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课件(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课件(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2 06:1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据统计,全国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小地名就有数千处之多。比如:南京的逸仙桥,中山路,广东的中山市……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
这里的“国”指的是什么呢?
中华民国
课程内容:
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国家名称
分为三个政府执政时期:
南京临时政府1912、1--3月
北洋政府1912、3--1928年底
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1949年
中华民国的建立
背景
时间
都城
纪年
机构
意义
性质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1912年1月1日
(民国元年)
南京
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例如,1945-1911=34,那么1945年就是民国三十四年。反之亦然。
小提醒:民国纪年只适用于公元1912年至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
民国23年+1911=1934年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临时参议院;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清政府
袁世凯
帝国主义列强
军事进攻
政治讹诈
任命
施压
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形势
支持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
军事威胁
革命党人
立宪派旧官僚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他以叛卖维新派而获得慈禧的信任,以血腥镇压义和团和出卖主权而博得帝国主义的欢心,一直是清政府和帝国主义所倚重的人物。
李鸿章死后,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重兵。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授其内阁总理大臣,率北洋军镇压革命,革命党节节败退,武汉三镇被攻下两镇。袁世凯一面以武力压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
“谓袁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 ——孙中山
“如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孙中山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月12日
2月13日
2月15日
3月10日
3月11日
4月1日
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公布实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北京
逼迫清帝(宣统帝)退位
溥仪(1906--1967)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①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②临时大总统到南京任职;
③临时大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功不必自我成,名不必自我居”!孙中山不但在言谈中展现着革命者的无私,更是用行动来践行---拱手相让国家元首之职于袁世凯,为了给国家留下一个光明体制,为实现最高目标推翻帝制,以总统一职促成袁世凯叛清,实现共和制度,其伟大的人格魅力令人敬仰。
有人说,没有孙中山的拱手相让,袁世凯就当不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不会落入袁世凯的手中。孙中山到底该不该让位给袁世凯?
在革命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已占上风……财政困难使南京临时政府硬气不起来,帝国主义干涉的阴霾更令革命党人气短(各国军舰在长江示威)……大多数革命党人终于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屈服。南北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
——李侃《中国近代史》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①帝国主义支持
②袁世凯玩弄政治权谋
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
画面中的袁世凯戴着官帽,穿着朝服,满脸堆笑地骑在木马上摇晃,似乎在前进,实际上原地不动。暗寓其假革命、真篡权的阴险面目。
《袁世凯骑木马》
1911年《民立画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
1912年3月11日
2、制定、颁布:
参议院制定;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
3、目的:
为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4、内容:
5、性质:
6、意义:
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人民权利
国民的权利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构建民主共和
的政治体制
有效地防止专制独裁
确立主权在民原则,否定主权在君。
确立平等自由原则,否定封建等级。
确立三权分立原则,防止专制独裁。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精神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
1912年3月11日
2、制定、颁布:
参议院制定;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
3、目的:
为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4、内容:
5、性质:
6、意义:
①主权在民;
②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言论集会自由;
④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民主化
法治化
材料一:
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
——1912年2月12日伦敦《泰晤士报》社论
材料二: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也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胡绳《中国共产党70年》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成功
(1)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帝制);
(2)创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功绩
从直接结果看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失败
(1)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没有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3)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局限
从最终结果看
教训:证明资产阶级共和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既成功又失败
课堂小结
1.“在那个元旦,民国取代了帝国:皇帝成为历史书上的历史名词。”这里,“那个元旦”是指(  )
A.191l年 B.1912年 C.1913年 D.1927年
2.翻开原南京总统府办公桌的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还能看到上面写有“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的字样。“民国三十八年”应该是公历( )
A.1945年 B.1946年 C.1947年 D.1949年
3.(2021·四川南充·3)它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制度变革,这是武装斗争手段换来的制度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清帝退位诏减少了流血冲突,缩短了革命进程,确有积极作用。材料中的“它”指( )
A.太平天国 B.中华民国
C.南京国民政府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4、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结束了‘朝代国家’,而代之以‘共和国家’”。他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体制的贡献是(   )
A.推翻清朝统治 B.建立共和制
C.推翻封建制度 D.建立君主立宪制
5.下列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规定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是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D.是辛亥革命的唯一成果
6、八年级10班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以“辛亥革命”为主题进行讨论,下列发言中,不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 D.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7.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失败的。”对辛亥革命“胜利”和“失败”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推翻了封建帝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祸国殃民
C.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没有真正执行下去
D.明确了反帝宗旨,但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疯狂侵略
8.(2021·山东泰安·6)下列栏目是某班同学排演历史剧拟定
的各幕题目。依此判断剧本名称应该是( )
A.师夷长技 B.国家统一 C.军阀割据 D.走向共和