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含义和读写(教案) 数学 三年级下册-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数的含义和读写(教案) 数学 三年级下册-苏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0-21 11:2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数的含义和读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初步具有整数、自然数、小数等概念,能正确读、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在获得小数初步认识的过程中,感受十分之几和一位小数间
的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
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并能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理解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教学具准备:前测单,作业单,课件(希沃)
教学过程
一、应生设学,巧妙引入
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了?除了整数和小数,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跟这些不同的数呢?你在哪里遇到过?
预设学生会发现:超市里商品的价格、自动笔笔芯的粗细,以及测量身高时
都遇见过小数。(出示前测单)
师: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数,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含义和读写》(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激活学生对小数原有的认识,根据前测,大部分
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过小数,这里的小数涉及“尺寸”“身高”“价格”等多元模型,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中体会小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小数数感。
二、共创模型,探究新知
(一)借助“米制模型”,初步感知
出示例 1 情景图,提出问题:“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发现:桌面的长
为 5 分米、宽为 4 分米。
追问:这个 5 分米如果以米为单位,是几分之几米呢?4 分米呢?通过交流
5
明确:5 分米 = 10
米,4 分米 = 4 米 ,教师相机板书。
(
10
)教师提问:“ 5 米或 4
米用图形该怎样表示呢?同学们在课前已经
10 10
画出来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前测单)
预设学生会用:线段图、圆形、正方形、纯单位换算的算式表示,用希沃展示作品,并请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的想法。
5
教师直接介绍:这里的 10 米还可以写成 0.5 米,并示范写法,明确因为
5
10 米不足 1 米,所以要先写 0,再写小圆点(小圆点写在两数的中下方),
最后写 1。
并提问:“你们会读这个小数吗?”学生先试读,教师再示范,完善板书,
(=0.5 米,读作:零点五)
4
抛出问题:那 10 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呢?你能写一写、读一读这个
小数吗?全班交流读写零点几的方法。教师相机板书,(=0.4 米,读作:零点
四)。
教师出示直条图,提出问题:“其实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图形,你能在直条中涂上不同的颜色表示 0.5 米和 0.4 米吗?说说你是怎样涂的?”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学生说清想法,教师适时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学生并不难理解 4 分米 = 4 米 、5 分米 = 5
米,比
10 10
较难理解的是
4
10 米=0.4 米、
5
10 米=0.5 米。教师借助图形,让学生通过
分一分、涂一涂的方式表示 0.5 米和 0.4 米,发现规律,从而打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几幅作品,提问:“你能从中指出 0.4 和 0.5 吗?
(课件:线段图、长方形、纯单位换算的算式...)”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质疑:
从这些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学生会提出:“ 为什么形状不同, 却都能表示出 0.4 米和 0.5 米呢?”,“十分之几米和零点几米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教师予以充分的肯定。
经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初步体会: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 10 份,
取几份就是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零点几是十分之几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并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 0.1、0.2 等一位小数,教师适时鼓励。
出示数轴,师:“其实我们刚刚研究的零点几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把 0 到 1 这段平均分成 10 份,从 0 数起,一格是 0.1,两个是 0.2,你能在这一段找到哪些小数?”(课件先出示整数 1、2、3、4,再动态演示 0 到 1 被平均分的过程),学生尝试找小数,并说清方法。
师:“其实小数不仅存在于 0 到 1 这一段,还存在 1 到 2,2 到 3 等,它们
都比 1 大,我们接着来研究比 1 大的小数”
【设计意图】小数的抽象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借助长方形、线段、直条等图形找到 0.5 和 0.4 在哪里,学生在一次次的变化中体会到“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 10 份,取这样的几份,就可以用零点几表示”,从形象到抽象,突破难点,并立体建构数的概念。
(二)借助“货币模型”,继续探究
出示实物图,提出问题: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通过交流明确:圆珠笔的价钱是 1 元 2 角,笔记本的价钱是 3 元 5 角。
追问:圆珠笔和笔记本的价格各是几元多?引导学生感知价钱分别是 1 元
多和 3 元多。
随即追问:“如果用元表示,各是多少元呢?”,学生容易回答出是 1.2 元和 3.5 元。
提出要求:“你能画图形表示出 1.2 元或 3.5 元吗?在作业单上画一
画”。
预设学生会用:线段图、圆形、正方形、人民币的实物图表示,用希沃展示学生作品,并请学生说清想法,如用正方形表示 1.2 元,需要一个涂得完整的正方形表示 1,再把另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 10 份,涂出其中的 2 份,两个正方形合起来就是 1.2 元。教师适时规范学生的说法,完成板书,(1 元 2 角=1
元+0.2 元=1.2 元,3 元 5 角=3 元+0.5 元=3.5 元)。并引导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和
质疑,
预设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要用 2 个或更多的图形才能表示这两个小数”, “为什么要把最后一个图形平均分成 10 份?”等
经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比 1 大的小数,由两部分组成,
小数点左边是整个的图形,小数点右边是几,就需要把图形平均分成 10 份涂出这样的几份。帮助学生理解比 1 大的小数的含义,最后引导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两个分数。
出示数轴,师:“你们能在我们刚刚见过的这个数轴上找到 1.2 和 3.5
这两个小数吗?你是怎么找到的?”学生说清找的方法,并说说小数在哪两个整数之间,感知小数与整数的大小关系。
【设计意图】在认识小数之前,许多学生已经知道了 1 元 2 角是 1.2 元。
但从前测可知学生只是从形式上认识了小数,而对于小数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他们未必理解。因此,教师继续借助图形,用“分、合”的思想,引导学生主动质疑,理解整数部分不是 0 的小数的含义。
(三)介绍小数各部分名称
师:“认识了这么多小数,其实小数各部分是有名字的,请同学们自学 88 页上面这段话”学生独立自学,并在学生的学习汇报中完善本节课知识点的板书,(整数、自然数、小数,小数的组成分为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提问:“你能上黑板指一指、说一说 0.5、0.4、1.2、3.5 这几个小数的整
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吗?”教师适时规范学生的表达,巩固小数的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从前测中,我们知道部分学生已经会读小数,知道小数的各部分名称,所以在本环节组织学生自学,让孩子静静地读、静静地思。数学课上不仅有激扬的思维碰撞,也要有安静的思考和想象。在学生的学习汇报中完善本节课知识点的板书,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知识体系。]
三、类比迁移,积累表象
找出蜜蜂要采的花朵。
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 0.3 这个小数吗 可以写一写或画一画。
出示数轴,你还想在数轴上找到哪个小数?如果把 3.5 和 3.6 这段再平均分成 10 份,还能找到哪些小数呢?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以后会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第一次认识小数,学生对小数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建立一位小数的表象。第三次用到数轴,学生对数轴上的一位小数已非常熟悉,借助数轴感受“无限分”的过程,为学生在五年级进一步学习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打下基础。
四、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提出问题:回顾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小数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还想了解小数的哪些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构建出数的知识网络。
播放“你知道吗”微课,了解小数演变的历史。感悟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智
慧,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板书设计
小数的含义和读写
5
5 分米= = 10 米 =0.5 米 1 元 2 角 =1.2 元
读作: 零点五 3 元 5 角=3.5 元
4 分米 = 4 米 =0.4 米
10 整 数 小 数 小 数
读作: 零点四
部分 点 部分
十 分 之 几 零 点 几教学评价
以学生旧知和生活经验为起点,发现数学知识,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为学生提供前测单,一方面了解学生知识基础,为教学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环境,挖掘学生学习潜力。
利用各种图形,将学生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和内化;
注重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会解决问题,也要会提出问题;
数轴贯穿始终,先借助数轴呈现零点几的小数产生过程,再拓展到比 1 大的小数,感受小数与整数的大小关系,最后把数轴继续平均分下去,体现“无限分”的过程,为后续小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以生为本,课堂较开放,学生的想法和作品是构成知识结构的重
要框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能及时用希沃展示学生的各种资源,做出有效的提取和评价。
课后习题重视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内化,可让学生提出一些生活中一位小数的例子,丰富表象,以巩固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