不合,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的关键是对史料信息的提炼,即柏拉图式的爱情,然后分析备选项思想家的思想判断即可。
18.C
【详解】
根据材料“公民都应该遵守一邦所定的规则,让个人的行为有所约束”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法律的确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故选C;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必须约束个人行为”具有绝对化倾向,排除B;D与“公民都应该遵守一邦所定的规则,让个人的行为有所约束”相矛盾,排除。
19.D
【详解】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根据“仰望上帝的恩典,把耶稣式仁慈宽厚的秉性赋予了人间的帝王”可知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者借用了宗教的形式以宣扬人文主义,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宣扬,没有体现追求民主,排除A;人文主义者主张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而非反对,排除B;主张信仰得救是在宗教改革中,排除C。
20.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但丁的《神曲》表达了对教会的憎恶,不是对天主教的憎恶,故A项错误;彼特拉克的《歌集》,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故B项错误;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具有民主思想色彩,故C项错误;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故D项正确。
21.A
【详解】
根据“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可知,文艺复兴开展的对象较狭窄,受众面不广,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开展于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文艺复兴运动正是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的反映,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是一场披着复兴古典文化,实际上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运动,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表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主要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体现出封建保守势力异常强大。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及特点。文艺复兴运动在开展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局限:一是运动的开展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很少涉及到下层民众,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是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导致在运动中出现了人文主义的泛滥,引起社会混乱。
22.B
【详解】
材料“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质朴而深刻”反映的是宗教改革涉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范围更广,所以说宗教改革的影响大,B项正确;A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对比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范围,并未强调文艺复兴和封建阶层的关系,排除C项;文艺复兴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23.C
【解析】
1517年马丁·路德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排除A;据材料“他反对天主教会及德意志帝国对捷克的控制,反对教会占有土地,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不能说明胡斯主张取消教会,排除B;据材料“反对教会占有土地,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和“提倡用捷克语举行宗教仪式,将《圣经》译为捷克文”可知胡斯的观点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有许多相似之处,说明对其产生了影响,故选C;材料不能说明欧洲各国宗教改革的起因都是“赎罪券”问题,且该说法史实错误,排除D。
24.B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卢梭主张主权在民,认为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如果有人践踏了公共权益,人民就有权推翻他,故B项正确;“教皇是两足禽兽,教士是文明恶棍”是伏尔泰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是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不可将人性只使用为手段,而要同时总以之为目的本身”是康德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25.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意味着人人都应有同样的自由,根据他们自己良知所指示的方式来信仰上帝,启蒙运动与之相类似,它反抗封建专制权威,同样也强调个人自由,故A项是二者的共通之处,符合题意。BCD三项均只属于启蒙运动,不是二者的共通之处,故排除。
26.(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目的:神化君权;限制君权。
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关键:薄敛或节俭。
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标准:百姓的忧乐。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详解】
(1)根据关键句“失其民也;失其心。……得其民,得天下也”可以判断孟子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统治者应得民心,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仁政”。
(2)根据材料二,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这是天人感应的观点。目的是神化皇权,增强君主权威,同时以人格化的“天”限制无限膨胀的皇权,实行仁政。董仲舒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赞赏,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朱熹指出了“厚敛”和“侈用”的危害,可以得出他认为爱民的关键是薄敛和节俭两个方面。其地位根据所学可知,在南宋后成为正统思想。
(4)根据“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可以判断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是百姓的忧乐。为此他提出“天下主君为客”的主张。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没有脱离儒学的范畴,而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即批判宋明理学极力维护君主专制、空谈误国、束缚人性,继承先秦儒学民本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27.示例一:论题: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
阐述: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的出现,推动小农经济的形成。各诸侯国之间战乱频繁,财力消耗巨大,商鞅通过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壮大了秦国国力,秦国逐步推行军功制、郡县制,冲击了宗法制、分封制和世官制。
古代希猎,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造就了雅典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石,伯里克利执政时代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
因此,无论古今中外,经济的发展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政治的发展。
示例二:论题: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阐述: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文化昌盛,如勾栏瓦舍、宋词、话本小说等。
古代希腊,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哲学成就突出。智者运动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古代希腊在建筑、戏剧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因此,无论古今中外,经济的发展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文化的繁荣。
示例三:论题:经济发展推动思想的解放。
阐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社会出现剧烈变化,推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不同派别和阶层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观点,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古代希腊,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哲学成就突出。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因此,无论古今中外,经济的发展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思想的解放。
示例四:论题: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转型。
阐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思想界出现了活跃的局面,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使儒学正统受到挑战。
古代希腊,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造就了雅典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石,伯里克利执政时代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因此,无论古今中外,经济的发展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转型。
【详解】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回答是主要围绕着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经济发展与思想解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等多方面中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进行解释即可。
28.(1)原因: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民主政治达到顶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突出;借鉴其他文明成果。
(2)实质:借古代文化之名,宜传资产阶级思想。
(3)主张:倡导经济自由,发展工商业;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倡导政治民主;反对教权主义,主张宗教信仰自由。
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解放了思想,对近代科技和文艺产生影响。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希腊商业的发达”可归纳出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根据材料“特别是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之后”可归纳出是民主政治的发展;根据材料“希腊文明和其他文明一样,也借鉴了其他文明的成就为自己所用”可归纳出借鉴其他文明成果;根据材料“希腊人把神话中的诸神赋予了人性,使其人格化,众神更加生动逼真”可归纳出人的地位凸显。
(2)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的实质是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下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3)主张:根据材料“实行自由放任主义,鼓励工商业自由发展”可归纳出倡导经济自由,发展工商业;根据材料“在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可归纳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倡导政治民主;根据材料“在宗教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教合一”可归纳出反对教权主义,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解放了思想,对近代科技和文艺产生影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