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课名 负数的初步认识
学科(版本) 苏教版 章节 第一单元
学时 第一课时 年级 五年级(上)
二、教学目标 ⒈ 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⒉ 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⒊ 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学习者分析 本课学习是学生建立在正数基础上,初步认识负数有关知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应用,拓宽数学视野,同时还能扩展对数的认识,更好的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知道正数、负数和 0 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措施: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互动中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导入 谈话导入, 引出例 1。 出示南京、三亚、哈尔滨这三个城市的风光, 仔细观察图中的景物, 比较、发现我国幅员辽阔, 从南向 北气候差异很大, 气 观察发现三亚市在我国的南方,哈尔滨市在我国的北方,南京市则在三亚和哈尔滨之间;三亚阳光明媚,而哈尔滨已是冰天雪 地。 白板上出示南京、三亚、哈尔滨三市图片, 学生直观 感受气候
温也相差很大。 气温差异大。
初读感知内容 认识温度计 出示测量温度最常用的工具,介绍温度计的各部名称及读书方法,教学词语认读。 认识温度计,分享心得。 利用动画放大、擦除、遮罩等功能实现;利用超链接, 帮助讲解 重点词语。
明确三座城市同一天的最低气温, 感受正负数是表示相反的量 1.出示独自读刻度, 激发学生参与意识。2.比较正负数感 受,"+20°C”与“一 20°C” 是具有相反意义 的量。 学生建立负数认知,感受 +20 和-20 有相反意义的 利用图片叠加、蜡笔涂鸦等动画,学生初步感受负数。
例 2 教学。 谈话在我国有的地方, 同一天的早晨和中午 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依据微视频自学例 2 相关知识,集体 讨论。 自学例 2 学习单, 并并先独立答题再小组讨论 运用微视频教学及学习单投影,逐步完善负数的认识。
感受正数、 0、负数的区别 课件演示 0 是分界点 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运用蒙层、动画拖拽 出示数轴 中正数、 0、负数的位置。
课堂练习 正数、0 、负数有关知识的判断与归类。 出示判断题、归类题。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 见解 动画依次出示判断题,拖拽完成正负 数的归类
小 结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 布置课后作业。 回顾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出示作业。
六、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正 数 0 负 数 +20℃ 0 ℃ -20℃ (正二十) 零 (负二十) +8844.4 米 0 米 155 米
七、教学反思
(
2
)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课前通过查阅教辅教材、文献杂志、网络等方式设计本课教学。
下面梳理一下教学流程:
例 1 教学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从南京、三亚、哈尔滨三座城市的主题图入手,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温度引入负数, 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表示两个相反的量。
例 2 利用学习单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小组合作继而全班讨论交流以架构完善本节课相关知识。通过讨论七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从学生课上表现来看,学生能熟练区分正数、负数与 0。
最后用“你知道吗?”讲述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爱国热情,效果很好。
结合自我思考和专家点评,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例 1 教学中“零上 20℃”、“零下 20℃”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用简单的方式表示?以促进学生对表示两个相反的量可用正数、负数表示有明确的实际意义。
2.例 2 自学后 7 问的设置过于刻板、琐碎,尤其小组讨论环节学生抓不住重点,故可设计为三问:从学习单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 你能像这样写出三个正数,并说说实际意义?你能像这样写出三个负数,
(
并说说实际意义?
3.“0”这个特殊的数,课上可不单独挑出,而是让学生把板书涉及的数字分类,从而自主探索发现 0 这个特殊的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