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归类复习第二单元背诵检测(答案)
6、《北京的春节》
(1)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为过年吃(饺子)用。因为在北京,过年时,家家都要吃(饺子)的。
(2)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比如:(风筝)、(空竹)、口琴等。
(3)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这一天,是要吃(糖)的:麦芽糖、江米糖,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
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4)(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5)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
(6)(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
(7)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8)(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他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9)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10)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他创作勤奋,解放后写了20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
(11)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农历节日或叫阴历节日)
节日名称 别称 日期 本地主要习俗 在一年中的排序
春节 俗称“大年”,也叫“大年初一”。 正月初一(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给晚辈压岁钱等。 第一位(必考)
元宵节 上元、元夜、元夕 农历正月十五 吃元宵、赏花灯、舞狮子等。 第二位(必考)
寒食节 清明节的前一天 不准扫墓(上坟)、禁止人们起火烧饭。 第三位(纪念介子推)
清明节 踏青节 每年的农历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间 扫墓俗称上坟等。 第四位(必考)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 插艾叶、吃粽子、佩香囊(小孩系耍线)、赛龙舟等。 第五位(必考)(纪念屈原)
( http: / / baike. / image / 0d729944e79a3002510ffe95" \o "查看图片" \t "_blank )七夕节 乞巧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用彩线穿针等。 第六位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吃月饼、赏月 第七位(必考)
重阳节 双九节、老人节、登高节 阴历的九月九日 敬老爱老、登高、吃重阳糕等。 第八位(必考)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喝腊八粥 第九位
祭灶 祀灶日、俗称“过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 吃糖、贴灶王爷像、放鞭炮等。 第十位
除夕 除夜、岁除、年三十 大年三十晚上(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晚上) 守岁、吃团圆饭、放鞭炮等。 第十一位(必考)
7、《藏戏》:藏戏的开山鼻祖是(唐东杰布)。人们将藏戏演出称为“(阿吉拉姆)”。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像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观众(团团围坐),所有的剧情靠“(雄谢巴)”的解说和艺人们的说唱来描述。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在几百年的发展中,藏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式:开场(陈说藏戏历史)以招徕观众,正戏(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结尾则具有(庆贺演出成功)之意。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的三个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 、“(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从内容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主要的分布: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浙江的(越剧)、四川的(川剧)、河北的(评剧)、福建的(莆仙戏)、江苏的(淮剧)、江苏昆山的(昆曲)、陕西的(秦腔)、苏州的(评弹)、上海的(沪剧)等。
8、《各具特色的民居》: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 ),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 )”的(客家 )民居。
客家民居是(营垒)式住宅,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布局均匀,雄伟壮观。
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客家人那(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土楼内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让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久远。
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
“傣家竹楼”: 傣家人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可谓“树满寨,(花满园”)。
竹楼下有较大的空地作院子。整个竹楼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一般作(关牲口)和(堆柴禾)用。
如果你到傣家作客,走进竹篱,登上木梯,便来到屋外的走廊,进门,是一宽大堂屋,中间铺一大块竹席,这是全家活动的(中心),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两侧是用木板或竹篾隔成的卧室,外人是(不能)入内的。
建造竹楼,是傣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梁。一幢竹楼最主要的是(中柱)。中柱一般是(八)根。选择(中柱)是件严肃而隆重的事情。中柱从山上运进村寨时,大家都要去迎接,并(泼水)祝福。傣族还有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新楼落成时,还要举行“架竹楼”仪式。这时候,全寨子的人都蜂拥而至,像过节一般热闹。同时还要请“(赞哈)”(歌手)唱“贺新房”的曲子,据说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中国的民居种类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北京的(四合院)、蒙古族的(蒙古包)、陕西、河南的(窑洞)、福建的(土楼)、安徽的(皖南民居)、重庆土家族的(吊脚楼)、西藏的(碉房)等。
9、和田的维吾尔
和田是(新疆维吾尔)人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产玉石)的地方。这个地方(环境恶劣),但和田的维吾尔人却具有(豪气)与(乐观)品质。和田维吾尔(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那黄灿灿、香气四溢的烤肉是从(土馕)坑里烤制而成的,那一年四季的大众食品——(馕),无一不是从古堡似的(土馕)坑烧制而出的。大漠深处的维吾尔牧人还特别喜食沙土灰里烧出的“(库乃其)”。
有些维吾尔老乡喜欢把洗过的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 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他们天生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
维吾尔的姑娘小伙不单漂亮,(能歌善舞)也是出了名的。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日积月累二”——《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解词】A、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 B、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C、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D、曈曈:光辉灿烂。E、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 )的即景之作,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 ),饮(屠苏酒 ),换(新桃符 ),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 )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 )气息。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
大意:晶莹如玉洁白的桂花,珊珊落在月光下,殿前拾起落地的桂花,还带着露水更觉滋润,到今天也不明白这是天上谁干的这件事,想来当是嫦娥撒给人间。
本单元所学的成语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开山(鼻)(祖)、(两)面(三)刀、(随)心所(欲)(截)(然)不同、(万)象(更)新、(张)灯(结)彩、(崇)山(峻)岭、(遮)天(盖)地
家(道)兴(旺)、喜气(洋)(洋)、(蜂)拥而(至)、(肃)然起(敬)、五(颜)六(色)
形态(各)(异)、(横)七(竖)八、(美)不(胜)收、能(歌)善(舞)、(载)(歌)载舞
(哄)(堂)大笑、(别)无(所)求、(优)哉(游)哉、(师)传(身)授
PAGE
3六年级语文下册归类复习第二单元背诵检测
6、《北京的春节》
(1)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就开始了。“腊七腊八,()”,这是一年里()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这一天还要泡(),为过年吃()用。因为在北京,过年时,家家都要吃()的。
(2)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第二件大事是();第三件事才是()比如:()、()、口琴等。
(3)腊月二十三过(),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这一天,是要吃()的:麦芽糖、江米糖,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过了(),大家更忙。必须()一次。
店铺多数()到()关门,到()才开张。
(4)()真热闹。家家赶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夜家家(),不许(),鞭炮声()。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必定)赶回家来()。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
(5)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女人们在家中()。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
(6)()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处处(),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灯、()灯、各形各色的()灯,还有()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呀!
(7)一眨眼,到了(),春节在()结束了。
(8)(),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先生,他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的()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和(),表达了自己对()的()和()。
(9)文章以()为经线,以()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就开始了:人们()、()、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初一男人们(),女人们在家(),小孩();十五观()、放()、吃()。最后写()月()春节结束。
(10)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字(),()族人。1937年,他的代表作《》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他创作勤奋,解放后写了20个剧本,被誉为()中的()、“”。
(11)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农历节日或叫阴历节日)
节日名称 别称 日期 本地主要习俗 在一年中的排序
俗称“大年”,也叫“大年初一”。 正月初一(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给晚辈压岁钱等。 第一位(必考)
上元、元夜、元夕 农历正月十五 吃元宵、赏花灯、舞狮子等。 第二位(必考)
寒食节 清明节的前一天 不准扫墓(上坟)、禁止人们起火烧饭。 第三位(纪念介子推)
踏青节 每年的农历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间 扫墓俗称上坟等。 第四位(必考)
农历五月初五日 插艾叶、吃粽子、佩香囊(小孩系耍线)、赛龙舟等。 第五位(必考)(纪念屈原)
( http: / / baike. / image / 0d729944e79a3002510ffe95" \o "查看图片" \t "_blank )七夕节 乞巧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用彩线穿针等。 第六位
农历八月十五 吃月饼、赏月 第七位(必考)
双九节、老人节、登高节 阴历的九月九日 敬老爱老、登高、吃重阳糕等。 第八位(必考)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喝腊八粥 第九位
祭灶 祀灶日、俗称“过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 吃糖、贴灶王爷像、放鞭炮等。 第十位
除夜、岁除、年三十 大年三十晚上(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晚上) 守岁、吃团圆饭、放鞭炮等。 第十一位(必考)
7、《藏戏》: A、藏戏的开山鼻祖是()。人们将藏戏演出称为“()”。藏戏艺术有()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
B、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善者的面具是()色的,()色代表();国王的面具是()色的,()色代表();王妃的面具是()色的,()色代表();活佛的面具是()色的,()色代表吉祥;巫女的面具是(),像征其()的性格;妖魔的面具(),以示()和();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或()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面具运用()、()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C、()作背景,()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不要(),不要(),不要(),只要一()、一()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D、观众(),所有的剧情靠“()”的解说和艺人们的说唱来描述。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在几百年的发展中,藏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式: 开场 ()以招徕观众,正戏(),结尾则具有()之意。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下去。
(1)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的三个主要特点:“()” 、“()”、“()”。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江上留下了()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及()。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2)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从内容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及();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为序,而本文以()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3)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主要的分布:安徽的()、河南的()、浙江的()、四川的()、河北的()、福建的()、江苏的()、江苏昆山的()、陕西的()、苏州的()、上海的()等。
8、《各具特色的民居》: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 )围屋或(),这就是被誉为“( )”的( )民居。
(1)客家民居是()式住宅,在土中掺(),用(),()作粘合剂,以(),()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布局均匀,雄伟壮观。
(2)客家先民崇尚()形,认为()是(),()和()的象征。土楼围成()形的房屋均按()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3)客家人那(),()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土楼内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让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久远。
(4)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的愿望。
(5)“傣家竹楼”: 傣家人保持着“(),傍水而居”的习惯。可谓“树满寨,(”)。
竹楼下有较大的空地作院子。整个竹楼呈()形,分上下()层,楼上住(),楼下一般作()和()用。
(6)如果你到傣家作客,走进竹篱,登上木梯,便来到屋外的走廊,进门,是一宽大堂屋,中间铺一大块竹席,这是全家活动的(),也是()的地方。两侧是用木板或竹篾隔成的卧室,外人是()入内的。
(7) 建造竹楼,是傣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按照传统习俗,先要(),(),再立柱架梁。一幢竹楼最主要的是()。中柱一般是()根。选择()是件严肃而隆重的事情。中柱从山上运进村寨时,大家都要去迎接,并()祝福。傣族还有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新楼落成时,还要举行“架竹楼”仪式。这时候,全寨子的人都蜂拥而至,像过节一般热闹。同时还要请“()”唱“贺新房”的曲子,据说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8)中国的民居种类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北京的()、蒙古族的()、陕西、河南的()、福建的()、安徽的()、重庆土家族的()、西藏的()等。
9、和田的维吾尔
和田是()人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是()的重镇和()的地方。这个地方(),但和田的维吾尔人却具有()与()品质。和田维吾尔(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那黄灿灿、香气四溢的烤肉是从()坑里烤制而成的,那一年四季的大众食品——(),无一不是从古堡似的()坑烧制而出的。大漠深处的维吾尔牧人还特别喜食沙土灰里烧出的“()”。
有些维吾尔老乡喜欢把洗过的衣服直接摊铺在()上晾晒。 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他们天生爱()。花儿()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
维吾尔的姑娘小伙不单漂亮,()也是出了名的。没有(),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感觉也是()的。
“日积月累二”——《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总把新桃换旧符。
【解词】A、元日:( ) B、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C、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D、曈曈:光辉灿烂。E、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这是一首写古代( )的即景之作,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 ),饮( ),换( ),充分表现出年节的( )气氛,富有浓厚的( )气息。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 )。至今不会天中事,( )。
大意:晶莹如玉洁白的桂花,珊珊落在月光下,殿前拾起落地的桂花,还带着露水更觉滋润,到今天也不明白这是天上谁干的这件事,想来当是嫦娥撒给人间。
本单元所学的成语
安()无()、 和()相()、开山()()、()面()刀、()心所()()()不同、()象()新、()灯()彩、()山()岭、()天()地
家()兴()、喜气()()、()拥而()、()然起()、五()六()
形态()()、()七()八、()不()收、能()善()、()()载舞
()()大笑、()无()求、()哉()哉、()传()授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