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尚志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尚志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1 14:1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尚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
①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②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③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④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降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⑤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⑥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⑦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3分)
A.松、竹、梅作为一种中国人所推崇的人格精神象征,它既能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也能表达中国文化。
B.“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以物喻人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修辞手法决定了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这一传统。
C.欣赏松的岁寒后凋、竹的宁折不弯、梅的玉洁冰清等内在品格,有利于中国古人养成一股“浩然之气”。
D.从现代意义角度看,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也能多表现为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林逋的典故,是为了论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将自然人格化的传统”。
B.中国古代曾用松、竹、梅所具有的内在风骨品评人物、鉴赏书画,后来这种风骨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
C.文章用陈毅的诗、陶铸的散文、歌曲《红梅赞》等例子,论证了“松、竹、梅被赋予了现代新意义”这一观点。
D.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论证了松、竹、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具体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人喜爱松、竹、梅,本不在于对其外在形象的观赏,而是在于对其内在品格的欣赏。
B.古人概括提炼的松、竹、梅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传达的人生态度是一脉相承的。
C.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决定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所具有的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和现代文明的创新性。
D.为使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在今天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一夜之间,官员直播“带货”风靡全国。许多政府官员化身网红,为农副产品代言,成为老百姓眼中的“带货员”。
领导干部“直播带货”的背后,是一个包括物流、存储、包装、配送、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的产业系统。领导干部的直播间,对接起农户与市场。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这更是一场政府服务的变革。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领导干部做工作不能只是文山会海、发号施令、签字审批、纸上来纸上去,还要走出办公室,走到田间地头,深入移动互联网世界,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干实事儿。
不可否认,领导干部“直播带货”,兴起于疫情特殊环境,有其偶然性。但其必然性,是新技术的滚滚浪潮对基层治理理念、方式和效能产生的根本性影响。
在一些地方的实践中,也确实出现官员“直播带货”走样变形的情况。部分领导干部将直播间当成秀场,有的地方专门发文搞摊派,有的地方“亏本赚吆喝”,搞成了形式主义。
然而,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一种新兴形式在初期都有利有弊,这并不妨碍基层治理理念更新与改革的大方向。尤其是这种嵌入移动互联网、利用新技术手段优化行政生态、提高行政效能的有益尝试,拓宽了政府与民众互动的空间和渠道,增强了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感,值得大力探索并给以一定的容错空间。
(摘编自翟永冠、唐弢《要带货,更要带新思维》)
材料二:
前不久,南昌市民万女士向南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称,自己在某电商平台直播间购买了深圳一家贸易公司销售的虾,收到后发现部分虾已经变质,“虾头都是黑的”,她在直播间向商家询问原因时,竟被污蔑为“专业差评”。
无独有偶,今年,某明星主播一场直播下来销售额超1亿元,但其中多个产品此前涉虚假宣传曾被处罚过。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也显示,消费者对于虚假宣传和商品来源渠道不正等乱象颇为担心。“假货太多”、“鱼龙混杂”、“货不对板”,是消费者反馈较多的内容。
而直播带货频频“翻车”的背后,是部分主播运营公司和主播缺乏足够的产品鉴别能力,有的甚至不问质量、给钱就播。
今年5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将“ 互联网营销师”列为10个拟新增的职业之一,并专门下设了“直播销售员”工种。业内人士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制定行业标准,引导直播带货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促进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摘编自《半月谈》2020年第12期)
材料三:
在传统商业体系中,基于用户心理和消费行为,商业模式包括:20世纪早期出现的“饵与钩”模式,即“搭售”模式;50年代麦当劳率先推出的“特许经营”模式;60年代沃尔玛的“超级市场”模式……这些传统零售业的基本商业模式和关键成功因素主要基于LDF:Location(位置)、Detail(细节) 、Franchise(连锁化)。
而在新的商业形态里,零售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变成了SSS:Social(社群化)——企业与顾客不能只是交易关系,必须是社群化的生活伙伴关系,才能生存;Service(服务化)——传统零售的服务仅限于卖场内的便利,未来零售的服务必须提供直达家庭的服务;Supply-chain(供应链)——在渠道决定购买的阶段,供应链体现为采购的强权与压价,未来供应链则体现为对优质供应资源的争夺与供应链关系的维护。
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快速发展之后,全球商业模式革新的速度始终在加快。搜索引擎、社交媒体、O20、移动支付、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新兴思想和商业模式的诞生,对传统商业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商业模式从最早的线下实体商店,到后来的线上电商,再到移动互联网电商,此番疫情进一步催热直播电商模式。
直播电商是对传统电商的一场颠覆。这不仅体现在渠道、终端、传播、支付等方面,更体现在流量格局的重新分配。流量就是网民的自然访问量,是所有互联网经济的基础。传统电商需要靠其他网站引流,但是直播电商把直播过程做成内容,本身自带流量。究其原因,是商业生态背后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变。社会化媒体、即时通讯媒体的出现,使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信息的无障碍、自由、高保真、即时化的传递及互动。这让每个人都可以不受地域、生活圈的限制,与互联网上的任何个人实现交流。自此,商品售卖不用跨越万水千山,也无须在强势媒体上大搞宣传,只要掌握新媒体的社交化属性,便可相对容易地与目标顾客建立关系。
(摘编自吕本富王静云《直播带货风靡,商业模式升级》)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嵌入了移动互联网和新技术手段的官员直播带货,优化提升行政生态和效能,增加了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是政府服务的变革。
B.居民投诉被污蔑为“专业差评”以及消协发布的调查报告说明消除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矛盾、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还需时日。
C.从线下实体商店到直播电商的发展,反映了零售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已从原先的位置、细节、连锁化转向社群化、服务化、供应链。
D.商业生态背后社会形态的巨变,使得新媒体的社交化属性具有不受地域、生活圈限制,相对容易地与目标顾客建立关系。
5.下列各项中没有涉及新商业形态下零售业关键成功因素的一项是( )(3分)
A.欧尚超市提供的淘鲜达服务,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在1小时内即可收到指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B.区长走进淘宝直播间,为当地商品“打call”,对接起农户与市场,“带货”取得丰硕成果。
C.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永辉超市利用智能购物自助结算功能,减少消费者在门店的停留时间。
D.小米以用户参与为核心,建造了粉丝用户的自生产、自传播和自消费的循环式社群商业模式。
6.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营造“直播带货”的健康生态。(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屋檐水,滴旧窝
张丽
母亲会说理,不怕事,喜欢打抱不平,早年是老家出了名的“铁嘴判官”。按说,母亲在乡间“狠”了几十年,现居乐至县城,远离乡亲十来年,该两耳不闻乡间事了吧!可她想清静,别人不让。这不,大雨淅沥的,我的表姨﹣﹣母亲的表弟媳找上门来。还没开言,泪水汪汪,受了千般委屈一般哭喊:“嫂子啊,你可要为我主持公道哇!”母亲并不是像对别的亲人那样与她手拉手,而是闷闷的,泡上两杯茶。透过氤氲的茶雾,看窗玻璃上歪歪扭扭的雨线。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不喜欢这个弟媳的,她们之间几乎也没有来往。表姨突然上门,想必是情非得已,有事相求。果然,她是来请母亲做判官的。原因是儿媳嫌弃她,逼着儿子要赶她走。母亲见不得那些违背乡村伦理道德的行为,曾经教训过几个行为不端的侄子,说“人在做,天在看”,骂他们“丧良心,会得报应”,还带他们到慈恩寺受教化,好说歹说,让他们老老实实做好人。我以为,这次她又会大动干戈,去历数表姨儿媳的不是。没有想到,母亲推开窗户,指着成线的雨滴问:“弟妹,还记得我对你说的那句话吗?嗨,还真的应验了啊﹣﹣‘屋檐水,滴旧窝’。”
屋子里一下子安静下来,表姨的脸僵了,嘴巴张着,一双呆滞的眼睛显出惶恐。
母亲看了表姨一眼,缓缓地说:“你说你儿媳让你吃过夜的饭菜,可二十年前,作为儿媳,你那饿了几天的公婆,吃了你喂狗的饭团子,你都骂她说,养狗能看门,养个老不死的只会害人。”
表姨嘴巴嘟囔着,没有吐出一个字。
母亲继续说:“你说儿媳嫌弃你不会带孙女。我怎么听说,你儿子儿媳结婚几年后,儿媳怀不上,你逼着儿子与她离婚。他们俩是同学,好多年的感情舍不得分开,才去做试管婴儿。这个孙伢,就是吧?”
表姨点头,马上辩白道:“手术后,本来是龙凤胎,就是她,非要逞能上班,导致流产,偏偏男伢流产了,生下个女伢,是她让我家绝了后。”
母亲有些生气,语气也高了:“哪个人不想舒服啊?你儿媳挺着肚子上班,还不是为了家,你怎么能怪她?好吧,那我问你,为什么儿媳不要你住,而要公公?”
表姨抢白:“还不是老头子有退休金!那小女子贼得很,把我儿子哄得牵着鼻子走,又把公爹骗倒。哼!嫌我是多余的,没门,我要告她!”
母亲摇摇头:“弟妹呀,不是什么都能用钱来衡量的。俗话说‘打断骨头连着筋’肉烂在锅里’你才五十出头,老家有房子有田地,又不是无路可走,闹起来不怕外人笑话吗?”
表姨愤愤不平:“她都不怕,我怕啥?搞烦了我到她单位去闹,让她好看。”
母亲叹了一口气:“唉!二十年前,你把公婆赶到牛圈屋住,可怜的老人冻得钻进稻草里,挨着牛取暖,你还骂她贱骨头,老不死的。一湾人说你不对,想为老人主持公道,可你的婆婆一个劲地为你说好话,给你脸上贴金。以至于我们想帮她都不能啊!”
“她、她…”表姨的身子委顿了,脸色煞白。
“她太要强,宁愿死,也不愿让儿子为难哪!”母亲的眼里溢出泪水。
“是,是我过分,可她也不该想不开,去走那条路姨垂下头,没有底气说完。
窗外的雨“滴答”“滴答”,滴滴惊心。
母亲声音哽咽:“要不是你骂她,她怎会走绝路?大冬夜的,老人家跳塘,到早上才发现,多惨啊!唉…她守寡十七年,辛辛苦苦养大儿子,原指望有个家,可你﹣﹣你呀你,你也有今天!真是,屋檐水,滴旧窝;屋檐水,滴旧窝哪!”
“别说了,嫂子,我错了,我不是人。这些年,想起她我的妈,我睡不着,是我作孽啊!”表姨突然捂住脸痛哭。
哭声和着窗外的风雨。雨水“滴答”“滴答”,一滴滴落下来,落在旧水窝,溅起一朵朵水花。水花溢出旧窝,缓缓流淌。
“算啦,算啦!一代管一代,一码归一码。过去的不提了。水往下流,家风代代传,咱们乐至,上慈下孝才会福乐将至啊。走,去你家!母亲站起来,挽住表姨的手。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写母亲在乡间“狠”了几十年,现居乐至县城,远离乡亲十来年,她想清静别人还不让,从侧面突出了母亲在乡亲们心中的位置。
B.“表姨的脸僵了,嘴巴张着,一双呆滞的眼睛显出惶恐”一句,运用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了表姨因母亲毫不留情的指责而尴尬惶惑的心理。
C.“人在做,天在看”“屋檐水,滴旧窝”“打断骨头连着筋”等俗语的灵活运用,表现了文化水平不高的母亲善于用传统文化调解民间纠纷的特点。
D.小说中母亲劝说表姨时,一边提及表姨当下的“冤屈”,一边列数表姨当年的劣迹,通过今昔对照,突出表现了俗语“屋檐水,滴旧窝”的内涵。
8.小说中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倒数第二段有关景物描写的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杜甫,字子美,襄阳人。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寓居耒阳。永泰二年,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之优劣曰:予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唐兴,官学大振,历世能者之文互出。而又沈宋①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之后,文体之变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迨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至于子美,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已来未有贤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文奇取称。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篱,况堂奥乎!
(节选自《旧唐书·文苑传》,有删减)
(注)①沈宋,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迨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
B.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迨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
C.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迨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
D.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迨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唐代设置进士科,明清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称进士。文中指进士科。
B.玄宗,李隆基的庙号。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奉祀特起庙号,开国皇帝被称为宗。
C.出,指离京到外地做官,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予出官二年”即为此意。
D.乐府,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文中所说的乐府则是指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仕途艰难。杜甫起初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后凭文章进入官场,入仕后因社会动荡为官几经周折。
B.杜甫经历困苦。安史之乱中,杜甫寓居同谷县时不得不亲自背柴、采集山果,他的儿女甚至因饥饿而死。
C.杜甫性格放诞。他得到世交严武的优待,在成都浣花溪安居时,对乡里农夫野老不拘礼,严武因此责怪他。
D.杜甫诗才出众。元稹认为杜甫弥补了唐代诗人在体势上的种种缺憾,其诗歌在铺陈、声韵等方面高过李白。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5分)
(2)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注】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注】黛蛾:黛画的蛾眉,指美眉。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前两句直抒怨情,后两句借物喻情,篆香形状回环如篆,恰如人的回肠百转。
B.古人鸿雁传书,下片写独倚高楼的女子读着远人的书信,字字句句,触目成愁。
C.“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这长敛的黛蛾,却是任凭春风吹拂,也不能使它舒展,足见愁恨的深重。
D.全词出语凝重,显出沉郁顿挫的风格,读来愁肠百结,抑扬分明,有强烈的起伏跌宕之感。
15.请从意象意境的角度分手这首词表达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湘江秋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行路来论述对积累的重视,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7~19题。
谁是陌生人?对许多人来说,这或许是一个很 的问题。陌生人就是那些我们不认识的或者不熟悉的人,这似乎是 的常识。( )。例如,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如下问题,上述的常识往往就有些不够应对了:“陌生”与“熟悉”各自的具体含义是什么?陌生与熟悉仅仅是一种 的感受,还是有着更客观的依据与内涵?在何种意义上,陌生人可以被转化为熟人?陌生人究竟是一个程度性的概念还是一个构成性的概念?在秩序构成的意义上,陌生人意味着什么?在学术思想史上有许多重大的突破,恰恰是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的反思与质问开始的。就此而言,用一种严格的社会学的眼光来 陌生人,在概念与理论的层次上思考陌生人问题,恰恰并不是多余的。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突兀 显而易见 心里 观察
B.突出 不言自明 心里 考察
C.突兀 不言自明 心理 观察
D.突出 显而易见 心理 考察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常识未必能够经受严格的学术眼光的打量与审视
B.但常识未必能够经受严格的学术眼光的打量与审视
C.但严格的学术眼光未必会打量与审视这样的常识
D.因为严格的学术眼光未必会打量与审视这样的常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学术思想史上许多重大的突破,恰恰是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的反思与质问开始的。
B.学术思想史有许多重大的突破,恰恰是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的质问与反思开始的。
C.学术思想史上有许多重大的突破,恰恰是从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的反思与质问开始的。
D.学术思想史上许多重大的突破,恰恰是从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的质问与反思开始的。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 。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② ,而且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 。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21.为了更加了解小令、中调、长调在字数上的相关规定,小明依照语文老师的推荐,到图书馆借书来当参考。请问小明应该往哪一类的书架上去找,才能找到这本书?( )(2分)
A、近体诗
B、词
C、曲
D、新诗
22.小说三要素: 、 、 。(3分)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袁枚《苔》
青年时期是要做一点什么事情及变成一个什么样人的一种时机。——曼瑟尔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李大钊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
我们青年人获得了历史性机遇,离不开国家提供的广阔舞台。——王硕威(国产航母总体副总设计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这些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B (“……决定了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这一传统”分析错误。原文第②段“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强调有关系,并没有说起决定作用,夸大事实。)
2.D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分析错误。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述,先分析中国文人喜爱松、竹、梅的原因,然后分析这类自然事物所代表的中国文化风骨,接着阐释中国现代社会对风骨的继承与发展。)
3.B (A.“中国人喜爱松、竹、梅,本不在于……而是在于……”说法错误。把兼备关系、主次关系变成了取舍关系。原文第④段为“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C.“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决定了……”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⑥段,“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和现代文明的创新性”是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所具有的特点,“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是现代意义上的风骨的内涵。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D.“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说法错误。个别不能代替一般,对松、竹、梅进行革命精神的新的阐释,并不代表一定要对所有的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都要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以偏概全。)
4.D 解析:不受地域、生活圈限制本就是新媒体的社交化属性具有的特点,而非由商业生态背后社会形态的巨变所致。
5.C解析:A.服务化;B.供应链;D.社群化
6.①提倡务实理念;②提升主播方产品鉴别力;③培养专业人才;④完善法律法规;⑤制定行业标准;⑥掌握新媒体社交化属性。
解析:结合“部分领导干部将直播间当成秀场,有的地方专门发文搞摊派,有的地方‘亏本赚吆喝’,搞成了形式主义”分析,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可概括出:提倡务实理念;结合“而直播带货频频‘翻车’的背后,是部分主播运营公司和主播缺乏足够的产品鉴别能力,有的甚至不问质量、给钱就播”分析可概括出:提升主播方产品鉴别力;结合“今年5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将‘互联网营销师’列为10个拟新增的职业之一,并专门下设了‘直播销售员’工种”分析可概括出:培养专业人才;结合“业内人士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制定行业标准,引导直播带货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促进行业长远健康发展”分析可概括出:完善法律法规,制定行业标准;结合“自此,商品售卖不用跨越万水千山,也无须在强势媒体上大搞宣传,只要掌握新媒体的社交化属性,便可相对容易地与目标顾客建立关系”分析可概括出:掌握新媒体社交化属性。
7.C.解析:“文化水平不高”错,主观臆断。根据原文第1段“母亲会说理,不怕事,喜欢打抱不平,早年是老家出了名的‘铁嘴判官’”“按说,母亲在乡间‘狠’了几十年,现居乐至县城,远离乡亲十来年,该两耳不闻乡间事了吧!可她想清静,别人不让”,通过这几句可以看出母亲“善于用传统文化调解民间纠纷的特点”但是不能看出“母亲文化水平不高”。
8.①爱憎分明,热心,爱打抱不平:母亲不与表姨手拉手,直言不讳指责她过去的不孝行为;表姨到县城找母亲,母亲陪她去她家主持公道。②会说理,处理问题有礼有节:家出了名的“铁嘴判官”;曾成功教训过几个行为不端的侄子;说服表姨。③遵从并倡导孝道等传统美德:见不得那些违背乡村伦理道德的行为等。
9.①从听觉和视觉等角度,把外面的风雨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力地烘托了表姨对自己不孝之行悔恨交加的心情。②点题,呼应前文对雨水的描写“窗外的雨滴答滴答’,滴滴惊心”。③暗示主旨,为下文引出议论句“水往下流,家风代代传,咱们乐至,上慈下孝才会福乐将至啊”作铺垫。
10.B
11.B 解析:“开国皇帝被称为宗”错,开国皇帝被称为“祖”。
12.C 解析:“严武因此责怪他”错,原文是“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此处的“过”是“经过,拜访”,不是“责怪”。
13.(1)房琯还是平民时和杜甫交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肃宗准许了他。
采分点:善:友好、交好; 帅:率领、带领; 许:准许、答应。
(2) 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放诞。
采分点:过:拜访; 冠:动词,戴帽; 傲诞:傲慢放诞
14.B 解析:“下片写独倚高楼的女子读着远人的书信”错误,原词“过尽飞鸿字字愁”意思为“一队队飞过长空的鸿雁,似乎是一个个愁字”,因此“字字”指雁字,而非书信的字句。
15.这首词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借景(物)抒情,营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描绘了女子独倚高楼、遥望远方的画面,表达出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之情。
解析:本词的核心为“愁”,秦观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女子独倚高楼、远望怀人的画面,营造了冷落凄清的意境。首句,写彼此分离、天各一方的别愁离恨之长。次句,写无人对语,独居高楼,寂寞凄凉。“欲见”两句,写怀情人之切,“回肠”写内心之痛。“黛蛾”两句写这位女子从冬到春愁眉难展的情状。由于别恨难消,故存于心头而现于眉梢,以致常是愁眉紧锁。春天来临,“春风”缓吹,和煦温柔的春风,吹绿了大地江岸,吹开了百花。但无论怎样吹拂,也吹不展她的一双愁眉。全诗表现出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之情。
16.(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7.C
第一空:“突兀”:突然,出乎意外。“突出”:明显,出众。根据语境修饰“问题”应用“突兀”。
第二空:“不言自明”和“显而易见”都形容很明显,无须多说或多看。但“不言自明”偏重于人不用说就明白,“显而易见”偏重于极容易看明白。在此强调不用说,应用“不言自明”。
第三空:心理:泛指人的意识、思想、感情的表现。心里:指思想里、头脑里。根据语境应用“心理”。
第四空: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考察:实地观察调査。根据语境修饰“陌生人”应用“观察”。
18.B
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该题可从前句“这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常识”来看应是转折关系,故用“但”开头,而不用表原因的“因”,并且前句宾语为“常识”,后句以“常识”为主语,与前句的衔接关系紧密。
19.D
D项,去掉“在”“有”,使整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为“突破”;补充介词“从”,保证“从……开始”结构的完整;先“质问”,后“反思”,保证句子的逻辑顺序。
故选。
20.答案①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爱好做饭”答成“爱下厨房”也可)
②他不仅爱好美食 ③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
21.B 22.人物 情节 环境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是襄阳人。杜甫在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召他来面试做文章,之后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还是平民时和杜甫交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肃宗准许了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做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好几个。很久以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待杜甫很优厚。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放诞。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寄居在耒阳。永泰二年,死在了耒阳,当时五十九岁。
元和年间,诗人元稹评论李白、杜甫的优劣说:我读诗读到杜子美,才知道小大之有所总汇。唐朝兴起,官学兴盛,历代有才能之人的文章并出。而又有沈佺期、宋之问这些人,研究练习精要贴切,声势律动妥帖和谐,称他们的诗为律诗。从此之后,文体的变化到了极点。然而无不是模仿古代遗存的东西,追求华美丢弃朴实,模仿齐、梁则赶不上魏晋,擅长乐府则写不好五言,格律妥帖而骨格不存,缺少闲暇而优美的文艺风格。到了杜子美,备具了古今的体势,兼有了各家的专长。假如从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来说,可说从有诗人以来没有能比得上杜子美的。当时山东人李白,也以文奇见称。我看他的作品壮阔纵放,摆脱拘束,所写景物诗和乐府诗,确也可以和杜子美并肩。但讲到铺陈终始,排比声韵,长的多至上千言,短的也有几百字,词气既能豪迈,而风调又能清深,撰写诗文对仗既工整,又不沦于凡俗,李白尚不能越其樊篱,更谈不上升堂入室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